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至正十三年(1353),四十三歲的江浙行省都事劉基因建議捕殺方國珍,與朝廷撫綏政策相左,次年春被羈管於紹興。當時,劉基本人“發憤慟哭,嘔血數升,欲自殺”。門人密理沙勸阻道:“如今朝廷是非混淆,豈是先生自殺的時候?況且太夫人在堂,您死了,她老人家怎麽辦?”羈管紹興,倒讓劉基真正享受了一生中難得的一段輕鬆時光。他縱情山水,寫下不少關於紹興的遊記。在《遊雲門記》中,他說:“語東南山水之美者,莫不曰會稽。豈其他無山水哉?多於山則深沉杳絕,使人憯淒而寂寥;多於水則曠漾浩瀚,使人望洋而靡漫。獨會稽為得其中,雖有層巒複岡,而無梯磴(dèng)攀陟之勞;大湖長溪,而無激沖漂覆之虞。於是適意遊賞者,莫不樂往而忘疲焉。”我們讀到這樣的一段文字,或可相信劉基真是會得了儒家中庸的精神。然而,紹興山水之美,並未使劉基完全忘情其中。至正十六年(1356)春,江浙行省的一紙調令激起了劉基心中的漣漪(yi)。雖然紹興風景難捨,但治國平天下的強烈願望還是使劉基馬上接受了這一調令,離開了紹興,出任江浙行省樞密院經曆,與樞密院判官石抹宜孫等同守處州。
不久,劉基升任行省郎中。與石抹宜孫同守處州這一段時間,是劉基心情最激昂的一個階段。他與石抹宜孫彼此賦詩酬唱,甚是相得。然而,劉基雖然守土功大,但朝廷僅將劉基升為處州路總管府判。這一職位變動,使劉基對朝廷失望到極點。據說,劉基收到朝廷的諭旨後,即於庭中設香案,拜敕書,稱:“臣不敢負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見授,無所宣力矣。”既然官職讓充滿抱負的劉基無法施展才能,於是他決計棄官歸田,隱居在南田山下。劉基之言表明,他不是有意不為朝廷效力,而是朝廷沒有重視他,給他的職位太小,讓他無法幹一番事業。
此時,天下大亂,地處偏僻的處州路也不寧靜。元將石抹宜孫鎮守著處州路,其弟石抹厚孫鎮守處州北麵的婺州路(今浙江金華)——那裏是劉基好友宋濂的家鄉。處州路東麵是占據浙東的方國珍;北麵是勢力強大的張士誠;西麵朱元璋的軍隊也開始進逼。隱居的劉基一方麵已無法再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麵卻從內心中瞧不上紛起的割據勢力。在劉基心中,這些占據一方的“寇”最多也就是“勾踐之業”,稱霸一方而已,不值得投奔。於是,劉基一邊組織鄉人於亂世中自保,免遭方國珍的騷擾;一邊著《鬱離子》,以寄託自己的一腔幽憤。正如《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所說:“(元朝末年)精英分子並沒有去搞顛覆活動,發表不同政見,或者急於公然參加反對這個受苦難的政體的叛亂。他們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進。就是當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誤時,他們也還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鄉的有秩序的現狀。如果說元朝從他們這些社會的天然領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少,那麽,許多反對元朝的叛亂分子……也沒有得到他們大規模的自發的合作。”劉基正是這一類精英分子中的一個典型。
在各路割據勢力中,尤以朱元璋的勢頭最猛。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他的部隊攻克了婺州路,不到一年,即第二年十一月,處州路也落入朱手,劉基的好友石抹宜孫敗走。最後一塊讓劉基容身的淨土也失去了。後來有人說:“這一年,先生因不為元用,隱居青田。如果不是這樣,勢必與胡琛、章溢等同議守備,出奇製勝。”以劉基的謀略,朱元璋的軍隊是否能順利攻陷婺州、處州,還真是難說。明代學者王世貞就說:“元朝不用劉基,等於是將劉基送給了太祖朱元璋。不使劉基與太祖角力爭鬥,反而讓劉基成為太祖的謀臣,為敵所用,真是奇特啊。”換句話說,若非被棄用於元朝,劉基也就成不了明朝的開國功臣。
------------
朱元璋的謀臣(1)
------------
朱元璋的謀臣:1360—1367
劉基的出山,一半是請出去的,一半是逼出去的。劉基的出山為未來的朱明王朝立下了不少功勞。
朱元璋對於劉基,早已聞名。明代張萱《西園聞見錄》記載說,太祖朱元璋初在滁陽間,韓國公李善長舉薦浙東宋濂能知象緯,誰知宋濂卻說:依我看,我的本領不如青田劉基。但對於劉基來說,投奔朱元璋實是不得已的行為。明朝建立後,《劉基行傳》的作者為神化朱元璋、劉基君臣間之契合,就杜撰出西湖望雲和陳說天命的故事。據說,劉基在做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時,曾遊西湖,見異雲起西北,光映湖水中,同遊者魯道原、宇文公諒等人都以為是慶雲,將分韻賦詩。劉基獨縱飲不顧,大聲道:“這是天子氣啊,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其下,我當輔之。”當時,杭州城還是一片繁華,同遊的人都以為劉基說狂話,嚇得紛紛避走,說:“這不是要連累我們滅族嗎?”劉基與門人沈與京痛飲而歸。十年之後,即朱元璋攻破處州時,劉基大擺筵席,向親朋好友陳說天象,說:“此天命也,豈人力能之耶?”於是與朋友葉琛、章溢應徵赴金陵。其實,清人杜蔭棠曾經指出過“西湖望雲”的故事來源。他在其《明人詩品》中說,劉基在元時,有《和王文明》絕句雲:“夜涼月白西湖水,坐看三台上將星。”有好事者遂附會說劉基曾望西湖雲氣,實際上是胡說。
</br>
不久,劉基升任行省郎中。與石抹宜孫同守處州這一段時間,是劉基心情最激昂的一個階段。他與石抹宜孫彼此賦詩酬唱,甚是相得。然而,劉基雖然守土功大,但朝廷僅將劉基升為處州路總管府判。這一職位變動,使劉基對朝廷失望到極點。據說,劉基收到朝廷的諭旨後,即於庭中設香案,拜敕書,稱:“臣不敢負世祖皇帝,今朝廷以此見授,無所宣力矣。”既然官職讓充滿抱負的劉基無法施展才能,於是他決計棄官歸田,隱居在南田山下。劉基之言表明,他不是有意不為朝廷效力,而是朝廷沒有重視他,給他的職位太小,讓他無法幹一番事業。
此時,天下大亂,地處偏僻的處州路也不寧靜。元將石抹宜孫鎮守著處州路,其弟石抹厚孫鎮守處州北麵的婺州路(今浙江金華)——那裏是劉基好友宋濂的家鄉。處州路東麵是占據浙東的方國珍;北麵是勢力強大的張士誠;西麵朱元璋的軍隊也開始進逼。隱居的劉基一方麵已無法再為朝廷效力,另一方麵卻從內心中瞧不上紛起的割據勢力。在劉基心中,這些占據一方的“寇”最多也就是“勾踐之業”,稱霸一方而已,不值得投奔。於是,劉基一邊組織鄉人於亂世中自保,免遭方國珍的騷擾;一邊著《鬱離子》,以寄託自己的一腔幽憤。正如《劍橋中國明代史》中所說:“(元朝末年)精英分子並沒有去搞顛覆活動,發表不同政見,或者急於公然參加反對這個受苦難的政體的叛亂。他們接受元朝的合法性,一直期望它有所改進。就是當遇到政府有不可避免的失誤時,他們也還是迫切地希望保持自己家鄉的有秩序的現狀。如果說元朝從他們這些社會的天然領袖身上得到的支持越來越少,那麽,許多反對元朝的叛亂分子……也沒有得到他們大規模的自發的合作。”劉基正是這一類精英分子中的一個典型。
在各路割據勢力中,尤以朱元璋的勢頭最猛。至正十八年(1358)十二月,他的部隊攻克了婺州路,不到一年,即第二年十一月,處州路也落入朱手,劉基的好友石抹宜孫敗走。最後一塊讓劉基容身的淨土也失去了。後來有人說:“這一年,先生因不為元用,隱居青田。如果不是這樣,勢必與胡琛、章溢等同議守備,出奇製勝。”以劉基的謀略,朱元璋的軍隊是否能順利攻陷婺州、處州,還真是難說。明代學者王世貞就說:“元朝不用劉基,等於是將劉基送給了太祖朱元璋。不使劉基與太祖角力爭鬥,反而讓劉基成為太祖的謀臣,為敵所用,真是奇特啊。”換句話說,若非被棄用於元朝,劉基也就成不了明朝的開國功臣。
------------
朱元璋的謀臣(1)
------------
朱元璋的謀臣:1360—1367
劉基的出山,一半是請出去的,一半是逼出去的。劉基的出山為未來的朱明王朝立下了不少功勞。
朱元璋對於劉基,早已聞名。明代張萱《西園聞見錄》記載說,太祖朱元璋初在滁陽間,韓國公李善長舉薦浙東宋濂能知象緯,誰知宋濂卻說:依我看,我的本領不如青田劉基。但對於劉基來說,投奔朱元璋實是不得已的行為。明朝建立後,《劉基行傳》的作者為神化朱元璋、劉基君臣間之契合,就杜撰出西湖望雲和陳說天命的故事。據說,劉基在做江浙行省儒學副提舉時,曾遊西湖,見異雲起西北,光映湖水中,同遊者魯道原、宇文公諒等人都以為是慶雲,將分韻賦詩。劉基獨縱飲不顧,大聲道:“這是天子氣啊,應在金陵,十年後有王者起其下,我當輔之。”當時,杭州城還是一片繁華,同遊的人都以為劉基說狂話,嚇得紛紛避走,說:“這不是要連累我們滅族嗎?”劉基與門人沈與京痛飲而歸。十年之後,即朱元璋攻破處州時,劉基大擺筵席,向親朋好友陳說天象,說:“此天命也,豈人力能之耶?”於是與朋友葉琛、章溢應徵赴金陵。其實,清人杜蔭棠曾經指出過“西湖望雲”的故事來源。他在其《明人詩品》中說,劉基在元時,有《和王文明》絕句雲:“夜涼月白西湖水,坐看三台上將星。”有好事者遂附會說劉基曾望西湖雲氣,實際上是胡說。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