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一年的秋天,林則徐應廈門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去擔任書記(文書)之職。


    林則徐到廈門的這一年,英國輸華的走私鴉片已達4300餘箱,鴉片走私的流毒,已經暗暗地從廣東擴大到福建沿海。在廈門,本年英國輸入的鴉片,值白銀數百萬兩,不少文武員弁、士子兵丁“已皆有嗜鴉片之癖 ”,開始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廈門海防同知是“管理海口商販、洋船出入收稅,台運米糧,監放兵餉,聽斷地方詞訟”的官吏。林則徐擔任海防同知書記,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鴉片流毒問題。後來他到廣州去查禁鴉片時,曾理直氣壯地警告外國鴉片販子們說 :“本大臣家居閩海,於外夷一切伎倆,早皆深悉其詳。”


    林則徐在廈門時,因文牘辦得不錯,受到汀漳龍道百齡的器重,“廣為延譽 ”。


    1807年初,張師誠就任福建巡撫,很是賞識林則徐,親自把他招入幕府。


    張師誠一到任,為了籠絡人心,鞏固封建統治,大肆鼓吹“官愛民如子弟,民視官如父母 ”,大力整肅吏治,“先理淹禁濫押之囚, 兼除弄法害民之蠹;盜匪惡棍,當思勾捕之條,毋許快役縱漏;農田水利,當思清理之法,不使豪強兼併;重師儒以勸學,勤撫字以催科 ”。並禁止地方官“□簋不飭,顛倒是非”;練總保甲“橫行鄉曲,魚肉貧民”; 土豪惡棍“糾眾開設花會”和地方械鬥之習, 以幹練的手法,“激濁揚清 ”。


    張師誠的一係列治理措施,在林則徐看來,正是他的父母師長心目中的清官形象。所以,林則徐對張師誠也很敬佩,在他幕下認真辦事,積極效勞,並漸悟統治權術,“盡識先朝掌故,及兵刑諸大政 ”。 張師誠“平昔雙修儒佛 ”,林則徐虔誠地為他抄寫《金剛經》、《大悲咒》、《彌陀經》、《往生咒》等,並也跟著崇佛,把手書佛經當作“行輿日課 ”。


    1808年11月,林則徐第二次上京參加會試,於翌年1月抵京。但這次又未成功,他於7月返迴福州,再次進入張師誠幕府。


    1809年9月,林則徐在跟隨張師誠剿辦海上義軍中,間接地參予了鎮壓蔡牽起義的活動,隨張師誠一起移駐廈門,幫助負責起草文移。


    張師誠讚賞林則徐辦事幹練明快,發現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材,便支持、鼓勵他繼續參加會試。又於同年12月推薦他父親到將樂縣主持正學書院。


    1810年11月,張師誠赴京覲見,特地為林則徐備好盤纏,帶他一同北上,足見張師誠對自己的屬下林則徐的賞識與支持。


    1811年春,林則徐到京,第三次參加會試。


    這一次林則徐終於不負眾望,金榜題名。他榜列第七十四名,複試一等,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賜進士出身,選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林則徐終於走上仕途,開始躋身於官場。


    第二章  京師七年得器重


    林則徐入翰林院庶常館後,即被“派習國書 ”,學習滿文。不久,他請假迴鄉取眷,直到1813年6月4日,才帶著妻子鄭淑卿來到京師,寓莆陽館,入庶常館供職。


    林則徐迴到北京的年頭,正是華北地區階級矛盾激化,天理教農民大起義蓬勃展開的時候。


    1813年上半年,華北地區繼大旱之後,又來大雨,直、豫、魯三省交界各縣,災情特別嚴重,引起了以林清、李文成、馮克善等為首的天理教農民大起義。一時殺官圍城,烽火四起。10月8日,林清率領京郊天理教農民200餘人,打入皇宮,直搗清廷。在內侍教徒的引導下,攻入西華門,占領尚衣監、文穎館,直逼隆宗門。起義軍在隆宗門一帶堅持了兩日一夜的戰鬥,後失敗。


    直、豫、魯三省天理教大起義雖然失敗,但它以席捲中原、直搗清朝統治中樞的軍命壯舉,沉重地打擊了封建清朝。嘉慶帝在下達的《罪己詔》中,不得不承認是“非常之大變 ”,“為漢、 唐、宋、明未有之事 ”,表示要“永懷安不忘危之念,勵精圖治,夙夜在公,庶幾補救前非 ”。這當然隻是動聽的謊言,“勵精圖治”隻不過是謀求加緊控製農民,鞏固封建統治,“補救前非”則是使農民起義不再發生。


    然而,農民起義的刀光劍影對封建統治的威脅,畢竟反映了清朝統治危機的深刻。正是在這樣的曆史條件下,以講求變革圖強為宗旨的經世之學,才在地主階級內部露頭並發展起來。


    “以經世自勵”的林則徐,本來就是帶著施展抱負的願望來到京城的。開始,他從教習成格、陳希曾學習滿文。當時的心情,他在給張師誠的一封信中談到過:


    則徐雖遠隔絳惟,然無日不以老夫子之所厚期者三複銘心,以求無負。……辰下濫廁清華,弱鳥高巢,恐非終據。……茲事已起爐灶,工既什佰,費更浩繁,習此者無不畏難,而則徐尤多棘手。……以鈍根人學新樣枝,其勢定難見功,將來散館一關,深堪惴惴!……則徐滯跡都中,誠有不能奮飛之憾。


    表明了林則徐對自己抱負的憂慮。


    天理教大起義時,林則徐是翰林院吉士,雖然無與事權,但大起義的刀光劍影對他並不是毫無震動。當時清廷君臣圍繞這次事變探討“致變之原 ”,廷奏連篇累牘,說法莫衷一是,其中也道出了吏治腐敗、軍事無能的衰敗現象。林則徐沒有資格參加討論,但他關心時事,經常閱讀邸報,朝廷紛紜議論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用什麽辦法去醫治瘡痍,振興國家,上慰宸衷,下安百姓,使老朽的封建製度從氣息奄奄之中恢複元氣呢?林則徐開始了苦心的追求和摸索。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林則徐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楊國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楊國楨並收藏林則徐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