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出現在他死後一個半世紀,也就是嘉靖十年(1531),劉基的同鄉、刑部郎中李瑜向當時的世宗朱厚熜上疏說:“(劉)基宜侑享高廟,封世爵如中山王(徐)達。”意思是說,劉基應當陪著太祖朱元璋享受祭祀,他的子孫也應該像中山王徐達的後代一樣世襲爵位。祭祀、爵位是國家大事,世宗命大臣們討論此事。結果大臣們一致贊同,說:“高帝收攬賢豪,一時佐命功臣都有巨大的功勳,而帷幄奇謀、中原大計,卻多是劉基的貢獻,所以當初太祖在未定天下時就說劉基是自己的張良,後來封劉基爵位時又將他比作諸葛亮。劉基應該配享於太廟。”在這一年,劉基的九世孫處州衛指揮劉瑜襲封為伯爵。我們知道,在明初諸將中,徐達位列第一。嘉靖朝的大臣們竟將不以赫赫武功見長的劉基與徐達並列,這究竟是為什麽呢?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有一個集團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這就是淮右集團。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劉基作為後來歸順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占據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懷疑的。劉基的謀略與功勳,盡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認,但似乎終究因其地望的關係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從劉基先後被李善長、胡惟庸迫害的事實來看,劉基的地位決定了他在明初的曆史中不會有很深遠的影響。明代開國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長占據的,李為韓國公。劉基的爵位僅為誠意伯,而伯的爵位,列於公、侯之下。一直到十五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劉基的聲譽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紀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劉基的開國之功。當然,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尊崇一位開國功臣乃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們以劉基與徐達並稱,驟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劉基的地位。這對劉基來說,也許意味著一個神話的開始。傳說中的劉基,更是一個妙算陰陽的神一般的人物。其實,在功成名就的背後,真實的劉基是什麽樣的人呢?我們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但卻略帶悲劇性的人物。明末學者朱國楨論劉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劉基生平,大約也以五十歲為分界線:五十歲前效忠於元朝;五十歲後扶佐朱元璋。
------------
大元朝的小臣
------------
大元朝的小臣:1311—1359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裏處。南田山的形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裏,號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記》中記載說:“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既是福地,自然少不了生出一些豪傑英雄。劉基曾有詩形容家鄉南山之美景及風俗之醇厚:
我昔住在南山頭,連山下帶山清幽。
山巔出泉宜種稻,繞屋盡是良田疇。
家家種田恥商販,有足懶登縣與州。
……
東鄰西舍迭賓主,老幼合坐意綢繆。
山花野葉插巾帽,竹箸漆碗兼瓷甌。
酒酣大笑雜語話,跪拜交錯禮數稠。
豐收之後,鄉人們歡樂的宴飲圖,或許構成了劉基心目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太平景象。宴飲過後,人們“出門不記舍前路,顛倒扶掖迷去留”、“朝陽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簡少所求”的生存狀況,是多麽寧謐而值得迴憶啊。
劉基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父親劉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縣學教諭。像許多士人一樣,劉基知道科舉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徑,因此,他認真學習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歲時,劉基成為處州路學的一名學生,邁出了漫長科舉路的第一步。他的聰明很快在學習中得到展現。據說,人們很少見他執經誦讀,而“默識無遺”,“習舉業,為文有奇氣”。劉基對於書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經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後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將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這大概是發生在他參加大都的科舉考試時的事情。
劉基在元至順三年(1332)為舉人,參加次年的會試和廷試就考中了進士,可謂一帆風順。按元朝的規定,必須到二十五歲才可以參加鄉試,可是劉基二十二歲中舉,二十三歲就是進士了,原來他在報考時虛報了三歲。雖然在年齡上作弊,但考中則是靠真才實學,所以劉基的高中在鄉間一時傳為美談。然而,與科舉的坦途相比較,劉基的仕途卻顯得坎坷得多。畢竟,科舉在某種程度上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才華,而官運則更多地取決於一個人對於官僚體製的適應能力。
元統元年(1333)的進士劉基,直到至元二年(1336)才授了一個高安縣丞的官職。縣丞是協助縣令處理政務的小官,秩正八品。此後二十多年中,劉基先後出任過江西行省掾史、江浙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行省都事、行樞密經曆、行省郎中、處州路總管府判等官職。這些官職中,儒學副提舉是從七品,行省都事是七品,處州路總管府判是正六品。二十餘年的宦途,不過一直是沉淪下僚罷了。對於自負不世奇才的劉基來說,自然極為鬱憤。不幸,劉基的性格又是“疾惡如仇,與人往往不合”。劉基後來在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對話中也說自己“疾惡太甚”。在賄賂公行的元末官場,劉基的性格讓他屢受打擊。根據通行說法,最嚴重的打擊分別出現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和元至正十六年(1356)。
</br>
讓我們把目光轉向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初年。在朱元璋的開國功臣中,有一個集團具有非常顯赫的地位,這就是淮右集團。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胡惟庸都是淮右人。劉基作為後來歸順的浙江青田的儒士,在新朝中究竟能占據多大的地位,是很值得懷疑的。劉基的謀略與功勳,盡管被朱元璋所器重、承認,但似乎終究因其地望的關係而不能享有更高的地位。從劉基先後被李善長、胡惟庸迫害的事實來看,劉基的地位決定了他在明初的曆史中不會有很深遠的影響。明代開國第一功臣的位置,是被李善長占據的,李為韓國公。劉基的爵位僅為誠意伯,而伯的爵位,列於公、侯之下。一直到十五世紀末,即明代弘治年間,劉基的聲譽才稍稍有所提高,十六世紀初期,武宗再次表彰了劉基的開國之功。當然,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尊崇一位開國功臣乃為平常之事。
但是,嘉靖朝的大臣們以劉基與徐達並稱,驟然拔高了原本普通的劉基的地位。這對劉基來說,也許意味著一個神話的開始。傳說中的劉基,更是一個妙算陰陽的神一般的人物。其實,在功成名就的背後,真實的劉基是什麽樣的人呢?我們說,這是一個絕頂聰明但卻略帶悲劇性的人物。明末學者朱國楨論劉基,有一句精彩的概括:“劉基當初是元的進士,那時他忠於元;後來成為元的逐臣,他就隱居待時,終於輔佐朱元璋成就了事業。”劉基生平,大約也以五十歲為分界線:五十歲前效忠於元朝;五十歲後扶佐朱元璋。
------------
大元朝的小臣
------------
大元朝的小臣:1311—1359
劉基(1311—1375),字伯溫,浙江青田九都南田山之武陽村(今浙江文成縣南田鎮嶽梅鄉武陽村)人。青田縣在元末屬江浙行省處州路(今浙江麗水),東臨溫州路(今浙江溫州),境內多山。南田山在青田縣城南一百五十裏處。南田山的形勢,乃是“萬山之巔,獨開平壤數十裏,號南田福地”。《洞天福地記》中記載說:“古稱七十二福地,南田居其一”。既是福地,自然少不了生出一些豪傑英雄。劉基曾有詩形容家鄉南山之美景及風俗之醇厚:
我昔住在南山頭,連山下帶山清幽。
山巔出泉宜種稻,繞屋盡是良田疇。
家家種田恥商販,有足懶登縣與州。
……
東鄰西舍迭賓主,老幼合坐意綢繆。
山花野葉插巾帽,竹箸漆碗兼瓷甌。
酒酣大笑雜語話,跪拜交錯禮數稠。
豐收之後,鄉人們歡樂的宴飲圖,或許構成了劉基心目中永遠無法抹去的太平景象。宴飲過後,人們“出門不記舍前路,顛倒扶掖迷去留”、“朝陽照屋且熟睡,官府亦簡少所求”的生存狀況,是多麽寧謐而值得迴憶啊。
劉基出生在一個讀書人的家庭。父親劉爚(yuè),字如晦,曾官遂昌縣學教諭。像許多士人一樣,劉基知道科舉是他通往成功的惟一途徑,因此,他認真學習儒家經典,尤其精通《春秋》。十四歲時,劉基成為處州路學的一名學生,邁出了漫長科舉路的第一步。他的聰明很快在學習中得到展現。據說,人們很少見他執經誦讀,而“默識無遺”,“習舉業,為文有奇氣”。劉基對於書籍,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他曾經在元朝大都(今北京)的一家書店中翻閱一本天文書,翻過一遍後竟然立即能背出來,書店的主人便要將書送給他,他卻說:“書已經在我的胸中了,要書何用?”這大概是發生在他參加大都的科舉考試時的事情。
劉基在元至順三年(1332)為舉人,參加次年的會試和廷試就考中了進士,可謂一帆風順。按元朝的規定,必須到二十五歲才可以參加鄉試,可是劉基二十二歲中舉,二十三歲就是進士了,原來他在報考時虛報了三歲。雖然在年齡上作弊,但考中則是靠真才實學,所以劉基的高中在鄉間一時傳為美談。然而,與科舉的坦途相比較,劉基的仕途卻顯得坎坷得多。畢竟,科舉在某種程度上是取決於一個人的才華,而官運則更多地取決於一個人對於官僚體製的適應能力。
元統元年(1333)的進士劉基,直到至元二年(1336)才授了一個高安縣丞的官職。縣丞是協助縣令處理政務的小官,秩正八品。此後二十多年中,劉基先後出任過江西行省掾史、江浙儒學副提舉、行省考試官、行省都事、行樞密經曆、行省郎中、處州路總管府判等官職。這些官職中,儒學副提舉是從七品,行省都事是七品,處州路總管府判是正六品。二十餘年的宦途,不過一直是沉淪下僚罷了。對於自負不世奇才的劉基來說,自然極為鬱憤。不幸,劉基的性格又是“疾惡如仇,與人往往不合”。劉基後來在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對話中也說自己“疾惡太甚”。在賄賂公行的元末官場,劉基的性格讓他屢受打擊。根據通行說法,最嚴重的打擊分別出現在元至正十四年(1354)和元至正十六年(1356)。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