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名解》,不知何以對於燕燕雙名之說不加以辯駁也。《鳥名卷》解說“鶉
之奔奔”頗有妙解,奔奔朱注雲居有常匹飛則相隨之貌,毛糾正之雲:
按鶉本無居,不巢不穴,每隨所過,但偃伏草間,一如上古之茅茨
不掩者,故《屍子》曰,堯鶉居,《莊子》亦曰,聖人鶉居,是居且不
定,安問居匹?若行則鶉每夜飛,飛亦不一,以竄伏無定之禽而誣以行
隨,非其實矣。
毛氏非師爺,而關於居飛的挑剔大有刀筆氣息,令人想起章實齋。不過朱子
不認識鵪鶉,以為是鵲類,奔奔疆疆的解釋也多以意為之,其被譏笑亦是難
怪也。又“鸛鳴於垤”,朱注雲,“將陰雨則穴處者先知,故蟻出垤,而鸛
就食,遂鳴於其上也。”毛雲:
《禽經》,鸛仰鳴則晴,俯鳴則雨。今第鳴垤,不辨俯仰,其為晴
為雨不必問也。但鳴垤為蟻災知雨,雨必出垤而鸛就食之,則不然。禽
凡短咮者能啄蟲豸,謂之噣食。豈有大鳥長喙而能噣及蚍蟻者,誤矣。
長嘴的鸛啄食螞蟻,的確是笑話,其實就是短嘴鳥也何嚐吃螞蟻呢?大約螞
蟻不是好吃的東西,所以就是嘴最短的鐵嘴麻鳥黃脰等,也不曾看見他們啄
食過。晴雨不必問,原是妙語,唯上文雲“零雨其濛”,則此語失其效力矣,
反不如姚雲:“又謂將陰雨則穴處先知之,亦鑿,詩已言零雨矣,豈特將雨
乎。”又《小雅》“鶴鳴於九皋,”朱注,“鶴鳥名,長頸竦身高腳,頂赤
身白,頸尾俱黑。毛雲:
《集注》凡鳥獸草木盡襲舊注而一往多誤,惟此鶴則時所習見,疑
翼青尾白為非是,遂奮改日頸尾黑,以其所見者是立鶴,立則斂翼垂尻,
其帔黝然,實未嚐揭兩翮而見其尾也。明儒陳晦伯作《經典稽疑》,調
笑之曰,其黑者尾耶?
又《說詩》未一則亦雲:
鶴鳴於九皋,《正義》引陸璣疏謂頂赬翼青身白,而朱氏習見世所
畜鶴鎩羽而立,皆翼白尾黑者,奮筆改為頂赤頸尾俱黑,公然傳之五百
年,而不知即此一羽之細已自大誤,先生格物安在耶?
姚亦雲:“按鶴兩翼末端黑,非尾黑也。彼第見立鶴,未見飛鶴,立者常斂
其兩翼,翼末黑毛垂於後,有似乎尾,故誤以為尾黑耳。格物者固如是乎?
陳晦叔《經典稽疑》已駁之。”鶴尾本微物,但是這個都不知道,便難乎其
為格物君子了。名物之學向來為經學的附庸,其實卻不是不重要的,有如中
學課程中的博物,學得通時可以明瞭自然的情狀,更能夠知道世事。若沒有
這個,隻懂得文字,便不大改得過秀才氣質也。毛姚二君又有關於“七月在
野”四句的解說,亦有新意,但以事關昆蟲,鈔來又太長,故隻得從略,亦
可惜也。
(廿五年一月四日,在北平)
□1936年
1月
16日刊《益世報》,署名知堂
□收入《風雨談》
遊山日記
民國十幾年從杭州買到一部《遊山日記》,襯裝六冊,印板尚佳,價頗
不廉。後來在上海買得《白香雜著》,七冊共十一種,《遊山日記》也在內,
係後印,首葉的題字亦不相同。去年不知什麽時候知道上海的書店有單行的
《遊山日記》,與信通知了林語堂先生,他買了去一讀說值得重印,於是這
日記重印出來了。我因為上述的關係,所以來說幾句話,雖然關於舒白香我
實在知道得很少。
《遊山日記》十二卷,係嘉慶九年(一八○四)白香四十六歲時在廬山
避暑所作,前十卷記自六月一日至九月十日共一百天的事,末二卷則集錄詩
賦也。白香文章清麗,思想通達,在文人中不可多得,樂蓮裳跋語稱其匯儒
釋於寸心,窮天人於尺素,雖稍有藻飾,卻亦可謂知言。其敘事之妙,如卷
三甲寅(七月廿八日)條雲:
晴涼,天籟又作。此山不聞風聲日益少,泉聲則雨霽便止,不易得,
晝間蟬聲鬆聲,遠林際畫眉聲,朝暮則老僧梵唄聲和吾書聲,比來靜夜
風止,則惟聞蟋蟀聲耳。
又卷七己巳(八月十三日)條雲:
朝晴暖,暮雲滿室,作焦■氣,以巨爆擊之不散,爆煙與雲異,不
相溷也。雲過密則反無雨,令人坐混沌之中,一物不見。闔扉則雲之入
者不複出,不闔扉則雲之出者旋複入,口鼻之內無非雲者。窺書不見,
因昏昏欲睡,吾今日可謂雲醉。
其紀山中起居情形亦多可喜,今但舉七月中關於食物的幾節,卷三乙未
(九日)條雲:
朝晴涼適,可著小棉。瓶中米尚支數日,而菜已竭,所謂饉也。西
輔戲采南瓜葉及野莧,煮食甚甘,予仍飯兩碗,且笑謂與南瓜相識半生
矣,不知其葉中乃有至味。
卷四乙巳(十九日)條雲:
冷,雨竟日。晨餐時菜羹亦竭,惟食炒烏豆下飯,宗慧仍以湯匙進。
</br>
之奔奔”頗有妙解,奔奔朱注雲居有常匹飛則相隨之貌,毛糾正之雲:
按鶉本無居,不巢不穴,每隨所過,但偃伏草間,一如上古之茅茨
不掩者,故《屍子》曰,堯鶉居,《莊子》亦曰,聖人鶉居,是居且不
定,安問居匹?若行則鶉每夜飛,飛亦不一,以竄伏無定之禽而誣以行
隨,非其實矣。
毛氏非師爺,而關於居飛的挑剔大有刀筆氣息,令人想起章實齋。不過朱子
不認識鵪鶉,以為是鵲類,奔奔疆疆的解釋也多以意為之,其被譏笑亦是難
怪也。又“鸛鳴於垤”,朱注雲,“將陰雨則穴處者先知,故蟻出垤,而鸛
就食,遂鳴於其上也。”毛雲:
《禽經》,鸛仰鳴則晴,俯鳴則雨。今第鳴垤,不辨俯仰,其為晴
為雨不必問也。但鳴垤為蟻災知雨,雨必出垤而鸛就食之,則不然。禽
凡短咮者能啄蟲豸,謂之噣食。豈有大鳥長喙而能噣及蚍蟻者,誤矣。
長嘴的鸛啄食螞蟻,的確是笑話,其實就是短嘴鳥也何嚐吃螞蟻呢?大約螞
蟻不是好吃的東西,所以就是嘴最短的鐵嘴麻鳥黃脰等,也不曾看見他們啄
食過。晴雨不必問,原是妙語,唯上文雲“零雨其濛”,則此語失其效力矣,
反不如姚雲:“又謂將陰雨則穴處先知之,亦鑿,詩已言零雨矣,豈特將雨
乎。”又《小雅》“鶴鳴於九皋,”朱注,“鶴鳥名,長頸竦身高腳,頂赤
身白,頸尾俱黑。毛雲:
《集注》凡鳥獸草木盡襲舊注而一往多誤,惟此鶴則時所習見,疑
翼青尾白為非是,遂奮改日頸尾黑,以其所見者是立鶴,立則斂翼垂尻,
其帔黝然,實未嚐揭兩翮而見其尾也。明儒陳晦伯作《經典稽疑》,調
笑之曰,其黑者尾耶?
又《說詩》未一則亦雲:
鶴鳴於九皋,《正義》引陸璣疏謂頂赬翼青身白,而朱氏習見世所
畜鶴鎩羽而立,皆翼白尾黑者,奮筆改為頂赤頸尾俱黑,公然傳之五百
年,而不知即此一羽之細已自大誤,先生格物安在耶?
姚亦雲:“按鶴兩翼末端黑,非尾黑也。彼第見立鶴,未見飛鶴,立者常斂
其兩翼,翼末黑毛垂於後,有似乎尾,故誤以為尾黑耳。格物者固如是乎?
陳晦叔《經典稽疑》已駁之。”鶴尾本微物,但是這個都不知道,便難乎其
為格物君子了。名物之學向來為經學的附庸,其實卻不是不重要的,有如中
學課程中的博物,學得通時可以明瞭自然的情狀,更能夠知道世事。若沒有
這個,隻懂得文字,便不大改得過秀才氣質也。毛姚二君又有關於“七月在
野”四句的解說,亦有新意,但以事關昆蟲,鈔來又太長,故隻得從略,亦
可惜也。
(廿五年一月四日,在北平)
□1936年
1月
16日刊《益世報》,署名知堂
□收入《風雨談》
遊山日記
民國十幾年從杭州買到一部《遊山日記》,襯裝六冊,印板尚佳,價頗
不廉。後來在上海買得《白香雜著》,七冊共十一種,《遊山日記》也在內,
係後印,首葉的題字亦不相同。去年不知什麽時候知道上海的書店有單行的
《遊山日記》,與信通知了林語堂先生,他買了去一讀說值得重印,於是這
日記重印出來了。我因為上述的關係,所以來說幾句話,雖然關於舒白香我
實在知道得很少。
《遊山日記》十二卷,係嘉慶九年(一八○四)白香四十六歲時在廬山
避暑所作,前十卷記自六月一日至九月十日共一百天的事,末二卷則集錄詩
賦也。白香文章清麗,思想通達,在文人中不可多得,樂蓮裳跋語稱其匯儒
釋於寸心,窮天人於尺素,雖稍有藻飾,卻亦可謂知言。其敘事之妙,如卷
三甲寅(七月廿八日)條雲:
晴涼,天籟又作。此山不聞風聲日益少,泉聲則雨霽便止,不易得,
晝間蟬聲鬆聲,遠林際畫眉聲,朝暮則老僧梵唄聲和吾書聲,比來靜夜
風止,則惟聞蟋蟀聲耳。
又卷七己巳(八月十三日)條雲:
朝晴暖,暮雲滿室,作焦■氣,以巨爆擊之不散,爆煙與雲異,不
相溷也。雲過密則反無雨,令人坐混沌之中,一物不見。闔扉則雲之入
者不複出,不闔扉則雲之出者旋複入,口鼻之內無非雲者。窺書不見,
因昏昏欲睡,吾今日可謂雲醉。
其紀山中起居情形亦多可喜,今但舉七月中關於食物的幾節,卷三乙未
(九日)條雲:
朝晴涼適,可著小棉。瓶中米尚支數日,而菜已竭,所謂饉也。西
輔戲采南瓜葉及野莧,煮食甚甘,予仍飯兩碗,且笑謂與南瓜相識半生
矣,不知其葉中乃有至味。
卷四乙巳(十九日)條雲:
冷,雨竟日。晨餐時菜羹亦竭,惟食炒烏豆下飯,宗慧仍以湯匙進。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