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官至國務院副總理,分管的依然是農業口的工作。蹲點、調查往農村跑;製定農業規劃、農業政策更離不開廣大農民兄弟。他常說:我們的血脈裏有中國農民的血液。
近幾年是怎麽了,還是那片國土,還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人,卻把中國的農村弄出了許多令人瞠目的變化。生產承包責任製幾乎席捲了全國農村。對此,議論頗多。“好得很”、“糟得很”兩種針鋒相對的說法像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一樣。這對於曾經長期分管過農村工作、參與主持製定過農村工作多項方針政策的譚老闆說來,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他沒有表態,也沒有發議論,而是堅持說,要到農村看看。
此時,北國還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而江南卻是春意盎然。老人不顧疲勞,東奔西跑,看了一個村,又看一個莊。他在一家種植白木耳的農戶麵前,詳細詢問了收入情況,當他得知這家年收入在萬元以上時,不禁問了一句:這裏沒有“浮誇”吧?農民領著他看了自己購買的汽車,他信服了。
江蘇農村的巨變,使譚老闆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幢幢紅磚藍瓦的小樓的主人,不是高級幹部,也不是工人、機關幹部的宿舍,而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屋裏的陳設,都有80年代的特色。他指著剛剛修好的一幢小樓,問它的主人:
“是自己出錢修的?”
“攢了3年的錢。”小夥子很誠懇地迴答。
“三層樓都用來幹什麽?”
“一層老人住。二層我們住。三層是庫房,放糧食和東西。”
“讓老人住樓下可不好!”
小夥子一聽急了,說:“可不是我們故意讓老人住樓下。是老人嫌上下樓不方便。”
譚老闆哦了一聲,笑了。
隨行的同誌都記得,那一晚,譚老闆在住地的院裏轉了好久。他不言不語,隻是慢慢地轉啊走啊,甚至驚飛了樹上的鳥兒。
是什麽東西刺激了他?他在思考什麽?警衛員不便問,別人也不好問。他轉迴寢室後落座在沙發上,慨嘆一聲:“哪個時候,中國都在發熱,全黨都在發熱呀!”
那段日子在他記憶中是不會輕易抹掉的。
他清楚地迴憶起既充滿豪情,又脫離實際,既意氣風發又充滿幻想的日子。他對警衛人員說:“那時候,大家怎麽都相信那些沒有影子的事情呢?”
1958年1月3日,汕頭先報出了晚稻畝產3000斤的消息。緊接著,貴州金沙報出了3025斤的記錄。北方不甘落後,河南遂平小麥畝產2015斤。湖北襄陽、河北魏縣、湖北穀城、河北臨漳、湖北光化、河南商丘、輝縣、西平……一個比一個產量高。到了盛夏,高產的溫度比大自然的溫度還高——湖北麻城畝產36900多斤,安徽繁昌43075斤,四川郫縣824525斤。
這是天方夜譚嗎?不是。隻要翻開那時的報章雜誌,“衛星”是隨處可見。我們的黨報,以通欄的大標題印著醒目的黑體字: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這些,譚老闆不僅相信了,而且還大力鼓吹過。第一次引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個口號的工作組,就是他派出去的。
想想也難怪。新中國剛成立,麵對一窮二白的華夏大地,毛澤東不是說過嘛:“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億萬人民需要的,不正是過好日子嗎!
人民的需要和領袖們的願望重合在一起,而怎樣走向富裕又沒有現成的模式,所以就出現了名副其實的“大躍進”。
那時的口號多麽鼓舞人心啊!“超英趕美”,15年超過英國,20年趕上美國。
至今,人們也不會懷疑這些口號的動機是否正確。而人們看到的,是這個口號是多麽的不自量,多麽的盲目和可笑。
事實是,3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工農業不僅沒有追上英國,趕上美國,反而同他們差距更大了。
毛澤東是喜歡躍進的。要不,他怎麽能在《人民日報》的一篇題為“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新高潮”的社論上批示:“建議把一號博士頭銜贈給發明‘躍進’這個偉大口號的那一位(或者幾位)科學家”呢!
譚老闆看到毛澤東的批示後,無比興奮。在這一點上,他們合拍了!
毛澤東冒著酷暑,到農村視察。他要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徐水、安國、定縣、新鄉……處處是熱火朝天的景象。再加上老天作美,莊稼長得確實好。這不能不促使毛澤東熱上加熱。在隨後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他主持作出了《關於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致使原來是局部的共產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向全國蔓延。
那段時間裏,譚老闆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形勢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分管農業口工作,哪能有片刻的歇息。他下河南、跑山東、走安徽、去浙江——
譚老闆所到之處,看到的是豐收在望的莊稼和人們的沖天幹勁。到處是獵獵的紅旗,到處是“大戰豐產田“的人群。他情緒受到鼓舞,他覺得自己在八屆五中全會後定下的指標是“右傾”保守了,毛澤東提出的“插紅旗、拔白旗”是有道理的。各地形成的“高產競賽”、“高指標競賽”不就是很好的說明嗎!
</br>
近幾年是怎麽了,還是那片國土,還是黃皮膚黑眼珠的人,卻把中國的農村弄出了許多令人瞠目的變化。生產承包責任製幾乎席捲了全國農村。對此,議論頗多。“好得很”、“糟得很”兩種針鋒相對的說法像毛澤東寫《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時一樣。這對於曾經長期分管過農村工作、參與主持製定過農村工作多項方針政策的譚老闆說來,更具有特殊的吸引力。
他沒有表態,也沒有發議論,而是堅持說,要到農村看看。
此時,北國還是千裏冰封,萬裏雪飄,而江南卻是春意盎然。老人不顧疲勞,東奔西跑,看了一個村,又看一個莊。他在一家種植白木耳的農戶麵前,詳細詢問了收入情況,當他得知這家年收入在萬元以上時,不禁問了一句:這裏沒有“浮誇”吧?農民領著他看了自己購買的汽車,他信服了。
江蘇農村的巨變,使譚老闆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幢幢紅磚藍瓦的小樓的主人,不是高級幹部,也不是工人、機關幹部的宿舍,而是普普通通的農民。屋裏的陳設,都有80年代的特色。他指著剛剛修好的一幢小樓,問它的主人:
“是自己出錢修的?”
“攢了3年的錢。”小夥子很誠懇地迴答。
“三層樓都用來幹什麽?”
“一層老人住。二層我們住。三層是庫房,放糧食和東西。”
“讓老人住樓下可不好!”
小夥子一聽急了,說:“可不是我們故意讓老人住樓下。是老人嫌上下樓不方便。”
譚老闆哦了一聲,笑了。
隨行的同誌都記得,那一晚,譚老闆在住地的院裏轉了好久。他不言不語,隻是慢慢地轉啊走啊,甚至驚飛了樹上的鳥兒。
是什麽東西刺激了他?他在思考什麽?警衛員不便問,別人也不好問。他轉迴寢室後落座在沙發上,慨嘆一聲:“哪個時候,中國都在發熱,全黨都在發熱呀!”
那段日子在他記憶中是不會輕易抹掉的。
他清楚地迴憶起既充滿豪情,又脫離實際,既意氣風發又充滿幻想的日子。他對警衛人員說:“那時候,大家怎麽都相信那些沒有影子的事情呢?”
1958年1月3日,汕頭先報出了晚稻畝產3000斤的消息。緊接著,貴州金沙報出了3025斤的記錄。北方不甘落後,河南遂平小麥畝產2015斤。湖北襄陽、河北魏縣、湖北穀城、河北臨漳、湖北光化、河南商丘、輝縣、西平……一個比一個產量高。到了盛夏,高產的溫度比大自然的溫度還高——湖北麻城畝產36900多斤,安徽繁昌43075斤,四川郫縣824525斤。
這是天方夜譚嗎?不是。隻要翻開那時的報章雜誌,“衛星”是隨處可見。我們的黨報,以通欄的大標題印著醒目的黑體字:
“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
這些,譚老闆不僅相信了,而且還大力鼓吹過。第一次引用“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這個口號的工作組,就是他派出去的。
想想也難怪。新中國剛成立,麵對一窮二白的華夏大地,毛澤東不是說過嘛:“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而億萬人民需要的,不正是過好日子嗎!
人民的需要和領袖們的願望重合在一起,而怎樣走向富裕又沒有現成的模式,所以就出現了名副其實的“大躍進”。
那時的口號多麽鼓舞人心啊!“超英趕美”,15年超過英國,20年趕上美國。
至今,人們也不會懷疑這些口號的動機是否正確。而人們看到的,是這個口號是多麽的不自量,多麽的盲目和可笑。
事實是,30多年過去了,我們的工農業不僅沒有追上英國,趕上美國,反而同他們差距更大了。
毛澤東是喜歡躍進的。要不,他怎麽能在《人民日報》的一篇題為“發動全民,討論四十條綱要,掀起農業生產新高潮”的社論上批示:“建議把一號博士頭銜贈給發明‘躍進’這個偉大口號的那一位(或者幾位)科學家”呢!
譚老闆看到毛澤東的批示後,無比興奮。在這一點上,他們合拍了!
毛澤東冒著酷暑,到農村視察。他要掌握第一手的材料。徐水、安國、定縣、新鄉……處處是熱火朝天的景象。再加上老天作美,莊稼長得確實好。這不能不促使毛澤東熱上加熱。在隨後召開的北戴河會議上,他主持作出了《關於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致使原來是局部的共產風、瞎指揮風、強迫命令風向全國蔓延。
那段時間裏,譚老闆真是忙得不可開交。形勢每天都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分管農業口工作,哪能有片刻的歇息。他下河南、跑山東、走安徽、去浙江——
譚老闆所到之處,看到的是豐收在望的莊稼和人們的沖天幹勁。到處是獵獵的紅旗,到處是“大戰豐產田“的人群。他情緒受到鼓舞,他覺得自己在八屆五中全會後定下的指標是“右傾”保守了,毛澤東提出的“插紅旗、拔白旗”是有道理的。各地形成的“高產競賽”、“高指標競賽”不就是很好的說明嗎!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