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未平,北疆那邊傳來了匈奴內亂,老匈奴王死了,底下那些個人不滿老王的小孫子小小年紀統領五部,於是各部統領便起了亂,推翻了小世子,以鐵弗部為首統治了匈奴。而新王上台的第一個頒布的政令就是撕毀與大夏的盟約,不納貢,不朝覲,不再向夏臣服,再次揮兵南下,要從夏朝討迴這些年所受的屈辱與壓迫。
北疆自七年前得了勝仗之後,訂立了盟約,徐有餘要看顧西域各國,與匈奴相鄰的北疆的守軍並無可以震懾的將軍,畢竟誰都不曾料想這禍患會再一次來得如此迅速。北境再次告急,動蕩再次入侵了平靜的疆域,匈奴兵勇猛難當,而夏朝已屬半解甲的守軍則節節敗退,月餘時間,匈奴長驅直入,連下了十城!
這天又變了,壓城的黑雲即將摧毀城樓。
消息傳來,景既明震怒的同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這次的事情太嚴重了,匈奴雖然一直不安穩,戰事也不是第一次興起,可不管是哪次都沒有像今次這般緊迫,兩月不到的時間竟然就讓那些蠻子奪下了十城,他自登位,不,自大夏建朝以來,何曾受過如此大辱。景既明的手抓著椅靠,壓住心下的暴怒,聽著一眾文臣武將在朝會上吵得跟市集一般,卻仍舊是沒一個可靠的主意。
魏弘一直在等著那天可以跟慕博衍告別這所有混亂,可是如此國難他不可能會不出頭,當年就是他跟著父親擊破了匈奴,如今兵禍再來,自然沒有後退的道理。紛擾的朝堂上,他整理衣襟,向前,到駕前跪下:“臣魏弘,願領兵。”
所有的聲音都被這聲響止住了。
沒等景既明說話,景承宇卻是上前也跪了下去。他說:“現今軍中缺有才的將領,臣雖不才也願往平亂。雖說侯爺將才威名赫赫,但此時軍中更缺的是能鼓舞低迷士氣的鬥誌。兒臣鬥膽請父皇披掛上陣,禦駕親征!”
景承宇說得是義正辭嚴,接著又贊大夏兵強馬壯,吹捧景既明文成武德,攛掇著想讓景既明親自出征。
景承宇的話一出,自然是有人跟著贊同,將景既明吹噓得英勇無雙。年輕的時候,皇帝也是很有作為的,也不是沒有上過疆場,可畢竟年紀大了,若是說景承宇與他父皇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永遠認不準他父皇的心思,卻總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自己好大喜功,便覺得大部人也是。
自然也是有人反對的,古語有雲,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古語還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景既明眯眯眼,看一眼自己的大兒子,眼中閃出一絲狠戾,這個兒子的心思表現的這麽明顯,真當他是老糊塗了嗎?卻是不動聲色,他在等。
果然,太子開口了:“如今魏侯爺與皇兄都請旨平亂,侯爺七年前能大破匈奴,皇兄也是金戈鐵馬,兒臣認為此次定然也會將蠻夷驅出我大夏。但皇兄所言也是有理,我軍連敗多場,士氣難免低迷。可父皇身係天下蒼生,乃是大夏之根本,萬不可親入險境。若是鼓舞士氣,兒臣願以東宮之名跟侯爺一起身赴疆場。”
景承宇一說完,景雲便知道他懷的什麽心思,皇帝在京中,他想做什麽動作都不好為,若是疆場之上,刀劍無眼,趁亂要了老皇帝的性命倒是簡單多了。畢竟若是皇帝死了,太子根基不穩,他手中握著的那些兵權,即可以平亂,然後借平亂之名就算是公開造反也沒有能攔得住了。到時候太子就算得了朝堂上的支持又能如何,一幫頑固不化的老頭子怎麽能抵住真刀真槍呢。
所謂實權,就是那些真刀真槍打出來的。
景承宇把柄被人抓在手裏,這些年一直被太子壓著,若是讓東西真送到皇帝跟前,隻怕他的下場會比景修宜還要不如。匈奴這次起亂,的確是給大夏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可卻也經了他一個孤注一擲得以釋放野心的契機。若是老皇帝死了,他又平了亂,再奪了權,就算是造反又如何,要知道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有誰敢說上一句。
景雲向來穩妥,怎麽冒這麽大的險,自然是反對,甚至拿出東宮之名願意為父擔憂,如此大義,他知道皇帝不可能會這麽輕易被三言兩語就給攛掇動,也不會讓太子去以身犯險。不得不說,景雲跟景既明很多的心思像了十成十,的確是親骨肉,多疑試探都是長在骨子裏的。
果然,景既明同意了魏弘的請,封其為驃騎將軍,景承宇也披掛上陣,是為先鋒軍統領代行監軍之責,主帥則還是守軍的何誌奇,五日後便點將出兵,直奔上穀而去。至於鼓舞士氣則是讓魏弘帶著聖旨,內容中沒有對將士連退十城的責難,滿滿都是對士兵捨身護國的誇讚,並且備足軍備糧餉,保證後方對軍需供應的充足。而景承宇所言的鼓舞士氣之法卻是未曾提起。
第48章 分析
慕博衍雖然不在朝堂,但魏弘離了侯府,那個原本用來應急的藥也會不時服用,戰亂又起,他自然也是不能安穩待在王府。景雲跟陸離來的時候,正見他對著大夏的版圖在那看,而那兩條眉毛皺起,擰成了結。
匈奴侵入的路線就那麽幾條,而這次選的入侵路線則是慕博衍能想出的最為順利的攻進大夏的那條。隻要打掉一個關口,大夏便是真真危在旦夕了,那個關口正是右北平郡的山海關。看來這個匈奴新王倒是有些能耐,可是敵人越強,對他們而言便越是兇險。匈奴連下十城,已經攻到了上穀,若是守不住,之後的漁陽郡,遼西郡就危險了。若是再擋不下,等匈奴總攻右北平郡,突破山海關,接下去的廣陽郡之後是什麽,一馬平川的地勢完全是要將夏朝帶入覆滅。
慕博衍對於領兵打仗也隻是個外行,他能想到的路線定然不是最好的路線,肯定也不會是匈奴馬上得天下的戰場老將所想出的良策。太子之後,魏弘也來了,看著慕博衍盯著那圖看,也看到了他畫出的那條匈奴進軍的路線,卻是搖了搖頭。
太子雖說熟讀兵書,到底也是沒有真實疆場的經曆,本來還覺得慕博衍的看法挺對的,卻不想被魏弘給否了。姚安歌也好,陸離也好,兵書都是讀過,終究都是紙上談兵。魏弘本來隻是想跟慕博衍說兩句話,可人這麽多,也沒什麽好說的,而且看這些人都對這場戰事有著太多的猜想。
魏弘看著畫在圖紙上的這個大夏,慢慢說:“山海關兵鋒漁陽,右北平隻能說是盜邊。漁陽北有燕山,右北平通道又可做為撤退的後路,我們隻能從西麵上穀,南麵燕趙支援,對匈奴根本構不成威脅,卻也不是他們經略大夏的好場所,畢竟進出山海關太繞遠,容易被我軍截斷,再形成大的包圍圈,那匈奴的主力麻煩就大了。對大夏最基本的區域造不了什麽大傷害,若是我絕不會這麽選。匈奴以騎兵為主,他們就像是原野的野狼,而野狼的最佳捕食方式則是咬其咽喉直擊要害。”
魏弘看著那地圖,指著一個地方,畫個圈,接著說:“匈奴騎兵的強大從來都是進攻而非防守,加上對我境內的地形不熟,不占地利,若是出兵迅速,主攻雁門,兵鋒大汾塞便可劍指京師。浦津浮橋這裏,他們若是過了則向都城進了一大步,若是我軍燒毀這橋,則對代郡失了控製。再想怎麽救援都沒有什麽可能性,加著晉陝交接的古河口非常窄,大夏的千裏母親河怕是會成了我夏軍的噩夢。破大汾塞,占據臨晉渡,匈奴便占了所有。比占領燕趙直接有效得多。”
</br>
北疆自七年前得了勝仗之後,訂立了盟約,徐有餘要看顧西域各國,與匈奴相鄰的北疆的守軍並無可以震懾的將軍,畢竟誰都不曾料想這禍患會再一次來得如此迅速。北境再次告急,動蕩再次入侵了平靜的疆域,匈奴兵勇猛難當,而夏朝已屬半解甲的守軍則節節敗退,月餘時間,匈奴長驅直入,連下了十城!
這天又變了,壓城的黑雲即將摧毀城樓。
消息傳來,景既明震怒的同時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迫,這次的事情太嚴重了,匈奴雖然一直不安穩,戰事也不是第一次興起,可不管是哪次都沒有像今次這般緊迫,兩月不到的時間竟然就讓那些蠻子奪下了十城,他自登位,不,自大夏建朝以來,何曾受過如此大辱。景既明的手抓著椅靠,壓住心下的暴怒,聽著一眾文臣武將在朝會上吵得跟市集一般,卻仍舊是沒一個可靠的主意。
魏弘一直在等著那天可以跟慕博衍告別這所有混亂,可是如此國難他不可能會不出頭,當年就是他跟著父親擊破了匈奴,如今兵禍再來,自然沒有後退的道理。紛擾的朝堂上,他整理衣襟,向前,到駕前跪下:“臣魏弘,願領兵。”
所有的聲音都被這聲響止住了。
沒等景既明說話,景承宇卻是上前也跪了下去。他說:“現今軍中缺有才的將領,臣雖不才也願往平亂。雖說侯爺將才威名赫赫,但此時軍中更缺的是能鼓舞低迷士氣的鬥誌。兒臣鬥膽請父皇披掛上陣,禦駕親征!”
景承宇說得是義正辭嚴,接著又贊大夏兵強馬壯,吹捧景既明文成武德,攛掇著想讓景既明親自出征。
景承宇的話一出,自然是有人跟著贊同,將景既明吹噓得英勇無雙。年輕的時候,皇帝也是很有作為的,也不是沒有上過疆場,可畢竟年紀大了,若是說景承宇與他父皇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永遠認不準他父皇的心思,卻總會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人,自己好大喜功,便覺得大部人也是。
自然也是有人反對的,古語有雲,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古語還雲,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倚衡。景既明眯眯眼,看一眼自己的大兒子,眼中閃出一絲狠戾,這個兒子的心思表現的這麽明顯,真當他是老糊塗了嗎?卻是不動聲色,他在等。
果然,太子開口了:“如今魏侯爺與皇兄都請旨平亂,侯爺七年前能大破匈奴,皇兄也是金戈鐵馬,兒臣認為此次定然也會將蠻夷驅出我大夏。但皇兄所言也是有理,我軍連敗多場,士氣難免低迷。可父皇身係天下蒼生,乃是大夏之根本,萬不可親入險境。若是鼓舞士氣,兒臣願以東宮之名跟侯爺一起身赴疆場。”
景承宇一說完,景雲便知道他懷的什麽心思,皇帝在京中,他想做什麽動作都不好為,若是疆場之上,刀劍無眼,趁亂要了老皇帝的性命倒是簡單多了。畢竟若是皇帝死了,太子根基不穩,他手中握著的那些兵權,即可以平亂,然後借平亂之名就算是公開造反也沒有能攔得住了。到時候太子就算得了朝堂上的支持又能如何,一幫頑固不化的老頭子怎麽能抵住真刀真槍呢。
所謂實權,就是那些真刀真槍打出來的。
景承宇把柄被人抓在手裏,這些年一直被太子壓著,若是讓東西真送到皇帝跟前,隻怕他的下場會比景修宜還要不如。匈奴這次起亂,的確是給大夏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可卻也經了他一個孤注一擲得以釋放野心的契機。若是老皇帝死了,他又平了亂,再奪了權,就算是造反又如何,要知道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有誰敢說上一句。
景雲向來穩妥,怎麽冒這麽大的險,自然是反對,甚至拿出東宮之名願意為父擔憂,如此大義,他知道皇帝不可能會這麽輕易被三言兩語就給攛掇動,也不會讓太子去以身犯險。不得不說,景雲跟景既明很多的心思像了十成十,的確是親骨肉,多疑試探都是長在骨子裏的。
果然,景既明同意了魏弘的請,封其為驃騎將軍,景承宇也披掛上陣,是為先鋒軍統領代行監軍之責,主帥則還是守軍的何誌奇,五日後便點將出兵,直奔上穀而去。至於鼓舞士氣則是讓魏弘帶著聖旨,內容中沒有對將士連退十城的責難,滿滿都是對士兵捨身護國的誇讚,並且備足軍備糧餉,保證後方對軍需供應的充足。而景承宇所言的鼓舞士氣之法卻是未曾提起。
第48章 分析
慕博衍雖然不在朝堂,但魏弘離了侯府,那個原本用來應急的藥也會不時服用,戰亂又起,他自然也是不能安穩待在王府。景雲跟陸離來的時候,正見他對著大夏的版圖在那看,而那兩條眉毛皺起,擰成了結。
匈奴侵入的路線就那麽幾條,而這次選的入侵路線則是慕博衍能想出的最為順利的攻進大夏的那條。隻要打掉一個關口,大夏便是真真危在旦夕了,那個關口正是右北平郡的山海關。看來這個匈奴新王倒是有些能耐,可是敵人越強,對他們而言便越是兇險。匈奴連下十城,已經攻到了上穀,若是守不住,之後的漁陽郡,遼西郡就危險了。若是再擋不下,等匈奴總攻右北平郡,突破山海關,接下去的廣陽郡之後是什麽,一馬平川的地勢完全是要將夏朝帶入覆滅。
慕博衍對於領兵打仗也隻是個外行,他能想到的路線定然不是最好的路線,肯定也不會是匈奴馬上得天下的戰場老將所想出的良策。太子之後,魏弘也來了,看著慕博衍盯著那圖看,也看到了他畫出的那條匈奴進軍的路線,卻是搖了搖頭。
太子雖說熟讀兵書,到底也是沒有真實疆場的經曆,本來還覺得慕博衍的看法挺對的,卻不想被魏弘給否了。姚安歌也好,陸離也好,兵書都是讀過,終究都是紙上談兵。魏弘本來隻是想跟慕博衍說兩句話,可人這麽多,也沒什麽好說的,而且看這些人都對這場戰事有著太多的猜想。
魏弘看著畫在圖紙上的這個大夏,慢慢說:“山海關兵鋒漁陽,右北平隻能說是盜邊。漁陽北有燕山,右北平通道又可做為撤退的後路,我們隻能從西麵上穀,南麵燕趙支援,對匈奴根本構不成威脅,卻也不是他們經略大夏的好場所,畢竟進出山海關太繞遠,容易被我軍截斷,再形成大的包圍圈,那匈奴的主力麻煩就大了。對大夏最基本的區域造不了什麽大傷害,若是我絕不會這麽選。匈奴以騎兵為主,他們就像是原野的野狼,而野狼的最佳捕食方式則是咬其咽喉直擊要害。”
魏弘看著那地圖,指著一個地方,畫個圈,接著說:“匈奴騎兵的強大從來都是進攻而非防守,加上對我境內的地形不熟,不占地利,若是出兵迅速,主攻雁門,兵鋒大汾塞便可劍指京師。浦津浮橋這裏,他們若是過了則向都城進了一大步,若是我軍燒毀這橋,則對代郡失了控製。再想怎麽救援都沒有什麽可能性,加著晉陝交接的古河口非常窄,大夏的千裏母親河怕是會成了我夏軍的噩夢。破大汾塞,占據臨晉渡,匈奴便占了所有。比占領燕趙直接有效得多。”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