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驅逐批準時,加爾文的一切好象都已經完結了。他的組織被破壞,他的成果被粉碎。除了一個對強加於秩序的狂熱意誌的迴憶和寥寥可數可以相信的朋友之外,什麽都沒有留下。然而,正象那些在危險的時刻,具有能避免妥協,躲入暗處的人一樣,他的繼任者們和他的放手們,由於犯了和他過去所犯同樣的錯誤而幫助了加爾文。當加爾文和法裏爾這樣個性有特殊魅力的人被撤職以後,市行政當局發現,很難騙到一、二個有奴性的傳教士,因為他們擔心果斷行動可能使他們自己失去人心。他們準備放鬆而不是收緊韁繩。由那樣的人占領布道台,那曾經由加爾文有力推動過的日內瓦的宗教改革立即陷於停滯,自由市民們在信仰方麵混亂不堪,不知道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這樣,被禁止的天主教會的成員重新慢慢地恢複勇氣,而且努力通過精明的中間人,重新為羅馬天主教征服日內瓦。情況十分緊急,而且越來越緊急。漸漸地,那些改革者們,因曾把加爾文想得太苛刻和太嚴格,而感到不安。他們自問:無論如何,鐵的教規畢竟比迫在眉睫的混亂更為需要。越來越多的自由市民,他們中間有些人過去曾經積極反對過加爾文,現在力主把他召迴。市行政當局最後認為,除按公眾的意見辦理外,別無他法。加爾文所收到的第一批信息和函件,不外乎是謹慎地提一些問題,但他們立即清楚地急切地要那位傳教士迴來,這一請求由於熱切的唿籲而得到了加強。市行政當局不再在信中稱他為“先生”,而稱他為加爾文大師,懇求他迴來拯救他們擺脫困境。最後,困惑的委員們諂媚地寫信懇求“他們的好兄弟和過去的朋友”恢複傳教士的公職,寫這公文的那些人宣稱他們“決心不遺餘力地支持他,直到他滿意為止”。
假如加爾文是一個不足道的、滿足於廉價勝利的人,他當然會對兩年以前把他放逐出來,而現在懇求他迴去的城市感到滿意,但渴求攫取全部權力的他,是永遠不會容忍折中辦法的。在這神聖的事業裏,加爾文不被個人虛榮所動。他要的是權力,他個人權力的勝利。他不願浪費片刻,讓他的工作被任何世俗的權力所幹擾。如果他迴日內瓦,那麽,那裏隻有一個法令有效,那就是約翰·加爾文的法令。
一直到日內瓦縛住雙手,向加爾文卑躬屈膝,自願臣服,他才答應在一個滿意的地位上進行談判。由於戰術上的原因,他故作輕蔑之態,拒絕了這些急切的開價。“我願死一百次,也不願重蹈早期痛苦的鬥爭,”他寫信給法裏爾說。他不願向他的敵手跨出一步。最後,市行政當局跪在加爾文麵前,用隱喻懇求他迴來,以致連他最接近的朋友法裏爾也不耐煩了,他寫道:“難道你還要等石子也哭喊著要你迴來?”但加爾文堅持自己的立場直到日內瓦無條件投降為止。最後,市行政委員們宣誓接受“懺悔”,並按照他的意誌建立必要的“教規”;他們寫信到斯特拉斯堡城當局,要求城裏的教徒兄弟們把這一責無旁貸的人讓給他們;日內瓦在整個世界並在他麵前丟盡了麵子,加爾文終算讓了步,他宣稱,假定給予他絕對權力的話,他準備接受他原來的職務。
就這樣,象一個被征服的城市迎接征服者入城一樣,日內瓦迎接了加爾文,並盡一切可能緩解他的不高興,為使加爾文的要求可能在事先得到承認,過去嚴格的法令又迅速地重新強製執行了。小市行政會弄到一處合適的、帶有花園的、裝修得非常漂亮的房子給加爾文。現在他的來到已是眾望所歸了。聖皮埃爾大教堂的布道台重新進行了翻造,以便加爾文可以更有效地傳道,可以讓每一參加儀式的人都看得到他本人。榮譽接踵而來,在加爾文離開斯特拉斯堡前,一名使者從日內瓦啟程,在半路上歡迎他並帶去城市的祝福。自由市民出錢,將他的家屬隆重地接來。最後,在九月十三日,一輛旅行四輪馬車開到科納文門。群眾聚集起來以盛會迎接這歸來的流亡者,在歡迎聲中,加爾文進了城。現在日內瓦已在他的手中了,他要象一個陶工塑造粘土那樣不停地工作,直到他按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這個城市為止。從這一刻起,加爾文同日內瓦就成為兩個不可分離的概念:加爾文和日內瓦,精神和形式,造物主和芸芸眾生。
第二章“教 規”
當這一消瘦的、苛酷的人進入科納文門時,一個最重要的、空前的實驗便開始了。國家要轉變成一個僵硬的機構。無數的心靈、具有這樣那樣感情和思想的人們,要納入到一個無所不包的和獨一無二的體係之中。這是歐洲第一次嚐試:以一種思想的名義,把一致服從強加於全民。加爾文開始有條不紊地致力於實現他的計劃:把日內瓦改造成塵世上第一個上帝的王國。這是一個沒有汙染、沒有腐化、動亂、墮落或罪惡的公社;日內瓦要成為新的耶路撒冷,成為一個中心,從這裏輻射世界的拯救。這唯一的思想紮根在加爾文的生命裏,他將全部的生命奉獻給這一思想。這位鋼鐵一般嚴酷的理論家,以最嚴肅、最神聖的態度對待他崇高的烏托邦。在他精神獨裁統治的四分之一的世紀裏,加爾文從來也沒有懷疑過:當他要求他的追隨者“正直地”生活時,他正在恩賜給他們以巨大的利益,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應該按照上帝的意誌和指示生活。
乍一看去,這似乎夠簡單的。但是細細一想,疑問就出來了。上帝的意誌是怎樣被認識的呢?上帝的指示從何處可以發現?加爾文迴答說,在福音書那兒。而且隻有在那兒,在永恆的《聖經》中。這是活生生的、不朽上帝的意願和旨意。這些經典由於意外,沒有為我們保留下來。上帝明確地把不成文所傳的寫成了文。這樣,上帝的戒律就清楚易懂,並被人們銘記在心,福音先於教會、高於教會,凡真理皆無所不包。因此,在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國度裏,上帝旨意,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德、信仰、法律和生活的體現。《聖經》作為一部書,體現了全部的智慧、全部的正義、全部的真理。對加爾文來說,《聖經》就是始終,就是首尾。對所有事物的所有決定,必須以《聖經》的內容為根據。
就這樣,上帝旨意的成文就成為世間行為至高無上的權威。看來加爾文不過是重複宗教改革最初的、眾所周知的要求,但實際上,他跨了一大步,超出了宗教改革的範圍,井完全從原有的思想圈子裏沖了出來。因為宗教改革在開始的時候是作為一種在精神和宗教事務上保證和平的運動。它意圖把福音交給每一個人而不加任何限製。是個人信仰,而不是由羅馬教皇和基督教協進會塑造基督。這一“基督教徒的自由”由路德開創,它連同每一其他形式的精神自由,被加爾文無情地從路德派的信徒那裏奪走了。對加爾文來說,上帝的旨意是絕對清楚的。他因此頒布命令說,除他一人外,任何人都不準闡述上帝的旨意或注釋神聖的訓諭。正象石柱支撐著教堂的屋頂一樣,《聖經》的詞句必須支持教會,使它永遠保持穩定。上帝的旨意已不複起“世界的普遍規律性精髓”的作用,已不作為永恆的創造和有改革能力的真理,而僅作為一勞永逸闡述日內瓦基督教法律的真理。
</br>
假如加爾文是一個不足道的、滿足於廉價勝利的人,他當然會對兩年以前把他放逐出來,而現在懇求他迴去的城市感到滿意,但渴求攫取全部權力的他,是永遠不會容忍折中辦法的。在這神聖的事業裏,加爾文不被個人虛榮所動。他要的是權力,他個人權力的勝利。他不願浪費片刻,讓他的工作被任何世俗的權力所幹擾。如果他迴日內瓦,那麽,那裏隻有一個法令有效,那就是約翰·加爾文的法令。
一直到日內瓦縛住雙手,向加爾文卑躬屈膝,自願臣服,他才答應在一個滿意的地位上進行談判。由於戰術上的原因,他故作輕蔑之態,拒絕了這些急切的開價。“我願死一百次,也不願重蹈早期痛苦的鬥爭,”他寫信給法裏爾說。他不願向他的敵手跨出一步。最後,市行政當局跪在加爾文麵前,用隱喻懇求他迴來,以致連他最接近的朋友法裏爾也不耐煩了,他寫道:“難道你還要等石子也哭喊著要你迴來?”但加爾文堅持自己的立場直到日內瓦無條件投降為止。最後,市行政委員們宣誓接受“懺悔”,並按照他的意誌建立必要的“教規”;他們寫信到斯特拉斯堡城當局,要求城裏的教徒兄弟們把這一責無旁貸的人讓給他們;日內瓦在整個世界並在他麵前丟盡了麵子,加爾文終算讓了步,他宣稱,假定給予他絕對權力的話,他準備接受他原來的職務。
就這樣,象一個被征服的城市迎接征服者入城一樣,日內瓦迎接了加爾文,並盡一切可能緩解他的不高興,為使加爾文的要求可能在事先得到承認,過去嚴格的法令又迅速地重新強製執行了。小市行政會弄到一處合適的、帶有花園的、裝修得非常漂亮的房子給加爾文。現在他的來到已是眾望所歸了。聖皮埃爾大教堂的布道台重新進行了翻造,以便加爾文可以更有效地傳道,可以讓每一參加儀式的人都看得到他本人。榮譽接踵而來,在加爾文離開斯特拉斯堡前,一名使者從日內瓦啟程,在半路上歡迎他並帶去城市的祝福。自由市民出錢,將他的家屬隆重地接來。最後,在九月十三日,一輛旅行四輪馬車開到科納文門。群眾聚集起來以盛會迎接這歸來的流亡者,在歡迎聲中,加爾文進了城。現在日內瓦已在他的手中了,他要象一個陶工塑造粘土那樣不停地工作,直到他按自己的思維模式改變這個城市為止。從這一刻起,加爾文同日內瓦就成為兩個不可分離的概念:加爾文和日內瓦,精神和形式,造物主和芸芸眾生。
第二章“教 規”
當這一消瘦的、苛酷的人進入科納文門時,一個最重要的、空前的實驗便開始了。國家要轉變成一個僵硬的機構。無數的心靈、具有這樣那樣感情和思想的人們,要納入到一個無所不包的和獨一無二的體係之中。這是歐洲第一次嚐試:以一種思想的名義,把一致服從強加於全民。加爾文開始有條不紊地致力於實現他的計劃:把日內瓦改造成塵世上第一個上帝的王國。這是一個沒有汙染、沒有腐化、動亂、墮落或罪惡的公社;日內瓦要成為新的耶路撒冷,成為一個中心,從這裏輻射世界的拯救。這唯一的思想紮根在加爾文的生命裏,他將全部的生命奉獻給這一思想。這位鋼鐵一般嚴酷的理論家,以最嚴肅、最神聖的態度對待他崇高的烏托邦。在他精神獨裁統治的四分之一的世紀裏,加爾文從來也沒有懷疑過:當他要求他的追隨者“正直地”生活時,他正在恩賜給他們以巨大的利益,他的意思就是說,他們應該按照上帝的意誌和指示生活。
乍一看去,這似乎夠簡單的。但是細細一想,疑問就出來了。上帝的意誌是怎樣被認識的呢?上帝的指示從何處可以發現?加爾文迴答說,在福音書那兒。而且隻有在那兒,在永恆的《聖經》中。這是活生生的、不朽上帝的意願和旨意。這些經典由於意外,沒有為我們保留下來。上帝明確地把不成文所傳的寫成了文。這樣,上帝的戒律就清楚易懂,並被人們銘記在心,福音先於教會、高於教會,凡真理皆無所不包。因此,在一個真正的基督教國度裏,上帝旨意,就是至高無上的道德、信仰、法律和生活的體現。《聖經》作為一部書,體現了全部的智慧、全部的正義、全部的真理。對加爾文來說,《聖經》就是始終,就是首尾。對所有事物的所有決定,必須以《聖經》的內容為根據。
就這樣,上帝旨意的成文就成為世間行為至高無上的權威。看來加爾文不過是重複宗教改革最初的、眾所周知的要求,但實際上,他跨了一大步,超出了宗教改革的範圍,井完全從原有的思想圈子裏沖了出來。因為宗教改革在開始的時候是作為一種在精神和宗教事務上保證和平的運動。它意圖把福音交給每一個人而不加任何限製。是個人信仰,而不是由羅馬教皇和基督教協進會塑造基督。這一“基督教徒的自由”由路德開創,它連同每一其他形式的精神自由,被加爾文無情地從路德派的信徒那裏奪走了。對加爾文來說,上帝的旨意是絕對清楚的。他因此頒布命令說,除他一人外,任何人都不準闡述上帝的旨意或注釋神聖的訓諭。正象石柱支撐著教堂的屋頂一樣,《聖經》的詞句必須支持教會,使它永遠保持穩定。上帝的旨意已不複起“世界的普遍規律性精髓”的作用,已不作為永恆的創造和有改革能力的真理,而僅作為一勞永逸闡述日內瓦基督教法律的真理。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