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歸去,不如歸去。
一聲動我愁,二聲傷我慮;
三聲思逐白雲飛,四聲夢繞荊花樹;
五聲落月照疏欞,想見當年弄機杼;
六聲泣血濺花枝,恐汙階前蘭茁紫;
七八九聲不忍聞,起坐無言淚如雨。
憶昔在家未遠遊,每聽鵑聲無點愁。
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鵑聲能白頭。
大勢將去的悲哀深深地籠罩在方孝孺的心頭。一樣的鵑聲,不一樣的心境,“物是人非”的感傷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建文四年六月,這場叔侄爭奪皇位的大戰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結束。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朝的遺臣們麵對舊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選擇。有的自殺殉難,有的投身新主,還有一些大臣退隱山林,從此銷聲匿跡……方孝孺既沒有自殺,也沒有投靠新主,更沒有退隱,而是走向了另一個奇特的結局。
朱棣篡位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進行瘋狂的報複,無所不用其極。朱棣從他父親朱元璋那裏繼承的除了雄心壯誌、文韜武略外,還有殘暴和苛刻。他對建文朝不肯與自己合作的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風就像一大片烏雲漂浮在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建文帝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和齊泰都被“族誅”。朱棣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體,將其殺死。更令人切齒的是,朱棣還將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任人淩辱。不過,比起方孝孺的遭遇來,這些忠臣還不是最慘的,方孝孺被誅了十族,最為慘烈。
當年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他最依賴的謀士姚廣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請求:“方孝孺是個才學出眾的人,當我們取得勝利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降服於您,但請您不要殺他。殺了他,那麽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有了!”朱棣點頭同意了他的請求。後來朱棣進入南京城的當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獄。朱棣即位時要擬即位詔書,朱棣想到了讓方孝孺寫,來裝點門麵。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擬即位詔書,然而此事的發展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方孝孺不但沒有理會朱棣,反而存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見他這樣,就走下寶座,勸他說:“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隻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裏?”朱棣迴答:“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但還在忍耐,說:“這是朕的家事。”同時,他命人把筆墨準備好,並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揮筆寫下了幾個大字:“燕王篡位。”寫完後,方孝孺就將筆扔到地上,並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強壓怒火:“怎麽能這麽容易就讓你死,就是你死了,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方孝孺立刻迴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麽樣?”朱棣勃然大怒,將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誅滅方孝孺十族。自古以來,最嚴厲的莫過於誅九族,從沒有誅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開了先河,空前絕後。最為殘忍的是,朱棣將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麵前殺死,要他看著,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為所動。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今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開始誅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對自己即將被殺,絲毫不感到畏懼。但是,當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深感痛心,淚流滿麵。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聞早在方孝孺任職漢中府的時候,就已病逝。方孝孺聞聽喪訊,悲傷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難,方孝孺內心的傷痛無法言說。他的弟弟孝友卻絲毫沒有責怪他,反而在死前勸慰其兄,作詩道: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
------------
十族慘劇(2)
------------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淩遲之刑。方孝孺在臨刑前曾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
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詩中悲憤難平的心緒令人不忍卒讀。方孝孺死時年僅四十六歲。門人廖鏞、廖銘(皆開國功臣廖永忠之孫)在方孝孺被殺後,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遺骸,並將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東麓)。
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生命的寬度卻可以擴展,那是因為生命中有了閃光的亮點。方孝孺本是一介書生,滿腹經綸,有著濟世救民的願望、正直的性格和知識分子的良知。一個孱弱的讀書人,為了正義和自己恪守的信念,麵對統治者的殘暴無所畏懼,坦然走向死亡。手無縛雞之力,身有錚錚鐵骨,這難道不正是讀書人所應具有的品格嗎?方孝孺引頸就戮,但是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卻沒有斷絕。他的品格永遠受到後人的景仰。
</br>
一聲動我愁,二聲傷我慮;
三聲思逐白雲飛,四聲夢繞荊花樹;
五聲落月照疏欞,想見當年弄機杼;
六聲泣血濺花枝,恐汙階前蘭茁紫;
七八九聲不忍聞,起坐無言淚如雨。
憶昔在家未遠遊,每聽鵑聲無點愁。
今日身在金陵土,始信鵑聲能白頭。
大勢將去的悲哀深深地籠罩在方孝孺的心頭。一樣的鵑聲,不一樣的心境,“物是人非”的感傷在字裏行間流露出來。
建文四年六月,這場叔侄爭奪皇位的大戰以燕王朱棣的勝利而結束。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登上皇位,是為明成祖,年號永樂。建文朝的遺臣們麵對舊君新主,也都做了不同的選擇。有的自殺殉難,有的投身新主,還有一些大臣退隱山林,從此銷聲匿跡……方孝孺既沒有自殺,也沒有投靠新主,更沒有退隱,而是走向了另一個奇特的結局。
朱棣篡位後,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對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進行瘋狂的報複,無所不用其極。朱棣從他父親朱元璋那裏繼承的除了雄心壯誌、文韜武略外,還有殘暴和苛刻。他對建文朝不肯與自己合作的大臣們進行了一次大清洗,掀起的血雨腥風就像一大片烏雲漂浮在曆史的天空中,久久不散。建文帝的主要謀士黃子澄和齊泰都被“族誅”。朱棣對抵抗最為堅決的鐵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體,將其殺死。更令人切齒的是,朱棣還將這些建文忠臣的妻女發往教坊司,充為官妓,任人淩辱。不過,比起方孝孺的遭遇來,這些忠臣還不是最慘的,方孝孺被誅了十族,最為慘烈。
當年朱棣揮師南下的時候,他最依賴的謀士姚廣孝送他到郊外,跪地向他請求:“方孝孺是個才學出眾的人,當我們取得勝利的時候,他肯定不會降服於您,但請您不要殺他。殺了他,那麽天下的讀書種子就沒有了!”朱棣點頭同意了他的請求。後來朱棣進入南京城的當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獄。朱棣即位時要擬即位詔書,朱棣想到了讓方孝孺寫,來裝點門麵。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擬即位詔書,然而此事的發展卻超出了所有人的預料。
方孝孺不但沒有理會朱棣,反而存心要為建文帝鳴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見他這樣,就走下寶座,勸他說:“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隻是效法周公輔佐成王而已。”方孝孺問:“那成王在哪裏?”朱棣迴答:“他已經自焚死了。”方孝孺又問:“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兒子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國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緊逼:“那為什麽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時朱棣已經很不高興,但還在忍耐,說:“這是朕的家事。”同時,他命人把筆墨準備好,並對方孝孺說:“詔告天下的即位詔書,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揮筆寫下了幾個大字:“燕王篡位。”寫完後,方孝孺就將筆扔到地上,並高聲說:“你就是殺了我,我也不會給你起草詔書的。”朱棣強壓怒火:“怎麽能這麽容易就讓你死,就是你死了,難道你不怕株連九族嗎?”方孝孺立刻迴敬道:“就是株連十族又能拿我怎麽樣?”朱棣勃然大怒,將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誅滅方孝孺十族。自古以來,最嚴厲的莫過於誅九族,從沒有誅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開了先河,空前絕後。最為殘忍的是,朱棣將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麵前殺死,要他看著,折磨他。但是,方孝孺都不為所動。
在當年的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朱棣登上皇帝寶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寶門(今江蘇南京中華門)外開始誅方孝孺十族。方孝孺對自己即將被殺,絲毫不感到畏懼。但是,當他看到他的弟弟方孝友受自己的牽連,就要被砍頭,深感痛心,淚流滿麵。方孝孺兄弟三人,感情很好。哥哥方孝聞早在方孝孺任職漢中府的時候,就已病逝。方孝孺聞聽喪訊,悲傷了很久。而今,弟弟又遭此劫難,方孝孺內心的傷痛無法言說。他的弟弟孝友卻絲毫沒有責怪他,反而在死前勸慰其兄,作詩道:
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到家山。
誅方孝孺十族,死者達八百多人,行刑七日方止。
------------
十族慘劇(2)
------------
臨到最後殺方孝孺時,方孝孺謾罵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將方孝孺的嘴割裂至兩耳,並割下舌頭,隨後處以淩遲之刑。方孝孺在臨刑前曾作《絕命詞》一首: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
三綱易位兮四維不修。
骨肉相殘兮至親為仇,
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猷。
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嗚唿哀哉兮庶不我尤。
詩中悲憤難平的心緒令人不忍卒讀。方孝孺死時年僅四十六歲。門人廖鏞、廖銘(皆開國功臣廖永忠之孫)在方孝孺被殺後,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遺骸,並將其葬於聚寶門外山上(今南京中華門外雨花台東麓)。
生命的長度無法掌握,生命的寬度卻可以擴展,那是因為生命中有了閃光的亮點。方孝孺本是一介書生,滿腹經綸,有著濟世救民的願望、正直的性格和知識分子的良知。一個孱弱的讀書人,為了正義和自己恪守的信念,麵對統治者的殘暴無所畏懼,坦然走向死亡。手無縛雞之力,身有錚錚鐵骨,這難道不正是讀書人所應具有的品格嗎?方孝孺引頸就戮,但是天下人讀書的種子卻沒有斷絕。他的品格永遠受到後人的景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