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因為近代有了新編的辭典,終於找不到適用的字典,沒有可以替代的東
西。辭典固然也很要緊,但一般總是太貴,平常查考一個字的音義,需要以
字為主的字典,這一類並不是沒有,卻是不完備,因此不能適用。字典、辭
典可說是人人必需的工具書,於文化前途至有關係,必須價廉物美才好,這
個編刊的工作便非由國家來擔任不可,因為編纂上要賠錢,印刷上不預備賺
錢,不是營業本位的店家所做得來的也。
□1951年
12月
27日刊《亦報》,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編文集
關於章氏叢書
汪旭初先生在《寄庵談薈》中答柳君非杞問,關於《章氏叢書》所見說
明,今就所知略為補充。
《章氏叢書》康氏排印本錯字頗多,現今市中亦已難得,浙江圖書館本
雖板漸模胡,想尚可買到。
此外《章氏叢書續編》,於民國廿二年在北平刊成,木板四冊,共收書
七種十六卷,《菿漢昌言》及《體撰錄》均在內,新出《三體石經考》係錢
玄同手書,寫刻精工,似比初編中的《小學答問》更好。
此書係由章門弟子中若幹人發起,出資刊刻,汪先生也在內,《春秋左
氏疑義答問》上且列名校勘,不知何以說《體撰錄》始終未刊,是否當時未
曾收到刻好的全書?
刊校印刷的事聞由吳檢齋經理,參加的人各分得三五部,大家願意將書
板寄贈章氏國學講習會,後來聽說未曾實行,吳檢齋死後這事更無可考了。
雖然據說吳氏經手印過一批,在舊書店中或尚可見到,但總之比較初編要難
得多吧。
分載《國華》及《製言》中的文字,經孫世揚編輯,有《太炎文錄續編》
七卷,各卷多分上下,實有十三卷,於民國十三年在漢口排印出版,共四冊,
為《章氏叢書三編》之一部分,隻印了五百部,未附分送名單,在重慶項下
也有汪先生的名字。
書雖印的不多,但在西南想應當還可找著,若在北方,則正與續編相反,
很不易得,據單上分到的隻有五六部而已。以上據所見聞略述一二,以供參
考,如承指示增廣,至為欣感。
□1950年
1月
28日刊《大報》,署名榮紀
□收入《飯後隨筆》
錢玄同與章氏叢書
錢玄同從太炎先生聽講,最初是在東京大成中學的國學講習會,後來在
《民報》社特別聽講《說文》,有時便留下不走,與太炎“抵足而眠”,徹
夜談論文字問題,結果逼得先生承認寫字非用篆字不可。太炎給學生的信,
托便人帶來的,封麵上有寫篆文的,但是江聲老先生的舊辦法到底也難實行:
於是玄同提出依照小篆用楷字寫之一法,寫起來倒並不難看,雖然不大好認,
圓筆變方了,反而麵生,一也,須用本字,一見難認,如認之作仞,二也。
經了苦心研究之後,終於寫成了四卷《小學答問》,木刻精印,民國後收入
《章氏叢書初編》內,但後印本究竟精彩差得多了。
民國二十二年在北京編刊《叢書續編》,由玄同與吳檢齋主其事,每卷
之後均有二人複校的署名,可以算作記號,其中新出《三體石經考》一卷,
也是玄同手書,寫法卻有點改變了,太炎跋雲:
吳興錢夏前為餘寫《小學答問》,字體依附正篆,裁別至嚴,勝於
張力臣之寫《音學五書》。忽忽二十餘歲,又為餘書是考。時亨遷蛻,
今茲學者能識正篆者漸希,於是降從《開成石經》,去其泰甚,勒成一
編,斯亦酌古準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數事未諦,夏複為餘考核,
就稿更正,故喜而識之。夏今名玄同雲。
續編係文楷齋鐫刻,頗為精緻,弟子們願意刻成後即舉以奉贈,移送蘇
州,由吳檢齋任其事,而遲遲久未辦,南方乃另行影印,吳旋去世,原板不
知尚存否,如有人得到初印有小像本,應知何如的珍重也。
□1950年
1月
28日刊《亦報》,署名鶴生
□收入《飯後隨筆》
太炎文錄的刊行
據古籍刊行社消息,不久將印行章太炎先生的《檢論》、《國故論衡》
和《太炎文錄》。這完全是及時的也正是必要的一件事。太炎先生的著作以
前也實在流行的太少了,這和他文字的艱深也多少是有關係的。在清末民初
這幾位學者中,他的文章實在要算難懂,現在來加以整理出版,所以是很必
要但也是很困難的事。
太炎先生的著作,除民國以前,有過零星出版外,計有三次彙刊。第一
是浙江圖書館木刻的《章氏叢書》,是他全集的基本,流布得算最廣,《檢
論》等三種都在內。第二是《章氏叢書續編》,隻有四冊七種。係一九三三
年在北京刻板,由其舊日門人酸資而成,印刷甚精。我藏有藍印者一部,卷
</br>
西。辭典固然也很要緊,但一般總是太貴,平常查考一個字的音義,需要以
字為主的字典,這一類並不是沒有,卻是不完備,因此不能適用。字典、辭
典可說是人人必需的工具書,於文化前途至有關係,必須價廉物美才好,這
個編刊的工作便非由國家來擔任不可,因為編纂上要賠錢,印刷上不預備賺
錢,不是營業本位的店家所做得來的也。
□1951年
12月
27日刊《亦報》,署名祝由
□未收入自編文集
關於章氏叢書
汪旭初先生在《寄庵談薈》中答柳君非杞問,關於《章氏叢書》所見說
明,今就所知略為補充。
《章氏叢書》康氏排印本錯字頗多,現今市中亦已難得,浙江圖書館本
雖板漸模胡,想尚可買到。
此外《章氏叢書續編》,於民國廿二年在北平刊成,木板四冊,共收書
七種十六卷,《菿漢昌言》及《體撰錄》均在內,新出《三體石經考》係錢
玄同手書,寫刻精工,似比初編中的《小學答問》更好。
此書係由章門弟子中若幹人發起,出資刊刻,汪先生也在內,《春秋左
氏疑義答問》上且列名校勘,不知何以說《體撰錄》始終未刊,是否當時未
曾收到刻好的全書?
刊校印刷的事聞由吳檢齋經理,參加的人各分得三五部,大家願意將書
板寄贈章氏國學講習會,後來聽說未曾實行,吳檢齋死後這事更無可考了。
雖然據說吳氏經手印過一批,在舊書店中或尚可見到,但總之比較初編要難
得多吧。
分載《國華》及《製言》中的文字,經孫世揚編輯,有《太炎文錄續編》
七卷,各卷多分上下,實有十三卷,於民國十三年在漢口排印出版,共四冊,
為《章氏叢書三編》之一部分,隻印了五百部,未附分送名單,在重慶項下
也有汪先生的名字。
書雖印的不多,但在西南想應當還可找著,若在北方,則正與續編相反,
很不易得,據單上分到的隻有五六部而已。以上據所見聞略述一二,以供參
考,如承指示增廣,至為欣感。
□1950年
1月
28日刊《大報》,署名榮紀
□收入《飯後隨筆》
錢玄同與章氏叢書
錢玄同從太炎先生聽講,最初是在東京大成中學的國學講習會,後來在
《民報》社特別聽講《說文》,有時便留下不走,與太炎“抵足而眠”,徹
夜談論文字問題,結果逼得先生承認寫字非用篆字不可。太炎給學生的信,
托便人帶來的,封麵上有寫篆文的,但是江聲老先生的舊辦法到底也難實行:
於是玄同提出依照小篆用楷字寫之一法,寫起來倒並不難看,雖然不大好認,
圓筆變方了,反而麵生,一也,須用本字,一見難認,如認之作仞,二也。
經了苦心研究之後,終於寫成了四卷《小學答問》,木刻精印,民國後收入
《章氏叢書初編》內,但後印本究竟精彩差得多了。
民國二十二年在北京編刊《叢書續編》,由玄同與吳檢齋主其事,每卷
之後均有二人複校的署名,可以算作記號,其中新出《三體石經考》一卷,
也是玄同手書,寫法卻有點改變了,太炎跋雲:
吳興錢夏前為餘寫《小學答問》,字體依附正篆,裁別至嚴,勝於
張力臣之寫《音學五書》。忽忽二十餘歲,又為餘書是考。時亨遷蛻,
今茲學者能識正篆者漸希,於是降從《開成石經》,去其泰甚,勒成一
編,斯亦酌古準今,得其中道者矣。稿本尚有數事未諦,夏複為餘考核,
就稿更正,故喜而識之。夏今名玄同雲。
續編係文楷齋鐫刻,頗為精緻,弟子們願意刻成後即舉以奉贈,移送蘇
州,由吳檢齋任其事,而遲遲久未辦,南方乃另行影印,吳旋去世,原板不
知尚存否,如有人得到初印有小像本,應知何如的珍重也。
□1950年
1月
28日刊《亦報》,署名鶴生
□收入《飯後隨筆》
太炎文錄的刊行
據古籍刊行社消息,不久將印行章太炎先生的《檢論》、《國故論衡》
和《太炎文錄》。這完全是及時的也正是必要的一件事。太炎先生的著作以
前也實在流行的太少了,這和他文字的艱深也多少是有關係的。在清末民初
這幾位學者中,他的文章實在要算難懂,現在來加以整理出版,所以是很必
要但也是很困難的事。
太炎先生的著作,除民國以前,有過零星出版外,計有三次彙刊。第一
是浙江圖書館木刻的《章氏叢書》,是他全集的基本,流布得算最廣,《檢
論》等三種都在內。第二是《章氏叢書續編》,隻有四冊七種。係一九三三
年在北京刻板,由其舊日門人酸資而成,印刷甚精。我藏有藍印者一部,卷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