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空可以到荷蘭看一看,尤其是鹿特丹漂浮農場。這個漂浮農場麵積是一千多平方米,主要用於奶牛養殖,平均每天產奶800升。”
“通過這一係列的努力和技術創新,鹿特丹與水之間的韌性大幅度增強,鹿特丹被聯合國評為‘全球100個韌性城市項目’的示範城市、‘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領導城市’。”
“第二是,以綠蔭城。綠城過去為什麽叫綠城,是因為樹多。但是現在,已經名不符實了!沒有樹的城市,樓建得再高,也沒有生機。”
“我所說的這種綠,並非是投機取巧地大麵積種植草皮,而是要真正地把城市的生態環境搞好。”
“人們評價一座城市的生態好壞,其實沒有多少人記得負氧離子多高叫高、多低叫低。大家記得住的是什麽?金水河裏還有沒有魚?你的天空還有沒有鳥?你這個城市的河流如果隻具有泄洪和排澇功能,魚不可能生存。你的城市連片像樣的樹林都沒有,鳥都沒地方歇腳!鳥都不想在你這個城市拉屎!”
“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叫做,鳥都不鳥你!”
“河裏常年有魚,天空經常有鳥,這就是生態。這就叫:用生命說明生態。”
大家聽到這裏深以為然,綠城的確是太差了,天天挖溝,到處都是施工工地,塵土飛揚。
形容一個地方如何差,大家都說是鳥不拉屎的地方,看來,很有道理啊。
老師們都生活在綠城,對綠城的規劃失序、生態失衡早就不滿了,也都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第三是,以文化城。化,就是教化,感化,融化,將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一個忽略文化發展的城市,樓建得再高,廣場建得再氣派,充其量也隻是一片鋼筋水泥的森林罷了。”
“可笑的是,我們不少人還在嘲笑歐洲一些城市的落後,說他們的建築古舊、街道狹窄,一點也不現代。殊不知他們的建築都有上千年、幾百年的曆史!在羅馬的城市裏走一走,到處都是文化。而你在綠城的大街上走一走,哪裏有一點曆史的痕跡?哪裏有一點文化的氣息?”
“看到綠城天天大拆大建,我就想到三個字:暴發戶。”
“文化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城市的風貌和氣質。就像英國地理學家彼德?霍爾在定義‘世界城市’時所提到的那樣,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政治影響力一樣,也是城市是否一流的一個重要軟實力指標。”
“隻有以文化城,才能改變千城一麵的現象。因為文化是獨特的,特別是本土文化,有這個城市獨特的記憶。把文化體現出來了,你的城市特色、特點也就出來了。有了文化的滋潤,城市才不再粗陋可鄙,有了文化的融入,城市才顯得有厚度、有溫度,才值得品味。”
“綠城必須對本土文化加強研究整理,積極傳播推廣;把挖掘曆史文化內涵與城市街道、老舊小區、人文景觀有機更新結合,保護文化遺產,保留城市記憶,感知曆史傳統,真正讓綠城與中國古都的地位相匹配。”
“第四是,以業興城。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要明確主導產業。綠城的主導產業是什麽?客車?食品?商貿?綠城的工作報告一年一個樣,每五年要換一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能經常換嗎?能經常換的產業,能主導嗎?”
“綠城作為河洛省的省會,在產業發展上不敢想、不敢闖!一說起河洛省,就是糧食,就是方便麵,就是豬肉,就是火腿腸,一說綠城,就是速凍水餃、湯圓和大棗,與高科技、新興產業毫不沾邊!”
“為什麽有個說法叫做中部塌陷?是因為你自己的省會就不行,產業層次太低了!”
江寒說到這裏明顯有些激動,張保強說道:“江寒,你的觀點我不同意。我們的產業主要是圍繞農業來的,因為我們是農業大省、產糧大省,我們在國家糧食安全上擔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在農業的基礎上發展食品工業,符合國家給我們省的定位。”
江寒歎道:“咱們省的人,太老實了!說老實還算是好聽的。說不好聽的,就是懶蛋!不想幹事!這方麵,我們與南方的省份差遠了。南方人幹事,是先看看國家不讓幹什麽,其他事他都可以幹。而我們呢,是研究國家讓我們幹什麽,國家沒說的事我們就不敢幹或者是不去幹!”
“國家讓我們大力發展農業,但並沒有規定不讓我們發展高科技產業!”江寒說道:“窮是有根的,困是有因的。我們之所以發展慢,都不能隻埋怨政策,隻能怪我們自己不爭氣!”
江寒感到,反正要去省外工作,索性在這裏說個痛快。如果這些話能被綠城市領導、省領導聽到,也許對他們會有所觸動。
“有一種說法叫做:山河四省。晉省是挖煤的,冀省是打鐵的,魯省是種菜的,我們省是種地的。”
“這四個省,又被稱為是:菜園子、氣罐子、糧壇子、礦坑子。”
“有人還出了一副對聯:勤勤懇懇挖地種菜,老老實實挖煤打鐵,橫批:全是冤種。”
“看看這四個省總人口超過了3億,基本上每四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是山河故人。”
“這四個地方發展一般,原因是什麽呢,不敢試,不敢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看著過去的輝煌唉聲歎氣。”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之江省,在改革開放之前是什麽樣子?窮得很!他們的山地丘陵多,田少,自然資源也少。而一旦改革開放之後如何?迅速追上來了?之江人的敢闖敢幹,我們能比嗎?”
“之江人有四個千萬的精神,叫做: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
“而我們在幹什麽?手裏有糧,心裏不慌。當之江人全中國跑市場的時候,我們還在沾沾自喜,隻要有吃的,啥也不用怕!反正,我們是國人廚房、中華糧倉!”
“通過這一係列的努力和技術創新,鹿特丹與水之間的韌性大幅度增強,鹿特丹被聯合國評為‘全球100個韌性城市項目’的示範城市、‘城市氣候領導聯盟c40領導城市’。”
“第二是,以綠蔭城。綠城過去為什麽叫綠城,是因為樹多。但是現在,已經名不符實了!沒有樹的城市,樓建得再高,也沒有生機。”
“我所說的這種綠,並非是投機取巧地大麵積種植草皮,而是要真正地把城市的生態環境搞好。”
“人們評價一座城市的生態好壞,其實沒有多少人記得負氧離子多高叫高、多低叫低。大家記得住的是什麽?金水河裏還有沒有魚?你的天空還有沒有鳥?你這個城市的河流如果隻具有泄洪和排澇功能,魚不可能生存。你的城市連片像樣的樹林都沒有,鳥都沒地方歇腳!鳥都不想在你這個城市拉屎!”
“說一句不好聽的話叫做,鳥都不鳥你!”
“河裏常年有魚,天空經常有鳥,這就是生態。這就叫:用生命說明生態。”
大家聽到這裏深以為然,綠城的確是太差了,天天挖溝,到處都是施工工地,塵土飛揚。
形容一個地方如何差,大家都說是鳥不拉屎的地方,看來,很有道理啊。
老師們都生活在綠城,對綠城的規劃失序、生態失衡早就不滿了,也都頻頻點頭,表示同意。
“第三是,以文化城。化,就是教化,感化,融化,將文化融入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一個忽略文化發展的城市,樓建得再高,廣場建得再氣派,充其量也隻是一片鋼筋水泥的森林罷了。”
“可笑的是,我們不少人還在嘲笑歐洲一些城市的落後,說他們的建築古舊、街道狹窄,一點也不現代。殊不知他們的建築都有上千年、幾百年的曆史!在羅馬的城市裏走一走,到處都是文化。而你在綠城的大街上走一走,哪裏有一點曆史的痕跡?哪裏有一點文化的氣息?”
“看到綠城天天大拆大建,我就想到三個字:暴發戶。”
“文化是城市的一張名片,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城市的風貌和氣質。就像英國地理學家彼德?霍爾在定義‘世界城市’時所提到的那樣,文化影響力,和經濟、政治影響力一樣,也是城市是否一流的一個重要軟實力指標。”
“隻有以文化城,才能改變千城一麵的現象。因為文化是獨特的,特別是本土文化,有這個城市獨特的記憶。把文化體現出來了,你的城市特色、特點也就出來了。有了文化的滋潤,城市才不再粗陋可鄙,有了文化的融入,城市才顯得有厚度、有溫度,才值得品味。”
“綠城必須對本土文化加強研究整理,積極傳播推廣;把挖掘曆史文化內涵與城市街道、老舊小區、人文景觀有機更新結合,保護文化遺產,保留城市記憶,感知曆史傳統,真正讓綠城與中國古都的地位相匹配。”
“第四是,以業興城。一個城市的發展,必須要明確主導產業。綠城的主導產業是什麽?客車?食品?商貿?綠城的工作報告一年一個樣,每五年要換一個主導產業。主導產業能經常換嗎?能經常換的產業,能主導嗎?”
“綠城作為河洛省的省會,在產業發展上不敢想、不敢闖!一說起河洛省,就是糧食,就是方便麵,就是豬肉,就是火腿腸,一說綠城,就是速凍水餃、湯圓和大棗,與高科技、新興產業毫不沾邊!”
“為什麽有個說法叫做中部塌陷?是因為你自己的省會就不行,產業層次太低了!”
江寒說到這裏明顯有些激動,張保強說道:“江寒,你的觀點我不同意。我們的產業主要是圍繞農業來的,因為我們是農業大省、產糧大省,我們在國家糧食安全上擔負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在農業的基礎上發展食品工業,符合國家給我們省的定位。”
江寒歎道:“咱們省的人,太老實了!說老實還算是好聽的。說不好聽的,就是懶蛋!不想幹事!這方麵,我們與南方的省份差遠了。南方人幹事,是先看看國家不讓幹什麽,其他事他都可以幹。而我們呢,是研究國家讓我們幹什麽,國家沒說的事我們就不敢幹或者是不去幹!”
“國家讓我們大力發展農業,但並沒有規定不讓我們發展高科技產業!”江寒說道:“窮是有根的,困是有因的。我們之所以發展慢,都不能隻埋怨政策,隻能怪我們自己不爭氣!”
江寒感到,反正要去省外工作,索性在這裏說個痛快。如果這些話能被綠城市領導、省領導聽到,也許對他們會有所觸動。
“有一種說法叫做:山河四省。晉省是挖煤的,冀省是打鐵的,魯省是種菜的,我們省是種地的。”
“這四個省,又被稱為是:菜園子、氣罐子、糧壇子、礦坑子。”
“有人還出了一副對聯:勤勤懇懇挖地種菜,老老實實挖煤打鐵,橫批:全是冤種。”
“看看這四個省總人口超過了3億,基本上每四個中國人就有一個是山河故人。”
“這四個地方發展一般,原因是什麽呢,不敢試,不敢闖,因循守舊,固步自封,看著過去的輝煌唉聲歎氣。”
“我們再來對比一下之江省,在改革開放之前是什麽樣子?窮得很!他們的山地丘陵多,田少,自然資源也少。而一旦改革開放之後如何?迅速追上來了?之江人的敢闖敢幹,我們能比嗎?”
“之江人有四個千萬的精神,叫做:走遍千山萬水,說盡千言萬語,想盡千方百計,吃盡千辛萬苦。”
“而我們在幹什麽?手裏有糧,心裏不慌。當之江人全中國跑市場的時候,我們還在沾沾自喜,隻要有吃的,啥也不用怕!反正,我們是國人廚房、中華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