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這一天,極力主張「北進」的日本外務大臣鬆岡洋右,正在招待漢奸汪精衛觀看日本的歌舞伎表演。當他在劇場中得知德蘇戰爭爆發的消息後,立即中途退席,跑到天皇裕仁那裏獻計獻策,然後又找現任首相近衛文磋商,力主配合德國東西夾擊蘇聯,暫緩南進行動;如果美國參戰,則立即與蘇、美、英三國開戰。裕仁天皇和近衛首相擔心形成「兩麵作戰」,懷疑日本力敵三國的能力,所以沒有採納鬆岡的意見。
第2節:偷襲珍珠港(2)
其實,日本當局未嚐不想「北進」,隻是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要等條件更為有利時才能進行。早在5月中旬,日本從駐德使館那裏獲悉德國對蘇聯即將開戰的情報後,陸相東條英機就曾把「北進」論者稱為「採摘澀柿子的人」。他提出了「熟柿子策略」,也就是「要等柿子完全熟透,快要掉落下來時再採摘」。日本海軍中的多數人更是堅決主張「南進」,入侵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如受英美阻撓,則不惜對美英開戰。
日軍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而拔不出腳來,它所獲取的戰略物資越來越難以滿足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因此,近衛首相、海軍和陸軍中的一些實力派人物堅持首先「南進」。他們認為,要利用美國的猶豫和害怕爆發太平洋戰爭的心理,向太平洋發展,以奪取東南亞的豐富戰略資源。其方針是:先奪取印支南部,切斷中國南方的國際通道,拖垮中國;進而占領泰國、荷屬東印度、馬來亞諸地,攫取石油、橡膠、錫、大米等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軍事基地,以支持一場與美英爭奪太平洋霸權的戰爭。其實,「南進」派也不想放棄北方。他們的想法是,先讓德國替日本打頭陣,讓希特勒去火中取栗,等蘇聯的實力大為削弱後,日本再坐享其成。到那時,日本唾手可得西伯利亞。
從6月25日到7月1日,日本大本營和內閣先後舉行了六次聯席會議,討論陸軍和海軍製訂的「南進」計劃。在會議上,外相鬆岡仍大唱「北進」的調頭。經過激烈的爭吵後,主張「南進」的實力派占了上風。
7月2日,禦前會議基本上按陸、海軍上報的原案通過了《帝國國策綱要》。《綱要》確定:「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方針」,「帝國依然向處理中國事變目標前進,並為確立自存自衛基礎,跨出南進的步伐」。為此,日本決心「不辭對英美一戰」。並提出,「如德蘇戰爭進展對帝國有利時,則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
日本的南進戰略,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使日美雙方在根本利益上尖銳對立。所以,在談判桌上日美雙方的代表唇槍舌劍,誰也不肯退讓半分。
7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日本談判代表野村:如果日本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那就是遠東的全麵戰爭。羅斯福表示,願意以石油換取印支的中立化,維持太平洋的和平。
但是,日本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派兵「進駐」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
7月26日,羅斯福發表聲明,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以防止日本利用美國的財政金融設備和日美間的貿易危害美國的利益。
同日,英國宣布廢除《英日通商航海條約》、《印日通商條約》和《緬甸日本通商條約》,荷屬東印度廢除了《日荷石油協定》。
28日,日本採取報複措施,宣布凍結美英兩國在日本的資產。
8月1日,美國宣布對所有侵略國家,尤其是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同時宣布除棉花和糧食外,禁止一切其他物資向日本出口。
8月15日,美國宣布禁止一切貨物運往日本。
至此,日美之間一切金融、商業活動完全停止,日美談判陷入僵局,兩國關係到了斷交的邊緣。
當得知美國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向天皇強烈表示:與其坐待石油日漸枯竭,倒不如先發製人。永野的建議得到日本軍國主義者們的讚賞。
1941年8月初,即在美國禁運石油之後,日本當局仔細計算了石油的消耗量。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存量是940萬噸,國內每年能夠開採的石油是40萬噸,能生產的人造石油是30萬噸,而日本每月的消費量就達到45萬噸以上。如果不能進口,不到兩年,石油庫存就將消耗殆盡,軍艦和飛機都將動彈不得。在這種情勢下,日本當權者決定用戰爭解決問題,加快了備戰的步伐,妄想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擺脫困境,達到其侵略擴張目的。
為了達成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日本當局決定以和談掩護擴軍備戰,麻痹對手。於是,在日本軍部磨刀霍霍,加快「南進」步伐的同時,日本政府8月7日卻提出了日美首腦在夏威夷的火奴魯魯(即檀香山)直接會談,以和平解決兩國爭端的倡議。
第3節:偷襲珍珠港(3)
8月2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徵得軍部的同意,給羅斯福寫了親筆信,大言不慚地說:「在全世界戰亂當中,日本和美國是掌握著國際和平鎖鑰的最後兩個國家。如兩國關係照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不僅其本身是一個悲劇,而且還意味著世界文明的崩潰。」近衛假惺惺地表示,日本「渴望維持太平洋的和平」,為消除「相互猜疑和誤會」,排除「第三國的暗算和操縱」,希望親自會見美國總統,以便「坦率地闡明雙方的見解」。近衛無恥地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似乎世界和平就得靠日美兩國首腦來拯救了。其實,他鼓吹日美兩國決定世界大勢,無非是要美國迎合併適應日本的要求,接受日本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
</br>
第2節:偷襲珍珠港(2)
其實,日本當局未嚐不想「北進」,隻是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要等條件更為有利時才能進行。早在5月中旬,日本從駐德使館那裏獲悉德國對蘇聯即將開戰的情報後,陸相東條英機就曾把「北進」論者稱為「採摘澀柿子的人」。他提出了「熟柿子策略」,也就是「要等柿子完全熟透,快要掉落下來時再採摘」。日本海軍中的多數人更是堅決主張「南進」,入侵泰國和法屬印度支那,如受英美阻撓,則不惜對美英開戰。
日軍當時正深陷中國戰場而拔不出腳來,它所獲取的戰略物資越來越難以滿足戰爭中的大量消耗。因此,近衛首相、海軍和陸軍中的一些實力派人物堅持首先「南進」。他們認為,要利用美國的猶豫和害怕爆發太平洋戰爭的心理,向太平洋發展,以奪取東南亞的豐富戰略資源。其方針是:先奪取印支南部,切斷中國南方的國際通道,拖垮中國;進而占領泰國、荷屬東印度、馬來亞諸地,攫取石油、橡膠、錫、大米等資源,建立自給自足的軍事基地,以支持一場與美英爭奪太平洋霸權的戰爭。其實,「南進」派也不想放棄北方。他們的想法是,先讓德國替日本打頭陣,讓希特勒去火中取栗,等蘇聯的實力大為削弱後,日本再坐享其成。到那時,日本唾手可得西伯利亞。
從6月25日到7月1日,日本大本營和內閣先後舉行了六次聯席會議,討論陸軍和海軍製訂的「南進」計劃。在會議上,外相鬆岡仍大唱「北進」的調頭。經過激烈的爭吵後,主張「南進」的實力派占了上風。
7月2日,禦前會議基本上按陸、海軍上報的原案通過了《帝國國策綱要》。《綱要》確定:「不論世界形勢如何演變,帝國均將以建設『大東亞共榮圈』……為方針」,「帝國依然向處理中國事變目標前進,並為確立自存自衛基礎,跨出南進的步伐」。為此,日本決心「不辭對英美一戰」。並提出,「如德蘇戰爭進展對帝國有利時,則行使武力解決北方問題」。
日本的南進戰略,嚴重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使日美雙方在根本利益上尖銳對立。所以,在談判桌上日美雙方的代表唇槍舌劍,誰也不肯退讓半分。
7月24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警告日本談判代表野村:如果日本繼續向荷屬東印度推進,那就是遠東的全麵戰爭。羅斯福表示,願意以石油換取印支的中立化,維持太平洋的和平。
但是,日本不顧美國的反對,堅持派兵「進駐」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
7月26日,羅斯福發表聲明,宣布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以防止日本利用美國的財政金融設備和日美間的貿易危害美國的利益。
同日,英國宣布廢除《英日通商航海條約》、《印日通商條約》和《緬甸日本通商條約》,荷屬東印度廢除了《日荷石油協定》。
28日,日本採取報複措施,宣布凍結美英兩國在日本的資產。
8月1日,美國宣布對所有侵略國家,尤其是日本實施石油禁運,同時宣布除棉花和糧食外,禁止一切其他物資向日本出口。
8月15日,美國宣布禁止一切貨物運往日本。
至此,日美之間一切金融、商業活動完全停止,日美談判陷入僵局,兩國關係到了斷交的邊緣。
當得知美國將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時,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向天皇強烈表示:與其坐待石油日漸枯竭,倒不如先發製人。永野的建議得到日本軍國主義者們的讚賞。
1941年8月初,即在美國禁運石油之後,日本當局仔細計算了石油的消耗量。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存量是940萬噸,國內每年能夠開採的石油是40萬噸,能生產的人造石油是30萬噸,而日本每月的消費量就達到45萬噸以上。如果不能進口,不到兩年,石油庫存就將消耗殆盡,軍艦和飛機都將動彈不得。在這種情勢下,日本當權者決定用戰爭解決問題,加快了備戰的步伐,妄想通過軍事上的勝利來擺脫困境,達到其侵略擴張目的。
為了達成突然襲擊,速戰速決,日本當局決定以和談掩護擴軍備戰,麻痹對手。於是,在日本軍部磨刀霍霍,加快「南進」步伐的同時,日本政府8月7日卻提出了日美首腦在夏威夷的火奴魯魯(即檀香山)直接會談,以和平解決兩國爭端的倡議。
第3節:偷襲珍珠港(3)
8月26日,日本首相近衛文徵得軍部的同意,給羅斯福寫了親筆信,大言不慚地說:「在全世界戰亂當中,日本和美國是掌握著國際和平鎖鑰的最後兩個國家。如兩國關係照目前情況繼續惡化下去,不僅其本身是一個悲劇,而且還意味著世界文明的崩潰。」近衛假惺惺地表示,日本「渴望維持太平洋的和平」,為消除「相互猜疑和誤會」,排除「第三國的暗算和操縱」,希望親自會見美國總統,以便「坦率地闡明雙方的見解」。近衛無恥地把自己打扮成和平天使,似乎世界和平就得靠日美兩國首腦來拯救了。其實,他鼓吹日美兩國決定世界大勢,無非是要美國迎合併適應日本的要求,接受日本對亞洲太平洋地區的霸主地位。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