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傑出的改革家(1)
------------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張居正出生於嘉靖四年(1525)五月初三日。當時他的曾祖父張誠、祖父張鎮、父親張文明還都健在。是年,其父二十二歲,母親趙氏二十歲。張居正在成名後,曾在信裏寫道:“竊念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這是張居正對自己家庭的真實寫照。他的曾祖父張誠樂善好施,自己的生活卻經常困頓不堪。祖父張鎮為人豪爽放浪,最後隻做了江陵遼王府的一個護衛。因此,在張鎮的兒子文明出生時,張誠說:“我這一生,幫人的忙多了,應當出一個好子孫,也許就是這個孩子吧!”張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在二十歲時,補上府學生,可是以後七次參加鄉試都未考中。張誠的願望落了空,但他沒想到,不久後張家還真出了個好子孫,這個人就是張文明的兒子張居正。
但凡顯赫的大人物在出生之時,大都會有一些祥瑞的傳說,張居正也不例外。張居正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而是叫張白圭。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從他曾祖父的夢說起。就在張居正出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張誠夢見月亮落在一個大水甕中,清光四溢,一隻白龜逐漸浮現在波光蕩漾的水麵上。他認為這是個吉兆,在張居正降生後,遂為其起名白圭,也就是白龜的諧音。
張居正年少時就聰穎絕倫,在其家鄉有神童的聲名。嘉靖十五年(1536),張居正十二歲的時候,到荊州府投考生員,荊州府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為其改名為居正。巡撫顧璘看了居正的文章後,說他是“國器”。等居正考中舉人時,顧璘將自己的犀帶贈給他,說:“你將來一定會佩戴玉帶,這條犀帶算是辱沒了你。”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居正考中進士,尋改庶吉士,時年二十三歲。張居正很受當時翰林院掌院學士徐階的器重。庶吉士三年學習期滿,張居正被授為編修,從此敲開了通往公卿之位的大門,躋身儲相之列。
史載張居正儀表不凡,身材修長,麵目清秀,須長至腹。他為人“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他的這種性格真是很適合在仕途上發展:既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魄力,也有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能力。
張居正雖然在嘉靖二十六年就考中進士,可謂少年得誌,但他在隨後的十多年裏並沒有什麽作為。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嘉靖朝後期,嚴嵩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他與夏言、徐階的政治爭鬥形同水火。張居正既然得到徐階的賞識,就有被嚴嵩忌恨的危險。張居正深知此時還不是政治上大展宏圖的時候,便採取了養精蓄銳、明哲保身的策略。終嘉靖朝,除例行章疏,居正隻上了一道《論時政疏》,而且此疏還未引起世宗的重視。張居正滿腹才華無處施展,這種隱忍是痛苦的,但他別無選擇,隻能耐心地等待。
張居正命運的轉折點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他到裕王朱載垕的府邸充任講官。嘉靖帝親情冷淡,與他的兒子們往往多年不見麵。裕王在莊敬太子死後,理應被立為太子。可是因為世宗的冷漠,裕王被立為太子的事不但擱置下來,連他應有的待遇也得不到,還要向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送禮才能拿到他三年的歲賜。沒人會料到,裕王此時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會對他登上皇帝寶座後的用人情況有多大的影響!而張居正呢,在此期間,盡心盡力做他的講官,不僅裕王感到他很不錯,就是裕王府裏的宦官們跟他的交情都很好,有的宦官還主動向他請教學問,談論天下大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死,裕王朱載垕繼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隆慶元年(1567),穆宗就對曾經侍從藩邸的諸臣加恩封賞。是年二月,張居正先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值內閣。四月,進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居正一歲數遷,終於在政壇嶄露頭角。
穆宗朱載垕是個平庸的皇帝,他沉迷於享樂和女色。但幸運的是,他的身邊聚集著幾個很有才幹的大臣,國事家事,一切按部就班。他無所作為,也得以安享太平盛世。穆宗縱情聲色的後果就是享年不永,剛剛當了六個年頭的皇帝就撒手而去,身後留下一個十歲的太子、兩個太後和三個顧命大臣。而此時的明朝,盡管表麵上一派歌舞昇平,其實已經走入了衰落的軌道,麵臨嚴重的危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此,張居正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隆慶六年(1572)五月,高拱、張居正、高儀受穆宗臨終顧命,輔佐十歲的太子朱翊(yì)鈞登上皇位,即明神宗。從此,大明王朝的日曆翻到了萬曆這一頁。不要小看了這個十歲登基的萬曆小皇帝,他在位四十九年,是明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他與張居正亦君亦臣、亦師亦徒的關係還真不是常人所能解讀得清楚的。
張居正是個現實主義者,躬行實踐,不尚空談。他開始著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創造機會。時內閣首輔高拱兼掌吏部事,位高權重,其位在張居正之上。高拱的存在束縛了張居正的手腳。高拱這個人“性強直”,穆宗去世時,他曾無心說過一句話:“十歲的小孩怎麽能夠治理天下呢?”張居正遂交結與高拱有過隙的內監馮保,抓住這句話大做文章,將其驅逐出京,使之退出了政治舞台。另一個顧命大臣高儀不久也在憂懼中去世了,張居正便升任內閣首輔。
</br>
傑出的改革家(1)
------------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嶽,湖北江陵人。張居正出生於嘉靖四年(1525)五月初三日。當時他的曾祖父張誠、祖父張鎮、父親張文明還都健在。是年,其父二十二歲,母親趙氏二十歲。張居正在成名後,曾在信裏寫道:“竊念正起自寒士,非閥閱衣冠之族。”這是張居正對自己家庭的真實寫照。他的曾祖父張誠樂善好施,自己的生活卻經常困頓不堪。祖父張鎮為人豪爽放浪,最後隻做了江陵遼王府的一個護衛。因此,在張鎮的兒子文明出生時,張誠說:“我這一生,幫人的忙多了,應當出一個好子孫,也許就是這個孩子吧!”張文明,字治卿,別號觀瀾,在二十歲時,補上府學生,可是以後七次參加鄉試都未考中。張誠的願望落了空,但他沒想到,不久後張家還真出了個好子孫,這個人就是張文明的兒子張居正。
但凡顯赫的大人物在出生之時,大都會有一些祥瑞的傳說,張居正也不例外。張居正本來不是叫這個名字的,而是叫張白圭。這個名字的由來,還得從他曾祖父的夢說起。就在張居正出生前夕,他的曾祖父張誠夢見月亮落在一個大水甕中,清光四溢,一隻白龜逐漸浮現在波光蕩漾的水麵上。他認為這是個吉兆,在張居正降生後,遂為其起名白圭,也就是白龜的諧音。
張居正年少時就聰穎絕倫,在其家鄉有神童的聲名。嘉靖十五年(1536),張居正十二歲的時候,到荊州府投考生員,荊州府知府李士翱很賞識他,為其改名為居正。巡撫顧璘看了居正的文章後,說他是“國器”。等居正考中舉人時,顧璘將自己的犀帶贈給他,說:“你將來一定會佩戴玉帶,這條犀帶算是辱沒了你。”嘉靖二十六年(1547),張居正考中進士,尋改庶吉士,時年二十三歲。張居正很受當時翰林院掌院學士徐階的器重。庶吉士三年學習期滿,張居正被授為編修,從此敲開了通往公卿之位的大門,躋身儲相之列。
史載張居正儀表不凡,身材修長,麵目清秀,須長至腹。他為人“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測也”。他的這種性格真是很適合在仕途上發展:既有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魄力,也有審時度勢、運籌帷幄的能力。
張居正雖然在嘉靖二十六年就考中進士,可謂少年得誌,但他在隨後的十多年裏並沒有什麽作為。這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嘉靖朝後期,嚴嵩任內閣首輔,權傾一時。他與夏言、徐階的政治爭鬥形同水火。張居正既然得到徐階的賞識,就有被嚴嵩忌恨的危險。張居正深知此時還不是政治上大展宏圖的時候,便採取了養精蓄銳、明哲保身的策略。終嘉靖朝,除例行章疏,居正隻上了一道《論時政疏》,而且此疏還未引起世宗的重視。張居正滿腹才華無處施展,這種隱忍是痛苦的,但他別無選擇,隻能耐心地等待。
張居正命運的轉折點是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七月。他到裕王朱載垕的府邸充任講官。嘉靖帝親情冷淡,與他的兒子們往往多年不見麵。裕王在莊敬太子死後,理應被立為太子。可是因為世宗的冷漠,裕王被立為太子的事不但擱置下來,連他應有的待遇也得不到,還要向嚴嵩的兒子嚴世蕃送禮才能拿到他三年的歲賜。沒人會料到,裕王此時感受到的人情冷暖會對他登上皇帝寶座後的用人情況有多大的影響!而張居正呢,在此期間,盡心盡力做他的講官,不僅裕王感到他很不錯,就是裕王府裏的宦官們跟他的交情都很好,有的宦官還主動向他請教學問,談論天下大事。嘉靖四十五年(1566),世宗死,裕王朱載垕繼位,即明穆宗,年號隆慶。隆慶元年(1567),穆宗就對曾經侍從藩邸的諸臣加恩封賞。是年二月,張居正先以吏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值內閣。四月,進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張居正一歲數遷,終於在政壇嶄露頭角。
穆宗朱載垕是個平庸的皇帝,他沉迷於享樂和女色。但幸運的是,他的身邊聚集著幾個很有才幹的大臣,國事家事,一切按部就班。他無所作為,也得以安享太平盛世。穆宗縱情聲色的後果就是享年不永,剛剛當了六個年頭的皇帝就撒手而去,身後留下一個十歲的太子、兩個太後和三個顧命大臣。而此時的明朝,盡管表麵上一派歌舞昇平,其實已經走入了衰落的軌道,麵臨嚴重的危機。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社會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此,張居正看在眼裏,急在心裏。
隆慶六年(1572)五月,高拱、張居正、高儀受穆宗臨終顧命,輔佐十歲的太子朱翊(yì)鈞登上皇位,即明神宗。從此,大明王朝的日曆翻到了萬曆這一頁。不要小看了這個十歲登基的萬曆小皇帝,他在位四十九年,是明朝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同時他與張居正亦君亦臣、亦師亦徒的關係還真不是常人所能解讀得清楚的。
張居正是個現實主義者,躬行實踐,不尚空談。他開始著手為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創造機會。時內閣首輔高拱兼掌吏部事,位高權重,其位在張居正之上。高拱的存在束縛了張居正的手腳。高拱這個人“性強直”,穆宗去世時,他曾無心說過一句話:“十歲的小孩怎麽能夠治理天下呢?”張居正遂交結與高拱有過隙的內監馮保,抓住這句話大做文章,將其驅逐出京,使之退出了政治舞台。另一個顧命大臣高儀不久也在憂懼中去世了,張居正便升任內閣首輔。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