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未點名的將軍當然就是布朗熱。這段布朗熱插曲即使法國人還沒忘記,在美國人中間也早就被忘掉大半了,這就像那些可怕而短命的時期一樣,強有力的煽動家因為沒有最終把自己接手的政權合法化,通常都會被每個國家受到廣泛閱讀的史籍所遺忘。但是在19世紀洲年代的後五年裏,布朗熱將軍和他那群政治烏合之眾的崛起,以及那場占領法國政治舞台的稱為布朗熱主義的運動,其規模就像約瑟夫·麥卡錫參議員和稱為麥卡錫主義的那場占領了50年代前五年美國政治舞台的運動一樣。(可笑的是,這兩件事居然連細節都十分相似,麥卡錫在政治上垮台三年後落魄而死,布朗熱受到以叛國罪被審判的威脅,逃離了法國,三年後去世,死因顯然是自殺。)
如此倉促地談論這些人和運動,它們在時間上相隔幾代人,社會空間也相距遙遠,因此乍一看好像是些無聊的曆史類比。勒龐的《烏合之眾》畢竟不是在寫曆史,他求助於曆史,是要努力找出群體性格和行為中一再出現的相似之處,它們隻在細節上有所不同。雖然在勒龐的思想經曆中沒有證據表明,他首先提到布朗熱插曲是想用歸納法找出群體社會心理的發展脈絡,但是這段插曲的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這一點上他和當時那些不加思索的法國人是不一樣的。
變成偶像的布朗熱的這段短暫而不光彩的曆史,讀起來就像一部由勒龐創作的反映領袖和群眾關係的社會心理學劇本。但是,既然是事件發生於前,因此更為合理的假設是,勒龐對事件進行了總結,而不是布朗熱和他的追隨者預演了這部著作。作為勤龐關於群體行為的思想之根源和可能的依據,布朗熱主義也值得我們注意。
布朗熱在經曆了穩步提升,成為法國軍隊中最年輕的將軍之後,進入了作戰部,負責為當時的激進派領袖克列孟梭製定那些秘密決策。他先是因為顯著改善了軍隊的生活條件而獲得廣泛的支持,現在已不是習慣於艱苦條件的職業軍隊,是以一些暫時變成軍人的普通文官為基礎的。不久,他變成了一個因人而異的多麵人物。第三共和國心懷不滿的大眾,認為他是能夠消除他們主要的不滿根源——政權——的領袖,布朗熱本人毫無政治信仰,因此他能夠而且也確實答應滿足許多政治派別相互對立的利益。他答應戴魯萊德的愛國者同盟,要揮舞起惡棍的大棒來貫徹他們的沙文主義主張,要把德國人趕迴萊因河以洗雪民族恥辱;對於波拿巴主義者,他許諾要恢複帝國,對於維持著他的花銷的保皇黨,他答應恢複君主製。五花八門的政治群體,社會主義者、機會主義者、溫和的共和派和持不同意見的激進派,他能變得讓每一派都把他認作"他們的人"。這些群體因為共同反對政權而鬆散地結合在一起,全都認為布朗熱就是他們事業的領袖,雖然他本人除了將軍的事業之外,實際上不支持任何事業。整個民族群體的各種矛盾,在領袖個人身上取得了統一。
政治事件一幕幕接通而至:1886年巴士底獄紀念日,巴黎民眾在朗香高喊他們支持將軍,不要總統;在將軍競選獲勝後,巴黎的群眾不斷叫喊著要他向愛麗舍宮進軍;報紙對他表現得百依百順,先是羅什福爾的《不妥協者報》,後來是維伊奧的《宇宙報》,再後來,其他一些報紙眾口一詞,都變成了將軍及其運動的宣傳頁,在還沒有出來證實一下已經說過什麽之前,便盼望著聽聽"他們在街上正說些什麽";獻給"我們勇敢的將軍布朗熱"、"啊!複仇將軍"和"希望將軍"的讚美詩迅速增加,這些歌既表達了群眾的感情,也控製了他們的感情;各種玩具、機械工具,甚至——竟然偶像化到這種地步——燒酒,都拿這位受愛戴的領袖的名字來命名,簡言之,這是布朗熱主義短暫而強烈的支配期,它幾乎就要以一次新的霧月18日而大獲全勝。對這些事情無需再做細節上的描述,它們不過是勒龐這本書中的一頁(當勒龐提到那個無名將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上萬人,隻要他一聲令下,他們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性命"時,字裏行間便隱藏著這些事件)。
布朗熱故事餘下的部分也包含在這本書裏,隻是被偽裝成了一些概括性的語言。特別恰當的記錄是群體——尤其是巴黎,不過外省也~樣——愛恨無常所造成的迅速變化的左右搖擺:布朗熱今天還受到崇拜,明天便成了嫌犯。勒龐在布朗熱的迅速崛起中,也許找到了他用於全書的一條公理,即就名望的起源而論,取得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正像他從布朗熱的突然垮台中看到另一條相關的公理一樣,雖然他沒有把它明說出來,這就是,就名望危險的衰落而言,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當法國精明的政治家(主要是指老牌政客、法國內務部長孔斯坦,但並不限於他一人)不斷算計這位大眾英雄的諸多弱點時,他便很快失勢,一如他很快得勢一樣。布朗熱懾於叛國罪的審判,和他多年的可愛情婦瑪格麗特·德·邦曼逃離法國,他先去布魯塞爾,在很快被驅逐出境後,又去了倫敦,然後是澤西,最後又迴到布魯塞爾。他在流放中依然抱著天真的樂觀主義,在布魯塞爾發表了一些沒人看的宣言,最後他終於認識到,法國各政治群體想必又落入了狡猾的政客手中,不再把他當做決定他們命運的人了。政治失敗的打擊,再加上1891年他的瑪格麗特因結核病去世,使布朗熱在兩個月裏哀痛不已,終於也讓自己躺進了安葬著她的伊克塞勒基地。
勒龐和他的同代人一起看到了這一切,但是和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不同,他對自己的所見做了思考。在這齣戲的中間,他看到巴黎輕浮的民眾迅速忘記了他們的馬背英雄,在布朗熱逃離法國不久後的1889年6月,萬國博覽會開幕。在眾多賞心悅目的事情中,艾菲爾鐵塔獨占鰲頭,它那伸向天空3ho米的鋼鐵身軀,宣告了一個世紀的到來,在這個世紀裏,鋼鐵城市將取代石頭城市。在思考群眾的輕信和多變時,勒龐想必從他們對那個本路英雄的報複性攻擊中看到了證據,說明他們"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複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複"(見本書第2卷第3章第3節)。
勒龐留心地看著這一切,並以概括的方式把它們寫進了自己的鶴合之眾》一書。即使布朗熱插曲不能為他的社會心理學磨房提供足夠的穀物,當時的曆史也很容易供給他充足的原料。在布朗熱主義消失後不久,便上演了雷賽布——一個能移動山嶽。鑿穿地峽的人——戲劇的最後一幕。他在蘇伊士大獲成功很久以後,卻栽在因醜聞而引起的巴拿馬運河的失敗上。在年屆88歲時,他自豪地佩帶著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卻發現自已被判了五年徒刑。對於這件事,勒龐難以做到怒不形於色,也無法保持學術上的超然品格。於是我們在此書的一些地方,看到他憤憤不平地分析了民眾如何攻擊這位"曆史上最了不起的英雄之一"。
這一係列事件的登峰造極之作,就是被充分理解其含義的法國人至今還稱為"大事件"的那件事,它也許加速了此書的寫作進度,對此我們並不清楚。就在勒龐寫這本書的同一年,出現了對德累福斯上尉的起訴,他迅速受到秘密審判並被定為叛國罪,然後被剝奪軍銜,被判在魔島上終身服刑。他是第一個獲準進入總參謀部的猶太人,而且是個阿爾薩斯人。法國群眾主要是受到驚恐萬狀搖搖欲墜、雖有政治頭腦卻又愚蠢造項的總參謀部當局的挑動,另~方麵也受著它的操縱,他們的行為後來達到了頂點,並且造成了許多次要後果,其中之一便是給勒龐的書提供了新的依據。然而,1894年對這個非我族類的審判、定罪、撤職,足以把群眾不負責任的輕信態度傳遍全國,其嚴重程度即使最不關心政治的法國人(但願這不是個目相矛盾的稱唿)也不會不予注意,更不用說像勒龐這樣的觀察家了。
</br>
如此倉促地談論這些人和運動,它們在時間上相隔幾代人,社會空間也相距遙遠,因此乍一看好像是些無聊的曆史類比。勒龐的《烏合之眾》畢竟不是在寫曆史,他求助於曆史,是要努力找出群體性格和行為中一再出現的相似之處,它們隻在細節上有所不同。雖然在勒龐的思想經曆中沒有證據表明,他首先提到布朗熱插曲是想用歸納法找出群體社會心理的發展脈絡,但是這段插曲的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這一點上他和當時那些不加思索的法國人是不一樣的。
變成偶像的布朗熱的這段短暫而不光彩的曆史,讀起來就像一部由勒龐創作的反映領袖和群眾關係的社會心理學劇本。但是,既然是事件發生於前,因此更為合理的假設是,勒龐對事件進行了總結,而不是布朗熱和他的追隨者預演了這部著作。作為勤龐關於群體行為的思想之根源和可能的依據,布朗熱主義也值得我們注意。
布朗熱在經曆了穩步提升,成為法國軍隊中最年輕的將軍之後,進入了作戰部,負責為當時的激進派領袖克列孟梭製定那些秘密決策。他先是因為顯著改善了軍隊的生活條件而獲得廣泛的支持,現在已不是習慣於艱苦條件的職業軍隊,是以一些暫時變成軍人的普通文官為基礎的。不久,他變成了一個因人而異的多麵人物。第三共和國心懷不滿的大眾,認為他是能夠消除他們主要的不滿根源——政權——的領袖,布朗熱本人毫無政治信仰,因此他能夠而且也確實答應滿足許多政治派別相互對立的利益。他答應戴魯萊德的愛國者同盟,要揮舞起惡棍的大棒來貫徹他們的沙文主義主張,要把德國人趕迴萊因河以洗雪民族恥辱;對於波拿巴主義者,他許諾要恢複帝國,對於維持著他的花銷的保皇黨,他答應恢複君主製。五花八門的政治群體,社會主義者、機會主義者、溫和的共和派和持不同意見的激進派,他能變得讓每一派都把他認作"他們的人"。這些群體因為共同反對政權而鬆散地結合在一起,全都認為布朗熱就是他們事業的領袖,雖然他本人除了將軍的事業之外,實際上不支持任何事業。整個民族群體的各種矛盾,在領袖個人身上取得了統一。
政治事件一幕幕接通而至:1886年巴士底獄紀念日,巴黎民眾在朗香高喊他們支持將軍,不要總統;在將軍競選獲勝後,巴黎的群眾不斷叫喊著要他向愛麗舍宮進軍;報紙對他表現得百依百順,先是羅什福爾的《不妥協者報》,後來是維伊奧的《宇宙報》,再後來,其他一些報紙眾口一詞,都變成了將軍及其運動的宣傳頁,在還沒有出來證實一下已經說過什麽之前,便盼望著聽聽"他們在街上正說些什麽";獻給"我們勇敢的將軍布朗熱"、"啊!複仇將軍"和"希望將軍"的讚美詩迅速增加,這些歌既表達了群眾的感情,也控製了他們的感情;各種玩具、機械工具,甚至——竟然偶像化到這種地步——燒酒,都拿這位受愛戴的領袖的名字來命名,簡言之,這是布朗熱主義短暫而強烈的支配期,它幾乎就要以一次新的霧月18日而大獲全勝。對這些事情無需再做細節上的描述,它們不過是勒龐這本書中的一頁(當勒龐提到那個無名將軍"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上萬人,隻要他一聲令下,他們就會為他的事業犧牲性命"時,字裏行間便隱藏著這些事件)。
布朗熱故事餘下的部分也包含在這本書裏,隻是被偽裝成了一些概括性的語言。特別恰當的記錄是群體——尤其是巴黎,不過外省也~樣——愛恨無常所造成的迅速變化的左右搖擺:布朗熱今天還受到崇拜,明天便成了嫌犯。勒龐在布朗熱的迅速崛起中,也許找到了他用於全書的一條公理,即就名望的起源而論,取得成功就是最大的成功,正像他從布朗熱的突然垮台中看到另一條相關的公理一樣,雖然他沒有把它明說出來,這就是,就名望危險的衰落而言,失敗就是最大的失敗。當法國精明的政治家(主要是指老牌政客、法國內務部長孔斯坦,但並不限於他一人)不斷算計這位大眾英雄的諸多弱點時,他便很快失勢,一如他很快得勢一樣。布朗熱懾於叛國罪的審判,和他多年的可愛情婦瑪格麗特·德·邦曼逃離法國,他先去布魯塞爾,在很快被驅逐出境後,又去了倫敦,然後是澤西,最後又迴到布魯塞爾。他在流放中依然抱著天真的樂觀主義,在布魯塞爾發表了一些沒人看的宣言,最後他終於認識到,法國各政治群體想必又落入了狡猾的政客手中,不再把他當做決定他們命運的人了。政治失敗的打擊,再加上1891年他的瑪格麗特因結核病去世,使布朗熱在兩個月裏哀痛不已,終於也讓自己躺進了安葬著她的伊克塞勒基地。
勒龐和他的同代人一起看到了這一切,但是和他們中間的許多人不同,他對自己的所見做了思考。在這齣戲的中間,他看到巴黎輕浮的民眾迅速忘記了他們的馬背英雄,在布朗熱逃離法國不久後的1889年6月,萬國博覽會開幕。在眾多賞心悅目的事情中,艾菲爾鐵塔獨占鰲頭,它那伸向天空3ho米的鋼鐵身軀,宣告了一個世紀的到來,在這個世紀裏,鋼鐵城市將取代石頭城市。在思考群眾的輕信和多變時,勒龐想必從他們對那個本路英雄的報複性攻擊中看到了證據,說明他們"為自己曾向一個已不複存在的權威低頭哈腰而進行報複"(見本書第2卷第3章第3節)。
勒龐留心地看著這一切,並以概括的方式把它們寫進了自己的鶴合之眾》一書。即使布朗熱插曲不能為他的社會心理學磨房提供足夠的穀物,當時的曆史也很容易供給他充足的原料。在布朗熱主義消失後不久,便上演了雷賽布——一個能移動山嶽。鑿穿地峽的人——戲劇的最後一幕。他在蘇伊士大獲成功很久以後,卻栽在因醜聞而引起的巴拿馬運河的失敗上。在年屆88歲時,他自豪地佩帶著榮譽軍團大十字勳章,卻發現自已被判了五年徒刑。對於這件事,勒龐難以做到怒不形於色,也無法保持學術上的超然品格。於是我們在此書的一些地方,看到他憤憤不平地分析了民眾如何攻擊這位"曆史上最了不起的英雄之一"。
這一係列事件的登峰造極之作,就是被充分理解其含義的法國人至今還稱為"大事件"的那件事,它也許加速了此書的寫作進度,對此我們並不清楚。就在勒龐寫這本書的同一年,出現了對德累福斯上尉的起訴,他迅速受到秘密審判並被定為叛國罪,然後被剝奪軍銜,被判在魔島上終身服刑。他是第一個獲準進入總參謀部的猶太人,而且是個阿爾薩斯人。法國群眾主要是受到驚恐萬狀搖搖欲墜、雖有政治頭腦卻又愚蠢造項的總參謀部當局的挑動,另~方麵也受著它的操縱,他們的行為後來達到了頂點,並且造成了許多次要後果,其中之一便是給勒龐的書提供了新的依據。然而,1894年對這個非我族類的審判、定罪、撤職,足以把群眾不負責任的輕信態度傳遍全國,其嚴重程度即使最不關心政治的法國人(但願這不是個目相矛盾的稱唿)也不會不予注意,更不用說像勒龐這樣的觀察家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