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紮特式的神童,他30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像這樣年紀的莫紮特已經寫了40部左右的交響曲了。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紮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麵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正是這部作品標誌著貝多芬創作英雄年代的開始。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26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隻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100年的專製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忍不拔的意誌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占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c大調第五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六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七交響曲、d小調第九交響曲《合唱》(《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五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二號浪漫曲。


    歌曲之王舒伯特


    1818年,舒伯特不顧父親的堅決反對,抱著對藝術和生活的天真的幻想,毅然辭去了教師的職位,決心當一名“自由藝術家”。然而,他哪裏料想得到,像他這樣出身低微的作曲家,在19世紀初葉的維也納,將會是多麽的不自由啊!


    舒伯特(1797—1828年)是19世紀奧地利的天才作曲家,出生於維也納近郊的裏希田塔爾,父親是中學教師。童年時代,他從家庭音樂生活中學會了演奏風琴、鋼琴和小提琴,也掌握了基本的作曲方法和合唱藝術。11歲起,他進免費的神學院讀書。在學校裏他參加了學生樂隊,有時還擔任指揮,熟悉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許多作品。與此同時,他從13歲起就開始了緊張的創作活動。1813年,16歲的舒伯特離開神學院後,在父親的學校裏擔任助理教師。這時他雖然忙於教課,但仍然創作出許多煥發著活力的作品。1818年舒伯特毅然辭去教學職務,全心投入音樂創作。由於沒有固定收入,他窮困潦倒,31歲就英年早逝。人們根據他的遺願,把他葬在他所崇拜的貝多芬的墓旁。


    1811年,舒伯特創作了第一首歌曲《哈加爾的悲哀》,14歲作第一交響曲,17歲為歌德的詩篇《紡車旁的葛萊卿》、《野玫瑰》、《魔王》等譜曲。18歲完成第二、三交響曲,兩部彌撒曲,5部歌劇及140多首歌曲。舒伯特採用和聲上的色彩變化,用各種音樂體裁形式來刻畫個人的心理活動,富有大自然的和諧和生命力的氣息,他將瞬息間的遐想行之於樂譜,把感受到的一切化為音樂形象,構成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的旋律。他對後來浪漫主義音樂的發展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雖然31歲就夭折,但給後世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尤以歌曲著稱,被稱為“歌曲之王”。他總共寫下14部歌劇、9部交響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鵝之歌》、劇樂《羅莎蒙德》等。


    舒伯特生活在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交接時期。他的交響性風格繼承的是古典主義的傳統,但他的藝術歌曲和鋼琴作品卻完全是浪漫主義的。他絕妙的抒情性使李斯特稱他為“前所未有的最富詩意的音樂家”。舒伯特在傳統的室內樂中注入了自己的精神特性。他的室內樂作品都帶有真正的舒伯特的印記,它們也是維也納古典主義的最後一批作品。


    舒伯特生活的19世紀初葉的維也納,社會極其黑暗,到處是皇帝的秘密警察,官方嚴密地監視著社會上的書報、戲劇、演出以及一切文化生活,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民主空氣。但是,另一方麵,為了腐蝕、麻痹人民,政府卻大力提倡享樂主義的文化藝術,粉飾太平。


    舒伯特既不願依附於權貴的門下,去做他們的忠實奴僕;也不願用自己的藝術為統治者粉飾太平,去寫那些專供娛樂用的浮華、空虛的作品。他要用自己那才氣橫溢的音樂去傾吐出當時一部分進步知識分子內心的痛苦;唱出市民階層所憧憬的美好希望。正因為這樣,舒伯特的作品很快地受到了市民階層的歡迎。正因如此,他當然不會受到當局者的重視和歡迎。奧地利皇帝曾經說過這麽一句話:“我們不需要天才,我們隻要忠於職守的臣僕”。像舒伯特這樣一位藝術家,當然不是皇帝的忠誠“臣僕”。在國家警察的檔案中,舒伯特被記錄為是一個“魯莽的人”;而當他的一個具有自由思想的朋友被警察逮捕時,他也因受牽連而被拘留。雖然舒伯特的歌曲和音樂作品當時在維也納的市民中已家喻戶曉、廣為流傳了,但卻因得不到官方的賞識而難於出版和演出。舒伯特在生前,甚至還沒能聽到過自己創作的交響曲的演出。1815年,他寫出了不朽的名曲《魔王》,但是一直過了5年,出版商才勉強答應為他出版這首歌曲,其條件是不付給他稿費。他寫的歌曲《流浪者》出版後,隻拿到兩盾錢(奧地利錢幣名,值美金48.2分),而出版商卻從這個作品中總共賺取了二萬七千盾。舒伯特是一位多產的作曲家,他把許多歌曲送到出版商那裏去,又多又快,而每首歌曲卻隻值兩毛錢。因此,雖然不朽的作品連連問世,舒伯特卻連溫飽問題也無法解決。有一次,舒伯特又冷又餓,卻已身無分文。他不得已走進了一家飯館,在菜譜上作了一首曲。起初,飯館老闆以為他是個要飯的,想轟走他,後來看到樂譜,便知道他是一位作曲家。於是老闆收下了樂譜,並免費給了舒伯特一盤土豆。這首樂曲就是著名的《搖籃曲》。他逝世前病在床上沒錢買藥時,朋友們把他寫的《冬之旅》送到出版商那裏去,但出版商僅給其中的《菩提樹》一歌付了一盾錢。在出版商的殘酷剝削下,舒伯特艱難地生活著。


    </br>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知道點世界名人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劉明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劉明軒並收藏知道點世界名人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