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嵩自正德十一年重返仕途後,多在翰林院、國子監等政治鬥爭相對較少的地方任職,而且還曾多年居官南京。在“大禮議”之爭最激烈的前期,嚴嵩沒有卷進這場鬥爭的漩渦中,得以自保。而在禮議之爭後期發生的一件事情中,嚴嵩善於觀察政治風向,及時地把握住了機會,開始得到世宗的青睞。
這件事發生在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世宗欲讓生父獻皇帝稱宗入太廟,命下禮部集議。這時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是躲不過去的了。這是個棘手的差事,順從皇帝,立刻就會招來罵名;按照慣例來秉公辦理,自己烏紗帽難保。經過一番思前想後、仔細斟酌,嚴嵩最後寫了一份模稜兩可的奏疏交給皇上。世宗對他的騎牆態度非常不滿,親書《明堂或問》,警示廷臣,言語犀利,堅決表示要讓其父獻皇帝稱宗入廟。這對嚴嵩刺激很大,他惶恐不安,生怕皇帝怪罪。於是,嚴嵩盡改前說,完全順從皇帝的意思,為世宗的生父獻皇帝祔太廟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禮儀,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祭祀禮畢後,寫了《慶雲頌》和《大禮告成頌》,文筆絕佳,很得皇帝賞識。這件事在嚴嵩的宦海生涯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成為他政治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他平步青雲。
嚴嵩終於幫世宗實現了生父稱宗入廟的心願。世宗在“禮議”之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嚴嵩功不可沒。而在這件事上,嚴嵩也接受了教訓——從此,他對世宗言聽計從,走上了“柔媚之臣”的道路。
撰青詞做宰相
世宗在政治上無甚建樹,卻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熱衷於煉丹製藥和祈求長生。在那些看似神秘的儀式中,他經常需要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由此就產生了明朝乃至中國曆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詞宰相。
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jiào)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這是一種賦體文章,需要以極其華麗的文筆表達出皇帝對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誠意。世宗經常要求臣下進獻青詞,寫得好的立即加官晉爵,甚至入內閣。當時朝中的許多大臣都因進獻青詞而得寵,嚴嵩同榜的狀元顧鼎臣就因青詞得寵而入內閣。嚴嵩文筆頗佳,所作青詞無不合乎世宗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條升官的捷徑。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舉行“尊天重典”,禮部尚書嚴嵩盡職盡責,作青詞頌德,被特加太子太保。當時,夏言與嚴嵩“俱以青詞得幸”,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這個夏言也非等閑人物,因在大禮議中站在皇帝一邊而驟然受寵,曾在世宗朝前期擔任過禮部尚書,後來又擔任內閣首輔。他在嚴嵩的政治生涯中起過重要作用。他曾經是嚴嵩向上爬的階梯,後又與嚴嵩相互傾軋。在經過了長達十餘年驚心動魄的爭鬥後,他被嚴嵩陷害,慘遭棄市(棄市是古代的一種刑法,在鬧市處以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
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才考中的進士,要比嚴嵩晚十多年,但是他升遷很快,職位比嚴嵩高。嘉靖十五年(1536),夏言入閣拜相,十八年(1539)升為首輔。嚴嵩在重返仕途的十多年裏,一直擔任沒有什麽實權的官職,這令他既苦悶又很不甘心。此時,夏言進入了他的視野。夏言與他是江西同鄉,有了這樣一層關係,他對夏言極力巴結,曲意奉承,終於得到夏言的信任,多次為他引薦。嚴嵩就是在他的提攜下升任禮部尚書的。
然而二人的關係並非鐵板一塊,夏言對他又拉又打。在嚴嵩日漸寵信、欲入內閣之時,卻因夏言的阻止未能如願。嚴嵩表麵上依舊對夏言恭謹和順,背地裏卻恨得咬牙切齒,開始謀劃如何扳倒夏言。夏言“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為官勇於扶正,但他仗著皇帝的寵信,有些驕橫,有時在世宗麵前也態度疏慢。當時在大臣中頗有微詞,有“不睹費宏,不知相大;不見夏言,不知相尊”之語。嚴嵩就利用夏言性格上的弱點,大做文章,在言行上和夏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對世宗更加俯首貼耳,陰柔諂媚,處處表現得謙卑忠勤;對同僚更加恭敬禮讓,因而很得人心。
在一些具體事件上,嚴嵩某些如小醜般的表現,更是讓世宗非常滿意。按明朝冠服製度,皇帝戴的帽子是用烏紗折巾而成的,稱為翼善冠。明世宗推崇道教,不戴自己應該戴的翼善冠而戴香葉冠,也就是道士帽。他還特製了五頂香葉冠分賜給夏言、嚴嵩等人。夏言認為這不是大臣的正式朝服,不應該戴,因此從來沒有戴過,世宗對此非常生氣。嚴嵩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在入值西苑、皇帝召對的日子,特意戴上香葉冠,還在冠上籠以青紗,以示莊重。世宗見了,果然龍心大悅。同時,世宗命大臣們入值西苑時,都按照道士的習慣騎馬,不準坐轎。夏言根本不理會,依然是坐轎進出西苑。對此,世宗也心存不滿。
夏言這些輕視道士的舉動,間接地體現了他對世宗修仙誤國的做法多少有些牴觸情緒。夏言的舉動也使皇帝身邊的道士對他銜恨在心,少不了在皇帝麵前藉機詆毀他。眾口鑠金,夏言漸漸地失去了皇帝的恩寵。嚴嵩看時機成熟,就在一次世宗單獨召見他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訴說夏言平時對他和其他大臣肆意欺淩。不久發生日食,嚴嵩又借上天警示之名趁機陷害夏言傲慢犯上。世宗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罷了夏言的官職,把他趕迴了家。天遂人願,嚴嵩終於搬掉了自己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嚴嵩補了夏言離去後的空缺,以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br>
這件事發生在嘉靖十七年(1538)六月,世宗欲讓生父獻皇帝稱宗入太廟,命下禮部集議。這時任禮部尚書的嚴嵩是躲不過去的了。這是個棘手的差事,順從皇帝,立刻就會招來罵名;按照慣例來秉公辦理,自己烏紗帽難保。經過一番思前想後、仔細斟酌,嚴嵩最後寫了一份模稜兩可的奏疏交給皇上。世宗對他的騎牆態度非常不滿,親書《明堂或問》,警示廷臣,言語犀利,堅決表示要讓其父獻皇帝稱宗入廟。這對嚴嵩刺激很大,他惶恐不安,生怕皇帝怪罪。於是,嚴嵩盡改前說,完全順從皇帝的意思,為世宗的生父獻皇帝祔太廟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禮儀,並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祭祀禮畢後,寫了《慶雲頌》和《大禮告成頌》,文筆絕佳,很得皇帝賞識。這件事在嚴嵩的宦海生涯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成為他政治命運的轉折點。從此,他平步青雲。
嚴嵩終於幫世宗實現了生父稱宗入廟的心願。世宗在“禮議”之爭中取得最後的勝利,嚴嵩功不可沒。而在這件事上,嚴嵩也接受了教訓——從此,他對世宗言聽計從,走上了“柔媚之臣”的道路。
撰青詞做宰相
世宗在政治上無甚建樹,卻將主要精力放在了玄修上,熱衷於煉丹製藥和祈求長生。在那些看似神秘的儀式中,他經常需要撰寫一些焚化祭天的青詞,由此就產生了明朝乃至中國曆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詞宰相。
所謂青詞,就是道教齋醮(jiào)時上奏天帝所用的表章,因用硃筆寫在青藤紙上,故名。這是一種賦體文章,需要以極其華麗的文筆表達出皇帝對天帝的敬意和求仙的誠意。世宗經常要求臣下進獻青詞,寫得好的立即加官晉爵,甚至入內閣。當時朝中的許多大臣都因進獻青詞而得寵,嚴嵩同榜的狀元顧鼎臣就因青詞得寵而入內閣。嚴嵩文筆頗佳,所作青詞無不合乎世宗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條升官的捷徑。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皇帝舉行“尊天重典”,禮部尚書嚴嵩盡職盡責,作青詞頌德,被特加太子太保。當時,夏言與嚴嵩“俱以青詞得幸”,時人譏為“青詞宰相”。
這個夏言也非等閑人物,因在大禮議中站在皇帝一邊而驟然受寵,曾在世宗朝前期擔任過禮部尚書,後來又擔任內閣首輔。他在嚴嵩的政治生涯中起過重要作用。他曾經是嚴嵩向上爬的階梯,後又與嚴嵩相互傾軋。在經過了長達十餘年驚心動魄的爭鬥後,他被嚴嵩陷害,慘遭棄市(棄市是古代的一種刑法,在鬧市處以死刑,並將犯人暴屍街頭。)。
夏言是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才考中的進士,要比嚴嵩晚十多年,但是他升遷很快,職位比嚴嵩高。嘉靖十五年(1536),夏言入閣拜相,十八年(1539)升為首輔。嚴嵩在重返仕途的十多年裏,一直擔任沒有什麽實權的官職,這令他既苦悶又很不甘心。此時,夏言進入了他的視野。夏言與他是江西同鄉,有了這樣一層關係,他對夏言極力巴結,曲意奉承,終於得到夏言的信任,多次為他引薦。嚴嵩就是在他的提攜下升任禮部尚書的。
然而二人的關係並非鐵板一塊,夏言對他又拉又打。在嚴嵩日漸寵信、欲入內閣之時,卻因夏言的阻止未能如願。嚴嵩表麵上依舊對夏言恭謹和順,背地裏卻恨得咬牙切齒,開始謀劃如何扳倒夏言。夏言“豪邁有俊才,縱橫辨博,人莫能屈”,為官勇於扶正,但他仗著皇帝的寵信,有些驕橫,有時在世宗麵前也態度疏慢。當時在大臣中頗有微詞,有“不睹費宏,不知相大;不見夏言,不知相尊”之語。嚴嵩就利用夏言性格上的弱點,大做文章,在言行上和夏言形成鮮明的對比。他對世宗更加俯首貼耳,陰柔諂媚,處處表現得謙卑忠勤;對同僚更加恭敬禮讓,因而很得人心。
在一些具體事件上,嚴嵩某些如小醜般的表現,更是讓世宗非常滿意。按明朝冠服製度,皇帝戴的帽子是用烏紗折巾而成的,稱為翼善冠。明世宗推崇道教,不戴自己應該戴的翼善冠而戴香葉冠,也就是道士帽。他還特製了五頂香葉冠分賜給夏言、嚴嵩等人。夏言認為這不是大臣的正式朝服,不應該戴,因此從來沒有戴過,世宗對此非常生氣。嚴嵩為了討得皇帝的歡心,在入值西苑、皇帝召對的日子,特意戴上香葉冠,還在冠上籠以青紗,以示莊重。世宗見了,果然龍心大悅。同時,世宗命大臣們入值西苑時,都按照道士的習慣騎馬,不準坐轎。夏言根本不理會,依然是坐轎進出西苑。對此,世宗也心存不滿。
夏言這些輕視道士的舉動,間接地體現了他對世宗修仙誤國的做法多少有些牴觸情緒。夏言的舉動也使皇帝身邊的道士對他銜恨在心,少不了在皇帝麵前藉機詆毀他。眾口鑠金,夏言漸漸地失去了皇帝的恩寵。嚴嵩看時機成熟,就在一次世宗單獨召見他的時候,痛哭流涕地訴說夏言平時對他和其他大臣肆意欺淩。不久發生日食,嚴嵩又借上天警示之名趁機陷害夏言傲慢犯上。世宗不由得勃然大怒,立即罷了夏言的官職,把他趕迴了家。天遂人願,嚴嵩終於搬掉了自己前進路上的絆腳石。嘉靖二十一年(1542)八月,嚴嵩補了夏言離去後的空缺,以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務。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