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6章 改革軍製
戰國:讓你弱國苟活你卻逆天改命 作者:封少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經過漢王俱酒與兵部侍郎樂池的多次協商,拿出了一份相對成熟的軍製改革方案。
第一,改革漢國常備軍建製。
按周朝的兵製,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轄五師;二千五百人為一師,轄五旅;每旅五百人,轄五卒;百人為卒,二十人為兩。
這樣就建立起“五五製”的軍隊架構,即一軍轄五師,一師轄五旅,一旅轄五卒,一卒轄五兩。
明確漢王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太尉為日常具體事務管理者,但凡有戰,諸軍必須有虎符方可調動。
第二,改革軍隊番號。
改革軍隊番號,是樂池提出的建議之一。他認為以軍事主官的名字命名部隊,弊大於利。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軍隊固化,隻認主將,不識君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按俱酒的本意,就按數字排列就可以,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多簡單!但作為戰國人的樂池則覺得不夠威風,不利於軍隊士氣的凝結。
確實,以主將命名的軍隊,全軍體現著軍事主官的氣質和特點,也有利於提升士氣。一下子改成了數字軍,士卒們恐怕一時難以接受。
但要改成虎賁軍、威勝軍、天雄軍之類的名稱,俱酒也感覺華而不實,沒有意義,還不如原來的命名方式好記。
他靈機一動,決定用駐地後世的名稱,來命名軍隊的名字。這些地名,都是經過曆史篩選的,特別是有利於俱酒這個穿越者記憶。
章蟜的“蟜軍”駐地為綿諸,也即後世的天水,遂改“蟜軍”為天水軍。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漢國上應銀河,下處漢水,漢水故稱天漢,而漢水的源頭就在天水境內。
這樣一解釋,“天水軍”立馬就跟漢國的國運相連接,成為一個高大上的名字。
兒良的“良軍”主要負責成都和南鄭的防務,遂以川蜀別稱天府命名,是為“天府軍”。
之前已經出現過“天府學宮”,此次再命名“天府軍”,使“良軍”衛戍部隊的性質更加突出。
聶政的“政軍”常駐地為巴郡,嘉陵水繞城而過,再者俱酒起事時,在嘉陵水上血戰數場,方進入巴蜀之地,“嘉陵”二字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遂命名為“嘉陵軍”。
端木伯禦的“禦軍”作為騎兵部隊,常駐地朔方,朔方軍在曆史上本來就是一支著名的軍隊,幹脆命名為朔方軍。
吳起的“中軍”常駐地上郡膚施城,後世這裏有一個偉大的名字叫“延安”,這可是一片神奇的龍興之地,這個名字不能遺漏了,於是命名為“延安軍”。
“延”意味著延長、延續,而“安”則意味著安定、平安。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對和平綿延渴望的意思,充分體現了“止戈為武”的意境,也不錯。
以淳於浩名字命名的“浩軍”,其駐地魚複,目前楚漢交好的情況下,其主要任務是防守長江口。
其本質上就是漢國舟師,具有獨一無二性,俱酒也不想費勁去取名字了,幹脆就叫舟師。
樂池又將十二軍分為內六軍和外六軍。
內六軍為:天水軍、天府軍、朔方軍、嘉陵軍、延安軍和舟師。這六軍,既是漢國的起家部隊,也駐守在漢國實際控製的疆土上,故稱為內六軍。
外六軍為:斬馘軍、果騮軍、太行軍、艅艎軍、樓煩軍和白馬軍。這六軍,四軍處於飛地,兩軍屬於戎狄歸化,也沒有參與漢國崛起的過程,是故稱為外六軍。
第三,完善軍功爵製。
衛鞅設計的十七級軍功爵製,有其科學性和進步意義,但俱酒作為一個後世靈魂,總覺得造士、簪嫋、上造、公士、不更等爵位的稱唿和叫法過於別扭,或者說秦國的痕跡過於隆重。
俱酒一直在考慮將後世的軍銜製度移植到戰國,建立一套純粹的軍功晉升體係。
此次內外六軍整備完成,俱酒覺得機會似乎成熟了,他決定在內六軍中率先試驗,為眾多將士建立起穩定的軍功升遷機製,讓大家奮鬥有盼頭,打仗有希望。
結合後世世界各國的軍銜製度,俱酒親自動手,製定出了漢國軍功爵位體係,共分四等十四級:
一、元帥(一級)
元帥:這一銜級授予為“尚同”大業做出特殊貢獻者,輕易不授。
二、將官(五級)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
三、校官(四級)
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四、尉官(四級)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製定完畢之後,俱酒又發覺了一點不妥。按照後世軍銜製度整出的這一套軍爵製,尉官是最低級軍官,這和漢國現行“三公”中“太尉”一職有所衝突。
不明就理的人,可能會將太尉與四級尉官爵位做比較,畢竟一筆寫不出兩個“尉”字嘛!
於是俱酒頒下王令,改太尉為大司馬。大司馬一職,在唐虞商周時代就是掌管武事的,薑子牙、司馬穰苴都做過大司馬。
進入西漢,漢武帝時期廢除太尉,複置大司馬,衛青、霍去病、霍光等都擔任過大司馬之職。
俱酒克隆版的“十四級軍功爵製”,與後世軍銜製度有所不同,因為它更突出爵位屬性。
在強調榮譽感和責任心的同時,“十四級軍功爵製”作為一種爵位體係,將與職位、職務、土地、田產、房屋、賞賜、免稅等利益相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
與之相配套,由樂池等兵部一幹人等,設計出了詳細的記功晉爵操作細則,先下發全軍討論,然後再進行試點,最後全麵推開。
同時,俱酒強調,這一套製度隻適用於軍隊體係,地方文官體係不參與評比,重點突出在大爭之世中,軍功的特殊性。
為確保軍隊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在尚同大業完成之前,謹慎授予中將及以上軍爵。
當然俱酒也不會懼怕“十四級軍爵”很快用到頂,隨著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皇帝的寶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很快就會下放,封公封侯將會成為更高層次的積分機製,激勵著治下臣民。
如果形勢需要,完全可以進一步拆分嘛!東漢時期,將侯拆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級,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將,也才封個縣侯;關羽的漢壽亭侯,也就是個亭侯。
清朝時期,更加登峰造極,將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全部拆分為一、二、三等,生生將五級變成了十五級,這你能受得了?
為什麽要這麽做?
迴答這個問題,就像要迴答為什麽打遊戲會上癮?
因為層層升級、關關積分、激勵加成的機製,讓玩家享受成長,追求挑戰,在環環相扣中不斷前進。
俱酒相信,這一套凝聚了人類兩千年文明智慧的軍功爵位製度,要比衛鞅設計的斬首記功製度先進得多,有效打通了下層人才向上流通的渠道,必將發揮出巨大的激勵效應。
第一,改革漢國常備軍建製。
按周朝的兵製,一萬二千五百人為一軍,轄五師;二千五百人為一師,轄五旅;每旅五百人,轄五卒;百人為卒,二十人為兩。
這樣就建立起“五五製”的軍隊架構,即一軍轄五師,一師轄五旅,一旅轄五卒,一卒轄五兩。
明確漢王為全國軍隊的最高統帥,太尉為日常具體事務管理者,但凡有戰,諸軍必須有虎符方可調動。
第二,改革軍隊番號。
改革軍隊番號,是樂池提出的建議之一。他認為以軍事主官的名字命名部隊,弊大於利。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軍隊固化,隻認主將,不識君主,形成尾大不掉之勢。
按俱酒的本意,就按數字排列就可以,第一軍、第二軍、第三軍……多簡單!但作為戰國人的樂池則覺得不夠威風,不利於軍隊士氣的凝結。
確實,以主將命名的軍隊,全軍體現著軍事主官的氣質和特點,也有利於提升士氣。一下子改成了數字軍,士卒們恐怕一時難以接受。
但要改成虎賁軍、威勝軍、天雄軍之類的名稱,俱酒也感覺華而不實,沒有意義,還不如原來的命名方式好記。
他靈機一動,決定用駐地後世的名稱,來命名軍隊的名字。這些地名,都是經過曆史篩選的,特別是有利於俱酒這個穿越者記憶。
章蟜的“蟜軍”駐地為綿諸,也即後世的天水,遂改“蟜軍”為天水軍。
還有一個原因,因為漢國上應銀河,下處漢水,漢水故稱天漢,而漢水的源頭就在天水境內。
這樣一解釋,“天水軍”立馬就跟漢國的國運相連接,成為一個高大上的名字。
兒良的“良軍”主要負責成都和南鄭的防務,遂以川蜀別稱天府命名,是為“天府軍”。
之前已經出現過“天府學宮”,此次再命名“天府軍”,使“良軍”衛戍部隊的性質更加突出。
聶政的“政軍”常駐地為巴郡,嘉陵水繞城而過,再者俱酒起事時,在嘉陵水上血戰數場,方進入巴蜀之地,“嘉陵”二字有著重要的紀念意義,遂命名為“嘉陵軍”。
端木伯禦的“禦軍”作為騎兵部隊,常駐地朔方,朔方軍在曆史上本來就是一支著名的軍隊,幹脆命名為朔方軍。
吳起的“中軍”常駐地上郡膚施城,後世這裏有一個偉大的名字叫“延安”,這可是一片神奇的龍興之地,這個名字不能遺漏了,於是命名為“延安軍”。
“延”意味著延長、延續,而“安”則意味著安定、平安。這兩個字合在一起,就是對和平綿延渴望的意思,充分體現了“止戈為武”的意境,也不錯。
以淳於浩名字命名的“浩軍”,其駐地魚複,目前楚漢交好的情況下,其主要任務是防守長江口。
其本質上就是漢國舟師,具有獨一無二性,俱酒也不想費勁去取名字了,幹脆就叫舟師。
樂池又將十二軍分為內六軍和外六軍。
內六軍為:天水軍、天府軍、朔方軍、嘉陵軍、延安軍和舟師。這六軍,既是漢國的起家部隊,也駐守在漢國實際控製的疆土上,故稱為內六軍。
外六軍為:斬馘軍、果騮軍、太行軍、艅艎軍、樓煩軍和白馬軍。這六軍,四軍處於飛地,兩軍屬於戎狄歸化,也沒有參與漢國崛起的過程,是故稱為外六軍。
第三,完善軍功爵製。
衛鞅設計的十七級軍功爵製,有其科學性和進步意義,但俱酒作為一個後世靈魂,總覺得造士、簪嫋、上造、公士、不更等爵位的稱唿和叫法過於別扭,或者說秦國的痕跡過於隆重。
俱酒一直在考慮將後世的軍銜製度移植到戰國,建立一套純粹的軍功晉升體係。
此次內外六軍整備完成,俱酒覺得機會似乎成熟了,他決定在內六軍中率先試驗,為眾多將士建立起穩定的軍功升遷機製,讓大家奮鬥有盼頭,打仗有希望。
結合後世世界各國的軍銜製度,俱酒親自動手,製定出了漢國軍功爵位體係,共分四等十四級:
一、元帥(一級)
元帥:這一銜級授予為“尚同”大業做出特殊貢獻者,輕易不授。
二、將官(五級)
大將、上將、中將、少將、準將。
三、校官(四級)
大校、上校、中校、少校
四、尉官(四級)
大尉、上尉、中尉、少尉。
製定完畢之後,俱酒又發覺了一點不妥。按照後世軍銜製度整出的這一套軍爵製,尉官是最低級軍官,這和漢國現行“三公”中“太尉”一職有所衝突。
不明就理的人,可能會將太尉與四級尉官爵位做比較,畢竟一筆寫不出兩個“尉”字嘛!
於是俱酒頒下王令,改太尉為大司馬。大司馬一職,在唐虞商周時代就是掌管武事的,薑子牙、司馬穰苴都做過大司馬。
進入西漢,漢武帝時期廢除太尉,複置大司馬,衛青、霍去病、霍光等都擔任過大司馬之職。
俱酒克隆版的“十四級軍功爵製”,與後世軍銜製度有所不同,因為它更突出爵位屬性。
在強調榮譽感和責任心的同時,“十四級軍功爵製”作為一種爵位體係,將與職位、職務、土地、田產、房屋、賞賜、免稅等利益相掛鉤,形成有效的激勵機製。
與之相配套,由樂池等兵部一幹人等,設計出了詳細的記功晉爵操作細則,先下發全軍討論,然後再進行試點,最後全麵推開。
同時,俱酒強調,這一套製度隻適用於軍隊體係,地方文官體係不參與評比,重點突出在大爭之世中,軍功的特殊性。
為確保軍隊始終保持旺盛的戰鬥力,在尚同大業完成之前,謹慎授予中將及以上軍爵。
當然俱酒也不會懼怕“十四級軍爵”很快用到頂,隨著自己一步一步走向皇帝的寶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很快就會下放,封公封侯將會成為更高層次的積分機製,激勵著治下臣民。
如果形勢需要,完全可以進一步拆分嘛!東漢時期,將侯拆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級,授以位次不同的功臣。雲台二十八將,也才封個縣侯;關羽的漢壽亭侯,也就是個亭侯。
清朝時期,更加登峰造極,將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全部拆分為一、二、三等,生生將五級變成了十五級,這你能受得了?
為什麽要這麽做?
迴答這個問題,就像要迴答為什麽打遊戲會上癮?
因為層層升級、關關積分、激勵加成的機製,讓玩家享受成長,追求挑戰,在環環相扣中不斷前進。
俱酒相信,這一套凝聚了人類兩千年文明智慧的軍功爵位製度,要比衛鞅設計的斬首記功製度先進得多,有效打通了下層人才向上流通的渠道,必將發揮出巨大的激勵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