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守衛北京呢?是固守還是主動出擊?在戰守的策略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成山侯王通建議挖城濠以拒蒙古騎兵;總兵官、武清伯石亨主張固守不出;於謙則認為堅守不出會示弱於人。在景帝的支持下,他分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分列於京師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冑親赴石亨軍中督戰。石亨列陣於德勝門,都督陶瑾列陣於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列陣於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列陣於朝陽門,都督劉聚列陣於西直門,副總兵顧興祖列陣於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列陣於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列陣於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列陣於宣武門。隨後於謙將兵部事務託付給侍郎吳寧,下令關閉九門,以示有進無退、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後驚異地發現,眼前的明軍與在土木堡被自己輕易擊潰的明軍迥然不同。他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
也先派遣數騎窺視德勝門。於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於謙命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曆史上乃至中國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衛戰,確保了明朝京師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它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後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為抵抗蒙古的最為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整體防禦體係,有效地抵禦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北京保衛戰是一次壯舉,是於謙人生中的最亮點。因此,於謙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
“奪門”冤魂
------------
雖然有擁立新君、保衛社稷的貢獻,但於謙此後絕無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的行徑。然而有誰能想到,在北京保衛戰八年之後,即景泰八年(1457),這樣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砍頭。這一切都源於明朝曆史上一次有名的宮廷政變——“奪門之變”。
北京保衛戰後,也先考慮到軍事行動不能達到目的,而明朝已經另立新君,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貨可居的價值,遂改變策略,表示願意將英宗送還,企圖挑起明廷內訌,從中獲利。景帝擔心英宗迴來後會威脅自己的皇帝寶座,本不希望英宗南歸,然而朝中大臣多為英宗舊臣,要求景帝迎歸英宗的唿聲十分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派遣使臣迎接英宗還朝,並尊英宗為太上皇,居之於南宮。
皇位雖然保住了,但是景帝還是感覺到了威脅。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景帝盤算著更立太子。當年朱祁鈺是在非常特殊的曆史條件下才由郕王即皇帝之位的,而在其即位之時,由皇太後發布懿旨冊立英宗子朱見深為太子。這一舉動說明,由朱祁鈺即皇帝位是因為大敵當前國不可無長君,是從國家安危的角度考慮的,而並非出自私人原因;冊立朱見深為皇太子,表示朱祁鈺百年之後仍由英宗子朱見深嗣位,從而維護了明朝皇位傳承的正統性。
景帝更立太子的事情並不順利,朝中大臣和內廷宦官多有不贊成者。景帝為了達到目的,先後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用優厚的賞賜來拉攏重要的大臣。他加王文、楊善等人太子太保等銜,賜內閣大學士每人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收了皇帝的東西,這些大臣再也不好提反對的意見了。二是採納黃竑進呈的“永固國本事疏”。黃竑,廣西潯州守備都指揮,因襲殺廣西思明府知府而被捕入獄。為求自救,他派下屬進京上奏請易東宮。景帝抓住這個機會,將奏疏發給朝臣討論。大臣知事已至此,無人能夠反對,王文等人先後簽名同意。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帝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改朱見深為沂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僅僅一年後,朱見濟病死。景帝此時又無其他兒子,儲位遂空。太子問題成為當時的敏感話題,一場複儲風波也由此產生。景泰五年(1454)五月,禮部郎中章綸、禦史鍾同奏請複立朱見深為太子,並在奏章中肯定了英宗的地位,希望景帝能改變對英宗的做法。景帝被震怒了,將鍾同、章綸下獄,而鍾同不久就被杖死獄中。景帝不立朱見深,是寄希望於能早日誕生其他的兒子。
更立太子和複儲風波,成為奪門之變的誘因。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景帝身體素來不好,群臣請立太子以備不虞。於謙與多數人傾向於複立朱見深,司禮監太監王誠謀立襄王子。景帝不想更不願再立他人之子為太子,推說自己隻是小病,過幾天就可以上朝了。
誰也沒有想到,當景帝病重的消息傳出後,一場陰險的宮廷政變便精心籌劃出來。徐有貞、石亨等人秘密謀劃,決定擁立困居南宮的英宗複辟。徐有貞是誰呢?他就是前麵提到的那個在北京保衛戰前提議南遷的徐珵。因為南遷之議遭到否定和嘲笑,徐珵在之後的官場中混得並不順利。他曾上下打點,希望能夠得到晉升之階,但沒有得逞。閣臣陳循幫他出主意,勸他改名,於是徐珵改名徐有貞。徐有貞頗有智謀,成為奪門之變的主腦人物。石亨本來因罪削職,於謙請求皇帝赦免,並重用他為總兵官。可是,後來石亨跟於謙的關係也破裂了。徐有貞和石亨因共同的仇恨而勾結到一起,發動了一場陰謀。
</br>
也先挾英宗直抵北京城下後驚異地發現,眼前的明軍與在土木堡被自己輕易擊潰的明軍迥然不同。他原本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
也先派遣數騎窺視德勝門。於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於謙命神機營火炮、火銃齊發,同時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於謙領導的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北京保衛戰,在明朝曆史上乃至中國曆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北京保衛戰,確保了明朝京師北京的安全,避免了宋朝南渡悲劇的再次發生。它粉碎了也先圖謀中原的企圖,此後蒙古很難再次組織起大規模的武力入侵行動。同時,北京作為抵抗蒙古的最為重要的堡壘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並形成了以北京為中心,以宣府、大同、居庸關為屏障的整體防禦體係,有效地抵禦了蒙古軍隊的侵擾,確保了內地人民正常的生產、生活。
北京保衛戰是一次壯舉,是於謙人生中的最亮點。因此,於謙成為中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
“奪門”冤魂
------------
雖然有擁立新君、保衛社稷的貢獻,但於謙此後絕無居功自傲、把持朝政的行徑。然而有誰能想到,在北京保衛戰八年之後,即景泰八年(1457),這樣一位品行卓然的功臣竟然被押赴刑場,以莫須有的罪名被砍頭。這一切都源於明朝曆史上一次有名的宮廷政變——“奪門之變”。
北京保衛戰後,也先考慮到軍事行動不能達到目的,而明朝已經另立新君,手中的英宗失去了奇貨可居的價值,遂改變策略,表示願意將英宗送還,企圖挑起明廷內訌,從中獲利。景帝擔心英宗迴來後會威脅自己的皇帝寶座,本不希望英宗南歸,然而朝中大臣多為英宗舊臣,要求景帝迎歸英宗的唿聲十分高漲。在這種情況下,景帝於景泰元年(1450)八月派遣使臣迎接英宗還朝,並尊英宗為太上皇,居之於南宮。
皇位雖然保住了,但是景帝還是感覺到了威脅。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景帝盤算著更立太子。當年朱祁鈺是在非常特殊的曆史條件下才由郕王即皇帝之位的,而在其即位之時,由皇太後發布懿旨冊立英宗子朱見深為太子。這一舉動說明,由朱祁鈺即皇帝位是因為大敵當前國不可無長君,是從國家安危的角度考慮的,而並非出自私人原因;冊立朱見深為皇太子,表示朱祁鈺百年之後仍由英宗子朱見深嗣位,從而維護了明朝皇位傳承的正統性。
景帝更立太子的事情並不順利,朝中大臣和內廷宦官多有不贊成者。景帝為了達到目的,先後採取了兩個辦法。一是用優厚的賞賜來拉攏重要的大臣。他加王文、楊善等人太子太保等銜,賜內閣大學士每人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收了皇帝的東西,這些大臣再也不好提反對的意見了。二是採納黃竑進呈的“永固國本事疏”。黃竑,廣西潯州守備都指揮,因襲殺廣西思明府知府而被捕入獄。為求自救,他派下屬進京上奏請易東宮。景帝抓住這個機會,將奏疏發給朝臣討論。大臣知事已至此,無人能夠反對,王文等人先後簽名同意。景泰三年(1452)五月,景帝冊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改朱見深為沂王。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僅僅一年後,朱見濟病死。景帝此時又無其他兒子,儲位遂空。太子問題成為當時的敏感話題,一場複儲風波也由此產生。景泰五年(1454)五月,禮部郎中章綸、禦史鍾同奏請複立朱見深為太子,並在奏章中肯定了英宗的地位,希望景帝能改變對英宗的做法。景帝被震怒了,將鍾同、章綸下獄,而鍾同不久就被杖死獄中。景帝不立朱見深,是寄希望於能早日誕生其他的兒子。
更立太子和複儲風波,成為奪門之變的誘因。景泰八年(1457)正月,景帝病重。景帝身體素來不好,群臣請立太子以備不虞。於謙與多數人傾向於複立朱見深,司禮監太監王誠謀立襄王子。景帝不想更不願再立他人之子為太子,推說自己隻是小病,過幾天就可以上朝了。
誰也沒有想到,當景帝病重的消息傳出後,一場陰險的宮廷政變便精心籌劃出來。徐有貞、石亨等人秘密謀劃,決定擁立困居南宮的英宗複辟。徐有貞是誰呢?他就是前麵提到的那個在北京保衛戰前提議南遷的徐珵。因為南遷之議遭到否定和嘲笑,徐珵在之後的官場中混得並不順利。他曾上下打點,希望能夠得到晉升之階,但沒有得逞。閣臣陳循幫他出主意,勸他改名,於是徐珵改名徐有貞。徐有貞頗有智謀,成為奪門之變的主腦人物。石亨本來因罪削職,於謙請求皇帝赦免,並重用他為總兵官。可是,後來石亨跟於謙的關係也破裂了。徐有貞和石亨因共同的仇恨而勾結到一起,發動了一場陰謀。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