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大明鹽課變革(一)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雲南的四個鹽課司現在產鹽量如何?”朱由校實在不太懂老朱同誌為何要在雲南設置四個鹽課司,井鹽雖好,但產量與前景實在有限。
“迴陛下,年產井鹽大概在一萬引,兩淮產鹽最多,大概在六十萬引左右,每引折鹽三百斤!”李長庚迴道。
才兩淮的六十分之一,卻設立了四個鹽課司,朱由校本能地認為十分浪費人力,但想到雲南可是在西南山區,現在的運輸極其不便,還需要這些井鹽來滿足周邊百姓的用鹽需求,最終隻能忍了下來。
沉思片刻後,朱由校開口道:“河東督察分局負責監管雲南、四川與陝西的鹽課司,在成都另設一個臨時駐地,而兩浙督察分局負責福建與廣東的鹽課司。
在長蘆與山東鹽運司試行半年後,再向其它地方推行,巡鹽禦史同步進行裁撤!”
“是,陛下,臣等遵旨!”三人一同躬身迴道,心裏怎麽想的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肯定是少了一大筆孝敬就是了,但即將到來的鹽政新法,或許會有更合適的機會。
“李閣老,袁世振的十綱法是不是兩淮隻選了十個大鹽商?”朱由校好奇地問道,他對於十綱法並不是很了解,而且還是李長庚提了一嘴。
李長庚連忙迴道:“迴陛下,並非如此,是將商人所領鹽引編成綱冊,分為十綱,每年以一綱行積引,九綱行新引,一綱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
以‘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命名,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
也就是綱冊許各商永遠據為“窩本”,每年按照冊上舊數派行新引,無名的不得加入。”
“大明一年產鹽多少?”朱由校繼續問道。
“迴陛下,兩淮占了全大明產鹽量的三成,兩淮六十萬引的情況下,大明有兩百萬引,也就是十綱!”李長庚迴答完後,心裏立馬感覺情況有點不妙。
果然,隻聽朱由校低聲自言自語道:“兩百萬引,也就是六億斤,每引收稅六兩六錢四厘,鹽課該有一千三百二十萬兩,為何每年的課稅不到一百五十萬兩,也就是實際收的稅是七錢五分一引,即二點五文一斤。
關鍵前麵還有一石糧食一引鹽的購入價,除掉糧食的成本,一引鹽的實際稅收不足兩錢五分,也就是一斤鹽實際收稅隻有零點八文錢......”
等模糊聽到朱由校嘴裏不斷念到數字的時候,李長庚這才想起眼前的皇帝可是格外擅長算術的,頓時嚇得他冷汗直流,雙腳不由得開始顫抖起來。
朱由校念叨完後,並沒有急於發作,而是語氣平淡地問道:“李閣老,現在京城食鹽多少錢一斤?鹽運司從灶戶手上買來的食鹽多少錢一斤?”
“迴陛下,均價在三十文左右,鹽運司從灶戶手上買的時候是一引鹽換一石糧食!”李長庚小心地迴道。
零售三十文每斤,從灶戶手上買來大概五錢銀子一百斤,也就是一點七文一斤,差價是二十八點三文。
按道理商人交完稅後的價格是二十二文,有八文錢的毛利,但現在商人實際購入價變成了二點五文,毛利變成了二十七點五文。
十一倍的利潤,量大而且穩定的暴利啊,怪不得鹽商們一個個那麽超級有錢。
但是,這隻是京城的價格,京城可是靠近長蘆鹽場的,所以價格能賣那麽便宜,但是偏遠的內陸地區呢?
一斤鹽恐怕早就超過了一百文,利潤更是高達三十九倍。
這還隻是明麵上的官方十綱鹽,也就是兩百萬引,即六億斤,很可能是按照六千萬在籍人口進行的統計,每人每年吃鹽十斤,按道理勉強夠吃了。
但關鍵大明可不止在籍的六千萬人口啊,少說也有一億五千萬,實際人口接近在籍人口的三倍。
而戶部隻刊發六億斤的鹽引,有可能是的確隻賣得動這麽多,但朱由校更願意相信是有大量不繳稅的餘鹽或私鹽充斥著市場。
若按照大明一億五千萬的人口,每人每年吃十斤鹽,也就是要吃十五億斤鹽,按照現在的稅製一斤二點五文錢,能有三百七十五兩銀子的稅收。
現在還無法改變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與征收商稅的情況下,整肅鹽政倒是一項切實可行的增加國庫收入政策。
但是,現在京城食鹽的零售價是三十文,而其它內陸地區多是超過百文。
按照三十文的價格計算,一年食鹽的銷售額高達四千五百萬兩,若按照一百文一斤的價格計算,銷售額則是高達一億五千萬兩。
而商人中間的利潤,幾乎等同於銷售額。
算到這,朱由校不由得氣餒,自己這三年辛辛苦苦抄家與推廣新產品,還不如人家鹽商一年的收入。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真真是富可敵國啊,已經敵過好多個大明國庫收入了。
現在京城三十文一斤的食鹽過於高昂了,而且內陸地區的價格更是昂貴,關鍵這個利潤幾乎都在鹽商的手上,看來自己不僅要想辦法增加國庫的鹽稅收入,也要想辦法將食鹽的零售價給打下來。
想到這,朱由校有點後悔幹嘛要在遼東成立遼東鹽運司,自己經營遼東鹽場不香嗎?
有了水泥這種神物,大搞曬鹽法,很快就能蓋過兩淮的食鹽產量,自己有了食鹽才能搞事情,不僅可以減去中間商直接賺取高額利潤,還可以打壓食鹽的零售價。
好在已經將四大鹽場之一的山東鹽場轉給了四海商行去經營,現在金州、濟州與大員也可以曬鹽,產量上來了完全不輸於兩淮,雖然運輸廢點力,但海運的成本可以說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盤算完,朱由校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李閣老,朕沒記錯的話,去年的鹽課貌似不足一百五十萬兩吧?”
“是的,陛下!”見躲不過,李長庚隻得低頭承認。
“迴陛下,年產井鹽大概在一萬引,兩淮產鹽最多,大概在六十萬引左右,每引折鹽三百斤!”李長庚迴道。
才兩淮的六十分之一,卻設立了四個鹽課司,朱由校本能地認為十分浪費人力,但想到雲南可是在西南山區,現在的運輸極其不便,還需要這些井鹽來滿足周邊百姓的用鹽需求,最終隻能忍了下來。
沉思片刻後,朱由校開口道:“河東督察分局負責監管雲南、四川與陝西的鹽課司,在成都另設一個臨時駐地,而兩浙督察分局負責福建與廣東的鹽課司。
在長蘆與山東鹽運司試行半年後,再向其它地方推行,巡鹽禦史同步進行裁撤!”
“是,陛下,臣等遵旨!”三人一同躬身迴道,心裏怎麽想的就不得而知了,不過肯定是少了一大筆孝敬就是了,但即將到來的鹽政新法,或許會有更合適的機會。
“李閣老,袁世振的十綱法是不是兩淮隻選了十個大鹽商?”朱由校好奇地問道,他對於十綱法並不是很了解,而且還是李長庚提了一嘴。
李長庚連忙迴道:“迴陛下,並非如此,是將商人所領鹽引編成綱冊,分為十綱,每年以一綱行積引,九綱行新引,一綱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或銀六錢四厘,稱為“窩本”,另稅銀三兩,公使(運輸)銀三兩。
以‘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命名,未入綱者,無權經營鹽業。
也就是綱冊許各商永遠據為“窩本”,每年按照冊上舊數派行新引,無名的不得加入。”
“大明一年產鹽多少?”朱由校繼續問道。
“迴陛下,兩淮占了全大明產鹽量的三成,兩淮六十萬引的情況下,大明有兩百萬引,也就是十綱!”李長庚迴答完後,心裏立馬感覺情況有點不妙。
果然,隻聽朱由校低聲自言自語道:“兩百萬引,也就是六億斤,每引收稅六兩六錢四厘,鹽課該有一千三百二十萬兩,為何每年的課稅不到一百五十萬兩,也就是實際收的稅是七錢五分一引,即二點五文一斤。
關鍵前麵還有一石糧食一引鹽的購入價,除掉糧食的成本,一引鹽的實際稅收不足兩錢五分,也就是一斤鹽實際收稅隻有零點八文錢......”
等模糊聽到朱由校嘴裏不斷念到數字的時候,李長庚這才想起眼前的皇帝可是格外擅長算術的,頓時嚇得他冷汗直流,雙腳不由得開始顫抖起來。
朱由校念叨完後,並沒有急於發作,而是語氣平淡地問道:“李閣老,現在京城食鹽多少錢一斤?鹽運司從灶戶手上買來的食鹽多少錢一斤?”
“迴陛下,均價在三十文左右,鹽運司從灶戶手上買的時候是一引鹽換一石糧食!”李長庚小心地迴道。
零售三十文每斤,從灶戶手上買來大概五錢銀子一百斤,也就是一點七文一斤,差價是二十八點三文。
按道理商人交完稅後的價格是二十二文,有八文錢的毛利,但現在商人實際購入價變成了二點五文,毛利變成了二十七點五文。
十一倍的利潤,量大而且穩定的暴利啊,怪不得鹽商們一個個那麽超級有錢。
但是,這隻是京城的價格,京城可是靠近長蘆鹽場的,所以價格能賣那麽便宜,但是偏遠的內陸地區呢?
一斤鹽恐怕早就超過了一百文,利潤更是高達三十九倍。
這還隻是明麵上的官方十綱鹽,也就是兩百萬引,即六億斤,很可能是按照六千萬在籍人口進行的統計,每人每年吃鹽十斤,按道理勉強夠吃了。
但關鍵大明可不止在籍的六千萬人口啊,少說也有一億五千萬,實際人口接近在籍人口的三倍。
而戶部隻刊發六億斤的鹽引,有可能是的確隻賣得動這麽多,但朱由校更願意相信是有大量不繳稅的餘鹽或私鹽充斥著市場。
若按照大明一億五千萬的人口,每人每年吃十斤鹽,也就是要吃十五億斤鹽,按照現在的稅製一斤二點五文錢,能有三百七十五兩銀子的稅收。
現在還無法改變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與征收商稅的情況下,整肅鹽政倒是一項切實可行的增加國庫收入政策。
但是,現在京城食鹽的零售價是三十文,而其它內陸地區多是超過百文。
按照三十文的價格計算,一年食鹽的銷售額高達四千五百萬兩,若按照一百文一斤的價格計算,銷售額則是高達一億五千萬兩。
而商人中間的利潤,幾乎等同於銷售額。
算到這,朱由校不由得氣餒,自己這三年辛辛苦苦抄家與推廣新產品,還不如人家鹽商一年的收入。
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真真是富可敵國啊,已經敵過好多個大明國庫收入了。
現在京城三十文一斤的食鹽過於高昂了,而且內陸地區的價格更是昂貴,關鍵這個利潤幾乎都在鹽商的手上,看來自己不僅要想辦法增加國庫的鹽稅收入,也要想辦法將食鹽的零售價給打下來。
想到這,朱由校有點後悔幹嘛要在遼東成立遼東鹽運司,自己經營遼東鹽場不香嗎?
有了水泥這種神物,大搞曬鹽法,很快就能蓋過兩淮的食鹽產量,自己有了食鹽才能搞事情,不僅可以減去中間商直接賺取高額利潤,還可以打壓食鹽的零售價。
好在已經將四大鹽場之一的山東鹽場轉給了四海商行去經營,現在金州、濟州與大員也可以曬鹽,產量上來了完全不輸於兩淮,雖然運輸廢點力,但海運的成本可以說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計。
盤算完,朱由校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李閣老,朕沒記錯的話,去年的鹽課貌似不足一百五十萬兩吧?”
“是的,陛下!”見躲不過,李長庚隻得低頭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