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隆武三年年度會議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二月初二龍抬頭的那天,隆武三年的年度會議再次在瓊華宮的東配殿準時召開。
本次參會的代表,除了內閣與六部九卿外,還有英國公與都督府的三位副都督及總監軍曹化淳列席會議。
因已經開過兩次年度會議,所以大家對會議流程早就駕輕就熟。
本次年度會議,依然是由司禮監掌印劉時敏主持,匯報的順序依然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督察院、大理寺與通政司。
大理寺與通政司因職能特殊,沒什麽好匯報的內容,基本都是在一旁當觀眾。
在眾人朝朱由校見完大禮後,劉時敏首先站起來先朝朱由校行了一禮,然後轉身朝內閣與六部九卿的官員開口說道:“各位同僚,今年的年度會議依然是采用去年的例,先由吏部開始匯報!”
劉時敏的話音剛落,吏部尚書王永光就站了出來,在朝朱由校行了一個深深的拱手禮後,聲音高亢地開始說道:“稟陛下、諸位同僚,下麵由我來給諸位匯報吏部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還有未來的一年的規劃。
隆武二年,吏部主要辦成了以下六件大事:
第一,繼續嚴格貫徹執行考成法,從每月與年底的考核結果來看,朝廷與地方官員辦事效率同比隆武元年有較大的提升;
第二,完成吏部、工部與刑部尚書與督察院左都禦史、大理寺卿、鴻臚寺卿等堂官廷推或遴選,以及其它朝廷與地方官員的正常選調;
第三,完成了直隸府縣的重新調整,並協助前直隸總督李邦華完成了對大部分衛所軍戶轉民戶後的地方機構重
新設置;
第四,配合戶部對鹽政司在朝廷的架構設置,以及合適官員的遴選;
第五,配合貴州巡撫洪承疇對貴州布政司的改土歸流,主要是遴選合適的官員前往貴州就任;
第六,吏部考功司完成了對直隸、山東、河南三個布政司的巡查,糾核出十位亂政怠政的庸官,並及時得到了處理!”
王永光匯報完隆武年的政績,故意停頓了片刻,見皇帝沒有吱聲,便隻好繼續說道:“隆武三年,吏部將主要做好如下四件事:
第一,繼續深入貫徹考成法,尤其是加強地方官員的考核;
第二,繼續完成剩下布政司的巡查;
第三,配合鹽政司與貴州布政司對官員的遴選與任命;
第四,完成山東衛所的整改!”
見皇帝依然沒有吱聲,王永光隻得再次開口道:“啟奏陛下,臣匯報完畢,請陛下指正!”
朱由校放下吏部的報告書,看向三位內閣大學士問道:“三位閣老可有什麽補充?”
方從哲三人互相望了一眼後,皆站起來躬身迴道:“啟奏陛下,臣等沒有!”
“好,那朕就補充幾句!”
朱由校撿起吏部的報告書,翻到之前做筆記的地方後再次開口道:“王愛卿,考功司巡查的直隸、山東與河南三個布政司,可包含了對督察院督察司與巡案禦史的糾核?此外,是否也包含了三個布政司所在的宗藩?”
“迴陛下,沒有!”王永光躬身迴道,心裏卻是有點發慌,今年可是自己第一次作為吏部尚書進行匯報。
“難得下去一趟,以後不管是督察院還是宗藩,也要放進考功司的巡查範圍內!”朱由校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道:“至於山東衛所的整頓,雖然山東幾乎沒了倭患,但膠東半島的山賊土匪與海盜依然有不少,不可一下子全撤了所有衛所,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裁減!”
“是,陛下,臣遵旨!”王永光快速記下後,趕忙躬身迴道。
“督察院不能一直沒有左都禦史,年度會議結束後,吏部著手舉薦之事吧!”朱由校說完瞟了一眼李邦華,見他身體不由得為之一震,背挺得比之前更直了一些。
王永光聽完,精神也為之一震,雖然知道沒人能與李邦華爭左都禦史,但左副都禦史與左僉都禦史也會因李邦華的升遷,需要重新推選。
每當這種關鍵崗位,就能充分體現吏部的價值,雖然吏部無法決定最終的人選,但也能決定該將誰的名字放進被推薦名單。
“是,陛下,臣遵旨!”王永光盡量將聲音壓製得沒有任何變化地迴道。
“大明經過了兩百五十多年發展,地方吏員都形成了家族化壟斷,尤其是縣衙裏麵的六房與三班,更是如此。這些人沒有進一步上升的機會,加上世代承襲同一職位,久而久之,不僅架空了新到任的知縣,而且更是成為了為禍地方的根源!”
朱由校望了一眼眾人後,繼續說道:“所以朕想著,能否更正這種不正之風,保證朝廷政令上通下達的同時,減少地方吏員對百姓的禍害!”
“不知陛下旨意如何?”王永光略顯詫異地問道,心裏想著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帝怎會曉得地方府縣之事。
朱由校輕敲了兩下桌麵後說道:“具體如何,朕不知地方的具體情況,就不做胡亂指點,但朕要求兩點,一是將地方吏員納入吏部的考核,並由戶部統一發放俸祿,二是想辦法打破官與隸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給予考核優秀的地方吏員為官的機會!”
朱由校的話音剛落,方從哲立刻站出來提出了異議:“啟奏陛下,若允許地方吏員為官,那每次科舉後候選的進士與舉人,該如何安排?
此外,自從地方官員執行新的俸祿標準後,現在官員俸祿支出已經占據了國庫支出最大的一部分,若將吏員俸祿納入國庫支出中來,老臣擔心每年國庫的收入將不足以支持官員的俸祿發放!”
“徐先生與李閣老呢?”朱由校沒有接著迴複方從哲,而是看向了徐光啟與李長庚。
徐光啟皺了皺眉後,率先躬身迴道:“迴陛下,臣以為元輔的擔憂不無道理,要想解決地方吏員的問題,當先解決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去處以及這些地方吏員的俸祿來源,現在的國庫雖有不少積蓄,但很難開源的前提下,將很快難以支撐龐大的俸祿支出!”
徐光啟的迴答等於沒有迴答,這就是他沒有在地方曆練過的短板,對於處理這種地方頑疾,並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或者說他知道一些,但不想與所有官員站在對立麵。
本次參會的代表,除了內閣與六部九卿外,還有英國公與都督府的三位副都督及總監軍曹化淳列席會議。
因已經開過兩次年度會議,所以大家對會議流程早就駕輕就熟。
本次年度會議,依然是由司禮監掌印劉時敏主持,匯報的順序依然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工部、刑部、督察院、大理寺與通政司。
大理寺與通政司因職能特殊,沒什麽好匯報的內容,基本都是在一旁當觀眾。
在眾人朝朱由校見完大禮後,劉時敏首先站起來先朝朱由校行了一禮,然後轉身朝內閣與六部九卿的官員開口說道:“各位同僚,今年的年度會議依然是采用去年的例,先由吏部開始匯報!”
劉時敏的話音剛落,吏部尚書王永光就站了出來,在朝朱由校行了一個深深的拱手禮後,聲音高亢地開始說道:“稟陛下、諸位同僚,下麵由我來給諸位匯報吏部過去一年的主要工作,還有未來的一年的規劃。
隆武二年,吏部主要辦成了以下六件大事:
第一,繼續嚴格貫徹執行考成法,從每月與年底的考核結果來看,朝廷與地方官員辦事效率同比隆武元年有較大的提升;
第二,完成吏部、工部與刑部尚書與督察院左都禦史、大理寺卿、鴻臚寺卿等堂官廷推或遴選,以及其它朝廷與地方官員的正常選調;
第三,完成了直隸府縣的重新調整,並協助前直隸總督李邦華完成了對大部分衛所軍戶轉民戶後的地方機構重
新設置;
第四,配合戶部對鹽政司在朝廷的架構設置,以及合適官員的遴選;
第五,配合貴州巡撫洪承疇對貴州布政司的改土歸流,主要是遴選合適的官員前往貴州就任;
第六,吏部考功司完成了對直隸、山東、河南三個布政司的巡查,糾核出十位亂政怠政的庸官,並及時得到了處理!”
王永光匯報完隆武年的政績,故意停頓了片刻,見皇帝沒有吱聲,便隻好繼續說道:“隆武三年,吏部將主要做好如下四件事:
第一,繼續深入貫徹考成法,尤其是加強地方官員的考核;
第二,繼續完成剩下布政司的巡查;
第三,配合鹽政司與貴州布政司對官員的遴選與任命;
第四,完成山東衛所的整改!”
見皇帝依然沒有吱聲,王永光隻得再次開口道:“啟奏陛下,臣匯報完畢,請陛下指正!”
朱由校放下吏部的報告書,看向三位內閣大學士問道:“三位閣老可有什麽補充?”
方從哲三人互相望了一眼後,皆站起來躬身迴道:“啟奏陛下,臣等沒有!”
“好,那朕就補充幾句!”
朱由校撿起吏部的報告書,翻到之前做筆記的地方後再次開口道:“王愛卿,考功司巡查的直隸、山東與河南三個布政司,可包含了對督察院督察司與巡案禦史的糾核?此外,是否也包含了三個布政司所在的宗藩?”
“迴陛下,沒有!”王永光躬身迴道,心裏卻是有點發慌,今年可是自己第一次作為吏部尚書進行匯報。
“難得下去一趟,以後不管是督察院還是宗藩,也要放進考功司的巡查範圍內!”朱由校停頓了一下後,繼續說道:“至於山東衛所的整頓,雖然山東幾乎沒了倭患,但膠東半島的山賊土匪與海盜依然有不少,不可一下子全撤了所有衛所,要根據實際情況逐步裁減!”
“是,陛下,臣遵旨!”王永光快速記下後,趕忙躬身迴道。
“督察院不能一直沒有左都禦史,年度會議結束後,吏部著手舉薦之事吧!”朱由校說完瞟了一眼李邦華,見他身體不由得為之一震,背挺得比之前更直了一些。
王永光聽完,精神也為之一震,雖然知道沒人能與李邦華爭左都禦史,但左副都禦史與左僉都禦史也會因李邦華的升遷,需要重新推選。
每當這種關鍵崗位,就能充分體現吏部的價值,雖然吏部無法決定最終的人選,但也能決定該將誰的名字放進被推薦名單。
“是,陛下,臣遵旨!”王永光盡量將聲音壓製得沒有任何變化地迴道。
“大明經過了兩百五十多年發展,地方吏員都形成了家族化壟斷,尤其是縣衙裏麵的六房與三班,更是如此。這些人沒有進一步上升的機會,加上世代承襲同一職位,久而久之,不僅架空了新到任的知縣,而且更是成為了為禍地方的根源!”
朱由校望了一眼眾人後,繼續說道:“所以朕想著,能否更正這種不正之風,保證朝廷政令上通下達的同時,減少地方吏員對百姓的禍害!”
“不知陛下旨意如何?”王永光略顯詫異地問道,心裏想著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皇帝怎會曉得地方府縣之事。
朱由校輕敲了兩下桌麵後說道:“具體如何,朕不知地方的具體情況,就不做胡亂指點,但朕要求兩點,一是將地方吏員納入吏部的考核,並由戶部統一發放俸祿,二是想辦法打破官與隸之間無法逾越的鴻溝,給予考核優秀的地方吏員為官的機會!”
朱由校的話音剛落,方從哲立刻站出來提出了異議:“啟奏陛下,若允許地方吏員為官,那每次科舉後候選的進士與舉人,該如何安排?
此外,自從地方官員執行新的俸祿標準後,現在官員俸祿支出已經占據了國庫支出最大的一部分,若將吏員俸祿納入國庫支出中來,老臣擔心每年國庫的收入將不足以支持官員的俸祿發放!”
“徐先生與李閣老呢?”朱由校沒有接著迴複方從哲,而是看向了徐光啟與李長庚。
徐光啟皺了皺眉後,率先躬身迴道:“迴陛下,臣以為元輔的擔憂不無道理,要想解決地方吏員的問題,當先解決科舉正途出身的官員去處以及這些地方吏員的俸祿來源,現在的國庫雖有不少積蓄,但很難開源的前提下,將很快難以支撐龐大的俸祿支出!”
徐光啟的迴答等於沒有迴答,這就是他沒有在地方曆練過的短板,對於處理這種地方頑疾,並不能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或者說他知道一些,但不想與所有官員站在對立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