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章 本汗與狗皇帝不共戴天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努爾哈赤抬頭看向黃台吉問道:“能否想辦法從明狗、蒙古和朝鮮那弄點糧食?”
黃台吉簡單分析下形勢後,“迴汗阿瑪,巴嶽忒與布和部撤往漠北後,就基本斷了和我們的聯係,至於奧巴汗與忠圖汗更是成了明狗的狗腿子,而內喀爾喀其它三部也不敢得罪明狗,所以想從蒙古人那裏獲取糧食比較困難。
而明狗那,奴才聽說現在整個太子河以北的區域都是屬於狗皇帝新成立的一個叫都督府的衙門在管,而且對蒙古人開放的馬市隻有一個開原,管控得十分嚴格,並且明狗的一般商人根本就無法進入沈陽與開原馬市,所以想從明狗商人那獲取糧食也十分的困難。
相比蒙古人和明狗,朝鮮那相對容易獲取糧食和鐵器,雖然數量不一定有多少,但也比沒有的強......”
黃台吉的話還沒說完,努爾哈赤再也忍不住用力地將茶杯甩向一旁的角落,並出口大罵道:“狗皇帝,你為何要跟本汗過不去,本汗與你不共戴天!”
麵對努爾哈赤的暴怒,下麵跪著的眾人被嚇得連忙匍匐在地,並屁股撅得老高。
努爾哈赤站起身在眾人麵前來迴走了幾趟後,才重新朝黃台吉繼續說道:“命人去朝鮮打糧和鐵器,同時組織旗人在忽兒海河上捕魚與曬製魚幹,爭取在寒冬來臨前補上短缺的吃食!”
“嗻,汗阿瑪,奴才遵命!”黃台吉連忙高聲答道。
在黃台吉迴複完後,努爾哈赤側身看向代善道:“代善,通知下去,在八旗中施行連坐製,逃跑一人,全家斬首,逃跑一家,左右鄰居全家斬首,逃跑五家以上,牛祿額真斬首,逃跑十家以上,甲賴額真斬首。
另外,既然那些海西與生女真狗奴才不願為大金效命,那就派人去捉拿他們的青壯,再充實到各旗之中!”
“嗻,汗阿瑪!”代善一臉嚴肅地高聲迴道,心裏卻不滿努爾哈赤每次都將這種十分棘手的問題交給自己去做,尤其是那些執行屠殺與嚴刑峻法的任務。
說好聽點是磨煉自己,說不好聽的話,則是變著法地打壓自己,自己的兄長褚英當年不就是如此,每次最危險與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他,最終卻落得個囚禁致死的悲慘下場,關鍵這個囚禁致死到底是真病死還是暗中處死,他代善雖不了解其中的祥情,但也知道其中大概的內情。
......
隨著大寧之戰的結束與各參戰軍隊逐漸迴到各自新駐地,特別是騰驤左右衛、禁軍第十營與京營第七、九、十營的迴京,讓朱由校頓時覺得京城安全感滿滿。
心裏有了安全感後,朱由校便會想著法子做一些之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在隆武三年十月張媖給朱由校生下皇五子朱慈燁後,朱由校借著張之極迴京探親的機會,將其調往山東擔任山東總兵,而原先的山海關總兵則由天津府軍參將羅一貫接任。
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軍隊中的軍隊私有化,朱由校隻讓兩人各自帶兩百親衛赴任。
至於朱由校為何將張之極調往山東擔任總兵,除了他的女兒為朱由校生下皇子外,還有就是英國公府手上掌握了太多的軍隊,而且還是關鍵位置上的軍隊。
英國公掌握著京營第一到第五營,雖然調了兩營去遼東,但仍然掌握著三營軍隊,而且是負責外城防守的三營。
而張之極這邊,掌握的軍隊數量並不比張維賢少,甚至還略有超出,而且山海關作為天下第一關,還是遼東進入中原的最短與最便捷通路。
若張媖沒有為朱由校生下皇子,朱由校還會繼續重用張家,但偏偏張家女為朱由校生下了皇子,誰知道手握重兵的張家會不會因此心思發生大變。
對此,朱由校不僅現在將張之極調往軍力與位置沒那麽突出的山東,等過上兩年,還會繼續進一步削弱張之極的軍力,比如調往南方或西北擔任地方總兵,又或者幹脆調迴京城擔任不帶兵的虛職。
至於京營左提督張維賢,不久之後朱由校也會想辦法解除他手上直領的兵權,將他提到一個較高的虛位。
至於張世澤與張世傑這些小輩,則會將他們調離京城,或者幹一些虛職,安心等著未來襲爵。
在安排完京城及周邊的軍隊調動後,朱由校在十一月初六日在瓊華宮西配殿召見了內閣三位大學士與兵部尚書、都督府四位巨頭、京營兩位提督,一同商議隆武三年的軍事變革。
隨著朱由校對大明軍事製度的了解越來越深,以及針對都督府做的不同程度的調整,越來越感覺到現在所施行的軍事製度滯後與阻礙軍事活動的正常運轉。
而朱由校本次軍事變革,將會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兵部所屬的軍隊進行重新的梳理,並明確各自的統屬與指揮體係,而朱由校還會對各自的品級、軍階與俸祿也會進行統一的梳理,不再是亂七八糟混亂不堪。
待眾人行完禮後,朱由校微笑朝眾人虛抬了雙手道:“諸位愛卿平身,今天召諸位前來,是協商大明軍事體製變革的事情,要協商的事情可能會比較多,時間也會比較長!”
“是,陛下,臣等遵旨!”眾人再次行了一禮後,這才緩緩站起。
待眾人起身後,朱由校才緩緩地開啟了本次軍議的開場白:“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雖然朕沒讀過多少兵書,但也深知孫子說的這句話十分在理,所以在朕尚不是太孫時,便時刻思考著太祖製定的軍事體製是否還能繼續適應兩百五十多年後的大明,為此朕通過成立西山武學、太孫幼軍與禁軍來進行一一驗證,同時也在禦極後針對太祖與曆代先皇製定的軍事體製進行了微調。
最終,從朕登基以來在曆次大戰中的取勝可知,朕的嚐試與驗證是成功的,但是,之前的微調也隻是緊急情況下的小修小補,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黃台吉簡單分析下形勢後,“迴汗阿瑪,巴嶽忒與布和部撤往漠北後,就基本斷了和我們的聯係,至於奧巴汗與忠圖汗更是成了明狗的狗腿子,而內喀爾喀其它三部也不敢得罪明狗,所以想從蒙古人那裏獲取糧食比較困難。
而明狗那,奴才聽說現在整個太子河以北的區域都是屬於狗皇帝新成立的一個叫都督府的衙門在管,而且對蒙古人開放的馬市隻有一個開原,管控得十分嚴格,並且明狗的一般商人根本就無法進入沈陽與開原馬市,所以想從明狗商人那獲取糧食也十分的困難。
相比蒙古人和明狗,朝鮮那相對容易獲取糧食和鐵器,雖然數量不一定有多少,但也比沒有的強......”
黃台吉的話還沒說完,努爾哈赤再也忍不住用力地將茶杯甩向一旁的角落,並出口大罵道:“狗皇帝,你為何要跟本汗過不去,本汗與你不共戴天!”
麵對努爾哈赤的暴怒,下麵跪著的眾人被嚇得連忙匍匐在地,並屁股撅得老高。
努爾哈赤站起身在眾人麵前來迴走了幾趟後,才重新朝黃台吉繼續說道:“命人去朝鮮打糧和鐵器,同時組織旗人在忽兒海河上捕魚與曬製魚幹,爭取在寒冬來臨前補上短缺的吃食!”
“嗻,汗阿瑪,奴才遵命!”黃台吉連忙高聲答道。
在黃台吉迴複完後,努爾哈赤側身看向代善道:“代善,通知下去,在八旗中施行連坐製,逃跑一人,全家斬首,逃跑一家,左右鄰居全家斬首,逃跑五家以上,牛祿額真斬首,逃跑十家以上,甲賴額真斬首。
另外,既然那些海西與生女真狗奴才不願為大金效命,那就派人去捉拿他們的青壯,再充實到各旗之中!”
“嗻,汗阿瑪!”代善一臉嚴肅地高聲迴道,心裏卻不滿努爾哈赤每次都將這種十分棘手的問題交給自己去做,尤其是那些執行屠殺與嚴刑峻法的任務。
說好聽點是磨煉自己,說不好聽的話,則是變著法地打壓自己,自己的兄長褚英當年不就是如此,每次最危險與最艱巨的任務交給他,最終卻落得個囚禁致死的悲慘下場,關鍵這個囚禁致死到底是真病死還是暗中處死,他代善雖不了解其中的祥情,但也知道其中大概的內情。
......
隨著大寧之戰的結束與各參戰軍隊逐漸迴到各自新駐地,特別是騰驤左右衛、禁軍第十營與京營第七、九、十營的迴京,讓朱由校頓時覺得京城安全感滿滿。
心裏有了安全感後,朱由校便會想著法子做一些之前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
在隆武三年十月張媖給朱由校生下皇五子朱慈燁後,朱由校借著張之極迴京探親的機會,將其調往山東擔任山東總兵,而原先的山海關總兵則由天津府軍參將羅一貫接任。
為了避免進一步加劇軍隊中的軍隊私有化,朱由校隻讓兩人各自帶兩百親衛赴任。
至於朱由校為何將張之極調往山東擔任總兵,除了他的女兒為朱由校生下皇子外,還有就是英國公府手上掌握了太多的軍隊,而且還是關鍵位置上的軍隊。
英國公掌握著京營第一到第五營,雖然調了兩營去遼東,但仍然掌握著三營軍隊,而且是負責外城防守的三營。
而張之極這邊,掌握的軍隊數量並不比張維賢少,甚至還略有超出,而且山海關作為天下第一關,還是遼東進入中原的最短與最便捷通路。
若張媖沒有為朱由校生下皇子,朱由校還會繼續重用張家,但偏偏張家女為朱由校生下了皇子,誰知道手握重兵的張家會不會因此心思發生大變。
對此,朱由校不僅現在將張之極調往軍力與位置沒那麽突出的山東,等過上兩年,還會繼續進一步削弱張之極的軍力,比如調往南方或西北擔任地方總兵,又或者幹脆調迴京城擔任不帶兵的虛職。
至於京營左提督張維賢,不久之後朱由校也會想辦法解除他手上直領的兵權,將他提到一個較高的虛位。
至於張世澤與張世傑這些小輩,則會將他們調離京城,或者幹一些虛職,安心等著未來襲爵。
在安排完京城及周邊的軍隊調動後,朱由校在十一月初六日在瓊華宮西配殿召見了內閣三位大學士與兵部尚書、都督府四位巨頭、京營兩位提督,一同商議隆武三年的軍事變革。
隨著朱由校對大明軍事製度的了解越來越深,以及針對都督府做的不同程度的調整,越來越感覺到現在所施行的軍事製度滯後與阻礙軍事活動的正常運轉。
而朱由校本次軍事變革,將會對都督府、五軍都督府、兵部所屬的軍隊進行重新的梳理,並明確各自的統屬與指揮體係,而朱由校還會對各自的品級、軍階與俸祿也會進行統一的梳理,不再是亂七八糟混亂不堪。
待眾人行完禮後,朱由校微笑朝眾人虛抬了雙手道:“諸位愛卿平身,今天召諸位前來,是協商大明軍事體製變革的事情,要協商的事情可能會比較多,時間也會比較長!”
“是,陛下,臣等遵旨!”眾人再次行了一禮後,這才緩緩站起。
待眾人起身後,朱由校才緩緩地開啟了本次軍議的開場白:“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雖然朕沒讀過多少兵書,但也深知孫子說的這句話十分在理,所以在朕尚不是太孫時,便時刻思考著太祖製定的軍事體製是否還能繼續適應兩百五十多年後的大明,為此朕通過成立西山武學、太孫幼軍與禁軍來進行一一驗證,同時也在禦極後針對太祖與曆代先皇製定的軍事體製進行了微調。
最終,從朕登基以來在曆次大戰中的取勝可知,朕的嚐試與驗證是成功的,但是,之前的微調也隻是緊急情況下的小修小補,根本性問題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