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後,法國聯合美、英、俄、德等多國向清政府提出抗議,各國軍艦聚集於天津和煙臺,進行武力恐嚇。在剿撚成功之後,清廷因為曾國藩的赫赫軍功,同時也是懼他坐大地方,就以裭奪兵權、明提暗抑之手段,將他直接調來中樞,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天津教案一發,朝廷即派曾氏前去處理。曾國藩深知,此事事關洋人,幹係十分重大。臨行前,他甚至給兒子寫好了遺書,並買好一口楠木棺材,準備以死赴任。曾國藩這一生,自殺多次,多次寫過遺書。也許,這是曾國藩內心深處的那種強烈的悲觀主義色彩的體現。在處理天津教案過程中,曾國藩迫於洋人的壓力,先後逮捕了 80 多人,其中定為死罪的20 人,流放的 25 人。還把天津知縣劉傑、知府張光藻革職充軍。一時間,輿論譁然,紛紛指責曾國藩“賣國求榮”,“為洋人獻媚”。曾國藩麵對內外壓力,支撐不住,希望朝廷另請高明。


    事實上,自天津教案發生之後,李鴻章一直在觀望曾國藩的處理方式。說實話,他對曾國藩的做法也是不甚滿意。恰在這時,李鴻章忽然接到詔令,讓他火速帶兵到京畿一帶備戰,並任命他為直隸總督以接替曾國藩。李鴻章馬上渡過黃河,到達直隸邊境,但是他並不急於馬上去天津接任。他給清廷寫信說,淮軍隻能在直隸邊境駐紮,如果離北京、天津太近,容易引起列強的疑心,引發戰爭。他到達保定之後,又給曾國藩寫信說,自己的肝病複發,需要調養一段時間。李鴻章把自己處在一個可進可退的位置,並不去理會曾國藩的煩惱。這時候的李鴻章,在官場使用手段謀略,遠遠超過自己的老師。這也應驗了曾國藩當年對李鴻章的評價。當年,提到對李鴻章未來的展望,曾國藩曾對李瀚章說過“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話。


    李鴻章在奏摺中明確提出,第一,說教堂拐賣兒童、挖心肝、挖眼並沒有確鑿的證據。第二,崇厚平時對外國人獻媚的行為早就深深引起了百姓的不滿,所以此事是個導火索。第三,豐大業開槍射的朝廷命官,也是罪不可赦。第四,群眾僅打死 20 個洋人。可見中外雙方各有不是。所以處理時應本著和平解決的原則,一是必須捉拿兇手,一個是應當賠錢。但是,賠錢一定要有限度,更不能以割地為要挾。李鴻章在奏摺上還說,如果我方在於情於理都站得住腳的原則下妥善處理之後,洋人還敢無理取鬧,我們就和他們決一死戰。李鴻章和外國人巧妙周旋,據理力爭。他通過談判,把死刑犯人數減少了4 名。有人提出火燒望海樓的主謀是陳國瑞,李鴻章多方努力,保住了他。此外,協助辦理教案的丁日昌,偷偷用大牢裏的死刑犯換出了真正的反洋教領袖。據說,這也是李鴻章授意所為。李鴻章還籌集各方麵的捐助並和曾國藩拿出自己的積蓄,總共湊了 2 萬兩銀子,送給張光藻和劉傑,算是對他們經濟上的一點補償。


    李鴻章後來給曾國藩寫信說,和洋人交往,不妨稍微用一點“痞子腔”,不要輕易用死來逃避責任。說起“痞子腔”,還有一個故事。李鴻章在接辦教案前,曾國藩問他,去天津之後會經常和洋人打交道,你準備用什麽方式和洋人交往呢?李鴻章迴答說,和洋人交往,我不妨就用點“痞子腔”(安徽話,就是耍一點青皮流氓的手段)。曾國藩勸慰道,我認為,洋人也是人,你和洋人交往還是應該篤信一個“誠”字,以誠待人。李鴻章總結多年和洋人交往的體會,好像並沒有聽從老師的話。


    1872 年 3 月 12 日,曾國藩因病去世。臨死前,他對“天津教案”一事的處理悔恨交加,自責不已。曾國藩一輩子都講究處事原則,講究品德和修行的重要性,未料到自己晚節不保,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李鴻章聞訊悲痛不已,熱淚盈眶,他提筆寫下輓聯: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天津教案之後,李鴻章開始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他在這個位子上整整坐了25年。在這 25 年的時間裏,李鴻章開始了他的多方麵的活動。其中包括政治活動、洋務運動,軍事活動和主理清朝的外交事務。


    第四章 洋務興邦經濟之道場


    4.1節 興辦軍工企業


    李鴻章初次來到上海租界時,被租界那種種不同於京城的繁華所吸引。那異域風格的場所,那高大雄偉的建築,又讓李鴻章隱隱約約感受到了一種壓力。洋人在領事館內還養了很多動物,有牛、馬、羊鹿,還有很多鳥。這些體形高大的動物悠閑的在館內散步,神情舉止也好似那些高傲的洋人。街上不時有身穿西式長裙的女士走過,她們舉止優雅的神態和外國小孩燦爛的笑容,都使李鴻章強烈感覺到西方人生活的富足悠閑。此後,李鴻章多次考察比較中國和外國的情況,終於得出了中國如果想自立於世界列強之間,必須先“富”而後才能“強”的結論。


    李鴻章立誌於經辦“洋務”。後來被史家稱為“洋務運動”許多轟轟烈烈的事件,都與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聯。他的很多活動和功績,成為“洋務運動”中最重要的部分。“洋務運動”興起於19世紀 60 年代。由於太平天國的崛起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一些有遠見卓識之人提出了學習西方先進事務的主張。他們雖然出身、地位不同,但是有一個共同之處,就是在學習西方的同時,不摒棄中國的固有傳統。在朝廷內部,也有一些大臣投入了“洋務運動”。其中,較有名氣的有奕、文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等。這些倡導“洋務運動”的人,在近代史上被稱為“洋務派”。李鴻章自從知道“利器”的妙用之後,就開始購買洋人的武器,可是買來的武器又貴又不夠使用。於是,李鴻章產生了建立中國自己的軍工企業的強烈願望。而且他認為,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一大批相應的軍工人才。“才大心細”的李鴻章曾算過一筆帳:一發英國的普通炮彈在市場上要賣到30兩銀子,1萬發銅帽子彈要賣到19兩銀子。大清國憑什麽要把白花花的銀子給了洋人?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李鴻章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梅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梅煊並收藏李鴻章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