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 年 4 月,李鴻章和伊藤博文簽訂《天津條約》。此後,李鴻章把袁世凱派到朝鮮,加強對朝鮮的控製。袁世凱不負眾望,把朝鮮的政治局麵控製的很牢,並在經濟上給予朝鮮很多幫助。


    1889 年,美、德、俄等國先後與日本簽訂新約,放棄對日本的特權。1890 年,英國也同意廢止英國在日本的領事裁判權。這時候的日本,經濟發展很快,已經成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它就要同列強一起,來爭奪中國這塊肥肉了。


    6.2節 甲午海戰前中日朝的局勢


    1894年2月,朝鮮發生由全琫準領導的東學道起義席捲全國,並於5月31日占領全州城。朝鮮政府無力鎮壓,請求清政府支援。日本得知朝鮮爆發起義的消息,感到機會已到。日本設想,隻要中國出兵朝鮮,日本就有理由出兵朝鮮,向中國挑釁。日本經過周密安排,採取了行動。李鴻章因與日本已經達成協議,中國出兵朝鮮必須通知日本,他擔心日本會藉機生事,如若造成新的中日矛盾,那局麵就不好收拾了。日本已經把握李鴻章的脈象,於是派人對袁世凱展開了花言巧語的迷惑攻勢。


    日本派出的是駐朝鮮使館的譯員鄭永邦。談及中國是否派兵朝鮮問題時,袁世凱趁機打探日本對此事的態度,他表示中國希望朝鮮自己解決內部問題。鄭永邦則日本支持中國派兵入潮。日本接著派出和袁世凱私交較好的日本駐朝鮮代理公使杉村俊,對袁世凱表示,日本隻是關注和朝鮮通商,對其他事務並不關心。袁世凱聽到這裏,心中大喜,自以為摸透了日本的真正用心,於是電告李鴻章,要求李鴻章發兵。


    在外交上一向精明謹慎的李鴻章,此次錯誤地聽信了袁世凱的話。他以為,憑袁世凱的智力是能判斷出日本人的真正意圖的。與此同時,李鴻章還通過駐日公使汪鳳藻的渠道得知,目前日本政府和議會正在鬧不和,無心、無力於對外。這樣,李鴻章終於決定發兵了。


    6月5日,李鴻章命令直隸提督葉誌超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帶領陸軍1500名趕往朝鮮,駐紮在牙山。到12日,清軍駐紮在朝鮮的兵力共有2000餘人。6月7日,中國照會日本出兵情況。就在李鴻章還在猶豫是否發兵之時,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早已部署日軍開赴朝鮮的兵力。6月10日,日本駐朝公使圭介帶領的400名海軍陸戰隊員已經趕到朝鮮漢城。日本在照會中國的同時,日本陸軍已經開始出發前往仁川。到16日,日本在朝鮮的兵力已經達到4500人,並且控製了朝鮮的軍事要地。


    李鴻章得知日本派兵朝鮮之後,無奈地承認自己上了當。他對日本解釋說,中國隻是為了援助朝鮮鎮壓東學道起義。他希望日本不要駐兵太多,不要進入朝鮮內地。日本在給中國的照會中斷然否認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李鴻章對此表示強烈的抗議。朝鮮國王李熙看到眼前的局勢,希望中國先撤兵,按照《天津條約》規定,日本隨之也應撤兵,這樣朝鮮的困境就解決了。如果日本不同意撤兵,可以請列強出麵幹涉。李鴻章擔心中國撤兵之後,日本還會對朝鮮有所行動,中國必須留下部分兵力。而日本卻擔心如果清兵全部撤走,它就失去了向中國挑釁的理由。雙方各懷心事,李鴻章分明處於被動境地。與此同時,清廷正在忙於為慈禧太後操辦60大壽。這場從年初就開始籌備的祝壽盛典,花去了大清國很多白花花的銀兩,等待祝壽的慈禧太後根本無心於對外的戰事。其時,已經親政的光緒帝,對於大權獨攬的慈禧早已心存不滿,他在一些大臣的勸說下,有意革新朝政。隨著帝後之爭的日益激化,作為朝中重臣的李鴻章自然成為了雙方爭奪拉攏的對象。


    趁著這次花甲壽辰之際,精明狡獪的慈禧太後對百官賞賜有加,李鴻章則被特別賞賜三眼花翎。他的恩師曾國藩生前也沒有得到過如此恩寵,一時引來廷臣疆吏的嘖嘖之聲,也引起了帝黨的嚴重不滿。因為,光緒帝是支持李鴻章出兵朝鮮的。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李鴻章對於朝鮮問題隻能採取比較溫和的態度。他既要在兩個派別之間保持平衡,又深知慈禧不願意打仗的心思,更曉得慈禧手段的厲害。李鴻章親後而不反帝,小心翼翼,不敢有任何過激的言行。


    當時朝鮮的內亂已經平息,日本為不撤兵製造新的理由,提出朝鮮發生內亂是由內部管理腐朽導致的,必須進行內政改革,中國和日本要聯合起來幫助管理朝鮮的內政事務。如果中國不同意,日本就要動用武力逼迫朝鮮獨立,以利日後的改革。李鴻章則表示,朝鮮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中國和日本都無權幹涉朝鮮內政。雙方應該按照《天津條約》的規定,首先各自撤兵。日本則蠻橫地提出,日本不撤兵是在做防範工作。李鴻章對此毫無辦法,隻得提出對日本毫無約束力的所謂國際調停之請求。李鴻章利用了俄國和英國之間的矛盾,希望他們能夠互相牽製,遏製日本的野心。李鴻章進行了很多工作,但是國際調停最後以失敗告終。


    從“甲申事變”到中日甲午戰爭爆發之前的十年裏,日本的經濟迅猛發展,軍事力量空前強大,並一直向國民灌輸軍國主義思想。而清政府內部卻因為主和還是主戰鬧的不可開交,根本談不上一致對外。所以在戰爭一開始,中國就處於弱勢。中國雖然軍隊眾多,但是由於幅員遼闊,兵力分散在各省。一旦開戰,真正能夠調動起來的兵力隻有沿海的防軍和直隸一帶的綠營。從外地調兵所耗費的龐大的軍費開支是清廷無法承受的,何況慈禧太後更熱衷於把軍費用在建設頤和園和舉辦生日慶典上。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鴻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梅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梅煊並收藏李鴻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