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的這一證詞,和原關東憲兵隊司令部第三課課長吉房虎雄中佐的下述手記是一致的:
1944年8月,上坪鐵一中佐當上了雞寧憲兵隊隊長。為了提高達境憲兵隊的“成績”,他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特別移送”是一個最有效的做法(中略)。同年11月初,他探知了軍事情況,捏造了“進行反滿抗日運動”的藉口,逮捕了居住在平陽的善良的農民王環女士和她的父親共15人。(中略)
平陽分隊長曾場中尉等30名憲兵,一個多月裏,不讓他們吃,不讓他們睡,加以種種兇殘的拷打,但未能發現任何事實。(以下略)
張女士雙頰消痩,頭發零亂,蒼白的臉上傷痕累累,又有些腫脹,但是,她隻說:“我到蘇聯去訴說中國農民瀕臨死亡的痛苦,這有什麽不對呢?”除此之外,她一句話也沒講。(中略)這樣一個被嚴刑拷打、傷痕累累的人,不能釋放,送上法庭又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考慮到已向司令官報告了“逮捕了15人的重大事件”,無論如何也必須把這一事件作為自己的“成績”。反覆思考的結果,隻有把他們送進石井部隊。包括張女士和她的父親在內,把6名拷打致殘的人作為“特別移送”轉送進了石井部隊,其他人勉勉強強地釋放了。(《在華日本戰犯的自白》,引自《侵略》一書,新讀書社出版》)
王先生和韓曉先生最後說:“如果原731部隊人員希望來平房訪問的話,我們這裏隨時都熱情接待。”
第03章 731部隊舊址查證
1號樓
座談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到現場去查證731部隊舊址。部隊舊址離區政府不遠,乘車去二三分鍾就到了。
下車之後,穿過磚砌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曾在照片上已熟悉的731部隊總務部,即1號樓。
大樓前麵是一片寬闊的操場。門口正麵是一座三角形的屋頂,左右呈對稱形狀。這幢二層的黃色建築向西邊伸出了長長的兩翼。
在樓前的操場上,設有兩個練習用的籃球架。在731部隊的各項設施中,唯有1號樓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保存著。乍一看,它與地方上的中小學毫無區別,目前是哈爾濱市第25中學的校舍。在校學生約1700人。
好像正在上課,校園內空無一人,校舍與院內靜悄悄的。校園內積有昨夜的雨水,映照著藍天和白雲。這種和平而又平凡的外觀,令人難以相信這裏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根據地的舊址。
在三角屋頂下的正門外麵停放著十幾輛自行車。根據原部隊人員複原的部隊設施“要圖”,進大門之後,一層左邊有傳達室和憲兵室,再往左走是印刷室,左端是診療室;右邊是調查科庶務班、調查課長室、攝影班、管理課、人事課。二層右端應該是石井部隊長辦公室。現在這些房間是學生上課、職員上班的地方。
瞬間,我們追溯到37年前的歲月,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石井四郎和北野政次出現在眼前。
校舍——原1號樓正麵大門三角屋頂的右上方屹立著一根磚造的煙囪。圍繞著這根煙囪的照片,在原部隊人員中產生過爭論:
1.在1號樓屋頂後麵的那個位置,沒有這樣的煙囪。
2.在1號樓屋頂後麵看到的煙囪,隻能是焚燒“馬魯太”屍體用的,但是其位置應該在1號樓的左後方,還應更高些,而照片中煙囪的高度形狀都比較小。從這一爭論中又派生出新的問題來。
3.在1號樓右後方(東北)鍋爐房的煙囪理應是兩根,但照片中卻有三根。
4.1號樓的屋頂比照片的屋頂低些,大門上三角屋頂的坡度還要更大些。
原部隊人員眾說紛紜。根據部隊設施的空中照片,意見雖然大致統一,但是細節仍有爭論。由此可以看出憑藉記憶做出證詞之難。
對疑問1、2,韓曉先生十分簡單地做了迴答。“那根煙囪並非731部隊的,是我們修建暖氣時新建的。焚屍爐的煙囪原來在西北角,但731部隊撤退時已被炸毀,現在已不存在了。焚屍爐的位置還能找到,但什麽遺蹟都沒有了。”
聽著韓曉先生的說明,沿著校舍的右側往後走。由於頭一天夜晚下了雨,地麵有積水,鞋子上沾滿了泥濘。這時才明白平房區的人們都穿高統雨靴的原因——是為了陪同我們參觀而早巳做了準備。
轉到樓的後麵,建築物的狀況為之一變。這裏和塗黃色的正麵不同:後麵的牆壁沒有任何裝修,茶褐色的牆壁有不少地方已經脫落;由於雨水的侵蝕,留下許多灰色的水紋。
從1號樓中央三角屋頂下通往口字樓的中央走廊呈垂直狀態連接著,聽說這個走廊還是原樣,但是1號樓後麵的2號樓——兵器庫和器材事務室的後麵由於被炸毀,隻剩下殘骸了。院子裏堆滿了煤。韓曉先生迴憶道:
“1953年,我來平房時,除1號樓外,還剩下一幢三層樓和走廊。但是,關押‘馬魯太’的7號樓和8號樓監獄的遺蹟——我們把它們叫做四方樓(即口字樓的意思),隻剩鋼骨水泥的碎塊、砂土、木材片和玻璃等的堆積,裏麵散亂著一些壞了的儀器、醫療器具和資料……部隊撒退時,為了消滅罪證,把四方樓破壞得亂七八糟。”
韓曉先生當時是一個16歲的少年,曾在今天平房區偉建機械工廠前身的一座小工廠裏當機械組裝工。據說,附近沒有能夠居住的房屋,他住在1號樓二層的一個房間裏。
“午休的時候,我常在這個寬敞的院內散步。當時這一地區內,還有731部隊帶鼠疫苗的跳蚤活著。院內到處都有嚴禁入內的鐵絲網,我們都穿著防疫用的棉布襪子。”韓曉先生把那種襪子送給了我們。
特設監獄
從1號樓後麵,我們沿狹而陡的樓梯來到二樓石井部隊長原來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是由兩間房子組成的,現在已是學校的辦公室。在場的兩位女辦事員對於這突然闖進來的一群人瞠目而視。我們一行包括陪同參觀的平房有關人員、哈爾濱市地方史學會人員以及中國作家協會的人士等在內共十七人。估計事先巳接到通知,但是她們卻沒有料到會來這麽多人。
我們向這裏的辦事員詢問了情況,聽說戰後,牆壁、天花板和窗戶部分進行了修整,其他部分全部維持原樣。這時,室內響起了電話鈴聲,似乎非常繁忙,我們想看看裏屋,但遭到婉拒。
離開原部隊長辦公室,迴到校園的門前,又乘車前往口字樓舊址。由於1號樓後的工廠和學校之間建有一道牆,不能直接走過去。
我們迴到校門時,正好學生們下課。許多學生從教室裏走出來。他們中間穿糙綠色、藍色製服的人較多,也有幾個女生穿著紅色的運動衫。可能是把課本都放在教室裏,大家都空著手。這和日本放學時的情景大不相同。
口字樓舊址是一塊用磚牆圍著的普通空地。磚牆並不是口字樓的圍牆,而是為劃分工廠、學校、倉庫和住宅區而修建的。周圍的榆樹長得綠蔭如傘。
地方史學會佟振宇先生說道:“731部隊徹底破壞了四方樓和特設監獄,但當年種植在四方樓四角的小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因此,我們可以弄清楚監獄的位置和麵積。”據該學會對舊址的精密測量:
</br>
1944年8月,上坪鐵一中佐當上了雞寧憲兵隊隊長。為了提高達境憲兵隊的“成績”,他知道,最大限度地利用“特別移送”是一個最有效的做法(中略)。同年11月初,他探知了軍事情況,捏造了“進行反滿抗日運動”的藉口,逮捕了居住在平陽的善良的農民王環女士和她的父親共15人。(中略)
平陽分隊長曾場中尉等30名憲兵,一個多月裏,不讓他們吃,不讓他們睡,加以種種兇殘的拷打,但未能發現任何事實。(以下略)
張女士雙頰消痩,頭發零亂,蒼白的臉上傷痕累累,又有些腫脹,但是,她隻說:“我到蘇聯去訴說中國農民瀕臨死亡的痛苦,這有什麽不對呢?”除此之外,她一句話也沒講。(中略)這樣一個被嚴刑拷打、傷痕累累的人,不能釋放,送上法庭又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考慮到已向司令官報告了“逮捕了15人的重大事件”,無論如何也必須把這一事件作為自己的“成績”。反覆思考的結果,隻有把他們送進石井部隊。包括張女士和她的父親在內,把6名拷打致殘的人作為“特別移送”轉送進了石井部隊,其他人勉勉強強地釋放了。(《在華日本戰犯的自白》,引自《侵略》一書,新讀書社出版》)
王先生和韓曉先生最後說:“如果原731部隊人員希望來平房訪問的話,我們這裏隨時都熱情接待。”
第03章 731部隊舊址查證
1號樓
座談告一段落之後,我們到現場去查證731部隊舊址。部隊舊址離區政府不遠,乘車去二三分鍾就到了。
下車之後,穿過磚砌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曾在照片上已熟悉的731部隊總務部,即1號樓。
大樓前麵是一片寬闊的操場。門口正麵是一座三角形的屋頂,左右呈對稱形狀。這幢二層的黃色建築向西邊伸出了長長的兩翼。
在樓前的操場上,設有兩個練習用的籃球架。在731部隊的各項設施中,唯有1號樓幾乎是原封不動地保存著。乍一看,它與地方上的中小學毫無區別,目前是哈爾濱市第25中學的校舍。在校學生約1700人。
好像正在上課,校園內空無一人,校舍與院內靜悄悄的。校園內積有昨夜的雨水,映照著藍天和白雲。這種和平而又平凡的外觀,令人難以相信這裏就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隊根據地的舊址。
在三角屋頂下的正門外麵停放著十幾輛自行車。根據原部隊人員複原的部隊設施“要圖”,進大門之後,一層左邊有傳達室和憲兵室,再往左走是印刷室,左端是診療室;右邊是調查科庶務班、調查課長室、攝影班、管理課、人事課。二層右端應該是石井部隊長辦公室。現在這些房間是學生上課、職員上班的地方。
瞬間,我們追溯到37年前的歲月,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石井四郎和北野政次出現在眼前。
校舍——原1號樓正麵大門三角屋頂的右上方屹立著一根磚造的煙囪。圍繞著這根煙囪的照片,在原部隊人員中產生過爭論:
1.在1號樓屋頂後麵的那個位置,沒有這樣的煙囪。
2.在1號樓屋頂後麵看到的煙囪,隻能是焚燒“馬魯太”屍體用的,但是其位置應該在1號樓的左後方,還應更高些,而照片中煙囪的高度形狀都比較小。從這一爭論中又派生出新的問題來。
3.在1號樓右後方(東北)鍋爐房的煙囪理應是兩根,但照片中卻有三根。
4.1號樓的屋頂比照片的屋頂低些,大門上三角屋頂的坡度還要更大些。
原部隊人員眾說紛紜。根據部隊設施的空中照片,意見雖然大致統一,但是細節仍有爭論。由此可以看出憑藉記憶做出證詞之難。
對疑問1、2,韓曉先生十分簡單地做了迴答。“那根煙囪並非731部隊的,是我們修建暖氣時新建的。焚屍爐的煙囪原來在西北角,但731部隊撤退時已被炸毀,現在已不存在了。焚屍爐的位置還能找到,但什麽遺蹟都沒有了。”
聽著韓曉先生的說明,沿著校舍的右側往後走。由於頭一天夜晚下了雨,地麵有積水,鞋子上沾滿了泥濘。這時才明白平房區的人們都穿高統雨靴的原因——是為了陪同我們參觀而早巳做了準備。
轉到樓的後麵,建築物的狀況為之一變。這裏和塗黃色的正麵不同:後麵的牆壁沒有任何裝修,茶褐色的牆壁有不少地方已經脫落;由於雨水的侵蝕,留下許多灰色的水紋。
從1號樓中央三角屋頂下通往口字樓的中央走廊呈垂直狀態連接著,聽說這個走廊還是原樣,但是1號樓後麵的2號樓——兵器庫和器材事務室的後麵由於被炸毀,隻剩下殘骸了。院子裏堆滿了煤。韓曉先生迴憶道:
“1953年,我來平房時,除1號樓外,還剩下一幢三層樓和走廊。但是,關押‘馬魯太’的7號樓和8號樓監獄的遺蹟——我們把它們叫做四方樓(即口字樓的意思),隻剩鋼骨水泥的碎塊、砂土、木材片和玻璃等的堆積,裏麵散亂著一些壞了的儀器、醫療器具和資料……部隊撒退時,為了消滅罪證,把四方樓破壞得亂七八糟。”
韓曉先生當時是一個16歲的少年,曾在今天平房區偉建機械工廠前身的一座小工廠裏當機械組裝工。據說,附近沒有能夠居住的房屋,他住在1號樓二層的一個房間裏。
“午休的時候,我常在這個寬敞的院內散步。當時這一地區內,還有731部隊帶鼠疫苗的跳蚤活著。院內到處都有嚴禁入內的鐵絲網,我們都穿著防疫用的棉布襪子。”韓曉先生把那種襪子送給了我們。
特設監獄
從1號樓後麵,我們沿狹而陡的樓梯來到二樓石井部隊長原來的辦公室。這個辦公室是由兩間房子組成的,現在已是學校的辦公室。在場的兩位女辦事員對於這突然闖進來的一群人瞠目而視。我們一行包括陪同參觀的平房有關人員、哈爾濱市地方史學會人員以及中國作家協會的人士等在內共十七人。估計事先巳接到通知,但是她們卻沒有料到會來這麽多人。
我們向這裏的辦事員詢問了情況,聽說戰後,牆壁、天花板和窗戶部分進行了修整,其他部分全部維持原樣。這時,室內響起了電話鈴聲,似乎非常繁忙,我們想看看裏屋,但遭到婉拒。
離開原部隊長辦公室,迴到校園的門前,又乘車前往口字樓舊址。由於1號樓後的工廠和學校之間建有一道牆,不能直接走過去。
我們迴到校門時,正好學生們下課。許多學生從教室裏走出來。他們中間穿糙綠色、藍色製服的人較多,也有幾個女生穿著紅色的運動衫。可能是把課本都放在教室裏,大家都空著手。這和日本放學時的情景大不相同。
口字樓舊址是一塊用磚牆圍著的普通空地。磚牆並不是口字樓的圍牆,而是為劃分工廠、學校、倉庫和住宅區而修建的。周圍的榆樹長得綠蔭如傘。
地方史學會佟振宇先生說道:“731部隊徹底破壞了四方樓和特設監獄,但當年種植在四方樓四角的小樹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因此,我們可以弄清楚監獄的位置和麵積。”據該學會對舊址的精密測量: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