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1章 隆武三年的軍事變革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的大明,依然存在著大量名存實亡的衛所,依然存在兵為將有的家丁製,依然存在虛報與喝兵血的現象,依然存在不懂軍事的文官在外行指揮內行打仗。
而且,自從朕成立幼軍、禁軍與都督府以來,大明這三年的主要戰事基本都是都督府與禁軍在進行作戰,其它龐大的邊軍、地方營兵與衛所兵雖有繼續發揮作用,但作用遠遠趕不上禁軍。
不是朕有意抬高禁軍來貶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而是實際的戰果對比赤裸裸地擺在了眾人麵前。
有時候朕在想,若是沒有禁軍成功抵擋住了建奴的快速崛起,我們現在的遼東、現在的大明、現在的大寧、現在的宣大、現在的西南、現在的山東與現在的東南沿海會是什麽樣子!
若是沒有禁軍,此時山海關以外的所有遼東之土恐怕早已落入建奴魔抓,可隨時入寇山海關國門。
若失去了整個遼東,建奴將有肥沃的遼東土地與三百多萬漢人,能讓他們的實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快速的暴漲,到時候,薊州與宣大那羸弱的長城防線能否防住建奴的虎狼之師?
朕沒有杞人憂天,也沒有故意誇大建奴的戰力,在這方麵,熊愛卿了解得可比朕更透徹!”
麵對皇帝投來的眼神,熊廷弼神情凝重的朝朱由校躬身迴道:“臣在遼東多年,陛下的擔憂臣深以為然,老奴在罪臣李成梁的有意縱容與扶持下,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統一了女真各部,百戰精兵接近十萬。
不是臣有意抬高建奴,老奴組建的八旗兵戰力臣之前從未見過,他們不僅有強於蒙古的騎射之術,更有不輸於戚少保所練浙兵的步戰之力,戰術運用因有李成梁的多年指導,對大明戰術是十分的了解,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更為關鍵的是,建奴八旗兵多出自長白山的窮山惡水,經常與虎狼爭奪肉食,外加老奴嚴苛的訓練與軍律,作戰決心、戰場紀律與惡劣環境適應能力,皆遠遠高於我大明邊軍。”
“以大司馬的見聞,原先的遼東邊軍需要多少人才能戰勝一個建奴八旗兵?”李長庚忍不住出聲問道。
雖然他之前也了解一點建奴八旗兵的彪悍,但今天從皇帝與熊廷弼的口中得知,他之前的確低估了建奴的戰力。
熊廷弼轉身朝李長庚行了一禮後答道:“迴李閣老,若是在薩爾滸之戰前,同等武器裝備的情況下,三個邊軍老兵能勉強殺死一個建奴披甲兵,若是對戰建奴紅甲或白甲兵的話,人數恐怕得至少上升至五人。
薩爾滸之戰後,對戰的人數,恐怕要上升至五人與八人,一是薩爾滸一戰,之前的近十萬邊軍精銳損失殆盡,老兵一時難以補充,二是大明軍隊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這還隻是單兵戰力對比,若是建奴兵力達到一萬,各自為戰的大明邊軍該如何應對?
若建奴兵力達到十萬,大明邊軍又該如何應對?
這次不僅是李長庚與徐光啟震驚了,連駱尚誌這個參加過援朝戰爭的老將與方從哲這個性格穩如老狗的人都是一臉的不可置信。
朱由校繼續鋪陳話題道:“熊愛卿不妨再放大了想,若建奴徹底占領了遼東,外加同察哈爾諸部尤其是內喀爾喀與科爾沁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大明的薊州是否還能安生?若他們造船渡海,直隸和山東是否還能安身?”
熊廷弼雖然不知道皇帝為何要這樣問,但也知道肯定會有其目的,於是便配合著皇帝的想法接話道:“迴陛下,若建奴真能徹底占領遼東,在止步山海關的情況下,他們會向西兼並內喀爾喀與科爾沁諸部,之前老奴可是擊敗過這些蒙古部落,而且有過多次會盟與聯姻。
至於察哈爾諸部名義上的首領虎墩兔,不說他個人能力,就說他直領的傳統察哈爾八部,自從他登上首領大位後,能完全聽從他指揮的部眾恐怕已不足五個,而聽從他指揮的五部散落在各地不說,就算將這些還聽指揮的部族組合在了一起,也是一群組織混亂、心思各異的散兵遊勇,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單兵戰力上,遠遠都不是建奴的對手!
至於建奴造船登錄山東與直隸,也不是沒這個可能,畢竟遼東生活著大量的漢人,而且還有幾個造船的官廠,完全有可能乘船繞過山海關登錄山東和直隸,從京畿防守薄弱的南方與東方發動進攻。
所以,陛下的推測,臣以為完全有可能發生,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太短,老奴可是以對大明的七大恨起兵造反的!”
看著一陣後怕的幾人,朱由校淡淡地開口說道:“諸位愛卿現在知道朕為何要不遺餘力地攻打建奴了吧,現在的建奴可比兩宋時期發家的金國強上不少,那時候的金國不管是兵員上還是政權建設上都不如現在的建奴。
至於北麵的蒙古左右翼,早就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咱大明今年沒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攻下差不多所有的漠南蒙古,想必建奴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並不比大明多多少,可別忘了建奴與蒙古有著相似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攻打起來比我們更為便利。
若等建奴吸收了整個漠南蒙古的勢力,到那時,大明的整個北方將徹底暴露在建奴的鐵騎之下,入寇劫掠或許隻是小事,吞並大明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到那時,重現蒙元入主中原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
眾人一邊聽著皇帝的描述,一邊聯想著可能發生的事情,越想到後麵,越感到後怕,蒙元入主中原的下場,他們可是從史籍中深刻感受過,他們可不想從人上人一下子變成四等奴隸。
一直未發言的方從哲斂了斂心神後,躬身朝朱由校深深行了一禮後說道:“老臣對於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深感慚愧,同時為大明能有幸迎來陛下這位中興之主而感到高興,不知陛下想對大明的軍政作何變革?”
而且,自從朕成立幼軍、禁軍與都督府以來,大明這三年的主要戰事基本都是都督府與禁軍在進行作戰,其它龐大的邊軍、地方營兵與衛所兵雖有繼續發揮作用,但作用遠遠趕不上禁軍。
不是朕有意抬高禁軍來貶低兵部與五軍都督府,而是實際的戰果對比赤裸裸地擺在了眾人麵前。
有時候朕在想,若是沒有禁軍成功抵擋住了建奴的快速崛起,我們現在的遼東、現在的大明、現在的大寧、現在的宣大、現在的西南、現在的山東與現在的東南沿海會是什麽樣子!
若是沒有禁軍,此時山海關以外的所有遼東之土恐怕早已落入建奴魔抓,可隨時入寇山海關國門。
若失去了整個遼東,建奴將有肥沃的遼東土地與三百多萬漢人,能讓他們的實力在極短的時間內得到快速的暴漲,到時候,薊州與宣大那羸弱的長城防線能否防住建奴的虎狼之師?
朕沒有杞人憂天,也沒有故意誇大建奴的戰力,在這方麵,熊愛卿了解得可比朕更透徹!”
麵對皇帝投來的眼神,熊廷弼神情凝重的朝朱由校躬身迴道:“臣在遼東多年,陛下的擔憂臣深以為然,老奴在罪臣李成梁的有意縱容與扶持下,在短短的二十多年內,統一了女真各部,百戰精兵接近十萬。
不是臣有意抬高建奴,老奴組建的八旗兵戰力臣之前從未見過,他們不僅有強於蒙古的騎射之術,更有不輸於戚少保所練浙兵的步戰之力,戰術運用因有李成梁的多年指導,對大明戰術是十分的了解,可以說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更為關鍵的是,建奴八旗兵多出自長白山的窮山惡水,經常與虎狼爭奪肉食,外加老奴嚴苛的訓練與軍律,作戰決心、戰場紀律與惡劣環境適應能力,皆遠遠高於我大明邊軍。”
“以大司馬的見聞,原先的遼東邊軍需要多少人才能戰勝一個建奴八旗兵?”李長庚忍不住出聲問道。
雖然他之前也了解一點建奴八旗兵的彪悍,但今天從皇帝與熊廷弼的口中得知,他之前的確低估了建奴的戰力。
熊廷弼轉身朝李長庚行了一禮後答道:“迴李閣老,若是在薩爾滸之戰前,同等武器裝備的情況下,三個邊軍老兵能勉強殺死一個建奴披甲兵,若是對戰建奴紅甲或白甲兵的話,人數恐怕得至少上升至五人。
薩爾滸之戰後,對戰的人數,恐怕要上升至五人與八人,一是薩爾滸一戰,之前的近十萬邊軍精銳損失殆盡,老兵一時難以補充,二是大明軍隊士氣受到了極大的影響!”
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這還隻是單兵戰力對比,若是建奴兵力達到一萬,各自為戰的大明邊軍該如何應對?
若建奴兵力達到十萬,大明邊軍又該如何應對?
這次不僅是李長庚與徐光啟震驚了,連駱尚誌這個參加過援朝戰爭的老將與方從哲這個性格穩如老狗的人都是一臉的不可置信。
朱由校繼續鋪陳話題道:“熊愛卿不妨再放大了想,若建奴徹底占領了遼東,外加同察哈爾諸部尤其是內喀爾喀與科爾沁說不清道不明的關係,大明的薊州是否還能安生?若他們造船渡海,直隸和山東是否還能安身?”
熊廷弼雖然不知道皇帝為何要這樣問,但也知道肯定會有其目的,於是便配合著皇帝的想法接話道:“迴陛下,若建奴真能徹底占領遼東,在止步山海關的情況下,他們會向西兼並內喀爾喀與科爾沁諸部,之前老奴可是擊敗過這些蒙古部落,而且有過多次會盟與聯姻。
至於察哈爾諸部名義上的首領虎墩兔,不說他個人能力,就說他直領的傳統察哈爾八部,自從他登上首領大位後,能完全聽從他指揮的部眾恐怕已不足五個,而聽從他指揮的五部散落在各地不說,就算將這些還聽指揮的部族組合在了一起,也是一群組織混亂、心思各異的散兵遊勇,不管是在數量上還是單兵戰力上,遠遠都不是建奴的對手!
至於建奴造船登錄山東與直隸,也不是沒這個可能,畢竟遼東生活著大量的漢人,而且還有幾個造船的官廠,完全有可能乘船繞過山海關登錄山東和直隸,從京畿防守薄弱的南方與東方發動進攻。
所以,陛下的推測,臣以為完全有可能發生,而且這個時間不會太短,老奴可是以對大明的七大恨起兵造反的!”
看著一陣後怕的幾人,朱由校淡淡地開口說道:“諸位愛卿現在知道朕為何要不遺餘力地攻打建奴了吧,現在的建奴可比兩宋時期發家的金國強上不少,那時候的金國不管是兵員上還是政權建設上都不如現在的建奴。
至於北麵的蒙古左右翼,早就是一盤散沙、不堪一擊,咱大明今年沒花費太多的精力就能攻下差不多所有的漠南蒙古,想必建奴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並不比大明多多少,可別忘了建奴與蒙古有著相似的語言和風俗習慣,攻打起來比我們更為便利。
若等建奴吸收了整個漠南蒙古的勢力,到那時,大明的整個北方將徹底暴露在建奴的鐵騎之下,入寇劫掠或許隻是小事,吞並大明才是他們的最終目的,到那時,重現蒙元入主中原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
眾人一邊聽著皇帝的描述,一邊聯想著可能發生的事情,越想到後麵,越感到後怕,蒙元入主中原的下場,他們可是從史籍中深刻感受過,他們可不想從人上人一下子變成四等奴隸。
一直未發言的方從哲斂了斂心神後,躬身朝朱由校深深行了一禮後說道:“老臣對於薩爾滸之戰的慘敗深感慚愧,同時為大明能有幸迎來陛下這位中興之主而感到高興,不知陛下想對大明的軍政作何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