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不妄與一事,不妄取一錢 ”。有一次,一個士豪想用重金賄買他父親,為其保送文童,遭拒絕。又有一次,“裏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課子, 不惜厚聘。府君疾其□行,堅卻之 ”。
父母不滿官場貪汙腐敗。林則徐10歲那年,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按察使錢士椿等貪贓枉法事泄,被革職拿辦,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一大醜聞。在此前後,父親每每教讀迴來,總和母親怒形於色地談論。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林則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林則徐後來在官場上注意了解民間疾苦,作風正派、剛直,保持著不屑與貪官汙吏為伍的某些銳氣,都不是偶然的。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求學7年,一直到1804年20歲時中舉為止。當時的鰲峰書院是福建的最高學府,主持書院的山長鄭光策, 是一個進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為人正直,憤於吏治腐敗;他講求“明禮達用之學 ”,鼓勵學生立定誌向,有目的地讀書。所以鰲峰書院的教課,不僅有製義詩賦,還注意到經世之學,“一課製舉藝, 一課古文論誌,考辨諸體,期學者力經史之學 ”。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山長鄭光策的引導下,開始鑽研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知識,接觸各種經史典籍,眼界大為開拓,他還通過父親的關係,結識了被後人稱之為“今文學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遺說者”陳壽祺,他倆“比數過從,通悃愫,討文字,歡甚 ”。林則徐通過跟陳壽祺來往而受到過不少啟發,他曾在一首詩中表示 :“束發讀公文,珍如覯鴻寶 ”。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7年的學習中,博覽各種古籍,潛心研讀經史,寫下大量讀書心得筆記,為他日後從政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從他早年的《雲左山房雜錄》讀書劄記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研讀範圍十分廣泛,涉獵諸多方麵,有儒家經典以及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之作,也有《老子》、《韓非子》、《莊子》; 有《史記》、《漢書》等史籍,還有曆代詩文集、筆記、佛經、醫書及書法碑帖等等,儒、法、道、佛,兼收並蓄。他還在劄記中寫有不少警句,如“博聞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勿苟且雷同,勿偏執臆見”,“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 ”,反映了他努力追求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崇尚言行一致的心情。尤為“豈為功名始讀書”一句,更見林則徐確已遵循師長的教誨,“以立誌為先”,樹立經史致用之誌了。
青少年時代的林則徐,對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如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綱、嶽飛、文天祥、於謙等人,深懷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綱是福建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則徐對他的事跡更為熟悉,時常和朋友們談論他的悲壯故事,並與學友一道,經常去李綱祠墓憑弔,賦詩抒發愛國情懷。後來在22歲那年,還和學友們發起修葺李綱墓地。他喜愛白居易詩的風格,用心模仿,後人說他“詩宗白傅 ”。
早年的讀書生涯,是林則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父母師長的教誨,書院學風的薰陶,使林則徐從小養成善讀有關民生利病之書,不斷吸取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思想養料,樹立救時濟世誌向的良好道德品質。
1804年秋天,20歲的林則徐順利地考中舉人。
在揭曉舉行鹿鳴宴的那天,他和福州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的女兒、16歲的鄭淑卿,舉行了婚禮。此後,林則徐繼續向仕途前進。
1805年初,他束裝就道,赴京參加會試。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庭和故鄉,從書房走向社會。一路上,遊曆名山大川,尋訪民情風俗,接觸了社會實際,大開了眼界。
會試結果,他名落孫山,便於年底迴到福州。由於家境不佳,不得不走祖父和父親的老路——出外當私塾先生。“以謀食故馳四方 ”。
1806年,林賓日和趙在田、謝□、陳□、林芳春、林雨化等人組織了一個文學小團體“真率會”,“月必數集,集必競日,討論文字,上下古今 ”。他們反對泥古、庸俗,主張“縱談不講之乎者也”,“說家常不及男婚女嫁 ”,“主客一揖即罷 ”,“終日不講虛邀多謝 ”,具有開明的傾向。林則徐在教讀之暇,曾隨父參加“真率會”活動,活動時,常常“集吾宗希五先生齋 ”,即林雨化(字希五)家,林雨化為人耿直敢言,不怕觸怒權貴。幹隆末年,他曾揭發福建按察使錢士椿辦案有私,結果被迫害下獄,遠戍新疆。但他毫不屈服,獲釋歸裏後,仍保持耿直敢言銳氣,“意氣不少衰 ”。林則徐少年時,屢次聽父親談起這位同鄉先輩的事跡,那時他親聆林雨化的教誨,又仔細閱讀了《林希五文集》,深為感動, 激動地寫下了一篇感情充沛的文章:
先生梗直獨操,……身處冷官,觸怒權貴,至於文致周內,下獄投荒,垂白在堂,孤身萬裏,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見者之所怒目,而聞者之所折腕也!
表示了對林雨化的敬佩和對官場惡勢力的憎恨。
</br>
父母不滿官場貪汙腐敗。林則徐10歲那年,閩浙總督伍拉納、福建巡撫浦霖、按察使錢士椿等貪贓枉法事泄,被革職拿辦,成為當時轟動全國的一大醜聞。在此前後,父親每每教讀迴來,總和母親怒形於色地談論。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林則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林則徐後來在官場上注意了解民間疾苦,作風正派、剛直,保持著不屑與貪官汙吏為伍的某些銳氣,都不是偶然的。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求學7年,一直到1804年20歲時中舉為止。當時的鰲峰書院是福建的最高學府,主持書院的山長鄭光策, 是一個進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為人正直,憤於吏治腐敗;他講求“明禮達用之學 ”,鼓勵學生立定誌向,有目的地讀書。所以鰲峰書院的教課,不僅有製義詩賦,還注意到經世之學,“一課製舉藝, 一課古文論誌,考辨諸體,期學者力經史之學 ”。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山長鄭光策的引導下,開始鑽研中國封建社會的傳統知識,接觸各種經史典籍,眼界大為開拓,他還通過父親的關係,結識了被後人稱之為“今文學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遺說者”陳壽祺,他倆“比數過從,通悃愫,討文字,歡甚 ”。林則徐通過跟陳壽祺來往而受到過不少啟發,他曾在一首詩中表示 :“束發讀公文,珍如覯鴻寶 ”。
林則徐在鰲峰書院7年的學習中,博覽各種古籍,潛心研讀經史,寫下大量讀書心得筆記,為他日後從政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從他早年的《雲左山房雜錄》讀書劄記中可以看出,他當時的研讀範圍十分廣泛,涉獵諸多方麵,有儒家經典以及朱熹、陸九淵、王陽明等人之作,也有《老子》、《韓非子》、《莊子》; 有《史記》、《漢書》等史籍,還有曆代詩文集、筆記、佛經、醫書及書法碑帖等等,儒、法、道、佛,兼收並蓄。他還在劄記中寫有不少警句,如“博聞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藥”,“勿苟且雷同,勿偏執臆見”,“崇實行而不事虛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見 ”,反映了他努力追求知識,獨立思考問題,崇尚言行一致的心情。尤為“豈為功名始讀書”一句,更見林則徐確已遵循師長的教誨,“以立誌為先”,樹立經史致用之誌了。
青少年時代的林則徐,對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如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綱、嶽飛、文天祥、於謙等人,深懷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綱是福建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則徐對他的事跡更為熟悉,時常和朋友們談論他的悲壯故事,並與學友一道,經常去李綱祠墓憑弔,賦詩抒發愛國情懷。後來在22歲那年,還和學友們發起修葺李綱墓地。他喜愛白居易詩的風格,用心模仿,後人說他“詩宗白傅 ”。
早年的讀書生涯,是林則徐從幼稚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父母師長的教誨,書院學風的薰陶,使林則徐從小養成善讀有關民生利病之書,不斷吸取古代封建文化中的思想養料,樹立救時濟世誌向的良好道德品質。
1804年秋天,20歲的林則徐順利地考中舉人。
在揭曉舉行鹿鳴宴的那天,他和福州朱紫坊名儒、前河南永城知縣鄭大謨的女兒、16歲的鄭淑卿,舉行了婚禮。此後,林則徐繼續向仕途前進。
1805年初,他束裝就道,赴京參加會試。這是他第一次離開家庭和故鄉,從書房走向社會。一路上,遊曆名山大川,尋訪民情風俗,接觸了社會實際,大開了眼界。
會試結果,他名落孫山,便於年底迴到福州。由於家境不佳,不得不走祖父和父親的老路——出外當私塾先生。“以謀食故馳四方 ”。
1806年,林賓日和趙在田、謝□、陳□、林芳春、林雨化等人組織了一個文學小團體“真率會”,“月必數集,集必競日,討論文字,上下古今 ”。他們反對泥古、庸俗,主張“縱談不講之乎者也”,“說家常不及男婚女嫁 ”,“主客一揖即罷 ”,“終日不講虛邀多謝 ”,具有開明的傾向。林則徐在教讀之暇,曾隨父參加“真率會”活動,活動時,常常“集吾宗希五先生齋 ”,即林雨化(字希五)家,林雨化為人耿直敢言,不怕觸怒權貴。幹隆末年,他曾揭發福建按察使錢士椿辦案有私,結果被迫害下獄,遠戍新疆。但他毫不屈服,獲釋歸裏後,仍保持耿直敢言銳氣,“意氣不少衰 ”。林則徐少年時,屢次聽父親談起這位同鄉先輩的事跡,那時他親聆林雨化的教誨,又仔細閱讀了《林希五文集》,深為感動, 激動地寫下了一篇感情充沛的文章:
先生梗直獨操,……身處冷官,觸怒權貴,至於文致周內,下獄投荒,垂白在堂,孤身萬裏,士君子固有遇人不淑,守正被害如先生者乎?此固見者之所怒目,而聞者之所折腕也!
表示了對林雨化的敬佩和對官場惡勢力的憎恨。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