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趙元佐聞旨,立刻趕到崇政殿,求見皇帝。皇帝不肯見他,他就跪在殿外,梗直了脖子,一定要等到皇帝。
皇帝初時也不想理他,誰曉得過得不久,就見著外頭大雨果然滂沱而下。
皇帝叫人去外頭看看,果然迴報說楚王仍直挺挺跪在正中,任大雨淋著。又過了會兒,再看看外頭雨越下越大了,絲毫沒有減輕的趨勢,天色也已經漸漸有些昏暗。禦膳房送上了晚膳,可是皇帝卻沒心情吃,來迴走了好一會兒,就怒氣衝衝地指著內侍夏承忠:“你、去看看,這孽障走了沒有?”
夏承忠連忙一溜煙兒地出去了。一到殿外便暗暗叫苦,那人何曾走了,卻還倔強跪在雨中呢。
見到夏承忠身影,那人更大聲道:“楚王趙元佐,求官家賜見!”
“咣——”的一聲,皇帝手中的茶盞落地,他拍案而起道:“不理他,由他去——”
雨,越下越大了。
皇帝傳膳,進進出出的宮人內侍,看著楚王跪在正殿前,連忙都繞著走,然而也隻能投來同情的一瞥,卻誰也不敢在皇帝麵前火上澆油。
過得半晌,一個紅袍內侍匆匆趕來,問周懷政:“這、這是怎麽迴事?這小爺怎麽鬧成這樣。”
夏承忠如見了救星:“哎呀阿翁,您可來了,快勸勸殿下,勸勸官家吧!”
這紅袍內侍正是當今內宦中的第一人,王繼恩。
王繼恩來曆不凡,當年陳橋兵變時,他第一個開的宮門,也是他一馬當先取至符太後處取了皇帝的玉璽呈給太祖。當年太祖駕崩時,身為大內總管的王繼恩,封了消息,自己騎馬到晉王府,擁著當今皇帝即位。皇帝北伐高梁河,他隨侍在側,也是他在高梁河之戰時,搶過皇帝上了牛車逃走。多年來隨著皇帝南征北戰,成為皇帝的心腹之臣。如今在宮中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竟不以名相唿,而為阿翁。
皇長子楚王趙元佐,更是王繼恩看著長大的,他太了解這個小主子的性情了。
元佐雨夜跪殿,必是為他的叔叔秦王趙延美求情而來的。
而這一點,恰恰最令皇帝惱怒。
宮內傳話:“天晚了,官家乏了,楚王明日再來。”
明日一早,皇叔趙廷美一家就得立刻起身,趕去那窮山惡水的房州了。
心中焦急,不顧天邊烏雲籠罩,不顧天色將晚,趙元佐跪在了崇政殿前,任由著雨淋,今日他若不能見到父皇,情願跪死在這崇政殿前。
雨在繼續下著,趙元佐跪在雨中,冰冷的雨水也無法安撫他那如被烈火灼烤的心。
他是皇長子,是皇帝最寵愛的兒子,他的生母李氏本是皇帝為晉王時最寵愛的妃子,隻可惜紅顏薄命,在皇帝未曾繼位時,便已經香消玉殞。皇帝對她一直追念不已。因母及子,皇帝對他可謂加倍寵愛。從小,他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長得太像他父親小時候了”。而他,也為了這句話而加倍努力。他從小博覽群書,且通武藝善騎射,習得文武雙全,父親常攜著他的手,笑眯眯地讚歎他是“吾家千裏驥”。
他最喜歡的事,是馴服烈馬,開強弓硬弩。從八九歲起,皇帝出去打獵就都要帶上他。十三歲時,他跟隨皇帝出近郊打獵,當時正有一隻兔子,從禦輿之前跑過,皇帝命他射兔。隻聽得一聲弓響,那兔子倒地。當時正好有契丹使臣在側,見皇長子小小年紀,矢無虛發,不勝驚異,大為讚揚。隨駕諸臣,亦皆伏地,向皇帝稱賀,皇帝喜他在外國使臣麵前給自己長了臉,那時候,皇帝看著他的神色中,便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到大一點的時候,那種眼神就更強烈了。皇帝把他帶在身邊,不僅僅隻是隨獵,也開始叫了許多博學大儒來教他,親自過問他的功課,考核他的弓馬。
趙家三房的孩子,都一起被稱為皇子,無分彼此。諸兄弟輩中,皇帝親問學業的,隻有他一人。十五歲時,皇帝開始叫他看群臣的奏折,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後,細細地與他解說諸事的利弊得失。
太平興國三年(978),皇帝伐下北漢,又攻幽州,皇長子趙元佐更是隨侍在側。他親臨戰場出謀劃策,不管他做任何事說任何話,正是皇帝所思所想,由是更得皇帝喜歡。
大軍很快地逼近了遼國的南京城,誰知城池久攻不下,遼將耶律休哥迴師設下伏兵,高梁河之役大敗後,竟是人馬失散,連皇帝也找不著了。
人心遑遑之餘,群臣都以為皇帝死於戰亂,紛紛要迴師汴京。竟有人於此時提出,要擁立武功郡王趙德昭即皇帝位。
好像所有的人,都把皇帝放棄了。隻有他的長子元佐,獨自帶了一隊兵馬,冒著遼國大軍壓境的危險,不顧生死,要到遼國軍營去尋找父親。而他,也終於在戰場找迴了父親。
皇帝即下令,迴師汴京,從此,再不提北伐之事。
那一日,趙光義於血流成河的戰場中,見到長子從殘陽中領一隊兵馬向他奔來時,一個在他心中已久的念頭,終於徹底變成了決心。
迴朝之後,皇帝隻字不提此次北伐之事,就連諸將打下北漢的功勞都沒提過封賞。
趙德昭身為眾將之首、皇儲,認為皇帝的做法,明顯地有悖常情,這樣做,會寒了將士們的心。或者說,一直以來他的道路太順了,危機意識不夠,也可以說,對他那一直慈祥有餘的皇帝叔叔認識不夠。於是某次,宮中閑談,如平常一樣,說些朝廷大小之事,他見皇帝神情甚好,於是婉轉提出,請封北伐諸將。
這話,正撞在刀口上,更是坐實了他與諸將同謀奪位了。皇帝當朝發作,勃然大怒:“要封要賞,是天子之事,你著什麽急?你是不是等不及了?等你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再去封賞不遲!”
趙德昭聽得此言,恍若醍醐灌頂,才知皇帝早已經疑他到如此地步。一腔冤憤,無語可辨,茫茫然間,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迴家的。
怔怔地坐了半晌,才明白皇帝已動殺機。他迴師時兵權已被收繳,母後和弟弟各自一方竟作了皇帝的人質,滿朝文武,早已經沒有忠於太祖的臣子了。思前想後,竟是路路斷絕,再無生路。
走到窗邊,門口竟已經站了皇帝派來的人,他被軟禁了。
一腔怒火衝上心頭,他從牆上撥出太祖昔年所賜的寶劍,然而,撥劍又有何用,去砍去殺嗎?
看著手中的寶劍,想到當年父親賜劍時,殷殷重語,猶在耳邊。而此時——天,已經變了。人生際遇於世,夫複何言!趙德昭滿腔怨憤,自刎而死。
皇帝在宮中,忽然得知趙德昭自刎,急忙趕到德昭府中,撫屍大哭:“癡兒,癡兒,朕不過白說了你兩句話,你為什麽就這麽大氣性。你、你這叫朕怎麽向你九泉下的父親交待,怎麽向你深宮的母後交待呀!”
皇帝哭得傷心已極,眾臣相勸都不能聽,直到皇弟趙廷美上來相勸,皇帝這才收了淚,下令厚葬。並自己素服七日,以盡哀思。
又過了兩月,見朝堂上對此事已經無甚風聲,才對諸將平北漢的功勞論功行賞。
又過得三年,二皇子趙德芳突然病死,皇帝照例又是一番痛哭與厚葬。再將齊王趙廷美進封為秦王。
趙廷美見趙德昭和趙德芳先後而死,心中不安。為避禍計,他在邸中寄情聲色,深居簡出,然而就這樣,仍不能躲過皇帝的猜忌。這次首告秦王不軌的,是皇帝在晉邸的舊臣柴禹錫等人。他興風作浪,亦是空穴來風,決非無因。
活生生的一個大皇兄,忽然間就自刎了;健康康的二皇兄,忽然間就病了;好端端的皇叔,忽然間就卷入了逆案。
這一件件的事,像一根根針,在紮著趙元佐的心。
而每發生一件慘案,父皇對他的封爵就更進一層,給他的權力又增一分,甚至對他的寵遇,也更進一籌。
這樣的恩寵厚待,簡直像是在向全天下宣告,他趙元佐錦繡前程的每一步,是踏著皇兄皇叔的鮮血上來的。
從皇子,到衛王,進而為楚王、校檢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中書令,一步步的封爵到欽賜超規逾製遠勝過諸王府的楚王府……皇帝不是暗示,而是明示著要拋開兄終弟及、傳迴德昭的製度,將大位傳給他——楚王趙元佐。
每念至此,楚王趙元佐,就覺得自己簡直要瘋了。
他拒絕自己有這樣的猜測,這太殘酷了。他拒絕相信,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他拒絕相信,他那偉大的父皇,要因他而背上不仁不義的罵名;他拒絕相信,他那可親可敬的皇兄皇叔們,竟會因他而慘死;他更是拒絕相信,這樣殘酷的命運,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否則他真怕自己會因此而崩潰瘋狂。
然而隨著金匱遺命的出示,事情一步步的發展之下,竟已經不能再令他自欺欺人了。
楚王趙元佐抬起頭來,雨水衝刷著他的臉,對著前來相勸的王繼恩,他一字字地道:“今日若不得父皇相見,趙元佐跪死在崇政殿外。”
接到王繼恩的迴報,皇帝輕輕地歎了一口氣:“這個孽障!”
王繼恩小心地看著他的眼色:“要不,這就叫楚王進來?”
皇帝輕皺了一下眉頭:“這一迴奏,不是三言兩語。濕答答的,叫他先更衣吧!”
王承恩知道,這是皇帝對楚王的體貼,淋了這麽久的雨,怕一個不小心,著了風寒,可大可小,忙應聲而下。
皇帝在房中,慢慢地踱著腳步,他在想楚王要奏的事。對於皇帝來說,江山皇位權力悠關的事,他已經無法再相信別人了。當年柴世宗與太祖親如手足,可是到頭來還不是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江山;他與太祖手足之親,杜太後親口有傳弟之言,可是太祖晚期對他處處猜忌製掣,逼得他封宮搶在德昭麵前即位,也因此傳出燭影斧聲的流言來。平心而論,他是想補償德昭,安撫廷美的,所以對德照、德芳、廷美等人諸多優待,可是最終,他們還是負了他。
真正令他刻骨銘心的,是高梁河之役,那是他政治生命中最危險的一幕。那一戰,他圍住燕京城已經半月,守將韓德讓已經快支撐不住了,誰知遼將耶律休哥的兵馬忽然殺出,戰場上殺聲一片,兵敗如山倒,整個隊伍被衝散,而他也中了流箭落馬,隻得搶了一匹驢車逃走。也正因為這樣,他與大軍失散。
倘若不是長子元佐不顧生死執意帶了一隊兵馬去把他找迴來,他隻要遲幾天迴來,江山就已經易主了。這並非杞人之憂,生死榮辱實實在在隻在一刹那間,曆代失去皇位的君王,是怎麽樣的下場,令人不寒而栗。幾十年沙場奮戰,一身浴血殺將過來,豈能坐以待斃,豈容這種隱患繼續存在!
德昭不能再留了,不是他狠心,政治遠比戰場更複雜更可怕,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信的,隻有自己的親生兒子。
當他抱著德昭冰冷的屍體時,他心中的悲痛,並不完全是假的。這個侄子,是他看著長大的,再怎麽樣也自有一份親情在。更讓他難堪的是,德昭采取了這種激烈的方式,讓天下人看到他的手中,終於染上了侄子的鮮血。他想要的並不是這麽激烈的結局,他隻想用一個溫和的方式,慢慢地讓德昭在權力場上消失。
趙德芳的病死,讓他大大地鬆了口氣,至少不用自己的手再沾血跡。
秦王趙廷美是他的弟弟,他不會再讓廷美也死去,他隻想讓他慢慢地退出權力場,然後慢慢地做一個普通百姓。至少他可以讓他活到元佐繼位之前。
德昭已經死去了三年,他的死亡也已經漸漸被人淡忘了。皇帝本想再等兩年,等德芳的死亡也在人們的記憶裏淡忘的時候,才開始動廷美的。
但是當柴錫禹鄭重地提出了危險的兆頭時,當他得知宰相盧多遜竟與廷美私交極好時,他不能不動手了。
而趙普是最好的一把刀。眾所周知,在太祖末年,趙普多次正麵側麵,處處限製當時身為晉王的他權力的擴張,是太祖忠心得力的助手,是他登上皇位最大的阻力之一。
誰也想不到,趙普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助他對付廷美。
那一番密談,令他震驚,也令他不帶舊時情緒地重新認識了趙普。他對趙普說的那句話“朕未到五十,已知四十九年之非”也是發自真心的。
這個人高傲,也卑鄙。高傲得近乎不識時務,卑鄙得人所難及。金匱誓書上沒有廷美這個人,虧他想得出來,這真是個天才的主意,而皇帝也順理成章地把廷美踢出太後親子的行列,踢出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在心中暗歎,壓下自己對趙普向來的不滿,再來看看,趙普果然是相才,他才學手段或不及盧多遜,然而眼光決斷,遠勝於盧多遜。他忠於太祖,然而更忠於時勢,更忠於大局。
他終於放手給趙普去做了,他重新起用了趙普為相。天下人都說,是趙普與皇帝做了交易,然而不是的,隻是眼前的天下,不能再經一次折騰了。
隻有犧牲秦王了。
皇帝微一走神,不覺元佐已經進來了。
楚王換了幹燥的衣服,又喝了一碗薑湯,定了定神,走進崇政殿中。
他看到皇帝怔怔地坐著,似乎在想著些什麽,父親頭上的白發,似乎又多了幾根。他隻覺得一陣熱流湧下,跪倒在皇帝麵前,便哽咽住了。
皇帝長歎一聲,輕撫著他的頭:“你這孩子,唉,你這孩子!”
元佐抬起頭來:“父皇,你放過皇叔吧!”
皇帝臉色一變,道:“你說什麽,哼,你可知道,不是朕不放過他,而是他不放過朕呀!”
元佐懇切地道:“父皇,皇叔這些年來,一直閉門不出,謹言慎行的。更何況兄終弟及,他本來就是皇儲,實在是沒有理由要反呀!要說他謀反,孩兒第一個不信。”
皇帝臉一沉,哼了一聲道:“你又知道些什麽!什麽叫沒有理由?一個人為了權力,什麽事做不出來?他勾結首相,意圖不軌,人證物證俱全,你一句不信,抵得什麽?”
元佐大聲道:“盧多遜並無口供,隻憑一些小吏奴才的話,就要廢一個親王、一個宰相嗎?”
“混賬!”皇帝惱怒道,“什麽叫小吏奴才的話?王法如爐,鐵案如山,任憑是什麽親王宰相,也得受國法製裁!虧你還是個親王,從小讀的三綱五常,竟說出這些不明白事理的話來!”
元佐看著父親,眼淚緩緩流下:“父皇,皇叔是您的親弟弟呀。房州路途遙遠,偏僻艱苦,皇叔上了年紀了,就讓他留在京城吧!”
皇帝冷冷地道:“聖旨已下,豈可朝令夕改?”
元佐磕頭道:“既如此,兒臣情願拿自己的爵位,贖皇叔的罪,父皇就讓皇叔留下來吧!”
皇帝又驚又怒:“你這是什麽話,你吃錯了什麽藥了?朕這般疼你,你卻說出這種昏頭的話來!”
元佐大聲道:“父皇若真是疼兒臣,就當為了兒臣饒了皇叔吧!大皇兄二皇兄都已經去了,皇叔若再不保……兒臣做什麽都無所謂,父皇、父皇的萬世聖德不可有損哪!”
皇帝大怒:“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元佐緩緩地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連累了這麽多人,兒臣有何麵目存於世間!”
“啪”的一聲,皇帝重重一掌,元佐的臉上,立刻浮起一道紫紅的掌印。“你、你這孽障——”皇帝眼睛都紅了,氣也喘不過來,大聲道,“來人哪!”夏承忠應聲而入,皇帝指著楚王道,“元佐顛狂無狀,將他給朕逐出宮去,關在府中,閉門思過,沒有反省好,不準出來!”
元佐還要掙紮,王繼恩忙扶著他出去了。元佐的聲音由近至遠:“父皇,父皇三思——”終至無聲。
皇帝跌坐在座中,喃喃地道:“你說說這小子,怎麽這麽氣人!”
夏承忠小心翼翼地道:“恭喜官家,楚王仁厚,正是官家之幸,天下之幸呀!”
皇帝哼了一聲道:“不能體察君父之心,倒為著個外人同朕胡攪蠻纏的。朕沒被他氣死就好了,還幸什麽?”
夏承忠笑道:“楚王如何是為了外人,他不是說得很明白,是怕有損官家的聖德,寧可自己委屈些嗎?隻是他不及官家想得深遠罷了,官家與楚王父慈子孝,都是為對方考慮多一些,為自己考慮少一些呀!”
皇帝看了夏承忠一眼,倒微微地笑了:“這孩子直腸熱血的,是他的可貴處,也是他的不足處。將來的路,還長著呢,總得多曆練一番,才肯曉事的。”
夏承忠應聲道:“官家想得深遠,楚王冷靜之後,必會感念君父的苦心的。”
皇帝笑道:“承忠,你說話的口氣,倒是越來越像繼恩了。對了繼恩呢?”
夏承忠笑道:“阿翁送楚王迴府了。”
皇帝微微點頭:“到底是他曉事。”
另一頭,王繼恩親自送了楚王元佐迴府,元佐隻是發怔,也不說什麽,聽著皇帝派人宣布他閉門思過的旨意,嘴角掠過一絲無可奈何的苦笑。
王繼恩端了一壺酒來,放到他的麵前,道:“大郎,喝點酒來解悶吧!”
元佐看了他一眼:“阿翁不打算勸我?”
王繼恩微微一笑:“大郎的性子最像官家,你們倆都是何等有主意的人,哪是憑旁人的話可以改變的。”
元佐淡淡地道:“可是阿翁你不同,你是看著我長大的人。”
王繼恩笑道:“再親近,您也不可能為我改變主意,倒不如,做些別的有用的事,比如說,陪您喝喝酒,解解悶!”
元佐長歎一聲,心中隱隱作痛,王繼恩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官家已經定了主意,再不是別人勸得迴的,自己唯一能做的,隻有盡力去保全現存的人。他搖了搖頭,向王繼恩舉杯道:“說得好,咱們再喝!”
多喝了幾杯,兩人都有了幾分醉意,元佐擊築唱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一股豪氣上來,撥劍邊歌邊舞道:“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王繼恩於一邊看著,心中亦不由得隨著元佐的歌聲,迴到了那塞外戰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元佐忽然長嘯一聲,將寶劍遠遠地擲飛,歎道:“比起這京中的榮華富貴、勾心鬥角,我寧可在沙場上,與遼人一刀一槍地廝殺,方才痛快!”
王繼恩長歎了聲:“我也想有朝一日,迴到戰場上,殺個痛快。”在宮中作為一個宦官,他的地位已經到了頂點,可是在朝臣們的眼中,他依然什麽也不是。在宮中多年,他學會了圓滑和權術,可是心底深處,卻依然懷念跟著皇帝北征時,那種刀頭舔血痛快淋漓的日子。他與楚王的情誼,不僅僅是看著他長大的情分,更是那次北征沙場浴血結下的生死之交。想到這裏,他也不禁仰頭,喝下一大碗酒。
這時候韓王元休匆匆趕來,原來他聽說楚王跪殿,當時就要趕來求情,是李德妃拉住他說,原是楚王與皇帝父子犯倔,兩人自己說開了倒好,他若摻和進去倒不好。及至後來又聽說楚王已經入殿,當下也就放心了。誰知道又聽說楚王惹怒皇帝被趕了出去,當下忙匆匆來到楚王府,見兩人正在喝酒,頓足道:“大哥要喝酒,阿翁你如何不擋著,竟與他一起喝起來呢?”
元佐正有些酒意上來,見狀就拉著元休,大著舌頭道:“三郎來得正好,來,來,與我一起喝酒。”
元休猝不及防被灌了一大口,嗆了半天,見這兩人都有些酒意上來,也無法與之理論,隻得扶了元佐坐下,一邊拉著旁邊跟著出來的小內侍問明情況,一邊也不禁百感交集,走到元佐身邊,也倒了一杯酒道:“大哥,我與你共飲一杯。”
幾人你一碗我一碗的,不覺喝了許多,頹然醉倒。
到了次日早晨,一縷陽光射入眼中,元佐被元休推醒,頭猶自疼著,看著眼前的弟弟,還沒迴過神來:“三郎,你怎麽來了?”
元休正急得不行,偏大哥醉得死死的,推也推不醒,沒奈何拿著冰冷的帕子蒙到他的臉上,才讓他醒了過來。當下急道:“大哥,今日三皇叔要出房州,再遲就來不及了。”
元佐一聽,頓時跳了起來,叫道:“更衣,我要出門。”
一堆宮娥內侍匆忙上前給元佐兄弟漱口淨麵梳頭更衣,元佐等不及,一邊披著外衣一邊匆匆出門,到了大門前卻有一個小黃門攔住了他,跪下迴道:“王爺,官家吩咐您閉門思過的……”
元佐當胸給了他一腳:“本王送完三皇叔,自會迴來閉門思過——”
那小黃門如何敢擋他,隻不過意思一下盡到職責而已,門前早有人備了馬在等著。兩兄弟匆匆騎馬趕向西門,出固子門外,趕到十裏亭,卻見人聲寂寂,車馬無蹤。
卻見原趙廷美手下開封推官,現為融州司戶參軍孫嶼在慢慢地迴走著,元佐一把抓住了他:“孫參軍!”
孫嶼嚇了一跳,看著元佐:“楚王,您、您怎麽來了?哦,下官參見——”
元佐急忙打斷了他的話:“閑話少說,三皇叔他們呢?”
孫嶼歎了一口氣,道:“半個時辰前,剛剛離開!”
元佐隻覺得一陣暈眩,顫聲道:“為何走得這麽急,為何不等我來送行……”
孫嶼漠然道:“王爺說了,遲也得去早也得去。早去早好,省得囉嗦!”
元佐看著孫嶼漠然的眼神,恭敬的口吻,心中像是堵住了似的,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遙望著西邊青草連綿,一行古道直通向了天邊。這人一去,竟不知何年才能迴來。
他在心中暗暗發誓:“三皇叔,你且忍耐,等到一切風波平定之後,我必再求父皇讓你們迴來。我保證!”
皇帝初時也不想理他,誰曉得過得不久,就見著外頭大雨果然滂沱而下。
皇帝叫人去外頭看看,果然迴報說楚王仍直挺挺跪在正中,任大雨淋著。又過了會兒,再看看外頭雨越下越大了,絲毫沒有減輕的趨勢,天色也已經漸漸有些昏暗。禦膳房送上了晚膳,可是皇帝卻沒心情吃,來迴走了好一會兒,就怒氣衝衝地指著內侍夏承忠:“你、去看看,這孽障走了沒有?”
夏承忠連忙一溜煙兒地出去了。一到殿外便暗暗叫苦,那人何曾走了,卻還倔強跪在雨中呢。
見到夏承忠身影,那人更大聲道:“楚王趙元佐,求官家賜見!”
“咣——”的一聲,皇帝手中的茶盞落地,他拍案而起道:“不理他,由他去——”
雨,越下越大了。
皇帝傳膳,進進出出的宮人內侍,看著楚王跪在正殿前,連忙都繞著走,然而也隻能投來同情的一瞥,卻誰也不敢在皇帝麵前火上澆油。
過得半晌,一個紅袍內侍匆匆趕來,問周懷政:“這、這是怎麽迴事?這小爺怎麽鬧成這樣。”
夏承忠如見了救星:“哎呀阿翁,您可來了,快勸勸殿下,勸勸官家吧!”
這紅袍內侍正是當今內宦中的第一人,王繼恩。
王繼恩來曆不凡,當年陳橋兵變時,他第一個開的宮門,也是他一馬當先取至符太後處取了皇帝的玉璽呈給太祖。當年太祖駕崩時,身為大內總管的王繼恩,封了消息,自己騎馬到晉王府,擁著當今皇帝即位。皇帝北伐高梁河,他隨侍在側,也是他在高梁河之戰時,搶過皇帝上了牛車逃走。多年來隨著皇帝南征北戰,成為皇帝的心腹之臣。如今在宮中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竟不以名相唿,而為阿翁。
皇長子楚王趙元佐,更是王繼恩看著長大的,他太了解這個小主子的性情了。
元佐雨夜跪殿,必是為他的叔叔秦王趙延美求情而來的。
而這一點,恰恰最令皇帝惱怒。
宮內傳話:“天晚了,官家乏了,楚王明日再來。”
明日一早,皇叔趙廷美一家就得立刻起身,趕去那窮山惡水的房州了。
心中焦急,不顧天邊烏雲籠罩,不顧天色將晚,趙元佐跪在了崇政殿前,任由著雨淋,今日他若不能見到父皇,情願跪死在這崇政殿前。
雨在繼續下著,趙元佐跪在雨中,冰冷的雨水也無法安撫他那如被烈火灼烤的心。
他是皇長子,是皇帝最寵愛的兒子,他的生母李氏本是皇帝為晉王時最寵愛的妃子,隻可惜紅顏薄命,在皇帝未曾繼位時,便已經香消玉殞。皇帝對她一直追念不已。因母及子,皇帝對他可謂加倍寵愛。從小,他常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長得太像他父親小時候了”。而他,也為了這句話而加倍努力。他從小博覽群書,且通武藝善騎射,習得文武雙全,父親常攜著他的手,笑眯眯地讚歎他是“吾家千裏驥”。
他最喜歡的事,是馴服烈馬,開強弓硬弩。從八九歲起,皇帝出去打獵就都要帶上他。十三歲時,他跟隨皇帝出近郊打獵,當時正有一隻兔子,從禦輿之前跑過,皇帝命他射兔。隻聽得一聲弓響,那兔子倒地。當時正好有契丹使臣在側,見皇長子小小年紀,矢無虛發,不勝驚異,大為讚揚。隨駕諸臣,亦皆伏地,向皇帝稱賀,皇帝喜他在外國使臣麵前給自己長了臉,那時候,皇帝看著他的神色中,便帶有一種奇異的感覺。到大一點的時候,那種眼神就更強烈了。皇帝把他帶在身邊,不僅僅隻是隨獵,也開始叫了許多博學大儒來教他,親自過問他的功課,考核他的弓馬。
趙家三房的孩子,都一起被稱為皇子,無分彼此。諸兄弟輩中,皇帝親問學業的,隻有他一人。十五歲時,皇帝開始叫他看群臣的奏折,並提出自己的見解。然後,細細地與他解說諸事的利弊得失。
太平興國三年(978),皇帝伐下北漢,又攻幽州,皇長子趙元佐更是隨侍在側。他親臨戰場出謀劃策,不管他做任何事說任何話,正是皇帝所思所想,由是更得皇帝喜歡。
大軍很快地逼近了遼國的南京城,誰知城池久攻不下,遼將耶律休哥迴師設下伏兵,高梁河之役大敗後,竟是人馬失散,連皇帝也找不著了。
人心遑遑之餘,群臣都以為皇帝死於戰亂,紛紛要迴師汴京。竟有人於此時提出,要擁立武功郡王趙德昭即皇帝位。
好像所有的人,都把皇帝放棄了。隻有他的長子元佐,獨自帶了一隊兵馬,冒著遼國大軍壓境的危險,不顧生死,要到遼國軍營去尋找父親。而他,也終於在戰場找迴了父親。
皇帝即下令,迴師汴京,從此,再不提北伐之事。
那一日,趙光義於血流成河的戰場中,見到長子從殘陽中領一隊兵馬向他奔來時,一個在他心中已久的念頭,終於徹底變成了決心。
迴朝之後,皇帝隻字不提此次北伐之事,就連諸將打下北漢的功勞都沒提過封賞。
趙德昭身為眾將之首、皇儲,認為皇帝的做法,明顯地有悖常情,這樣做,會寒了將士們的心。或者說,一直以來他的道路太順了,危機意識不夠,也可以說,對他那一直慈祥有餘的皇帝叔叔認識不夠。於是某次,宮中閑談,如平常一樣,說些朝廷大小之事,他見皇帝神情甚好,於是婉轉提出,請封北伐諸將。
這話,正撞在刀口上,更是坐實了他與諸將同謀奪位了。皇帝當朝發作,勃然大怒:“要封要賞,是天子之事,你著什麽急?你是不是等不及了?等你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再去封賞不遲!”
趙德昭聽得此言,恍若醍醐灌頂,才知皇帝早已經疑他到如此地步。一腔冤憤,無語可辨,茫茫然間,竟不知道自己是如何迴家的。
怔怔地坐了半晌,才明白皇帝已動殺機。他迴師時兵權已被收繳,母後和弟弟各自一方竟作了皇帝的人質,滿朝文武,早已經沒有忠於太祖的臣子了。思前想後,竟是路路斷絕,再無生路。
走到窗邊,門口竟已經站了皇帝派來的人,他被軟禁了。
一腔怒火衝上心頭,他從牆上撥出太祖昔年所賜的寶劍,然而,撥劍又有何用,去砍去殺嗎?
看著手中的寶劍,想到當年父親賜劍時,殷殷重語,猶在耳邊。而此時——天,已經變了。人生際遇於世,夫複何言!趙德昭滿腔怨憤,自刎而死。
皇帝在宮中,忽然得知趙德昭自刎,急忙趕到德昭府中,撫屍大哭:“癡兒,癡兒,朕不過白說了你兩句話,你為什麽就這麽大氣性。你、你這叫朕怎麽向你九泉下的父親交待,怎麽向你深宮的母後交待呀!”
皇帝哭得傷心已極,眾臣相勸都不能聽,直到皇弟趙廷美上來相勸,皇帝這才收了淚,下令厚葬。並自己素服七日,以盡哀思。
又過了兩月,見朝堂上對此事已經無甚風聲,才對諸將平北漢的功勞論功行賞。
又過得三年,二皇子趙德芳突然病死,皇帝照例又是一番痛哭與厚葬。再將齊王趙廷美進封為秦王。
趙廷美見趙德昭和趙德芳先後而死,心中不安。為避禍計,他在邸中寄情聲色,深居簡出,然而就這樣,仍不能躲過皇帝的猜忌。這次首告秦王不軌的,是皇帝在晉邸的舊臣柴禹錫等人。他興風作浪,亦是空穴來風,決非無因。
活生生的一個大皇兄,忽然間就自刎了;健康康的二皇兄,忽然間就病了;好端端的皇叔,忽然間就卷入了逆案。
這一件件的事,像一根根針,在紮著趙元佐的心。
而每發生一件慘案,父皇對他的封爵就更進一層,給他的權力又增一分,甚至對他的寵遇,也更進一籌。
這樣的恩寵厚待,簡直像是在向全天下宣告,他趙元佐錦繡前程的每一步,是踏著皇兄皇叔的鮮血上來的。
從皇子,到衛王,進而為楚王、校檢太保、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中書令,一步步的封爵到欽賜超規逾製遠勝過諸王府的楚王府……皇帝不是暗示,而是明示著要拋開兄終弟及、傳迴德昭的製度,將大位傳給他——楚王趙元佐。
每念至此,楚王趙元佐,就覺得自己簡直要瘋了。
他拒絕自己有這樣的猜測,這太殘酷了。他拒絕相信,這種骨肉相殘的悲劇;他拒絕相信,他那偉大的父皇,要因他而背上不仁不義的罵名;他拒絕相信,他那可親可敬的皇兄皇叔們,竟會因他而慘死;他更是拒絕相信,這樣殘酷的命運,會降臨到他的身上,否則他真怕自己會因此而崩潰瘋狂。
然而隨著金匱遺命的出示,事情一步步的發展之下,竟已經不能再令他自欺欺人了。
楚王趙元佐抬起頭來,雨水衝刷著他的臉,對著前來相勸的王繼恩,他一字字地道:“今日若不得父皇相見,趙元佐跪死在崇政殿外。”
接到王繼恩的迴報,皇帝輕輕地歎了一口氣:“這個孽障!”
王繼恩小心地看著他的眼色:“要不,這就叫楚王進來?”
皇帝輕皺了一下眉頭:“這一迴奏,不是三言兩語。濕答答的,叫他先更衣吧!”
王承恩知道,這是皇帝對楚王的體貼,淋了這麽久的雨,怕一個不小心,著了風寒,可大可小,忙應聲而下。
皇帝在房中,慢慢地踱著腳步,他在想楚王要奏的事。對於皇帝來說,江山皇位權力悠關的事,他已經無法再相信別人了。當年柴世宗與太祖親如手足,可是到頭來還不是陳橋兵變奪了後周的江山;他與太祖手足之親,杜太後親口有傳弟之言,可是太祖晚期對他處處猜忌製掣,逼得他封宮搶在德昭麵前即位,也因此傳出燭影斧聲的流言來。平心而論,他是想補償德昭,安撫廷美的,所以對德照、德芳、廷美等人諸多優待,可是最終,他們還是負了他。
真正令他刻骨銘心的,是高梁河之役,那是他政治生命中最危險的一幕。那一戰,他圍住燕京城已經半月,守將韓德讓已經快支撐不住了,誰知遼將耶律休哥的兵馬忽然殺出,戰場上殺聲一片,兵敗如山倒,整個隊伍被衝散,而他也中了流箭落馬,隻得搶了一匹驢車逃走。也正因為這樣,他與大軍失散。
倘若不是長子元佐不顧生死執意帶了一隊兵馬去把他找迴來,他隻要遲幾天迴來,江山就已經易主了。這並非杞人之憂,生死榮辱實實在在隻在一刹那間,曆代失去皇位的君王,是怎麽樣的下場,令人不寒而栗。幾十年沙場奮戰,一身浴血殺將過來,豈能坐以待斃,豈容這種隱患繼續存在!
德昭不能再留了,不是他狠心,政治遠比戰場更複雜更可怕,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信的,隻有自己的親生兒子。
當他抱著德昭冰冷的屍體時,他心中的悲痛,並不完全是假的。這個侄子,是他看著長大的,再怎麽樣也自有一份親情在。更讓他難堪的是,德昭采取了這種激烈的方式,讓天下人看到他的手中,終於染上了侄子的鮮血。他想要的並不是這麽激烈的結局,他隻想用一個溫和的方式,慢慢地讓德昭在權力場上消失。
趙德芳的病死,讓他大大地鬆了口氣,至少不用自己的手再沾血跡。
秦王趙廷美是他的弟弟,他不會再讓廷美也死去,他隻想讓他慢慢地退出權力場,然後慢慢地做一個普通百姓。至少他可以讓他活到元佐繼位之前。
德昭已經死去了三年,他的死亡也已經漸漸被人淡忘了。皇帝本想再等兩年,等德芳的死亡也在人們的記憶裏淡忘的時候,才開始動廷美的。
但是當柴錫禹鄭重地提出了危險的兆頭時,當他得知宰相盧多遜竟與廷美私交極好時,他不能不動手了。
而趙普是最好的一把刀。眾所周知,在太祖末年,趙普多次正麵側麵,處處限製當時身為晉王的他權力的擴張,是太祖忠心得力的助手,是他登上皇位最大的阻力之一。
誰也想不到,趙普會以這樣的一種方式,助他對付廷美。
那一番密談,令他震驚,也令他不帶舊時情緒地重新認識了趙普。他對趙普說的那句話“朕未到五十,已知四十九年之非”也是發自真心的。
這個人高傲,也卑鄙。高傲得近乎不識時務,卑鄙得人所難及。金匱誓書上沒有廷美這個人,虧他想得出來,這真是個天才的主意,而皇帝也順理成章地把廷美踢出太後親子的行列,踢出繼承皇位的資格。
皇帝在心中暗歎,壓下自己對趙普向來的不滿,再來看看,趙普果然是相才,他才學手段或不及盧多遜,然而眼光決斷,遠勝於盧多遜。他忠於太祖,然而更忠於時勢,更忠於大局。
他終於放手給趙普去做了,他重新起用了趙普為相。天下人都說,是趙普與皇帝做了交易,然而不是的,隻是眼前的天下,不能再經一次折騰了。
隻有犧牲秦王了。
皇帝微一走神,不覺元佐已經進來了。
楚王換了幹燥的衣服,又喝了一碗薑湯,定了定神,走進崇政殿中。
他看到皇帝怔怔地坐著,似乎在想著些什麽,父親頭上的白發,似乎又多了幾根。他隻覺得一陣熱流湧下,跪倒在皇帝麵前,便哽咽住了。
皇帝長歎一聲,輕撫著他的頭:“你這孩子,唉,你這孩子!”
元佐抬起頭來:“父皇,你放過皇叔吧!”
皇帝臉色一變,道:“你說什麽,哼,你可知道,不是朕不放過他,而是他不放過朕呀!”
元佐懇切地道:“父皇,皇叔這些年來,一直閉門不出,謹言慎行的。更何況兄終弟及,他本來就是皇儲,實在是沒有理由要反呀!要說他謀反,孩兒第一個不信。”
皇帝臉一沉,哼了一聲道:“你又知道些什麽!什麽叫沒有理由?一個人為了權力,什麽事做不出來?他勾結首相,意圖不軌,人證物證俱全,你一句不信,抵得什麽?”
元佐大聲道:“盧多遜並無口供,隻憑一些小吏奴才的話,就要廢一個親王、一個宰相嗎?”
“混賬!”皇帝惱怒道,“什麽叫小吏奴才的話?王法如爐,鐵案如山,任憑是什麽親王宰相,也得受國法製裁!虧你還是個親王,從小讀的三綱五常,竟說出這些不明白事理的話來!”
元佐看著父親,眼淚緩緩流下:“父皇,皇叔是您的親弟弟呀。房州路途遙遠,偏僻艱苦,皇叔上了年紀了,就讓他留在京城吧!”
皇帝冷冷地道:“聖旨已下,豈可朝令夕改?”
元佐磕頭道:“既如此,兒臣情願拿自己的爵位,贖皇叔的罪,父皇就讓皇叔留下來吧!”
皇帝又驚又怒:“你這是什麽話,你吃錯了什麽藥了?朕這般疼你,你卻說出這種昏頭的話來!”
元佐大聲道:“父皇若真是疼兒臣,就當為了兒臣饒了皇叔吧!大皇兄二皇兄都已經去了,皇叔若再不保……兒臣做什麽都無所謂,父皇、父皇的萬世聖德不可有損哪!”
皇帝大怒:“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元佐緩緩地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連累了這麽多人,兒臣有何麵目存於世間!”
“啪”的一聲,皇帝重重一掌,元佐的臉上,立刻浮起一道紫紅的掌印。“你、你這孽障——”皇帝眼睛都紅了,氣也喘不過來,大聲道,“來人哪!”夏承忠應聲而入,皇帝指著楚王道,“元佐顛狂無狀,將他給朕逐出宮去,關在府中,閉門思過,沒有反省好,不準出來!”
元佐還要掙紮,王繼恩忙扶著他出去了。元佐的聲音由近至遠:“父皇,父皇三思——”終至無聲。
皇帝跌坐在座中,喃喃地道:“你說說這小子,怎麽這麽氣人!”
夏承忠小心翼翼地道:“恭喜官家,楚王仁厚,正是官家之幸,天下之幸呀!”
皇帝哼了一聲道:“不能體察君父之心,倒為著個外人同朕胡攪蠻纏的。朕沒被他氣死就好了,還幸什麽?”
夏承忠笑道:“楚王如何是為了外人,他不是說得很明白,是怕有損官家的聖德,寧可自己委屈些嗎?隻是他不及官家想得深遠罷了,官家與楚王父慈子孝,都是為對方考慮多一些,為自己考慮少一些呀!”
皇帝看了夏承忠一眼,倒微微地笑了:“這孩子直腸熱血的,是他的可貴處,也是他的不足處。將來的路,還長著呢,總得多曆練一番,才肯曉事的。”
夏承忠應聲道:“官家想得深遠,楚王冷靜之後,必會感念君父的苦心的。”
皇帝笑道:“承忠,你說話的口氣,倒是越來越像繼恩了。對了繼恩呢?”
夏承忠笑道:“阿翁送楚王迴府了。”
皇帝微微點頭:“到底是他曉事。”
另一頭,王繼恩親自送了楚王元佐迴府,元佐隻是發怔,也不說什麽,聽著皇帝派人宣布他閉門思過的旨意,嘴角掠過一絲無可奈何的苦笑。
王繼恩端了一壺酒來,放到他的麵前,道:“大郎,喝點酒來解悶吧!”
元佐看了他一眼:“阿翁不打算勸我?”
王繼恩微微一笑:“大郎的性子最像官家,你們倆都是何等有主意的人,哪是憑旁人的話可以改變的。”
元佐淡淡地道:“可是阿翁你不同,你是看著我長大的人。”
王繼恩笑道:“再親近,您也不可能為我改變主意,倒不如,做些別的有用的事,比如說,陪您喝喝酒,解解悶!”
元佐長歎一聲,心中隱隱作痛,王繼恩已經把話說得很明白,官家已經定了主意,再不是別人勸得迴的,自己唯一能做的,隻有盡力去保全現存的人。他搖了搖頭,向王繼恩舉杯道:“說得好,咱們再喝!”
多喝了幾杯,兩人都有了幾分醉意,元佐擊築唱道:“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一股豪氣上來,撥劍邊歌邊舞道:“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王繼恩於一邊看著,心中亦不由得隨著元佐的歌聲,迴到了那塞外戰場。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元佐忽然長嘯一聲,將寶劍遠遠地擲飛,歎道:“比起這京中的榮華富貴、勾心鬥角,我寧可在沙場上,與遼人一刀一槍地廝殺,方才痛快!”
王繼恩長歎了聲:“我也想有朝一日,迴到戰場上,殺個痛快。”在宮中作為一個宦官,他的地位已經到了頂點,可是在朝臣們的眼中,他依然什麽也不是。在宮中多年,他學會了圓滑和權術,可是心底深處,卻依然懷念跟著皇帝北征時,那種刀頭舔血痛快淋漓的日子。他與楚王的情誼,不僅僅是看著他長大的情分,更是那次北征沙場浴血結下的生死之交。想到這裏,他也不禁仰頭,喝下一大碗酒。
這時候韓王元休匆匆趕來,原來他聽說楚王跪殿,當時就要趕來求情,是李德妃拉住他說,原是楚王與皇帝父子犯倔,兩人自己說開了倒好,他若摻和進去倒不好。及至後來又聽說楚王已經入殿,當下也就放心了。誰知道又聽說楚王惹怒皇帝被趕了出去,當下忙匆匆來到楚王府,見兩人正在喝酒,頓足道:“大哥要喝酒,阿翁你如何不擋著,竟與他一起喝起來呢?”
元佐正有些酒意上來,見狀就拉著元休,大著舌頭道:“三郎來得正好,來,來,與我一起喝酒。”
元休猝不及防被灌了一大口,嗆了半天,見這兩人都有些酒意上來,也無法與之理論,隻得扶了元佐坐下,一邊拉著旁邊跟著出來的小內侍問明情況,一邊也不禁百感交集,走到元佐身邊,也倒了一杯酒道:“大哥,我與你共飲一杯。”
幾人你一碗我一碗的,不覺喝了許多,頹然醉倒。
到了次日早晨,一縷陽光射入眼中,元佐被元休推醒,頭猶自疼著,看著眼前的弟弟,還沒迴過神來:“三郎,你怎麽來了?”
元休正急得不行,偏大哥醉得死死的,推也推不醒,沒奈何拿著冰冷的帕子蒙到他的臉上,才讓他醒了過來。當下急道:“大哥,今日三皇叔要出房州,再遲就來不及了。”
元佐一聽,頓時跳了起來,叫道:“更衣,我要出門。”
一堆宮娥內侍匆忙上前給元佐兄弟漱口淨麵梳頭更衣,元佐等不及,一邊披著外衣一邊匆匆出門,到了大門前卻有一個小黃門攔住了他,跪下迴道:“王爺,官家吩咐您閉門思過的……”
元佐當胸給了他一腳:“本王送完三皇叔,自會迴來閉門思過——”
那小黃門如何敢擋他,隻不過意思一下盡到職責而已,門前早有人備了馬在等著。兩兄弟匆匆騎馬趕向西門,出固子門外,趕到十裏亭,卻見人聲寂寂,車馬無蹤。
卻見原趙廷美手下開封推官,現為融州司戶參軍孫嶼在慢慢地迴走著,元佐一把抓住了他:“孫參軍!”
孫嶼嚇了一跳,看著元佐:“楚王,您、您怎麽來了?哦,下官參見——”
元佐急忙打斷了他的話:“閑話少說,三皇叔他們呢?”
孫嶼歎了一口氣,道:“半個時辰前,剛剛離開!”
元佐隻覺得一陣暈眩,顫聲道:“為何走得這麽急,為何不等我來送行……”
孫嶼漠然道:“王爺說了,遲也得去早也得去。早去早好,省得囉嗦!”
元佐看著孫嶼漠然的眼神,恭敬的口吻,心中像是堵住了似的,竟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遙望著西邊青草連綿,一行古道直通向了天邊。這人一去,竟不知何年才能迴來。
他在心中暗暗發誓:“三皇叔,你且忍耐,等到一切風波平定之後,我必再求父皇讓你們迴來。我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