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8章 求當大明的狗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作者:顏醜文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了來參加慶典的倭國和安南兩個國家之外,其他周邊國家也都收到了興漢發生大變故的事情。
短短時間內興漢就被大明取代了。這還不算什麽,原本和興漢交戰了8年的北原也被大明吞並了。
如果是長達幾年時間的血戰就算了,可是這個大明可怕就可怕在有本事攻入兩個帝國的首都,活捉兩個帝國的皇帝,然後其他地區紛紛投降,幾乎沒有抵抗就傳檄而定。
北原十三胡裏就有家族投了大明,周宇剛登基的時候也一下子有5省追隨,後麵攻下了京城之後原本拚死抵抗有機會劃江而治的南方五省也迅速紛紛降了明,這才讓大明舉旗三個月內就拿下了整個天下。
這等天選之人當了皇帝,誰敢說是憑運氣?所有人都會覺得那是大明皇帝高明的謀劃下才能做得到這曠古爍今的奇跡。
登基三個月建立一個疆域亙古未有的大帝國,不是奇跡是什麽。
因此他們趕緊紛紛派出使節前往大明京城覲見新皇帝,獻上忠誠。
對於倭國和安南的使者,他們提前見到了大明的軍隊威勢之後,更是隻想把和平掛在嘴邊,不希望惹惱了周宇,他一生氣派兵把他們兩國也吞並了。
周宇正好拿捏住了他們的心理,開始對兩國提出要求。
周宇要求倭國和安南都必須派遣男童過來大明學習知識和文化,另外派遣年輕女子過來當仆人,算是在大明務工賺錢了。
男童必須聰明與努力兼備,每年送來的數量為送來務工年輕女子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想送一個男童來大明“留學”,就得搭50個女工。
大明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但沒有零花錢。如果聰明伶俐學習好,才會發少量獎學金。
而女工其實就是仆役,其實說是來務工賺錢,其實就是給延壽教內部單身漢們相親的對象。
延壽教內部還是有很多條件比較差娶不上老婆的,他們在本地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年紀一歲一歲變大還是很急的,如果有一個外族女子可以娶,隻要能生養,他們其實並不介意娶。
大明的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隻要對比一下生活水平的差距,她們也會願意嫁到大明來。大明幾天掙的說不定都比她們在家鄉一年賺得多。
年輕女子流失對一個國家來說肯定是不好的,但周宇給出了誘餌,願意幫你們培養“留學生”,這對安南和倭國卻又具有十分強大的吸引力。
中央帝國的文化、知識對周邊小國來說真的是令他們垂涎欲滴。如果是私派的學生,他們當然可以自己派人來學,可是大概率找不到門路。沒什麽老師會去教一個外族學生,教完迴去了一輩子說不定都再也見不到麵。
在這個老師和學生具有父子關係一般的年代,外族學生隻能花大價錢才能找到一個老師,還可能學不到太多東西。
而公派留學生絕對是大大的不同,有朝廷兜底大家一起上課,肯定是有好老師的。那至少有了比較公平的機會,學到的東西比較多花費的成本也小。
那些安南、倭國的權貴,肯定是會喜歡把自己的後代之一派到大明來留學的。學不學得到多少另說,萬一結識到足夠有力的人脈的話,今後在權勢的爭奪中,說不定還會成為關鍵助力。
有一個官位兩個人條件差不多,分不清好歹的時候。此時其中一個是大明留學迴來的,國王心一偏就選了留學生,僅僅因為這名頭聽起來更像個“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留學生需要搭配50個年輕女工又不算什麽了。對這些願意把家裏子侄派過來留學的權貴來說,都是小問題。
好歹這兩個國家都是百萬到千萬人口之間的中等國家,區區幾十名年輕女子,送得起。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周宇要培養這些留學生,其實更深層的用意是在他們的思想中種下親大明的思想鋼印,覺得大明就是文明、先進、發達,永遠用仰視的態度來看待大明。
如果大明真的開始對外擴張,這些未來極有可能占據他們國內高層政治一席的人,也會在心裏想要與大明合並。就算不願意合並,他們也會覺得抵抗隻會粉身碎骨,而在大明麵前變成軟腳蝦,充滿了投降的想法。
周宇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下閑子鋪路,倒不是真的充滿了惡意。
對內壓迫掠奪,對外殖民掠奪,都不是周宇會幹出來的事。
種田、生產來創造財富比直接搶要可持續得多。
不管是遊牧還是海盜,地球就這麽大,當搶無可搶,或者搶夠了搶飽了之後,後續就沒有力氣發展了,興起和覆滅的速度一樣快。
周宇讓大明去搶周邊鄰國製造仇恨,製造出一批家園破滅窮的隻有一條命的對大明充滿仇恨的人出來幹嘛?
那樣做是純純有病。
擴張就要好好地把對方納入版圖,和正常的國民一樣平等對待。當然,要享受正常國民待遇,語言、掃盲這兩關都得過。
周邊國家的百姓隻要辛勤勞作,將更多大明需要的經濟作物、礦石等原材料輸送到大明,大明製作出新的產品返銷當地,他們也能憑借辛勤勞動買得起“進口商品”生活過的也不錯。
而如果被大明納入版圖成為大明的一員,他們等於也有機會獲得投資和技術,能夠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優勢來精加工原材料成為終端商品,直接出口換取更多的利潤。等於是從原材料供應端一躍成為生產端了,生產效率上升,成本下降利潤飆升,上下遊通吃,發生質變。
這才是周宇會做的事情,而不是用吞並的手段搶下地盤和人口,然後像壓榨國內的民眾那樣壓榨新地盤的人口。
相比安南和倭國需要更長期的計劃,高麗這邊就真的成了殺給猴看的雞,根本沒有什麽慢慢來。新的明軍乘船抵達後狂暴轟入,登陸後直接進攻武州、康州、良州,全被明軍拿下。
之前第一支登陸部隊,兩個師的明軍還用雲梯攻城。因為他們追求的是速度,需要把高麗打一個措手不及。
後麵他們把高麗軍隊在戰場上正麵擊潰之後,後續在武州和康州的登陸部隊的準備就更充分了,也不用搞突然襲擊,因為高麗軍隊在這個方向上已經被大量調動走,他們沒有實力四處防禦。
所以後續進攻武州和康州的四個師兵分幾路,不用雲梯攻城,而是用上了帶過來的易拆卸簡易箭塔。
簡易箭塔經過實戰發展,此時已經加強了足部支撐力,降低了支撐腳斷裂的風險。同時將標準版做了出來,統一將高度設定在6米,如果遇到更高的城牆,可以再加高3米。
同時對於墜落防護更好了,還加上了簡易的彈藥供給滑輪,讓彈藥的供給不再需要人送上去,而是直接從地麵吊上去,省時省力。
高麗城牆本來就矮,5米都算高,小城大多是4米多的城牆。最矮的隻有3米多,簡直弄幾個台階墊一墊就能上去。
因此明軍直接大膽抵近到20米距離把簡易箭塔立起來,最矮的箭塔就是6米高,盾弩手上去之後把盾一架,全是高打低,城牆上根本沒辦法站人,一射一個不吱聲。
明軍沒有用多少簡易箭塔,因為沒必要四麵圍攻。隻要用簡易箭塔控製住一麵城牆,把守軍壓製住,然後雲梯攻城,將明軍士兵投送到城牆上,守住“登陸點”,讓明軍士兵越來越多。
高麗的無甲兵是根本扛不住明軍精銳的先登重甲近戰兵的,隻要上去上百人,一麵城牆就算拿下來了,然後高麗士兵就隻有潰退一條路。
這種攻城方法可以將雲梯登城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除非城牆上的守軍有針對箭塔的重型武器,否則就得用人命填,無限製地用人命來換箭塔上的彈藥。
顯然高麗人既沒有重型武器,也沒有那個敢於頂住被單方麵射殺還能堅持的士氣。
一座座小城都被明軍用不到兩個時辰的時間內拿下來,拿下一麵城牆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個時辰。大多數時間是圍城和搭建箭塔的時間。
遭遇這種新穎的戰術,興漢的京城尚且沒有多少有效辦法,高麗的守軍更是束手無策,一個個都被圍在城市裏甕中捉鱉。
失去三個州之後高麗一方已經知道厲害了。
他們倒不是對明軍的戰鬥力有什麽誤解,而是他們對明軍的數量感到害怕。
如果明軍隻能抽調之前那3萬明軍來打高麗,隻要占的地盤太大,這3萬明軍是根本不夠分兵把守的。
最多集中在城市裏,但是城市外的鄉村明軍根本沒有控製住,物資、人力都沒有失去,他們不會太擔憂。
但現在情報顯示明軍的軍隊數量飆升到了9萬甚至10萬,說明大明可以從大陸抽調足夠多的軍隊來對付他們。而且不知道後續還有多少部隊會過來。
這種軍隊數量已經顯示興漢根本沒有對大明造成實際的威脅,甚至真的像李文賦所說的那樣,興漢已經滅亡了,大明已經入主中原,成為了一個新的中央帝國。
這種前景就太可怕了,他們選了錯的路,而且錯的離譜……
如果是被大明三萬人打得失去三個州,高麗人還敢打遊擊抵抗,因為你的人數就這些,總有顧此失彼的時候。
可現在是被九萬十萬人打得失去了三個州,那高麗還有幾個州可以丟?
全高麗一共就九個州,丟掉六個州那和滅亡沒區別。隻要大明隨便扶持個傀儡出來,軍力將瞬間逆轉,就是大明加高麗六個州打三個州。
不用再堅持抵抗,灰暗的前景會讓底下的人紛紛投降,高麗王朝會瞬間如風中殘燭一樣隨時滅亡。
因此在明軍開始下一波進軍全州、尚州、溟州的時候,他們立刻作出決定,釋放李文賦,帶上豐厚的財物和人質,讓高麗王室的重要人員陪同過去向明軍乞降。
隻求可以當大明的狗。
興漢?不熟,不認識了。
短短時間內興漢就被大明取代了。這還不算什麽,原本和興漢交戰了8年的北原也被大明吞並了。
如果是長達幾年時間的血戰就算了,可是這個大明可怕就可怕在有本事攻入兩個帝國的首都,活捉兩個帝國的皇帝,然後其他地區紛紛投降,幾乎沒有抵抗就傳檄而定。
北原十三胡裏就有家族投了大明,周宇剛登基的時候也一下子有5省追隨,後麵攻下了京城之後原本拚死抵抗有機會劃江而治的南方五省也迅速紛紛降了明,這才讓大明舉旗三個月內就拿下了整個天下。
這等天選之人當了皇帝,誰敢說是憑運氣?所有人都會覺得那是大明皇帝高明的謀劃下才能做得到這曠古爍今的奇跡。
登基三個月建立一個疆域亙古未有的大帝國,不是奇跡是什麽。
因此他們趕緊紛紛派出使節前往大明京城覲見新皇帝,獻上忠誠。
對於倭國和安南的使者,他們提前見到了大明的軍隊威勢之後,更是隻想把和平掛在嘴邊,不希望惹惱了周宇,他一生氣派兵把他們兩國也吞並了。
周宇正好拿捏住了他們的心理,開始對兩國提出要求。
周宇要求倭國和安南都必須派遣男童過來大明學習知識和文化,另外派遣年輕女子過來當仆人,算是在大明務工賺錢了。
男童必須聰明與努力兼備,每年送來的數量為送來務工年輕女子的五十分之一。也就是說想送一個男童來大明“留學”,就得搭50個女工。
大明負責他們的衣食住行,但沒有零花錢。如果聰明伶俐學習好,才會發少量獎學金。
而女工其實就是仆役,其實說是來務工賺錢,其實就是給延壽教內部單身漢們相親的對象。
延壽教內部還是有很多條件比較差娶不上老婆的,他們在本地婚姻市場沒有競爭力,年紀一歲一歲變大還是很急的,如果有一個外族女子可以娶,隻要能生養,他們其實並不介意娶。
大明的生活水平會不斷提高,隻要對比一下生活水平的差距,她們也會願意嫁到大明來。大明幾天掙的說不定都比她們在家鄉一年賺得多。
年輕女子流失對一個國家來說肯定是不好的,但周宇給出了誘餌,願意幫你們培養“留學生”,這對安南和倭國卻又具有十分強大的吸引力。
中央帝國的文化、知識對周邊小國來說真的是令他們垂涎欲滴。如果是私派的學生,他們當然可以自己派人來學,可是大概率找不到門路。沒什麽老師會去教一個外族學生,教完迴去了一輩子說不定都再也見不到麵。
在這個老師和學生具有父子關係一般的年代,外族學生隻能花大價錢才能找到一個老師,還可能學不到太多東西。
而公派留學生絕對是大大的不同,有朝廷兜底大家一起上課,肯定是有好老師的。那至少有了比較公平的機會,學到的東西比較多花費的成本也小。
那些安南、倭國的權貴,肯定是會喜歡把自己的後代之一派到大明來留學的。學不學得到多少另說,萬一結識到足夠有力的人脈的話,今後在權勢的爭奪中,說不定還會成為關鍵助力。
有一個官位兩個人條件差不多,分不清好歹的時候。此時其中一個是大明留學迴來的,國王心一偏就選了留學生,僅僅因為這名頭聽起來更像個“人才”。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留學生需要搭配50個年輕女工又不算什麽了。對這些願意把家裏子侄派過來留學的權貴來說,都是小問題。
好歹這兩個國家都是百萬到千萬人口之間的中等國家,區區幾十名年輕女子,送得起。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周宇要培養這些留學生,其實更深層的用意是在他們的思想中種下親大明的思想鋼印,覺得大明就是文明、先進、發達,永遠用仰視的態度來看待大明。
如果大明真的開始對外擴張,這些未來極有可能占據他們國內高層政治一席的人,也會在心裏想要與大明合並。就算不願意合並,他們也會覺得抵抗隻會粉身碎骨,而在大明麵前變成軟腳蝦,充滿了投降的想法。
周宇為了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下閑子鋪路,倒不是真的充滿了惡意。
對內壓迫掠奪,對外殖民掠奪,都不是周宇會幹出來的事。
種田、生產來創造財富比直接搶要可持續得多。
不管是遊牧還是海盜,地球就這麽大,當搶無可搶,或者搶夠了搶飽了之後,後續就沒有力氣發展了,興起和覆滅的速度一樣快。
周宇讓大明去搶周邊鄰國製造仇恨,製造出一批家園破滅窮的隻有一條命的對大明充滿仇恨的人出來幹嘛?
那樣做是純純有病。
擴張就要好好地把對方納入版圖,和正常的國民一樣平等對待。當然,要享受正常國民待遇,語言、掃盲這兩關都得過。
周邊國家的百姓隻要辛勤勞作,將更多大明需要的經濟作物、礦石等原材料輸送到大明,大明製作出新的產品返銷當地,他們也能憑借辛勤勞動買得起“進口商品”生活過的也不錯。
而如果被大明納入版圖成為大明的一員,他們等於也有機會獲得投資和技術,能夠利用本地的原材料優勢來精加工原材料成為終端商品,直接出口換取更多的利潤。等於是從原材料供應端一躍成為生產端了,生產效率上升,成本下降利潤飆升,上下遊通吃,發生質變。
這才是周宇會做的事情,而不是用吞並的手段搶下地盤和人口,然後像壓榨國內的民眾那樣壓榨新地盤的人口。
相比安南和倭國需要更長期的計劃,高麗這邊就真的成了殺給猴看的雞,根本沒有什麽慢慢來。新的明軍乘船抵達後狂暴轟入,登陸後直接進攻武州、康州、良州,全被明軍拿下。
之前第一支登陸部隊,兩個師的明軍還用雲梯攻城。因為他們追求的是速度,需要把高麗打一個措手不及。
後麵他們把高麗軍隊在戰場上正麵擊潰之後,後續在武州和康州的登陸部隊的準備就更充分了,也不用搞突然襲擊,因為高麗軍隊在這個方向上已經被大量調動走,他們沒有實力四處防禦。
所以後續進攻武州和康州的四個師兵分幾路,不用雲梯攻城,而是用上了帶過來的易拆卸簡易箭塔。
簡易箭塔經過實戰發展,此時已經加強了足部支撐力,降低了支撐腳斷裂的風險。同時將標準版做了出來,統一將高度設定在6米,如果遇到更高的城牆,可以再加高3米。
同時對於墜落防護更好了,還加上了簡易的彈藥供給滑輪,讓彈藥的供給不再需要人送上去,而是直接從地麵吊上去,省時省力。
高麗城牆本來就矮,5米都算高,小城大多是4米多的城牆。最矮的隻有3米多,簡直弄幾個台階墊一墊就能上去。
因此明軍直接大膽抵近到20米距離把簡易箭塔立起來,最矮的箭塔就是6米高,盾弩手上去之後把盾一架,全是高打低,城牆上根本沒辦法站人,一射一個不吱聲。
明軍沒有用多少簡易箭塔,因為沒必要四麵圍攻。隻要用簡易箭塔控製住一麵城牆,把守軍壓製住,然後雲梯攻城,將明軍士兵投送到城牆上,守住“登陸點”,讓明軍士兵越來越多。
高麗的無甲兵是根本扛不住明軍精銳的先登重甲近戰兵的,隻要上去上百人,一麵城牆就算拿下來了,然後高麗士兵就隻有潰退一條路。
這種攻城方法可以將雲梯登城過程中的損失降到最低。除非城牆上的守軍有針對箭塔的重型武器,否則就得用人命填,無限製地用人命來換箭塔上的彈藥。
顯然高麗人既沒有重型武器,也沒有那個敢於頂住被單方麵射殺還能堅持的士氣。
一座座小城都被明軍用不到兩個時辰的時間內拿下來,拿下一麵城牆的時間甚至不到一個時辰。大多數時間是圍城和搭建箭塔的時間。
遭遇這種新穎的戰術,興漢的京城尚且沒有多少有效辦法,高麗的守軍更是束手無策,一個個都被圍在城市裏甕中捉鱉。
失去三個州之後高麗一方已經知道厲害了。
他們倒不是對明軍的戰鬥力有什麽誤解,而是他們對明軍的數量感到害怕。
如果明軍隻能抽調之前那3萬明軍來打高麗,隻要占的地盤太大,這3萬明軍是根本不夠分兵把守的。
最多集中在城市裏,但是城市外的鄉村明軍根本沒有控製住,物資、人力都沒有失去,他們不會太擔憂。
但現在情報顯示明軍的軍隊數量飆升到了9萬甚至10萬,說明大明可以從大陸抽調足夠多的軍隊來對付他們。而且不知道後續還有多少部隊會過來。
這種軍隊數量已經顯示興漢根本沒有對大明造成實際的威脅,甚至真的像李文賦所說的那樣,興漢已經滅亡了,大明已經入主中原,成為了一個新的中央帝國。
這種前景就太可怕了,他們選了錯的路,而且錯的離譜……
如果是被大明三萬人打得失去三個州,高麗人還敢打遊擊抵抗,因為你的人數就這些,總有顧此失彼的時候。
可現在是被九萬十萬人打得失去了三個州,那高麗還有幾個州可以丟?
全高麗一共就九個州,丟掉六個州那和滅亡沒區別。隻要大明隨便扶持個傀儡出來,軍力將瞬間逆轉,就是大明加高麗六個州打三個州。
不用再堅持抵抗,灰暗的前景會讓底下的人紛紛投降,高麗王朝會瞬間如風中殘燭一樣隨時滅亡。
因此在明軍開始下一波進軍全州、尚州、溟州的時候,他們立刻作出決定,釋放李文賦,帶上豐厚的財物和人質,讓高麗王室的重要人員陪同過去向明軍乞降。
隻求可以當大明的狗。
興漢?不熟,不認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