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甲午兵敗罵名如潮場
6.1節 作為中日病源的朝鮮問題
朝鮮一直是中華帝國的藩屬國,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清政府也一直重視朝鮮,因為朝鮮是距離北京最近的鄰國。如果朝鮮發生事變,直接影響著大清帝國的安危,正所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19 世紀 70 年代之後,朝鮮成為東西列強都想爭奪的目標。對朝鮮最為垂涎的當然就是日本了。通過在琉球和台灣問題上的較量,日本窺到了清廷的軟弱與無能,決定對朝鮮展開行動。
1875 年 9 月 20 日,日本派出一個小軍艦“雲揚”號進入朝鮮江華島附近測量,朝鮮軍隊給予還擊。日本以此作為藉口,在 1876 年初,派出一支軍隊在釜山和江華島示威。逼迫朝鮮和日本簽訂通商條約。然後派出外務省大臣森有禮和清政府交涉朝鮮問題。森有禮對李鴻章說,如果中國認為朝鮮是自己的藩屬國,就該下令叫朝鮮和日本簽約。否則,日本就會攻打朝鮮。李鴻章表示,日本侵略朝鮮是不對的,但朝鮮有自己的獨立主權,中國不好幹涉朝鮮簽約事宜。
李鴻章當時不願意擔負起保護朝鮮的責任,是因為那時的大清國難以自保。他當時正在處理馬嘉理事件,他感到與英國交涉已經是費盡心機了,無暇再去顧及朝鮮和日本的糾紛。李鴻章認為,隻要中、日、朝之間和平相處,日本承認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朝日是否通商是無所謂的事。
1876 年 2 月,朝鮮見中國無心出力保護自己,於是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在條約裏,朝鮮同意開放口岸,日本則聲稱朝鮮是“自主之邦”,和日本享有平等的權利。清政府沒有對此發表疑義,日本暗自得意。 1881 年 6 月,美國派薛斐爾來中國聯繫和朝鮮簽立通商條約,找到李鴻章幫忙。李鴻章正擔心日本會藉機侵略朝鮮,薛斐爾的出現讓他心中暗喜。如果美國和朝鮮簽約,就會牽製日本的行動。所以,李鴻章對於此事十分積極。
1882 年,朝鮮和美國簽訂條約。此後不久,英、法、德、意也紛紛和朝鮮簽訂條約。除美國特派一人作為駐朝公使之外,列強皆任命駐華公使辦理與朝鮮的外交事務,這等於承認了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對於這樣的結果,李鴻章十分滿意。
1882 年,李鴻章迴家為母親辦理喪事期間,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兵變的軍隊驅逐國王李熙,攻進日本使館殺死多名日本人並燒毀使館,李熙的父親、大院君李罡應重新掌權。
中國和日本都迅速做出反應。李鴻章派出淮軍先於日本進駐朝鮮,日本也派出軍艦來到朝鮮。清政府擔心的是,朝鮮因為內部的動亂而導致日本有機可乘,所以採取軍事行動,幫助李熙恢複王位。日本由於晚來一步,沒能藉機侵占朝鮮,心裏十分懊惱。日本隻好藉機提出朝鮮賠償損失。朝鮮同意給日本賠償損失,並允許為維護安全日本使館可以駐兵。
守孝百日的李鴻章迴到天津,他深深感覺到日本對於朝鮮的威脅近在眼前,開始著手加強對朝鮮的控製。清政府與朝鮮簽訂新的條約,在朝鮮取得宗主國的諸多特權。此外,李鴻章還派兵駐紮朝鮮,並在很多方麵給朝鮮以支持,希望能牢牢地把朝鮮控製在自己的手裏。
日本看到清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強硬態度和果斷措施,暫時收斂對朝鮮的行動,轉而等待下一個合適的時機。日本人還對朝鮮要員鼓吹朝鮮應該獨立自主,應該放棄和中國的藩屬國關係。日本可以退還部分賠款,幫助朝鮮獨立。這樣,在朝鮮內部逐漸地形成了一股親日勢力,他們決定效仿日本,開始政治維新。
在日本人暗中支持下,1884 年 12 月,朝鮮發生“甲申政變”。親日派的金玉均等人在日本兵的幫助下打入皇宮,劫持國王李熙,並準備另立幼主。在沒有得到李鴻章命令的情況下,駐朝鮮的幾位清軍事將領商量對策。在袁世凱提議下,清軍迅速採取行動。袁世凱帶領朝軍和清軍在三天之內打敗日軍,平定政變,李熙又迴到王位。袁世凱在此次行動中的出色表現,開始受到李鴻章的重視。“甲申事變”之後,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說,應該抓住時機穩穩地控製朝鮮。具體辦法是對朝鮮設立“監國”,並派重兵進入朝鮮,然後再和日本談判。袁還指出:日本並不比中國強,它敢於如此囂張是因為知道清政府懦弱,不敢開戰。如果我們強硬,日本就不敢造次。事情果然讓袁世凱說對了,日本人要求朝鮮賠償損失。當時,和法國開戰的福建水師在馬尾全軍覆沒,李鴻章和清政府對於朝鮮問題並沒有,及時打擊日本囂張氣焰。而是息事寧人,任由朝鮮和日本簽訂了對日本賠禮的條約。
李鴻章的一味忍讓,大大激起日本的狂妄野心,他們看到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害怕打仗的弱點,在 1885 年 2 月派出伊藤博文來到中國專門和李鴻章進行朝鮮問題的談判。在談判中,李鴻章同意:如果朝鮮發生事變,中日雙方如若派兵到朝鮮,一定要照會對方政府。這樣談判的結果,一方麵是中國允許日本可以在朝鮮事變時派兵到朝鮮,另一方麵是中國失去了隻有宗主國才應有的派兵特權。伊藤博文為日本了解中國對朝軍事動向找到了最好機會,為日本侵略中國做好了埋伏。在和伊藤博文的交往中,李鴻章感到伊藤博文並非等閑之輩,中國防範日本侵略十分必要。但是李鴻章沒有預想到在以後和日本的交往中,日本的狡詐多變遠甚於西方列強。這種耽於忍讓的錯誤認識與行為,實在是李鴻章“一生事業掃地無餘”源頭,它把李鴻章一次次逼進了人生的絕地。
</br>
6.1節 作為中日病源的朝鮮問題
朝鮮一直是中華帝國的藩屬國,同中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清政府也一直重視朝鮮,因為朝鮮是距離北京最近的鄰國。如果朝鮮發生事變,直接影響著大清帝國的安危,正所謂唇齒相依,唇亡齒寒。19 世紀 70 年代之後,朝鮮成為東西列強都想爭奪的目標。對朝鮮最為垂涎的當然就是日本了。通過在琉球和台灣問題上的較量,日本窺到了清廷的軟弱與無能,決定對朝鮮展開行動。
1875 年 9 月 20 日,日本派出一個小軍艦“雲揚”號進入朝鮮江華島附近測量,朝鮮軍隊給予還擊。日本以此作為藉口,在 1876 年初,派出一支軍隊在釜山和江華島示威。逼迫朝鮮和日本簽訂通商條約。然後派出外務省大臣森有禮和清政府交涉朝鮮問題。森有禮對李鴻章說,如果中國認為朝鮮是自己的藩屬國,就該下令叫朝鮮和日本簽約。否則,日本就會攻打朝鮮。李鴻章表示,日本侵略朝鮮是不對的,但朝鮮有自己的獨立主權,中國不好幹涉朝鮮簽約事宜。
李鴻章當時不願意擔負起保護朝鮮的責任,是因為那時的大清國難以自保。他當時正在處理馬嘉理事件,他感到與英國交涉已經是費盡心機了,無暇再去顧及朝鮮和日本的糾紛。李鴻章認為,隻要中、日、朝之間和平相處,日本承認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朝日是否通商是無所謂的事。
1876 年 2 月,朝鮮見中國無心出力保護自己,於是和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在條約裏,朝鮮同意開放口岸,日本則聲稱朝鮮是“自主之邦”,和日本享有平等的權利。清政府沒有對此發表疑義,日本暗自得意。 1881 年 6 月,美國派薛斐爾來中國聯繫和朝鮮簽立通商條約,找到李鴻章幫忙。李鴻章正擔心日本會藉機侵略朝鮮,薛斐爾的出現讓他心中暗喜。如果美國和朝鮮簽約,就會牽製日本的行動。所以,李鴻章對於此事十分積極。
1882 年,朝鮮和美國簽訂條約。此後不久,英、法、德、意也紛紛和朝鮮簽訂條約。除美國特派一人作為駐朝公使之外,列強皆任命駐華公使辦理與朝鮮的外交事務,這等於承認了朝鮮是中國的藩屬國。對於這樣的結果,李鴻章十分滿意。
1882 年,李鴻章迴家為母親辦理喪事期間,朝鮮發生壬午兵變。兵變的軍隊驅逐國王李熙,攻進日本使館殺死多名日本人並燒毀使館,李熙的父親、大院君李罡應重新掌權。
中國和日本都迅速做出反應。李鴻章派出淮軍先於日本進駐朝鮮,日本也派出軍艦來到朝鮮。清政府擔心的是,朝鮮因為內部的動亂而導致日本有機可乘,所以採取軍事行動,幫助李熙恢複王位。日本由於晚來一步,沒能藉機侵占朝鮮,心裏十分懊惱。日本隻好藉機提出朝鮮賠償損失。朝鮮同意給日本賠償損失,並允許為維護安全日本使館可以駐兵。
守孝百日的李鴻章迴到天津,他深深感覺到日本對於朝鮮的威脅近在眼前,開始著手加強對朝鮮的控製。清政府與朝鮮簽訂新的條約,在朝鮮取得宗主國的諸多特權。此外,李鴻章還派兵駐紮朝鮮,並在很多方麵給朝鮮以支持,希望能牢牢地把朝鮮控製在自己的手裏。
日本看到清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強硬態度和果斷措施,暫時收斂對朝鮮的行動,轉而等待下一個合適的時機。日本人還對朝鮮要員鼓吹朝鮮應該獨立自主,應該放棄和中國的藩屬國關係。日本可以退還部分賠款,幫助朝鮮獨立。這樣,在朝鮮內部逐漸地形成了一股親日勢力,他們決定效仿日本,開始政治維新。
在日本人暗中支持下,1884 年 12 月,朝鮮發生“甲申政變”。親日派的金玉均等人在日本兵的幫助下打入皇宮,劫持國王李熙,並準備另立幼主。在沒有得到李鴻章命令的情況下,駐朝鮮的幾位清軍事將領商量對策。在袁世凱提議下,清軍迅速採取行動。袁世凱帶領朝軍和清軍在三天之內打敗日軍,平定政變,李熙又迴到王位。袁世凱在此次行動中的出色表現,開始受到李鴻章的重視。“甲申事變”之後,袁世凱向李鴻章建議說,應該抓住時機穩穩地控製朝鮮。具體辦法是對朝鮮設立“監國”,並派重兵進入朝鮮,然後再和日本談判。袁還指出:日本並不比中國強,它敢於如此囂張是因為知道清政府懦弱,不敢開戰。如果我們強硬,日本就不敢造次。事情果然讓袁世凱說對了,日本人要求朝鮮賠償損失。當時,和法國開戰的福建水師在馬尾全軍覆沒,李鴻章和清政府對於朝鮮問題並沒有,及時打擊日本囂張氣焰。而是息事寧人,任由朝鮮和日本簽訂了對日本賠禮的條約。
李鴻章的一味忍讓,大大激起日本的狂妄野心,他們看到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和害怕打仗的弱點,在 1885 年 2 月派出伊藤博文來到中國專門和李鴻章進行朝鮮問題的談判。在談判中,李鴻章同意:如果朝鮮發生事變,中日雙方如若派兵到朝鮮,一定要照會對方政府。這樣談判的結果,一方麵是中國允許日本可以在朝鮮事變時派兵到朝鮮,另一方麵是中國失去了隻有宗主國才應有的派兵特權。伊藤博文為日本了解中國對朝軍事動向找到了最好機會,為日本侵略中國做好了埋伏。在和伊藤博文的交往中,李鴻章感到伊藤博文並非等閑之輩,中國防範日本侵略十分必要。但是李鴻章沒有預想到在以後和日本的交往中,日本的狡詐多變遠甚於西方列強。這種耽於忍讓的錯誤認識與行為,實在是李鴻章“一生事業掃地無餘”源頭,它把李鴻章一次次逼進了人生的絕地。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