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秏羨歸公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看著眉頭緊皺的李長庚,朱由校主動開口詢問道:“李閣老呢?”
李長庚多年的布政司從政經驗,自然十分明白地方吏員的痼疾,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解決方從哲拋出的兩個難點,但要想解決這兩個難點就得先從官僚士紳的身上割肉,自己已經將東南士紳得罪了個遍,若再要據實提出解決辦法,將會進一步得罪全國絕大多數的官吏。
麵對皇帝的詢問,李長庚深吸一口氣後,硬著頭皮答道:“迴陛下,元輔與次輔的異議是陛下想解決地方吏員痼疾問題的根本所在。
若想解決這兩個問題,無外乎解決科舉正途出身的候選官員的去處,而解決候選官員的去處問題,隻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增加官員編製,另一個是想辦法加快淘汰現有官員。
至於吏員俸祿問題,原先地方俸祿都是從地方征收賦稅時多征的秏羨,而這個秏羨包含火耗與糧耗,若陛下與朝廷決定將吏員的俸祿納入國庫支出,可從此處著手!”
李長庚的話音剛落,在場大部分官員都深吸了一口氣,氣氛也跟著一下子變得凝重了起來,他們不是不懂解決地方吏員頑疾的問題,而是他們都從秏羨中得到了不菲的好處,都不想輕易自斷臂膀,沒想到這個李長庚為了博取皇帝好感,居然如此不顧自己在士林中的聲望。
而其中最高興的,當屬方從哲了,李長庚居然敢公然站出來站在所有官員的對立麵,內心佩服的同時,也對李長庚給自己帶來的威脅放心了不少。
因此次參加年度會議的多是三品以上的核心朝臣,無法臨時安排低品級的小官出來打擂台,在這種局勢玄妙的情形下,沒人敢輕易出來公然站在哪一邊。
因為不管站在哪一邊,都是得罪人,站在方從哲一邊,就會得罪皇帝與李長庚,站在李長庚一邊,就會得罪絕大多數的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
怪異氣氛停頓了兩分鍾後,性格直爽不怕得罪人的熊廷弼率先站出來高聲說道:“啟奏陛下,臣附議李閣老,地方吏員已經嚴重影響地方官員執政與朝廷政令下達,必須盡快解決!”
有了熊廷弼的率先發聲,想著能順利榮升督察院左都禦史的李邦華馬上站出來大聲附和道:“啟奏陛下,臣附議李閣老!”
緊接著,想入閣的禮部尚書顧秉謙、新任刑部尚書汪應蛟、也想著更進一步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以及被皇帝重點提拔的大理寺卿吳淳夫、吏部左侍郎曹思誠、戶部右侍郎周應秋與袁世振、禮部右侍郎黃士俊、刑部右侍郎陳子壯、督察院左僉都禦史李夔龍也跟著紛紛站出來附和李長庚。
六部九卿已經有了戶部、禮部、兵部、刑部、督察院與大理寺六位一把手明確站出來讚同李長庚的方略,隻剩下吏部、工部與通政司三個一把手沒有站出來附和。
看著下麵眾官員的反應,朱由校略微擔憂的心放鬆了不少,之前他的想法是若絕大多數官員反對,自己將隻能將此事延後兩三年再來處理,但現在形式竟然朝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內心自然是十分的高興。
而李長庚那邊,聽到陸續站出來不少官員附和自己的解決之法,內心的憂慮頓時少了不少,有了這麽多朝廷大佬的站隊,就不怕天下士紳的悠悠眾口了。
更關鍵的是,自己再次賭對了,簡在帝心的同時,還能得到大多數重臣的支持,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挑戰首輔的高位。
至於身後的罵名,管它呢,現在的皇帝正值青春少年,而且聰慧英斷,具備了中興明君的絕大數品質,自己有什麽好擔心的。
而且,聽說皇帝已經有了皇子,那就更不用怕了。
朱由校大笑著說道:“好啊,好啊,諸位愛卿皆是公忠體國之輩,朕心甚慰!”
“臣等慚愧!”站出來附和的眾人,在李長庚的帶領下,一副謙恭的樣子迴道。
“王永光,你認為呢?”朱由校看向吏部尚書王永光問道。
“迴陛下,臣並無異議!”王永光哪還不知道事情已經朝不可逆的局勢發展,幹脆給予皇帝積極的答複。
朱由校滿意地說道:“嗯,此事就這麽定了,由李閣老牽頭,吏部左侍郎曹思誠與戶部右侍郎周應秋配合。
另外,李閣老提到的兩個辦法中,對於官員安排問題,朕以為可采取官員退休製,每一級官員到了一定年紀後必須致仕歸家,將官位讓出來給候選與表現優秀的吏員,每年吏員升官員的名額,也不能太少了,但也不能太多了,曹思誠你要把握好度。
至於俸祿來源問題,李閣老提到了從地方火耗與糧耗著手,朕認為甚妥,今後將這兩部分的秏羨上繳國庫,再由國庫下發各級官吏!”
吏部左侍郎曹思誠與周應秋在聽到自己的名字,精神為之一震,果然站隊皇帝一邊後,馬上就能得到重用,在皇帝的話音剛落後,馬上表現出一副激動的樣子迴道:“是,陛下,臣等遵旨!”
“嗯,此事之前沒有先例,兩位愛卿在執行時,可先從直隸開始,等運作成熟後,再向全大明推廣!”
朱由校掃了眼其他官員後,語氣中帶著警告的意味道:“其他官員不可陽奉陰違,更不可無故阻攔,督察院要將此次吏員變革與秏羨歸公之事作為重點盯防目標之一,從而保證政令的順利執行!”
所有官員聽此,皆紛紛躬身答道:“是,陛下,臣等遵旨!”
剛才還慶幸即將失去一個重要競爭對手的方從哲,在情緒穩定的表麵下,隱藏著一顆苦笑不已的心。
至於徐光啟這邊,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自從認清局勢並給自己重新定位後,徐光啟對於政治上的訴求,早就沒了那麽強的追求。
經過此次爭論,內閣與朝堂正式形成了兩派,一派是以首輔方從哲為首的穩健派,也可以說是保守派,另一派則是新崛起的以李長庚為首的激進派,或者說是改革派。
李長庚多年的布政司從政經驗,自然十分明白地方吏員的痼疾,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得先解決方從哲拋出的兩個難點,但要想解決這兩個難點就得先從官僚士紳的身上割肉,自己已經將東南士紳得罪了個遍,若再要據實提出解決辦法,將會進一步得罪全國絕大多數的官吏。
麵對皇帝的詢問,李長庚深吸一口氣後,硬著頭皮答道:“迴陛下,元輔與次輔的異議是陛下想解決地方吏員痼疾問題的根本所在。
若想解決這兩個問題,無外乎解決科舉正途出身的候選官員的去處,而解決候選官員的去處問題,隻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增加官員編製,另一個是想辦法加快淘汰現有官員。
至於吏員俸祿問題,原先地方俸祿都是從地方征收賦稅時多征的秏羨,而這個秏羨包含火耗與糧耗,若陛下與朝廷決定將吏員的俸祿納入國庫支出,可從此處著手!”
李長庚的話音剛落,在場大部分官員都深吸了一口氣,氣氛也跟著一下子變得凝重了起來,他們不是不懂解決地方吏員頑疾的問題,而是他們都從秏羨中得到了不菲的好處,都不想輕易自斷臂膀,沒想到這個李長庚為了博取皇帝好感,居然如此不顧自己在士林中的聲望。
而其中最高興的,當屬方從哲了,李長庚居然敢公然站出來站在所有官員的對立麵,內心佩服的同時,也對李長庚給自己帶來的威脅放心了不少。
因此次參加年度會議的多是三品以上的核心朝臣,無法臨時安排低品級的小官出來打擂台,在這種局勢玄妙的情形下,沒人敢輕易出來公然站在哪一邊。
因為不管站在哪一邊,都是得罪人,站在方從哲一邊,就會得罪皇帝與李長庚,站在李長庚一邊,就會得罪絕大多數的官員,尤其是地方官員。
怪異氣氛停頓了兩分鍾後,性格直爽不怕得罪人的熊廷弼率先站出來高聲說道:“啟奏陛下,臣附議李閣老,地方吏員已經嚴重影響地方官員執政與朝廷政令下達,必須盡快解決!”
有了熊廷弼的率先發聲,想著能順利榮升督察院左都禦史的李邦華馬上站出來大聲附和道:“啟奏陛下,臣附議李閣老!”
緊接著,想入閣的禮部尚書顧秉謙、新任刑部尚書汪應蛟、也想著更進一步的戶部尚書畢自嚴,以及被皇帝重點提拔的大理寺卿吳淳夫、吏部左侍郎曹思誠、戶部右侍郎周應秋與袁世振、禮部右侍郎黃士俊、刑部右侍郎陳子壯、督察院左僉都禦史李夔龍也跟著紛紛站出來附和李長庚。
六部九卿已經有了戶部、禮部、兵部、刑部、督察院與大理寺六位一把手明確站出來讚同李長庚的方略,隻剩下吏部、工部與通政司三個一把手沒有站出來附和。
看著下麵眾官員的反應,朱由校略微擔憂的心放鬆了不少,之前他的想法是若絕大多數官員反對,自己將隻能將此事延後兩三年再來處理,但現在形式竟然朝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內心自然是十分的高興。
而李長庚那邊,聽到陸續站出來不少官員附和自己的解決之法,內心的憂慮頓時少了不少,有了這麽多朝廷大佬的站隊,就不怕天下士紳的悠悠眾口了。
更關鍵的是,自己再次賭對了,簡在帝心的同時,還能得到大多數重臣的支持,相信要不了多久,就能挑戰首輔的高位。
至於身後的罵名,管它呢,現在的皇帝正值青春少年,而且聰慧英斷,具備了中興明君的絕大數品質,自己有什麽好擔心的。
而且,聽說皇帝已經有了皇子,那就更不用怕了。
朱由校大笑著說道:“好啊,好啊,諸位愛卿皆是公忠體國之輩,朕心甚慰!”
“臣等慚愧!”站出來附和的眾人,在李長庚的帶領下,一副謙恭的樣子迴道。
“王永光,你認為呢?”朱由校看向吏部尚書王永光問道。
“迴陛下,臣並無異議!”王永光哪還不知道事情已經朝不可逆的局勢發展,幹脆給予皇帝積極的答複。
朱由校滿意地說道:“嗯,此事就這麽定了,由李閣老牽頭,吏部左侍郎曹思誠與戶部右侍郎周應秋配合。
另外,李閣老提到的兩個辦法中,對於官員安排問題,朕以為可采取官員退休製,每一級官員到了一定年紀後必須致仕歸家,將官位讓出來給候選與表現優秀的吏員,每年吏員升官員的名額,也不能太少了,但也不能太多了,曹思誠你要把握好度。
至於俸祿來源問題,李閣老提到了從地方火耗與糧耗著手,朕認為甚妥,今後將這兩部分的秏羨上繳國庫,再由國庫下發各級官吏!”
吏部左侍郎曹思誠與周應秋在聽到自己的名字,精神為之一震,果然站隊皇帝一邊後,馬上就能得到重用,在皇帝的話音剛落後,馬上表現出一副激動的樣子迴道:“是,陛下,臣等遵旨!”
“嗯,此事之前沒有先例,兩位愛卿在執行時,可先從直隸開始,等運作成熟後,再向全大明推廣!”
朱由校掃了眼其他官員後,語氣中帶著警告的意味道:“其他官員不可陽奉陰違,更不可無故阻攔,督察院要將此次吏員變革與秏羨歸公之事作為重點盯防目標之一,從而保證政令的順利執行!”
所有官員聽此,皆紛紛躬身答道:“是,陛下,臣等遵旨!”
剛才還慶幸即將失去一個重要競爭對手的方從哲,在情緒穩定的表麵下,隱藏著一顆苦笑不已的心。
至於徐光啟這邊,倒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自從認清局勢並給自己重新定位後,徐光啟對於政治上的訴求,早就沒了那麽強的追求。
經過此次爭論,內閣與朝堂正式形成了兩派,一派是以首輔方從哲為首的穩健派,也可以說是保守派,另一派則是新崛起的以李長庚為首的激進派,或者說是改革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