味道的東西。還有先生再來一講,他本來是除了來加上一種最下等意味的功利的說明以外
沒有別的本領的,所以這種修身功課不但沒有把我教好了一點兒,反會引起正相反對的結
果來。那時不過十一二歲的小孩,知識反正是有限的,可是就隻照著自己一個人的經驗看
來,這種事情無論如何是不能就此相信的。我就想修身書是騙人的東西。因此在這不守規
矩要扣操行分數的可怕的時間裏,總是手托著腮,或是看野眼,打嗬欠,哼唱歌,努力做
出種種不守規矩的舉動,聊以發泄難以抑製的反感。
我進了學校以後,聽過孝順這句話,總有一百萬遍以上吧。但是他們的孝道的根基
畢竟是安放在這一點上,即是這樣的受生也這樣的生存著都是無上的幸福,該得感謝。這
在我那樣既已早感到生活苦的味道的小孩能有什麽權威呢?我總想設法好好的問清楚這
個理由,有一迴便對於大家都當作毒瘡似的怕敢去碰隻是囫圇吞下的孝順問題發了這樣的
質問:
“先生,人為什麽非孝順不可呢?”
先生圓睜了眼睛道:
“肚子餓的時候有飯吃,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藥喝,都是父母的恩惠。”我說道:
“可是我並不怎樣想要生活著。”
先生更顯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
“這因為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我說道:
“可是我在不知道這些的時候還更孝順呢。”
先生發了怒,說道:“懂得孝順的人舉手!”
那些小子們仿佛覺得這是我們的時候了,一齊舉起手來。對於這種不講理的卑怯的
行為雖然抱著滿腔的憤懣,可是終於有點自愧,紅著臉不能舉起手來的我,他們都憎惡的
看著。我覺得很氣,但也沒有話可說,隻好沉默。以後先生常用了這有效的手段鎖住了人
家質問的嘴,在我則為避免這種屈辱起見,凡是有修身的那一天總是告假不上學校去了。
十年前有日本的美術家告訴我,他在學校多少年養成的思想後來也用了
差不多年數才能改正過來。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句話。《銀茶匙》的主人公所
說亦正是如此,不過更具體的舉出忠孝兩大問題來,所以更有意義了。
(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附記〕近日從岩波書店得到中氏的幾本小說集,其中有一冊原刊
本的《銀茶匙》,還是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的第一板,可見好
書不一定有好銷路也。
(廿六年二月二十日再記)
□1937年
1月刊《青年界》11卷
1號,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燭談》
銀茶匙引言
〔編者按:本文首先引《銀茶匙》一文從開頭至⊙為止,茲不重錄。〕
我得了這部《銀茶匙》,與文泉子的《如夢記》同樣的喜歡,希望把它
翻譯出來,雖然也知道看慣了油膩的所謂小說的人未必讚賞,不過是想盡我
野人獻芹的微意而已。《如夢記》總算譯成了,這部《銀茶匙》分量稍多,
便有點怕懶不敢動手,想勸誘別人來做,也不能成功,隨後豐一願意試試看,
便由他拿去譯述。譯稿完成之後,想查閱一遍,再設法發表,可是擱在寒齋
的壁廚裏已是兩年,一直未曾校閱,這迴因為把希臘神話暫時中止,想拿這
書來補白,看了幾節,先行發表,讀者如能在這裏看到一點近代日本兒童生
活的情景,因而對於本國的兒童生活也感到興趣,加以思量,總是有益的事,
鄙人屢次三番將《銀茶匙》拿出來介紹的本願也可以算是達到了。寫《銀茶
匙》的中氏我仍是佩服尊敬,但是中日事變以後仿佛見過他的好些詩,我不
能不表示可惜。這些事固然可以不論,不過我既然介紹推重,這裏不得不表
明一個界限,我是佩服中氏所著的《銀茶匙》一書,若是詩人的中氏,則非
鄙人之所知矣。
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知堂記於北京。
□1945年
1月刊《藝文雜誌》1、2期合刊,署名知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江都二色
我頗喜歡玩具,但翻閱中國舊書,不免悵然,因為很難得看見這種紀載。
《通俗編》卷三十一戲具條下引《潛夫論》雲:
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皆無益也。
我們可以知道漢朝小兒有泥車瓦狗等玩具,覺得有意思,但其正論殊令人讀
了不快。偶閱黃生著《字詁》,其“橅塵”一條中有雲:
東方朔與公孫弘書(見《北堂書鈔》)何必橅塵而遊,垂發齊年,偃伏以自數哉。
橅與模同,今小兒以碎碗底,(方音督)為範,摶土成餅,即此戲也。
又《義府》卷上《毀瓦畫墁》一條中雲:
《孟子》,毀瓦畫墁。如今人以瓦片畫牆壁為戲,蓋指畫墁所用乃毀裂之瓦耳。
不意在訓詁考據書中說及兒童遊戲之事,黃君可謂有風趣的人了。吾鄉陶石
</br>
沒有別的本領的,所以這種修身功課不但沒有把我教好了一點兒,反會引起正相反對的結
果來。那時不過十一二歲的小孩,知識反正是有限的,可是就隻照著自己一個人的經驗看
來,這種事情無論如何是不能就此相信的。我就想修身書是騙人的東西。因此在這不守規
矩要扣操行分數的可怕的時間裏,總是手托著腮,或是看野眼,打嗬欠,哼唱歌,努力做
出種種不守規矩的舉動,聊以發泄難以抑製的反感。
我進了學校以後,聽過孝順這句話,總有一百萬遍以上吧。但是他們的孝道的根基
畢竟是安放在這一點上,即是這樣的受生也這樣的生存著都是無上的幸福,該得感謝。這
在我那樣既已早感到生活苦的味道的小孩能有什麽權威呢?我總想設法好好的問清楚這
個理由,有一迴便對於大家都當作毒瘡似的怕敢去碰隻是囫圇吞下的孝順問題發了這樣的
質問:
“先生,人為什麽非孝順不可呢?”
先生圓睜了眼睛道:
“肚子餓的時候有飯吃,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有藥喝,都是父母的恩惠。”我說道:
“可是我並不怎樣想要生活著。”
先生更顯出不高興的樣子,說道:
“這因為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我說道:
“可是我在不知道這些的時候還更孝順呢。”
先生發了怒,說道:“懂得孝順的人舉手!”
那些小子們仿佛覺得這是我們的時候了,一齊舉起手來。對於這種不講理的卑怯的
行為雖然抱著滿腔的憤懣,可是終於有點自愧,紅著臉不能舉起手來的我,他們都憎惡的
看著。我覺得很氣,但也沒有話可說,隻好沉默。以後先生常用了這有效的手段鎖住了人
家質問的嘴,在我則為避免這種屈辱起見,凡是有修身的那一天總是告假不上學校去了。
十年前有日本的美術家告訴我,他在學校多少年養成的思想後來也用了
差不多年數才能改正過來。這是很有意義的一句話。《銀茶匙》的主人公所
說亦正是如此,不過更具體的舉出忠孝兩大問題來,所以更有意義了。
(廿五年十二月十七日)
〔附記〕近日從岩波書店得到中氏的幾本小說集,其中有一冊原刊
本的《銀茶匙》,還是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的第一板,可見好
書不一定有好銷路也。
(廿六年二月二十日再記)
□1937年
1月刊《青年界》11卷
1號,署名周作人
□收入《秉燭談》
銀茶匙引言
〔編者按:本文首先引《銀茶匙》一文從開頭至⊙為止,茲不重錄。〕
我得了這部《銀茶匙》,與文泉子的《如夢記》同樣的喜歡,希望把它
翻譯出來,雖然也知道看慣了油膩的所謂小說的人未必讚賞,不過是想盡我
野人獻芹的微意而已。《如夢記》總算譯成了,這部《銀茶匙》分量稍多,
便有點怕懶不敢動手,想勸誘別人來做,也不能成功,隨後豐一願意試試看,
便由他拿去譯述。譯稿完成之後,想查閱一遍,再設法發表,可是擱在寒齋
的壁廚裏已是兩年,一直未曾校閱,這迴因為把希臘神話暫時中止,想拿這
書來補白,看了幾節,先行發表,讀者如能在這裏看到一點近代日本兒童生
活的情景,因而對於本國的兒童生活也感到興趣,加以思量,總是有益的事,
鄙人屢次三番將《銀茶匙》拿出來介紹的本願也可以算是達到了。寫《銀茶
匙》的中氏我仍是佩服尊敬,但是中日事變以後仿佛見過他的好些詩,我不
能不表示可惜。這些事固然可以不論,不過我既然介紹推重,這裏不得不表
明一個界限,我是佩服中氏所著的《銀茶匙》一書,若是詩人的中氏,則非
鄙人之所知矣。
民國三十四年一月十五日,知堂記於北京。
□1945年
1月刊《藝文雜誌》1、2期合刊,署名知堂
□未收入自編文集
江都二色
我頗喜歡玩具,但翻閱中國舊書,不免悵然,因為很難得看見這種紀載。
《通俗編》卷三十一戲具條下引《潛夫論》雲:
或作泥車瓦狗諸戲弄之具,以巧詐小兒,皆無益也。
我們可以知道漢朝小兒有泥車瓦狗等玩具,覺得有意思,但其正論殊令人讀
了不快。偶閱黃生著《字詁》,其“橅塵”一條中有雲:
東方朔與公孫弘書(見《北堂書鈔》)何必橅塵而遊,垂發齊年,偃伏以自數哉。
橅與模同,今小兒以碎碗底,(方音督)為範,摶土成餅,即此戲也。
又《義府》卷上《毀瓦畫墁》一條中雲:
《孟子》,毀瓦畫墁。如今人以瓦片畫牆壁為戲,蓋指畫墁所用乃毀裂之瓦耳。
不意在訓詁考據書中說及兒童遊戲之事,黃君可謂有風趣的人了。吾鄉陶石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