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這種美好的願望,立即遭到了來自方方麵麵的反對。李鴻章寫信給奕為首的總理衙門說:中國的士大夫每天沉醉於文章的詞句和練習寫小楷字,而武將多半是粗俗愚蠢之人。對於外國的武器,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學習,有人認為學不會。在奏摺中,李鴻章力陳己見,還這樣描繪蒸汽動力運轉的神妙:鏇木、打眼、絞鏍旋、鑄彈諸機器,皆綰於汽爐,中盛水而下熾炭,水沸氣滿,開竅由銅喉達入氣筒,筒中絡一鐵柱,隨氣升降俯仰,拔動鐵輪,輪綰皮帶,係繞軸心,彼此連綴,輪轉則帶旋,帶旋則機動,僅資人力以發縱,不靠人力之運動。在幾乎沒人知道世界上有蒸汽機的大清帝國裏,李鴻章能夠如此細緻地觀察蒸汽機的運轉原理,這著實令人驚嘆。


    在奕的幫助下,李鴻章的意見終於得到慈禧太後的首肯,允許他在“剿匪”的前提下,學習製造軍火。從 1863 年起,李鴻章聘請一些有關武器方麵的專家和工匠設立了“炸彈三局”。“炸彈三局”是指馬格裏主持的淞江洋炮局和蘇州洋炮局,丁日昌主持的上海洋炮局。


    丁日昌,字雨生。廣東豐順人。他曾任江西萬安知縣,當時李瀚章是丁日昌手下的贛南道。丁日昌因為萬安失守被革職,投奔到曾國藩處當幕僚。曾國藩很欣賞丁日昌的才幹。李鴻章組建淮軍的時候,就想要丁日昌跟自己去上海,曾國荃則提出要丁日昌跟自己去攻打天京。曾國藩誰也沒有給,把丁日昌和李瀚章一起派到廣東去辦理厘金了。當時還在到處尋找人才的李鴻章聽說丁日昌在廣東軍營,已經督製出了大小炮硼 36 尊,子彈 2000 多顆,十分羨慕。心想如果能讓他來主持炮局就好了。李鴻章於是使勁追著曾國藩要人,終於奏請朝廷批準把丁日昌調到上海主持炮局。事實表明,丁日昌辦的炮局最有成效,它能製造“田雞炮”(迫擊炮),還有能發射 80 磅炮彈的“開花炮”。後來丁日昌一直在李鴻章身邊做李的得力助手,成為“洋務運動”的積極實行者。


    “炸彈三局”生產出來的各種炸彈源源不斷地被送到前線,給李鴻章消滅太平軍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並為李鴻章日後創辦江南製造總局、金陵機器局積累了經驗。江南製造總局又稱上海機器局,成立於 1867 年 9 月。以生產槍炮彈藥為主,後來能修船造艦,成為綜合性的新式軍用企業。金陵製造局,是把以前馬格裏主持的蘇州洋炮局遷到南京建立的。到南京後,規模擴大,生產能力也提高。主要生產各種口徑的大炮、炮彈和子彈,還生產其他軍用品。李鴻章創辦的金陵製造局生產的大炮和炮彈。江南製造局和金陵製造局,都是製造軍用器械的兵工廠。它們用蒸汽機作為動力,以機器為工具,僱傭了一批工人,這表明中國出現了一種新的社會生產力。這兩個局的資金都來自清政府的財政劃撥,生產的武器彈藥,都歸湘軍和淮軍以及其他各省等隊使用。它們不參與市場競爭,不產生直接利潤。這種先進的生產力結合官僚專製式的管理,實際上是一種官僚資本。有些研究者認為,在社會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某種特殊環境下,這種官僚資本的介入,對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是有益的。


    4.2節 創辦民用工業


    李鴻章在發展了軍工企業之後,意識到發展民用工業也迫在眉睫。


    清中葉以後,由於京杭運河淤塞,朝廷南北貨物的調運部分改為海路。1872 年,李鴻章開始籌辦輪船招商局。1873 年,輪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李鴻章給招商局的定位是:沒有大事的時候,輪船可以運糧食和載客;有戰事時輸送軍火。他還希望在航運上可以和外國的船隻抗衡。所以叫作招商局,是因為李鴻章採用招商集資的方式來解決經費問題。招商局是先由官商合辦、後改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李鴻章借鑑西方的股份製方法創辦輪船招商局,恐怕是中國曆史上比較早的股份製形式的企業了。招商局經曆了一段很輝煌的歲月,每逢年底有股東分紅。一些經濟學者對當時招商局的財務情況作過詳細的分析,認為招商局的管理具有初步的股份製企業的模式。招商局成立之初,隻有輪船 3 艘。而其後展開的客運業竟擠垮了英美合辦的旗昌公司。兼併旗昌公司產業後,招商局擁有輪船 33 艘。這個時期,主要經營沿海與內河航運,年收入平均約為 2 百萬兩白銀,年淨利為 30 萬兩白銀。此外,李鴻章還開辦了一係列的民用企業。


    開平礦務局,成立於 1878 年,是李鴻章建立的。由唐廷樞辦理。目的是為了供給機器製造局所需要的煤,此外還可以避免煤礦資源被外國人所掌握。起初開平煤礦局除了採煤,還採鐵,煉鋼。後來,因為經費和技術問題,專門採煤。到 1894年,日產煤 2 千噸,是洋務派創辦的最大礦業。


    上海機器織布局,是李鴻章創辦的中國第一個棉紡織工廠,目的是為了抵抗洋貨。由彭汝琮辦理。織布局後來在上海、寧波、鎮江等處設立了 10 個分廠。


    漠河金礦,也是李鴻章創辦的。1886 年,李鴻章前往礦區勘查。1889 年,正式開始採礦。1894 年,產金多達兩萬八千多兩,成為清政府的名副其實的金庫。


    中國的電報業務也是最先由李鴻章倡辦的。當洋人要在中國開設電報業務的時候,清國朝野上下無不驚慌失措,以為“電報之設,深入地下,橫衝直撞,四通八達,地脈既絕……” 1879 年,李鴻章提出,洋人從國外到上海都設立了電報,在瞬息之間,就可以知道對方的消息。中國使用驛站,最快的雖然說可以達到日行六百裏,但還是經常會誤事。如果中國有了自己的電報,就可以抵製外國電信業控製中國。中國電報最早在大沽北塘海口炮台和天津之間架線試驗,結果很成功。1880年,李鴻章修建從天津到鎮江到上海的電報,實現了南北之間的信息傳遞。1882年,電報局改為官督商辦企業。經過集資,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的電報在 1884 年開通。因而,電報局從天津遷到上海。此後,電報局分別架設了津京線、長江線、桂滇線、陝甘線等。1892年,李鴻章奏報說:中國的陸路電線到現在已經有十年的時間,遍布各省,瞬息萬裏,官員商賈都說很方便。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鴻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梅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梅煊並收藏李鴻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