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國如今有三個比較強大的勢力。在島國狹長的地形之中,一個是西麵的東雲家,一個是被打的比較慘烈的將軍德川家,另一個是東麵的一個霸主伊達家。


    但東麵的霸主伊達家大家普遍認為裝備不行,大家隻是農民打架,對方隻是憑借更多的足輕兵當了霸主。


    如果和西麵的東雲家對上,肯定是沒的打。


    但東雲家現在也陷入了一個擴張極限的尷尬處境。因為他們滅了很多小大名,因此大家對他們十分警惕,一旦他們出兵,小大名就會加入對抗東雲家的聯軍,大家一起抱團抵抗。


    除此之外東雲家能用人口換取延壽教裝備,其他家族也能用木材或者人口同樣換取延壽教海運過來的刀和鎧甲。


    在這種大家都有“進口武器和進口防具”的支持下,東雲家做不到隨便派一點兵就把對方滅了。也是要出動武士的,可是武士對轟總有損失,東雲家也沒有那麽多武士能一直死,總要慢慢培養出來,練出來。


    而且地盤大了,軍隊調動就比較困難,總要在某些地方放一些兵來維持地方治安,免得發生暴動。邊境上更是不能少放人,隻要士兵放少了,那就很可能會遇到偷襲,哪怕對方沒有跟你宣戰。


    這就是戰國,大家不需要搞什麽宣戰就能直接打。


    東雲家原本優勢的兵力被分攤到更大的領地和更長的“邊境”之中,能動用的機動兵力就很少了。現在東雲家周圍的勢力為了防備他們,都盡量把士兵囤積在東雲家的邊境,這導致他們也必須把一定數量的軍隊用來“防備”。


    東雲家隻能積蓄實力,想辦法破局。東雲誠甚至考慮在某個方向進行結盟,然後全力對付另一個方向的敵人,來達到集中兵力的目的,否則以東雲家能夠在倭國東部橫行的兵力和質量,卻憋屈地被各處掣肘無法施展拳腳,也讓人很不爽。


    德川家原本被打的有點慘,身為將軍卻因為軍隊拉胯導致造反的農民起義軍都打不過,後麵小勢力也打不過,可以說他們的表現才讓許多人放心地開始了爭霸,他們要為戰國的開啟負一半責任。


    這麽弱雞的朝廷,真的是讓人很難不生出野心來。


    結果將軍家的勢力在作戰中因為屢戰屢敗,所以處理了一批屍位素餐之輩,提拔起來一批新人之後,竟然有了振作的跡象,已經隱隱有些“迴暖”的跡象。


    那些見敵就逃的官員、將領連用話語轉圜的餘地都沒有,將軍隻能把這些“寵臣”“佞臣”統統革職。拿人來比喻的話,這算是腐敗的爛肉自己掉下來了,反而讓傷口有好轉的跡象,人反而看起來像是有救了。


    將軍家仍然有足夠的底蘊能夠撐一撐。


    守望禪師選擇的勢力是小野寺。這是個宗教小勢力,但卻是從幾百年前就流傳下來的老勢力。因為有宗教屬性所以即使被擊敗,也能以宗教傳承的形式存在。


    當年在初代德川將軍統一倭國之後,他們就和許多大名一樣被迫轉了封地,從山裏麵轉封到了靠近海的一塊地上。那些習慣於平原種田的去山裏打獵,山裏打獵的勢力去海邊撈魚,海邊捕魚的去平原,反正就是要讓所有人都不習慣。


    同時拆掉了大勢力,把裏麵的小勢力全都“恢複家名”,就是切的越零碎越好,對將軍的威脅才越小。


    原本在山裏的小野寺也成功地在這個過程中轉封千裏來到了海邊“恢複家名”之後成為了一個小勢力,一直存活到今天。


    如今他們的地理位置被夾在將軍的勢力和伊達家的中間,和其餘幾個小勢力瑟瑟發抖,害怕哪一天被這兩個大勢力給打下來吞了。


    雖然將軍名義上是他們這些小勢力的主公,但實際上到了現在他們盤踞當地百年,已經成了實際意義上的地頭蛇,享受高度自治。還是會害怕將軍用某種理由把他們的自治權力剝奪,逼迫家主退位,然後丟一個姓德川的過來,改個叫小野寺的姓就把領地奪走了。


    而伊達家就不用說了,如果他們要攻擊將軍,這些小勢力都是路上需要“車飛”的絆腳石。


    因此,當守望禪師忽然向小野寺拋出“橄欖枝”,說希望在他們的領地裏建立寺廟的時候,這段時間陷入惶恐不安的小野寺真的是喜出望外。


    守望禪師首先是大明人,不管哪個勢力想要動他都要擔心一下不可知的後果。其次守望禪師有錢,養得起軍隊,隻要把他們引進來,小野寺說不定一邊憑借對方大明人的身份保證安全,一邊賺到和大明做海貿生意的好處。


    能得好處還不用費心力去負責對方安全,真是件好事。


    領地?在當前這種到處都是亂戰的環境下,這裏說是你的領地,誰知道明天會不會就被其他大名派兵奪了去呢。與其如此,還不如用一片領地來交換一點安全感。


    宗教方麵的分歧什麽的更是不重要。


    要知道小野寺現在隻是掛名的和尚而已,吃肉喝酒、三妻四妾、頭發也隻是剃短沒有全剃,世俗化的非常徹底。但在倭國的這個大環境下,根本不算事,大家還把他們當和尚。


    都是這種和尚了,還會在意什麽倭國、大明之間的佛法方麵的分歧嗎?半點都不在乎的。


    守望禪師也是去年在倭國遊曆,走遍了可以為延壽教造船行業提供木材的,有海運木材可能性的地方和勢力。


    小野寺就是其中之一令他比較有印象的。


    一個是對方雖然頂著和尚的名頭,卻是真正的全員酒肉和尚,什麽都不戒不說,還子孫滿堂呢。這種事情令他震撼,自然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時對方的領地雖然是在海邊,但是他們熱衷於修建宗教相關的建築來標榜自己的和尚身份,順便用宗教來麻痹領地民眾的思想,用精神控製來統治領民。


    而這些宗教建築所使用的木材都非常大而粗,可以說是很有講究。為了修這些建築,小野寺也是在怎麽找到這些優質木材,怎麽更便宜地買下來和運過來這些方麵,具有嫻熟的經驗。


    因此守望禪師也是幫忙延壽教和小野寺“做過生意”的,和他們算是有往來。


    所以接到了周宇的命令之後,他經過思考,覺得小野寺真的是個完美的目標。他們再怎麽樣在倭國也被認為是和尚,收留守望禪師合情合理。


    同時他們的領地被夾在將軍家和伊達家之間不說,還靠海有港口可以輕鬆地進行海貿。


    夾在這兩家之間對小野寺家是一種惶惶不安的驚怖。可是對於本來就要搞事情的守望禪師來說,卻是個可以左右逢源的位置。


    小野寺家同意守望禪師的“請求”之後,立刻就把領地轉給了守望禪師和他的弟子無酉和尚。但還是留下了餘地,就是守望禪師隻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


    簡單來說就是把地免費“租賃”給了守望禪師,但那不代表就成了守望的地。


    當然,就這一片跟村子一樣,隻有一座廟還能看一下的小破地,守望也看不上。


    拿到土地進駐之後,守望立刻撒錢去擴大港口,準備迎接大明的海船,開展“商貿”。當然,其實就是接收周宇給的“援助”。


    這個港口是小野寺家的,其實都不算守望禪師的領地。但小野寺家把這當成守望禪師給的“租金”,欣然接受了,覺得這怎麽看都是一件好事。


    港口修建的工程吸引了許多窮苦農民過來做工。


    因為過去領主做這種事是不可能給錢的,都是讓領地的百姓去做免費勞工。但是這一次不同,大明來的守望禪師可以會發錢的!


    壽字幣在大明的購買力沒那麽強,但是到了草原上購買力能夠翻4倍之多。在倭國也是如此,因為農民們手裏根本沒有錢,所以錢就顯得特別值錢。


    明明每個人每天才發兩文錢,竟然達到了趨之若鶩的宣傳效果,讓貧苦農民搶著來掙這個錢。


    隻能說倭國的農民太苦太苦了,更是沒有掙錢的路子,平時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物易物的。隻有那些城市裏的居民才能通過做達官貴人、領主們的生意,或者為他們服務掙到錢,城外的農民有一文錢都會被領主盤剝走。


    在掙錢做工的熱情下,港口的擴建很順利。而且許多商人聞著味就過來了。


    他們從傳聞中得知守望禪師是大明極其富庶的一位大高僧,這一次可能是因為天朝上國改朝換代的緣故避走海外,來到東瀛落腳。


    可是這不妨礙人家依然在大明有著巨大的關係網,也有大量的難以想象的財產,來做這位大和尚的生意肯定比做領主的生意還要賺啊。


    有了這些聞到花蜜一般的蜜蜂圍過來的商人,倒是省了守望禪師不少的功夫。他直接把一些采購交給這些人來做,同時向這些既是商人,同時也能充當中間人的商人們放出消息:


    守望禪師決定在這裏建立一個人間幸福的佛國,如果有婦女和孩童過來避難,守望禪師可以考慮給她們工作給她們食物,在這裏遠離戰火過上一段平靜的生活,等到和平了再返迴家鄉。


    男性嘛就算了,除非是願意皈依佛門的年輕男性,他倒是可能考慮收他們為徒。青壯年男性還是自己去想辦法吧。


    商人們當然肅然起敬,覺得這才是天朝上國來的高僧風範啊,倭國的這些僧人,比一下都得拿去扔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顏醜文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顏醜文良並收藏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