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朝義給安守忠的命令很簡單:不準主動出擊!


    眾所周知,在古代,上級的命令,一般都給的非常模糊。


    以便於出問題了,隨時甩鍋。


    不準主動出擊六個字,有一個確定的信息:不準。


    但後麵的主動倆字,卻把這個確定的信息瞬間又模糊化。


    安守忠心中大怒。


    什麽他媽的叫不準主動出擊!


    什麽他媽的叫他媽的不準主動出擊!


    是敵人不對我動手,我就不對敵人動手?


    敵人要對我動手了,我被迫還擊?


    這裏的模糊地帶就在於,事後如果輸了,史朝義就說是安守忠主動出擊的,自己有言在先。


    如果贏了,史朝義就說,自己安排妥當,讓安守忠保守打法,才穩住了大局。


    總之,我史朝義把話撂在這裏了,不準主動!


    “為什麽會有這種命令?”安守忠質問被派過來的王伷。


    王伷說道:“大夫已經下令全軍撤迴,上麵是擔心將軍主動出擊,有意外發生,現在大夫的意思是,全軍主力安全撤迴。”


    王伷的用詞也很講究,全軍主力安全撤迴。


    並不是說全軍安全撤迴。


    這是不一樣的。


    全軍主力,包括了安守忠的這一路兵馬


    之前史思明給安守忠調撥大軍,是讓他去攔截郭子儀的。


    史思明敢給粗製濫造的新兵給安守忠嗎?


    顯然不可能!


    所以安守忠手裏的兵,是實打實叛軍精銳部隊,是原幽州兵馬。


    現在大的戰略做了調整,史思明已經不在乎郭子儀是不是被打敗了。


    因為從大戰略來看,郭子儀就算被安守忠打敗,意義也不大。


    反而可能會壞事。


    假設安守忠跟郭子儀打了一場,打黏住了,主力都撤了,李光弼騰出手了,把安守忠給做了怎麽辦?


    戰略層麵已經被完全掣肘,戰術的臨時勝利,可能會導致更大規模的戰敗。


    給安守忠下達這樣的命令,你也不能說史朝義錯。


    安守忠歎了口氣,好不容易熬到郭子儀開始渡河,他覺得這一次的戰術,是可以擊敗郭子儀的。


    沒想到這個時候,史思明卻改變了戰略。


    “難道我們眼睜睜看著唐軍渡河過去,攻擊我軍?”


    “不不,將軍,現在主力已經開始盡數撤退,等唐軍完全渡河,再抵達戰場,留下來的那些,已經不重要了。”


    聽到這裏,安守忠腦袋上冒出了無數個問題。


    怎麽突然之間就要撤軍了,而且還如此緊急。


    似乎看出了安守忠的疑惑,王伷說道:“將軍,胡人劫掠滄州後,往幽州撤退,大夫擔心胡人在幽州對我們不利。”


    “好。”安守忠歎了口氣說道,“我這就下達撤兵令。”


    安守忠顯然不相信王伷給的這個理由。


    如果胡人搶完後北上想迴遼西,史思明完全可以分一支兵馬去幽州,牽製住胡人即可。


    沒必要全軍撤退。


    但安守忠沒有多問,安慶緒失勢,史思明做大,他安守忠現在雖然有一萬兵馬,但下麵那些將領,都是史思明的人。


    他安守忠根本沒有反抗史思明的資格。


    等到中午的時候,已經做好備戰的郭子儀突然接到了消息:叛軍撤兵了。


    一開始,郭子儀和李懷光甚至以為這是叛軍的計策,但轉念一想,完全沒必要啊。


    等到未時,不斷有斥候送迴來消息,郭子儀這才確信,叛軍真的撤兵了,但卻全部聚集在二十裏外。


    嚴格來說,隻能撤出戰場。


    郭子儀和李懷光等人反複推敲,最後也幾乎得到了一個最接近真相的答案:史思明下令的撤兵。


    等傍晚時分,唐軍陸陸續續全部渡河。


    這個時候,整個河北戰場的局勢,幾乎已經定下來:史思明的清河之敗,引發了常山之戰的草草收尾,使得叛軍主力倉促撤迴幽州。


    接下來數日,郭子儀和李光弼收拾的,不過是叛軍的邊角料了。


    原本聲勢浩大的一場戰爭,卻以這樣的方式結束了,這是誰都沒有料到的。


    而且撤兵的不僅僅是叛軍,胡人撤兵速度更快。


    奚王的兒子李史那死在滄州,奚王卻沒有時間憤怒,因為他得快速出關。


    否則可能就永遠出不去了。


    現在那五萬胡人騎兵,隻恨自己爹媽給自己少生了幾條腿。


    甚至在騎馬的時候,嫌棄馬跑得慢,恨不得自己下來背著馬跑!


    等到七月二十四日,胡人騎兵進入滄州地界的時候,從剛開始南下的大喊大叫,變得躡手躡腳起來。


    連夜趕路,不敢有任何停留。


    到了七月二十五日傍晚,胡人兵馬已經進入幽州地界,這個時候,史思明也迴到了幽州。


    等七月二十六日,史思明的使者來了。


    奚王和契丹王突然就好像不認識史思明了一樣,使者也不見。


    扛著馬就跑!


    哦不對,是騎著馬就跑!


    整體來說,天生元年的第一次河北之戰,在七月底,已經完全收尾。


    這一場戰爭,參與方有唐軍、叛軍的兩個勢力、奚人、契丹人,還有迴紇人。


    多方聚集在河北道,相互角逐。


    最後叛軍兩股勢力,在這場戰爭中合並。


    唐軍守住了河北脆弱的防線,為將來贏得了充分的時間。


    七月底,勝利的消息,在河北各州傳開,各地一片歡唿。


    就說是聖人親自到清河扭轉了戰局,一時間,聖人的英雄故事在民間各處流傳。


    這給李倓狠狠刷了一批民望。


    至少河北這些州的百姓,對朝廷的態度有所轉變了。


    捷報當然也快速送迴洛陽,洛陽的官員也鬆了口氣。


    之後在八月初傳迴長安,左相元載一邊為羊肉塗抹著胡椒,一邊感慨說道:“還得是聖人親自出馬啊!”


    當然,勝利是勝利了。


    但李倓也沒有立刻返迴去,他進入清河城,在清河城待著。


    並且將劉誌傳喚到了清河。


    他覺得現在有必要在河北掀起一場瘋狂的基建。


    畢竟誰不知道叛軍什麽時候會再一次南下。


    河北防線的建設還得再加快一點。


    而這一切都需要穩定的後勤支撐,和足夠的勞動力,以及充足的專業人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畫淩煙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畫淩煙並收藏每天飲酒賞樂,我成了千古一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