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要美國放棄在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談何容易?這時,美國已和英國簽訂《大西洋憲章》,迫使英國就範,接受美國關於世界範圍的「機會均等」的要求,美國也看到了蘇聯舉國上下鬥誌昂揚,能夠頂住法西斯德國這股禍水,和英蘇結盟,對它有利,因此,對日本的態度趨向強硬。
8月17日,羅斯福會見野村時,對首腦會談避不作答,還提出警告:日本如以武力支配鄰近國家,美國為確保其本身權利,必要時不得不採取一切手段。10天以後的8月28日,野村遞交了近衛致羅斯福的親筆信。9月3日,美國政府答覆贊成舉行首腦會議的宗旨,但要日本首先確認美方談判代表赫爾提出的四項原則,即:尊重各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維護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維持包括商業在內的機會均等原則;不擾亂太平洋現狀,除非現狀可用和平方法改變之。但是,日本拒絕確認「赫爾四原則」,兩國首腦會談不了了之。
此時,日本射向美國之箭已搭在弦上。就在日本向美國表示「和平誠意」後的第三天,日本陸軍「南方登陸作戰」訓練已接近完成
;海軍也全麵完成了戰時編製,艦上人員和新兵都已登艦待命。日本聯合艦隊還特地挑選了四麵環山、港口狹隘、地勢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進行低飛俯衝訓練;海上加油的訓練也早就開始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準備日趨完備,陸、海軍軍部要求盡早開戰的唿聲也日益高漲。
8月16日,在日本陸、海軍的部、局長會議上,製訂了一項由海軍草擬的《帝國國策施行要領》,9月6日的禦前會議通過了上述侵略方案,決定對美開戰。《要領》規定:「在不辭對美(英荷)作戰的決心下」,「對美英盡量採取外交手段,努力貫徹帝國要求」,在「外交談判到10月上旬尚未達到我方要求的情況下,立即下定決心對美(英荷)開戰」,並確定以10月15日為結束談判的期限。
就在日本禦前會議決定開戰的當晚,近衛還特地按照美國所欣賞的「個人外交」的一套,在「極端秘密」的狀況下,約請美國大使格魯舉行晚餐會談。席間,近衛對「赫爾四原則」表示「衷心贊同」,並再一次建議舉行首腦會談,而且保證說,他已經得到陸、海軍的一致支持,屆時,當有陸、海軍的高級官員參加等等。格魯深受感動,立即電告本國政府。但是,格魯哪裏知道,同樣是這個近衛,在幾小時前卻親手交給禦前會議一個內容完全相反的決議案!
在9月6日禦前會議內定的談判限期即將到來的時刻,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就是否立即開戰問題,發生了一場大爭論。
10月12日,日本軍政首腦舉行會議。在會上,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堅持不改變9月6日的決定;海相及川態度曖昧,表示開戰與否由首相決定,如開戰則越早越好;近衛和外相豐田貞次郎主張再拖一下。近衛認為,日美談判的最大癥結是在中國的駐兵問題。他建議
:「此際舍名而取實,形式上依美國提議,實際上同樣得到駐兵的結果,豈非良策?」但東條表示:「駐兵問題為陸軍之生命,絕對不能讓步」。他殺氣騰騰地嚎叫:「與其繼續舉行毫無意義的談判,坐視時機飛逝,不如即刻行動。」
會議經過激烈的爭吵,仍無結果。這說明日本統治集團在決定開戰的最後一分鍾,實際上心裏發虛,表現極為混亂。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盡管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的目標完全一致,但對形勢的估計和雙方力量對比的判斷卻不一樣。東條等人認為,日美在太平洋的實力對比已經不相上下,日本的羽毛已經豐滿,且時局對日本極為有力,已經沒有必要再拖延下去。而優柔寡斷的近衛卻顧慮重重,當斷不斷,臨陣腳軟。
第4節:偷襲珍珠港(4)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感到近衛這張牌已經失去了他應有的作用,因此決定將他甩掉,定下了倒閣的決心。
10月13日,近衛被迫辭去首相職務。內閣大臣木戶幸一等人提名東條英機繼任首相。經過各派力量之間的較量,最後,日本天皇決定,由東條英機上台組閣。
是年57歲的東條英機,早年禿頂,臉色鐵青,賊眉鼠眼,鼻頭下留著一小撮山羊鬍子,鼻樑上架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他心如蛇蠍,手如刀斧,故有「剃頭刀」之稱。東條出身於東京一個大軍閥家庭,其父東條英教是日本陸軍中將,曾發動和指揮過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被老牌日本軍國主義者譽為「陸軍之寶」。東條英機從小就受到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薰陶,骨子裏滲透了「好戰」的基因。19歲那年,東條英機經東京陸軍幼年學校、陸軍中央幼年學校進入法西斯將校的搖籃--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15年,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他曆任駐德大使館武官、陸軍省動員課課長、步兵團團長、參謀本部編製動員課課長等職。1935年,51歲的東條被任命為日本關東軍憲兵隊司令兼警務部長。1938年任陸軍次官,1940年7月任陸軍大臣。在中國東北期間,他大開殺戒。據他自己後來說,用刺刀砍殺中國老百姓「不費舉手之勞,縛雞之力」。東條是參與策劃盧溝橋事變的大戰犯之一,是中國人民的死敵。
1941年10月18日,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東鄉茂德出任外相,東條本人一身兼任首相、陸相、內相三職,以後又兼任日軍參謀總長,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時內閣的色彩已經一目了然。
</br>
8月17日,羅斯福會見野村時,對首腦會談避不作答,還提出警告:日本如以武力支配鄰近國家,美國為確保其本身權利,必要時不得不採取一切手段。10天以後的8月28日,野村遞交了近衛致羅斯福的親筆信。9月3日,美國政府答覆贊成舉行首腦會議的宗旨,但要日本首先確認美方談判代表赫爾提出的四項原則,即:尊重各國領土和主權完整;維護不幹涉他國內政的原則;維持包括商業在內的機會均等原則;不擾亂太平洋現狀,除非現狀可用和平方法改變之。但是,日本拒絕確認「赫爾四原則」,兩國首腦會談不了了之。
此時,日本射向美國之箭已搭在弦上。就在日本向美國表示「和平誠意」後的第三天,日本陸軍「南方登陸作戰」訓練已接近完成
;海軍也全麵完成了戰時編製,艦上人員和新兵都已登艦待命。日本聯合艦隊還特地挑選了四麵環山、港口狹隘、地勢與珍珠港相似的鹿兒島灣進行低飛俯衝訓練;海上加油的訓練也早就開始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準備日趨完備,陸、海軍軍部要求盡早開戰的唿聲也日益高漲。
8月16日,在日本陸、海軍的部、局長會議上,製訂了一項由海軍草擬的《帝國國策施行要領》,9月6日的禦前會議通過了上述侵略方案,決定對美開戰。《要領》規定:「在不辭對美(英荷)作戰的決心下」,「對美英盡量採取外交手段,努力貫徹帝國要求」,在「外交談判到10月上旬尚未達到我方要求的情況下,立即下定決心對美(英荷)開戰」,並確定以10月15日為結束談判的期限。
就在日本禦前會議決定開戰的當晚,近衛還特地按照美國所欣賞的「個人外交」的一套,在「極端秘密」的狀況下,約請美國大使格魯舉行晚餐會談。席間,近衛對「赫爾四原則」表示「衷心贊同」,並再一次建議舉行首腦會談,而且保證說,他已經得到陸、海軍的一致支持,屆時,當有陸、海軍的高級官員參加等等。格魯深受感動,立即電告本國政府。但是,格魯哪裏知道,同樣是這個近衛,在幾小時前卻親手交給禦前會議一個內容完全相反的決議案!
在9月6日禦前會議內定的談判限期即將到來的時刻,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就是否立即開戰問題,發生了一場大爭論。
10月12日,日本軍政首腦舉行會議。在會上,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堅持不改變9月6日的決定;海相及川態度曖昧,表示開戰與否由首相決定,如開戰則越早越好;近衛和外相豐田貞次郎主張再拖一下。近衛認為,日美談判的最大癥結是在中國的駐兵問題。他建議
:「此際舍名而取實,形式上依美國提議,實際上同樣得到駐兵的結果,豈非良策?」但東條表示:「駐兵問題為陸軍之生命,絕對不能讓步」。他殺氣騰騰地嚎叫:「與其繼續舉行毫無意義的談判,坐視時機飛逝,不如即刻行動。」
會議經過激烈的爭吵,仍無結果。這說明日本統治集團在決定開戰的最後一分鍾,實際上心裏發虛,表現極為混亂。在日本統治集團內部,盡管稱霸亞洲和太平洋的目標完全一致,但對形勢的估計和雙方力量對比的判斷卻不一樣。東條等人認為,日美在太平洋的實力對比已經不相上下,日本的羽毛已經豐滿,且時局對日本極為有力,已經沒有必要再拖延下去。而優柔寡斷的近衛卻顧慮重重,當斷不斷,臨陣腳軟。
第4節:偷襲珍珠港(4)
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部感到近衛這張牌已經失去了他應有的作用,因此決定將他甩掉,定下了倒閣的決心。
10月13日,近衛被迫辭去首相職務。內閣大臣木戶幸一等人提名東條英機繼任首相。經過各派力量之間的較量,最後,日本天皇決定,由東條英機上台組閣。
是年57歲的東條英機,早年禿頂,臉色鐵青,賊眉鼠眼,鼻頭下留著一小撮山羊鬍子,鼻樑上架著一副深度近視眼鏡。他心如蛇蠍,手如刀斧,故有「剃頭刀」之稱。東條出身於東京一個大軍閥家庭,其父東條英教是日本陸軍中將,曾發動和指揮過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被老牌日本軍國主義者譽為「陸軍之寶」。東條英機從小就受到軍國主義和武士道精神的薰陶,骨子裏滲透了「好戰」的基因。19歲那年,東條英機經東京陸軍幼年學校、陸軍中央幼年學校進入法西斯將校的搖籃--陸軍士官學校學習。1915年,進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他曆任駐德大使館武官、陸軍省動員課課長、步兵團團長、參謀本部編製動員課課長等職。1935年,51歲的東條被任命為日本關東軍憲兵隊司令兼警務部長。1938年任陸軍次官,1940年7月任陸軍大臣。在中國東北期間,他大開殺戒。據他自己後來說,用刺刀砍殺中國老百姓「不費舉手之勞,縛雞之力」。東條是參與策劃盧溝橋事變的大戰犯之一,是中國人民的死敵。
1941年10月18日,日本東條內閣成立,東鄉茂德出任外相,東條本人一身兼任首相、陸相、內相三職,以後又兼任日軍參謀總長,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的戰時內閣的色彩已經一目了然。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