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大明鹽政改革(二)
日月光明:打造巔峰大明 作者:後山散人V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方從哲見李長庚不說話,站出來圓場道:“啟奏陛下,不知是選一兩個鹽運司出來試行,還是準備除兩淮外的所有鹽場皆是遵照新製度執行?”
朱由校權衡了一番後,說道:“先在長蘆與山東鹽運司試行,長蘆鹽運司由戶部經營,而山東鹽運司朕準備交給四海商行來操作,朕想看看戶部與四海商行之間,誰能將鹽場經營得更好,同時進一步完善鹽政改革的方案!”
“陛下,那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員該如何安置?”方從哲擔憂地問道,按照皇帝的意思,這是想將鹽政徹底變成商行的模式來運營,鹽運司與鹽課司可是有著近千人的大小官吏。
方從哲的話,倒是提醒了朱由校鹽運司與鹽課司大大小小可是有不少官吏的,若未來都變成了鹽業商行,裏麵的官吏身份一下子變成了令士人鄙視的商人,不說會鬧出什麽事兒,但肯定會有極大的抵觸。
磨洋工倒還是好的,就怕無聲的抵抗與破壞,王安石變法不就是如此失敗的。
“元輔可有什麽良策?”朱由校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想聽聽別人的意見。
方從哲緩聲迴道:“迴陛下,老臣以為將鹽政變成商行的模式不是不可,主要還是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吏要進行妥善的安置。
袁世振在兩淮施行綱法的時候,兩淮鹽運司與下麵的分司官吏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這也是他能得以順利施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陛下若想推行新的鹽政,就將不需要如此多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吏了,但朝廷一時也無法拿出這麽多的空缺用來填補他們,所以,老臣以為鹽場直接交給鹽運司或鹽課司來經營會更好,既不用裁剪官吏,也能馬上彌補空缺!”
方從哲的建議表麵看起來雖好,但跟原先的方法比起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官員低效與腐敗問題。
繼續交由鹽運司或鹽課司負責食鹽的生產與銷售,短期內或許能提升食鹽的產量,但因長期缺乏競爭與有效監督,又會迴到原先的老路子,換湯不換藥。
想明白後,朱由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元輔的方法雖解決了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吏安置問題,但卻沒能解決食鹽的產量與內部腐化問題,咱們不能因為為了安置他們,從而製定出遷就他們的政策,大明與朕想要的是解決大明鹽政敗壞的問題,想要的是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食鹽,降低百姓的買鹽價格並吃上放心鹽。
所以,朕以為,對於這些鹽課司與鹽運司的官吏,當競聘進入新的鹽業生產銷售衙門與監督衙門!”
正在沉思的李長庚聽完皇帝的話,立馬眼前一亮地說道:“啟奏陛下,聽完陛下的話,臣認為此策甚妙!”
朱由校笑著迴道:“妙在何處,說來聽聽!”
“是,陛下!”李長庚理了理思緒後,繼續答道:“陛下剛才提到大明鹽政是想給百姓提供物美價廉的食鹽,同時要讓原先已經腐爛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吏競聘進入新的生產和銷售衙門及監督衙門,如此安排,既照顧到了生產與銷售,也照顧到了監督,同時還兼顧了元輔擔心的官吏安排問題,真乃一箭三雕之良策!”
朱由校被誇得有點不好意思,輕咳了兩聲後說道:“李閣老還是說說該如何運行吧!”
“是,陛下!”李長庚習慣性地捋了捋胡須後迴道:“陛下新增了海州、膠州、天津、錦州與遼口分司,這樣就能安置一部分原先的兩司官吏,若新成立專門負責生產與銷售的衙門,則能安排絕大部分的原有官吏,此外還有負責監督的衙門,這樣下來,想必原先的兩司衙門官吏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去處。
但陛下將山東鹽運司的鹽場交給四海商行運營,生產與銷售以及朝廷稅收問題必然能夠得到極大的改善,但原山東鹽運司的官吏去處卻成了大問題,除了能夠選出極少的一部分人來成立負責監督四海商行的衙門外,其他人則沒了存在的必要,朝廷隻能給他們尋找另外的安置!”
皺了皺眉頭後,李長庚繼續說道:“臣思之再三,覺得有必要在戶部下設負責大明鹽政調劑與監察的專屬從三品衙門,比如鹽政清吏司,至於原先監管鹽政的山東清吏司不再署理鹽政之事。
這樣安排,除了能安排一部分多餘的兩司官吏,也能很好地將鹽政收歸到朝廷管理中來,而且朝廷今後也不必再外派巡鹽禦史。
戶部有了鹽政清吏司後,地方上負責監督鹽政的衙門人員必須隻接受鹽政清吏司的考核與升調,不再歸屬於地方鹽運司管轄,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監督!”
朱由校思之再三後,朝方從哲與徐光啟問道:“元輔與徐先生以為呢?”
方從哲內心不得不佩服李長庚的腦袋靈活,果然不愧是天上的九頭鳥。
麵對皇帝的提問,方從哲首先表態道:“迴陛下,老臣以為甚妥,隻是不知這兩個新成立的衙門該怎麽稱唿,以及他們的品級是否需要做調整!”
“徐先生呢?”朱由校輕點了下頭後,朝方從哲旁邊的徐光啟問道。
“迴陛下,臣無異議!”
徐光啟之前對於鹽運司從揚州搬離都沒有持反對意見,至於後麵的鹽政改革自然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雖然也有鹽商前來拜訪,但都被徐光啟給直接拒絕了,他現在一門心思都在研究學問,不想沾染那麽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朱由校點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準了在戶部下設一個從三品的鹽政清吏司,希望也能同市舶司一樣給朝廷帶來大量的稅收。
既然準了成立鹽政清吏司,這個首任大使就由袁世振兼任吧,另外下設正五品的銷售局、財務局與督察局郎中。
至於地方上,鹽運司與鹽課司繼續保留,不過鹽運使的官職下調至正五品,其它依次遞減,而鹽課司全部下調半級,他們負責鹽場的日常生產與銷售之事,接受鹽政清吏司集中管理與監督。
此外,在六大鹽運司設立從五品的鹽政督察分局,負責對鹽運司的日常監管,他們自身隻接受戶部督察局的考核與管理。
地方鹽運使、鹽課司提舉、督察分局督察使每三年必須進行輪換,避免出現窩案!
除了地方督察分局的日常監管,戶部督察局的人也要不定期對鹽運司與鹽課司進行巡查!”
“是,陛下,隻是鹽課司日常該由誰監督?”方從政問道。
朱由校權衡了一番後,說道:“先在長蘆與山東鹽運司試行,長蘆鹽運司由戶部經營,而山東鹽運司朕準備交給四海商行來操作,朕想看看戶部與四海商行之間,誰能將鹽場經營得更好,同時進一步完善鹽政改革的方案!”
“陛下,那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員該如何安置?”方從哲擔憂地問道,按照皇帝的意思,這是想將鹽政徹底變成商行的模式來運營,鹽運司與鹽課司可是有著近千人的大小官吏。
方從哲的話,倒是提醒了朱由校鹽運司與鹽課司大大小小可是有不少官吏的,若未來都變成了鹽業商行,裏麵的官吏身份一下子變成了令士人鄙視的商人,不說會鬧出什麽事兒,但肯定會有極大的抵觸。
磨洋工倒還是好的,就怕無聲的抵抗與破壞,王安石變法不就是如此失敗的。
“元輔可有什麽良策?”朱由校沒有急於表態,而是想聽聽別人的意見。
方從哲緩聲迴道:“迴陛下,老臣以為將鹽政變成商行的模式不是不可,主要還是原先的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吏要進行妥善的安置。
袁世振在兩淮施行綱法的時候,兩淮鹽運司與下麵的分司官吏並沒有做出太大的改變,這也是他能得以順利施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陛下若想推行新的鹽政,就將不需要如此多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吏了,但朝廷一時也無法拿出這麽多的空缺用來填補他們,所以,老臣以為鹽場直接交給鹽運司或鹽課司來經營會更好,既不用裁剪官吏,也能馬上彌補空缺!”
方從哲的建議表麵看起來雖好,但跟原先的方法比起來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並沒有解決實質性的官員低效與腐敗問題。
繼續交由鹽運司或鹽課司負責食鹽的生產與銷售,短期內或許能提升食鹽的產量,但因長期缺乏競爭與有效監督,又會迴到原先的老路子,換湯不換藥。
想明白後,朱由校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元輔的方法雖解決了鹽運司與鹽課司的官吏安置問題,但卻沒能解決食鹽的產量與內部腐化問題,咱們不能因為為了安置他們,從而製定出遷就他們的政策,大明與朕想要的是解決大明鹽政敗壞的問題,想要的是生產出更多物美價廉的食鹽,降低百姓的買鹽價格並吃上放心鹽。
所以,朕以為,對於這些鹽課司與鹽運司的官吏,當競聘進入新的鹽業生產銷售衙門與監督衙門!”
正在沉思的李長庚聽完皇帝的話,立馬眼前一亮地說道:“啟奏陛下,聽完陛下的話,臣認為此策甚妙!”
朱由校笑著迴道:“妙在何處,說來聽聽!”
“是,陛下!”李長庚理了理思緒後,繼續答道:“陛下剛才提到大明鹽政是想給百姓提供物美價廉的食鹽,同時要讓原先已經腐爛的鹽運司與鹽課司官吏競聘進入新的生產和銷售衙門及監督衙門,如此安排,既照顧到了生產與銷售,也照顧到了監督,同時還兼顧了元輔擔心的官吏安排問題,真乃一箭三雕之良策!”
朱由校被誇得有點不好意思,輕咳了兩聲後說道:“李閣老還是說說該如何運行吧!”
“是,陛下!”李長庚習慣性地捋了捋胡須後迴道:“陛下新增了海州、膠州、天津、錦州與遼口分司,這樣就能安置一部分原先的兩司官吏,若新成立專門負責生產與銷售的衙門,則能安排絕大部分的原有官吏,此外還有負責監督的衙門,這樣下來,想必原先的兩司衙門官吏都能找到適合他們的去處。
但陛下將山東鹽運司的鹽場交給四海商行運營,生產與銷售以及朝廷稅收問題必然能夠得到極大的改善,但原山東鹽運司的官吏去處卻成了大問題,除了能夠選出極少的一部分人來成立負責監督四海商行的衙門外,其他人則沒了存在的必要,朝廷隻能給他們尋找另外的安置!”
皺了皺眉頭後,李長庚繼續說道:“臣思之再三,覺得有必要在戶部下設負責大明鹽政調劑與監察的專屬從三品衙門,比如鹽政清吏司,至於原先監管鹽政的山東清吏司不再署理鹽政之事。
這樣安排,除了能安排一部分多餘的兩司官吏,也能很好地將鹽政收歸到朝廷管理中來,而且朝廷今後也不必再外派巡鹽禦史。
戶部有了鹽政清吏司後,地方上負責監督鹽政的衙門人員必須隻接受鹽政清吏司的考核與升調,不再歸屬於地方鹽運司管轄,這樣才能形成有效的監督!”
朱由校思之再三後,朝方從哲與徐光啟問道:“元輔與徐先生以為呢?”
方從哲內心不得不佩服李長庚的腦袋靈活,果然不愧是天上的九頭鳥。
麵對皇帝的提問,方從哲首先表態道:“迴陛下,老臣以為甚妥,隻是不知這兩個新成立的衙門該怎麽稱唿,以及他們的品級是否需要做調整!”
“徐先生呢?”朱由校輕點了下頭後,朝方從哲旁邊的徐光啟問道。
“迴陛下,臣無異議!”
徐光啟之前對於鹽運司從揚州搬離都沒有持反對意見,至於後麵的鹽政改革自然也就沒有反對的理由,雖然也有鹽商前來拜訪,但都被徐光啟給直接拒絕了,他現在一門心思都在研究學問,不想沾染那麽多雜七雜八的事情。
朱由校點點頭道:“既然如此,那就準了在戶部下設一個從三品的鹽政清吏司,希望也能同市舶司一樣給朝廷帶來大量的稅收。
既然準了成立鹽政清吏司,這個首任大使就由袁世振兼任吧,另外下設正五品的銷售局、財務局與督察局郎中。
至於地方上,鹽運司與鹽課司繼續保留,不過鹽運使的官職下調至正五品,其它依次遞減,而鹽課司全部下調半級,他們負責鹽場的日常生產與銷售之事,接受鹽政清吏司集中管理與監督。
此外,在六大鹽運司設立從五品的鹽政督察分局,負責對鹽運司的日常監管,他們自身隻接受戶部督察局的考核與管理。
地方鹽運使、鹽課司提舉、督察分局督察使每三年必須進行輪換,避免出現窩案!
除了地方督察分局的日常監管,戶部督察局的人也要不定期對鹽運司與鹽課司進行巡查!”
“是,陛下,隻是鹽課司日常該由誰監督?”方從政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