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5章 盤點家當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將打下來的林胡部地盤設立五原郡,為維護統治,暫時以林胡王弟向也奇為郡守,白幕為郡尉。
征發匈奴降卒,招募林胡之民,在陰山之麓開采鐵礦,白雲鄂博豐富的鐵礦石從此大見天日,成為漢國高質量軍器的強大保障。
將原匈奴地盤設立北地郡,任命巴寧為郡守,爨襄為郡尉,在廣袤的草原上建立漢國統治。
同時,由於匈奴已不複存在,章蟜所控製的隴西郡順勢北擴,將後世的寧夏平原一帶也納入管理範圍。
至此,隴西、北地、朔方、雲中、上郡五郡已經連成一整片,成為漢國最大的一片疆土。
鑒於此時西部疆土極大拓展,且與漢國首都成都又有重山遠隔,俱酒決心效仿漢武帝,建立刺史部。
目前漢國實行的中“中央-郡-縣”三級統治,刺史部的建立,就有如後世的行省。於是目前的統治層級就變成了“中央-刺史部-郡-縣”四級。
從曆史實踐來看,在交通、通訊都不發達的古代,建立“省”一級的刺史部,有利於對邊緣地帶的管理。特別是在目前情況下,漢國飛地較多,更有利於凝聚力量,統一管理。
但在首都附近,則繼續實行三級行政體製,由中央直接管理,稱為直隸。
刺史部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劃定多個郡縣作為一個區劃,由中央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民治。
理論上刺史部隻是行使監察職能,並不承擔各郡縣的行政管理及民生庶務。但在經過中央授權的情況下,可以負責重大外交軍事事務。
以漢王俱酒對吳起的信任,他下令設立朔方刺史部,任命太尉吳起兼任朔方刺史,監察上郡、朔方、北地、五原、隴西五郡的行政治理,並統一指揮五郡兵馬,為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做充足準備。
同時,以漢城郡、倭郡為主體,設立漢城刺史部,任命申不害為漢城刺史,統一管理兩郡諸項事務。
對於越國方麵,目前還需要維持越王表麵上的統治,則是暗中任命衛鞅為吳越刺史部刺史,主管吳越四郡的相關事務。
至此,漢國已形成了兩個封國(白馬君、樓煩君)、三大刺史(朔方、漢城、吳越),十五郡(中央直轄巴郡、蜀郡、南鄭、吐費四郡,朔方刺史部轄五郡,漢城刺史部轄兩郡,吳越刺史部轄四郡)的喜人局麵。
漢王俱酒頒下王令,命各刺史部以發展農桑、提升生產力、訓練軍隊為中心任務,抓住諸侯耽於內鬥,無暇顧及邊角地段的有利時機,不斷吸引人口,大練內功,做好戰備。
完成行政區劃的調整,俱酒立即找來兵部侍郎樂池,與他共同探討對軍製的改革事宜。
漢國自南鄭起家,先建營,後組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可直接支配的軍隊有十二支,常備軍總兵力十五萬人左右。分別為:
一、蟜軍:以章蟜為主將,駐隴西郡。按周製,一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蟜軍常備軍是滿員,甚至超員的。
二、良軍:以兒良為主將,駐蜀郡和南鄭郡。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三、政軍:以聶政為主將,駐巴郡。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四、浩軍:浩軍原以淳於浩得名,淳於浩前往越國之後,雖然主將已換,但仍叫浩軍。以羊圖為主將,丁季為副將。
這支軍隊也是開了漢國軍隊改製的先河,主將不必固守於自己的防區,必須服從君令,聽從調動。軍隊的命名不必與主將有直接聯係。
浩軍為舟師部隊,在南鄭、巴、蜀三郡,漢水、陵水、長江上均有駐軍,但以巴郡的魚複為主要防區。
目前擁有大小船隻一千餘艘,水性超強的常備舟師士兵兩千五百人。
五、中軍:以吳起為主將,駐上郡。本來俱酒也欲用吳起的名字命名,但老吳不同意,所以起了這麽一個名字,以示老吳的忠心。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六、禦軍:以端木伯禦為主將的禦軍,這是漢國的主力騎兵部隊,駐朔方郡。得益於對河南地和草原諸部的管理,禦軍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戰馬高達三萬餘匹。
戰時草原諸部全民皆兵,戰力還可翻番。
七、果騮軍:以王廖為主將,以朝鮮特產果騮馬組建的重甲騎兵部隊,駐漢城郡。常備滿員重騎兵三千人,輕騎兵七千人,戰馬一萬八千匹。
還有息長耕、風飛矢率領的一支部隊,駐守在倭郡,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不能稱之為軍。而且初到倭郡,百廢待興,很多物資都需要越國和漢城郡供應,是故這支部隊暫劃入果騮軍的範圍。
八、艅艎軍:以淳於浩為主將,駐琅琊郡。這是淳於浩進駐越國,由江水走向海洋之後,建立的新式舟師,其船隻更為高大,更能適應海洋作戰需要。
艅艎軍吸收了越國舟師力量,大小船隻兩千餘艘,其中大型艅艎艦二十四艘,已是戰國第一舟師部隊。
九、斬馘軍:以衛鞅為主將,駐吳郡。這是衛鞅創立的軍功爵製的產物,本來是要實行斬首記功的,在俱酒的勸說下,改為斬馘記功,簡單一點說,就是割耳軍。
斬馘軍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十、太行軍:這是易十七中原突圍之後,率領的鄭國舊部組成的軍隊,目前是身處敵後,是將俱酒的遊擊戰爭理論落實得最出色的部隊。
太行軍人數約在五千餘人,本不成一軍,但由於其獨立作戰、牽製多國諸侯的特殊性,仍按一軍對待。
十一,白馬軍。由白馬君介山恢領導,以原來的白馬氐國為基礎,國內閑時為民,戰時為兵,可用兵力在兩到三萬之間。
十二,樓煩軍。由樓夫人和公子信控製,以樓煩部為基礎。名義上雖然還保持樓煩的稱號,其實已經完全變成了一支可由漢王直接指揮的部隊。可用兵力亦在兩至三萬之間,且多為兵民合一的騎兵。
間接指揮的一軍:指狐哀、呂進率領的、當年的太行孤軍,目前潛伏在中山國境內,雖然名義上不歸漢國,但卻是一支從上到下完全漢化了的軍隊。
為了保持其穩定性,長期以來俱酒未對該軍做出任何指令,以保證其潛伏的安全性。
另外,還有懷木率領的禦林軍,主要負責成都宮城以及漢王本人出行的安全。
以上諸軍都是常備軍,總兵力約在十五萬左右。按照戰國特性,戰時全民皆兵,一旦發生大的戰事,可以將兵力迅速膨脹二至三倍。
征發匈奴降卒,招募林胡之民,在陰山之麓開采鐵礦,白雲鄂博豐富的鐵礦石從此大見天日,成為漢國高質量軍器的強大保障。
將原匈奴地盤設立北地郡,任命巴寧為郡守,爨襄為郡尉,在廣袤的草原上建立漢國統治。
同時,由於匈奴已不複存在,章蟜所控製的隴西郡順勢北擴,將後世的寧夏平原一帶也納入管理範圍。
至此,隴西、北地、朔方、雲中、上郡五郡已經連成一整片,成為漢國最大的一片疆土。
鑒於此時西部疆土極大拓展,且與漢國首都成都又有重山遠隔,俱酒決心效仿漢武帝,建立刺史部。
目前漢國實行的中“中央-郡-縣”三級統治,刺史部的建立,就有如後世的行省。於是目前的統治層級就變成了“中央-刺史部-郡-縣”四級。
從曆史實踐來看,在交通、通訊都不發達的古代,建立“省”一級的刺史部,有利於對邊緣地帶的管理。特別是在目前情況下,漢國飛地較多,更有利於凝聚力量,統一管理。
但在首都附近,則繼續實行三級行政體製,由中央直接管理,稱為直隸。
刺史部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製,劃定多個郡縣作為一個區劃,由中央派遣刺史一人,專門負責巡察該區境內的吏政民治。
理論上刺史部隻是行使監察職能,並不承擔各郡縣的行政管理及民生庶務。但在經過中央授權的情況下,可以負責重大外交軍事事務。
以漢王俱酒對吳起的信任,他下令設立朔方刺史部,任命太尉吳起兼任朔方刺史,監察上郡、朔方、北地、五原、隴西五郡的行政治理,並統一指揮五郡兵馬,為入主中原,一統天下做充足準備。
同時,以漢城郡、倭郡為主體,設立漢城刺史部,任命申不害為漢城刺史,統一管理兩郡諸項事務。
對於越國方麵,目前還需要維持越王表麵上的統治,則是暗中任命衛鞅為吳越刺史部刺史,主管吳越四郡的相關事務。
至此,漢國已形成了兩個封國(白馬君、樓煩君)、三大刺史(朔方、漢城、吳越),十五郡(中央直轄巴郡、蜀郡、南鄭、吐費四郡,朔方刺史部轄五郡,漢城刺史部轄兩郡,吳越刺史部轄四郡)的喜人局麵。
漢王俱酒頒下王令,命各刺史部以發展農桑、提升生產力、訓練軍隊為中心任務,抓住諸侯耽於內鬥,無暇顧及邊角地段的有利時機,不斷吸引人口,大練內功,做好戰備。
完成行政區劃的調整,俱酒立即找來兵部侍郎樂池,與他共同探討對軍製的改革事宜。
漢國自南鄭起家,先建營,後組軍,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可直接支配的軍隊有十二支,常備軍總兵力十五萬人左右。分別為:
一、蟜軍:以章蟜為主將,駐隴西郡。按周製,一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蟜軍常備軍是滿員,甚至超員的。
二、良軍:以兒良為主將,駐蜀郡和南鄭郡。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三、政軍:以聶政為主將,駐巴郡。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四、浩軍:浩軍原以淳於浩得名,淳於浩前往越國之後,雖然主將已換,但仍叫浩軍。以羊圖為主將,丁季為副將。
這支軍隊也是開了漢國軍隊改製的先河,主將不必固守於自己的防區,必須服從君令,聽從調動。軍隊的命名不必與主將有直接聯係。
浩軍為舟師部隊,在南鄭、巴、蜀三郡,漢水、陵水、長江上均有駐軍,但以巴郡的魚複為主要防區。
目前擁有大小船隻一千餘艘,水性超強的常備舟師士兵兩千五百人。
五、中軍:以吳起為主將,駐上郡。本來俱酒也欲用吳起的名字命名,但老吳不同意,所以起了這麽一個名字,以示老吳的忠心。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六、禦軍:以端木伯禦為主將的禦軍,這是漢國的主力騎兵部隊,駐朔方郡。得益於對河南地和草原諸部的管理,禦軍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戰馬高達三萬餘匹。
戰時草原諸部全民皆兵,戰力還可翻番。
七、果騮軍:以王廖為主將,以朝鮮特產果騮馬組建的重甲騎兵部隊,駐漢城郡。常備滿員重騎兵三千人,輕騎兵七千人,戰馬一萬八千匹。
還有息長耕、風飛矢率領的一支部隊,駐守在倭郡,人數約在三千人左右,不能稱之為軍。而且初到倭郡,百廢待興,很多物資都需要越國和漢城郡供應,是故這支部隊暫劃入果騮軍的範圍。
八、艅艎軍:以淳於浩為主將,駐琅琊郡。這是淳於浩進駐越國,由江水走向海洋之後,建立的新式舟師,其船隻更為高大,更能適應海洋作戰需要。
艅艎軍吸收了越國舟師力量,大小船隻兩千餘艘,其中大型艅艎艦二十四艘,已是戰國第一舟師部隊。
九、斬馘軍:以衛鞅為主將,駐吳郡。這是衛鞅創立的軍功爵製的產物,本來是要實行斬首記功的,在俱酒的勸說下,改為斬馘記功,簡單一點說,就是割耳軍。
斬馘軍常備軍滿員,一萬兩千五百人。
十、太行軍:這是易十七中原突圍之後,率領的鄭國舊部組成的軍隊,目前是身處敵後,是將俱酒的遊擊戰爭理論落實得最出色的部隊。
太行軍人數約在五千餘人,本不成一軍,但由於其獨立作戰、牽製多國諸侯的特殊性,仍按一軍對待。
十一,白馬軍。由白馬君介山恢領導,以原來的白馬氐國為基礎,國內閑時為民,戰時為兵,可用兵力在兩到三萬之間。
十二,樓煩軍。由樓夫人和公子信控製,以樓煩部為基礎。名義上雖然還保持樓煩的稱號,其實已經完全變成了一支可由漢王直接指揮的部隊。可用兵力亦在兩至三萬之間,且多為兵民合一的騎兵。
間接指揮的一軍:指狐哀、呂進率領的、當年的太行孤軍,目前潛伏在中山國境內,雖然名義上不歸漢國,但卻是一支從上到下完全漢化了的軍隊。
為了保持其穩定性,長期以來俱酒未對該軍做出任何指令,以保證其潛伏的安全性。
另外,還有懷木率領的禦林軍,主要負責成都宮城以及漢王本人出行的安全。
以上諸軍都是常備軍,總兵力約在十五萬左右。按照戰國特性,戰時全民皆兵,一旦發生大的戰事,可以將兵力迅速膨脹二至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