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鬆齡三試第一後,連續四次舉人考試全部落榜,蒲鬆齡文章寫得這麽好,為什麽他還會四次落榜?我們現在反過頭來看,施閏章錄取蒲鬆齡根本就是一種誤導和誤判,因為蒲鬆齡他並沒有按照八股文那種嚴格的要求來寫文章,施閏章因為愛才把他錄取為第一名。蒲鬆齡就以為我這樣寫,我就能夠取得更高的功名了,但是蒲鬆齡沒有想到其他的考官他們是拿著那種刻板的腐朽的毫無文采繩捆索綁的那種八股文,當個敲門磚,取得了功名,他自己就是會寫這樣的文章,他喜歡的也是這樣的文章,你這種才氣橫溢的文章,他怎麽會欣賞呢。所以蒲鬆齡從考秀才一開始就偏離了跑道了,但是蒲鬆齡他還是執著地繼續追求功名。
蒲鬆齡做了多長時間秀才,半個多世紀,秀才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秀才是年年考試,根據朝廷的製度,一個省的學道他的任期是三年,學道一到,先把秀才組織來考試,這叫做什麽呢?叫歲試,秀才歲試要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就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麽事呢?廩生你是個秀才,但是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但是你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它是有名額限製的,你要了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你才可以補廩,所以蒲鬆齡考中秀才之後,在一等考了很多次。但是他等了27年,才成為廩生,朝廷才給他那點補助。而歲試以後第二年,要考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準備了,把秀才的考試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後兩等就得降級了,就是叫降成青衣,蒲鬆齡總是去參加考試,總是考得很好,然後他就去參加鄉試,舉人考試,三年一次,蒲鬆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家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鬆齡就是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考,在他48歲的時候,參加考試,他自己覺得他那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一寫完迴頭一看壞了壞了,為什麽呢?越幅了,這是一個科舉的名詞,什麽叫越幅了,就是違反了書寫的規則,因為科舉考試它對文字那種形式它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它要一頁隻能寫十二行,一行隻能寫25個字,而且你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鬆齡因為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的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這就叫越幅,我們現在看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就越幅,就隔了一頁,這就要取消資格。蒲鬆齡自己的一首詞他就寫到,他是個什麽感受呢,他說“得意疾書,迴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 ,嚇得呆了。所以蒲鬆齡在這條路上拚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就來勸他了,他妻子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你現在連宰相都做上了,你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裏住著,這不也挺好嗎!你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找老百姓催稅的聲音呢,蒲鬆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些專家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後,他還參加過考試,他還是失敗了。因為科舉製度是蒲鬆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惟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就要不遺餘力地考下去。
蒲鬆齡19歲當了秀才,到了72歲他成了貢生。貢生是什麽概念呢?貢生就是舉人的副榜,蒲鬆齡是因為做秀才做的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這個貢生,做了貢生以後有什麽待遇呢,你理論上可以當官了,所以蒲鬆齡就得到了一個虛銜,叫做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個什麽意思呢?就是當時封建社會它是分好幾級的學校,國家一級的國子監,省裏麵府學,縣裏麵叫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鬆齡儒學訓導前邊還加了兩個字,叫做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你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的縣有沒有空出這麽一個名額來,空出來才可以去。對於72歲的蒲鬆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這個貢生隻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隻是給他帶來一點很實際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麽呢?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這個縣官他偏偏既不去給蒲鬆齡樹匾,樹旗,這就是蒲鬆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是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憐,但是在當時他隻能求這麽一條出路。
蒲鬆齡為什麽總是考不上呢?這就和他的一直在很艱苦地寫《聊齋誌異》有關係,蒲鬆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這個地方,離著齊國的故都臨淄數十裏,這個地方有很多非常優美的民間傳說,蒲鬆齡從小就聽到很多的傳說,而蒲鬆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的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誌異》,《聊齋誌異》都寫了這些東西。所以蒲鬆齡大概他分家以後,大概他開始做這個私塾教師就在開始寫《聊齋誌異》了,他的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個秀才,叫張篤慶。張篤慶發現蒲鬆齡以為寫《聊齋誌異》影響到他考舉人,張篤慶就寫了一首詩勸他的朋友,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叫“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鬆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麽奇聞異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裏頭。
</br>
蒲鬆齡做了多長時間秀才,半個多世紀,秀才是科舉考試當中最低的功名。但是秀才最辛苦,秀才是年年考試,根據朝廷的製度,一個省的學道他的任期是三年,學道一到,先把秀才組織來考試,這叫做什麽呢?叫歲試,秀才歲試要分成幾等,考到第一等就成為廩生,廩生是個什麽事呢?廩生你是個秀才,但是朝廷每個月給你一定的錢,補助你的生活,但是你考到了一等是不是就是個廩生呢?也不是,因為廩生它是有名額限製的,你要了考了一等,要等空了名額,你才可以補廩,所以蒲鬆齡考中秀才之後,在一等考了很多次。但是他等了27年,才成為廩生,朝廷才給他那點補助。而歲試以後第二年,要考科考,科考就是給舉人考試做準備了,把秀才的考試分成六等,考前兩等可以參加舉人考試,考後兩等就得降級了,就是叫降成青衣,蒲鬆齡總是去參加考試,總是考得很好,然後他就去參加鄉試,舉人考試,三年一次,蒲鬆齡考了多少次?十次左右,有的專家說十幾次。這樣一來,蒲鬆齡就是有三十年的時間年年考,在他48歲的時候,參加考試,他自己覺得他那個文章寫得非常好,寫得也很快,拿到考題唰唰就寫下來了。但是一寫完迴頭一看壞了壞了,為什麽呢?越幅了,這是一個科舉的名詞,什麽叫越幅了,就是違反了書寫的規則,因為科舉考試它對文字那種形式它有非常嚴格的要求,它要一頁隻能寫十二行,一行隻能寫25個字,而且你得寫完第一頁寫第二頁,寫完第二頁寫第三頁,蒲鬆齡因為寫得快,第一頁寫完飛快的一翻把第二頁翻過去了,寫到第三頁上了,這就隔了一幅這就叫越幅,我們現在看太可笑了,文章寫得好,就越幅,就隔了一頁,這就要取消資格。蒲鬆齡自己的一首詞他就寫到,他是個什麽感受呢,他說“得意疾書,迴頭大錯,此況何如,覺千瓢冷汗沾衣,一縷魂飛出舍” ,嚇得呆了。所以蒲鬆齡在這條路上拚搏到50歲之後,他的妻子就來勸他了,他妻子說算了,別考了,如果你命中注定有功名,你現在連宰相都做上了,你何必一定得去考呢?咱們在村裏住著,這不也挺好嗎!你何必一定得像縣官一樣去聽那個打著板子找老百姓催稅的聲音呢,蒲鬆齡覺得他妻子說得很有道理。但是有些專家考證,就在他妻子勸了他之後,他還參加過考試,他還是失敗了。因為科舉製度是蒲鬆齡這樣的窮知識分子改變命運的惟一的出路,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他就要不遺餘力地考下去。
蒲鬆齡19歲當了秀才,到了72歲他成了貢生。貢生是什麽概念呢?貢生就是舉人的副榜,蒲鬆齡是因為做秀才做的時間長了,排隊挨號挨上了這個貢生,做了貢生以後有什麽待遇呢,你理論上可以當官了,所以蒲鬆齡就得到了一個虛銜,叫做儒學訓導。儒學訓導是個什麽意思呢?就是當時封建社會它是分好幾級的學校,國家一級的國子監,省裏麵府學,縣裏麵叫縣學,這個儒學訓導就是縣學的副長官,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一個中學副校長了,但是蒲鬆齡儒學訓導前邊還加了兩個字,叫做候補,就是你雖然有這個資格,但是你還得看山東省除了淄川縣以外,其他的縣有沒有空出這麽一個名額來,空出來才可以去。對於72歲的蒲鬆齡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了,這個貢生隻是給他帶來一點安慰,隻是給他帶來一點很實際的利益。這個利益是什麽呢?朝廷要給貢生四兩銀子,而這個縣官他偏偏既不去給蒲鬆齡樹匾,樹旗,這就是蒲鬆齡在科舉考試當中所受的痛苦。我們現在看覺得他是非常可笑,非常可悲,非常可憐,但是在當時他隻能求這麽一條出路。
蒲鬆齡為什麽總是考不上呢?這就和他的一直在很艱苦地寫《聊齋誌異》有關係,蒲鬆齡是山東淄川人。淄川這個地方,離著齊國的故都臨淄數十裏,這個地方有很多非常優美的民間傳說,蒲鬆齡從小就聽到很多的傳說,而蒲鬆齡5歲的時候,改朝換代,滿清入關,在揚州屠城,在山東鎮壓農民起義,也產生了很多的稀奇事,這些都影響到《聊齋誌異》,《聊齋誌異》都寫了這些東西。所以蒲鬆齡大概他分家以後,大概他開始做這個私塾教師就在開始寫《聊齋誌異》了,他的一個很好的朋友也是個秀才,叫張篤慶。張篤慶發現蒲鬆齡以為寫《聊齋誌異》影響到他考舉人,張篤慶就寫了一首詩勸他的朋友,裏麵有這樣一句話,叫“聊齋且莫競談空”,別寫小說了,專心去考試吧,但是蒲鬆齡不聽,還是寫,不管哪個朋友聽到什麽奇聞異事他都要了解一下寫到自己的作品裏頭。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