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慶之少年時便以勇武著稱,孫恩之亂時隨宗族抵抗亂軍,保衛鄉裏。


    義熙七年,孫恩之亂徹底平定。


    但江南三吳一帶由於連年戰亂,土地荒蕪,民生雕敝。


    沈慶之便留在家鄉耕作,以勤苦自立。


    義熙十一年,沈慶之到襄陽探望兄長沈敞之,得到征虜將軍趙倫之的賞識,被任命為寧遠中兵參軍,輔佐其子竟陵太守趙伯符。


    他為趙伯符出謀劃策,多次擊敗入侵的竟陵蠻。趙伯符也因此被稱為良將。


    “永初二年,沈慶之被任命為殿中員外將軍。”


    “元嘉七年,到彥之督軍北伐。”


    “沈慶之隨趙伯符參戰,後因趙伯符患病南返,改隸檀道濟麾下。”


    “元嘉八年,宋軍迴師。”


    “檀道濟向宋文帝劉義隆盛讚沈慶之,稱其忠心知軍事。”


    “沈慶之得以充任禁軍領隊,防禦東掖門,後又領淮陵太守。”


    “由員外將軍轉任正員將軍,期間一度出鎮錢唐新城。”


    “元嘉十七年,劉義隆欲收捕領軍將軍劉湛及其黨羽,連夜召沈慶之入宮。”


    “沈慶之認為皇帝夜半喚隊主必有所圖,故此戎裝進見。”


    “劉義隆果命其收斬吳郡太守劉斌。不久,沈慶之調任後軍行參軍,加員外散騎侍郎。”


    “元嘉十九年,雍州刺史劉道產病逝,境內蠻族乘機作亂。”


    “征西司馬朱修之率軍鎮壓,卻連遭失利。”


    “劉義隆遂以沈慶之為建威將軍,前去協助朱修之。”


    “不久,朱修之因軍紀敗壞,奪職下獄。”


    “沈慶之遂獨自負責征討事宜,大破緣沔諸蠻,俘獲蠻民七千。”


    “他隨後進討湖陽蠻,又俘獲蠻民萬餘。”


    “元嘉二十一年,沈慶之被調入北中郎將府,在隨王劉誕幕下擔任中兵參軍。”


    “並兼領南東平太守,後又調往武陵王劉駿的撫軍將軍府,仍任中兵參軍。”


    “元嘉二十二年,沈慶之因劉駿調任雍州刺史,隨其移鎮雍州。”


    “當時正逢群蠻作亂,阻塞水陸交通。”


    “劉駿也被阻在大堤,無法繼續前進。”


    “沈慶之出兵大破蠻兵,終於使得劉駿順利進入襄陽。”


    “他又統兵討平驛道蠻、鄖山蠻等蠻族,前後俘獲近十萬。”


    “後來,沈慶之再次擔任北中郎中兵參軍,並加建威將軍、南濟陰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雍州再次發生蠻族叛亂。”


    “沈慶之隨劉誕移鎮襄陽,並統領柳元景、宗愨等將領,進剿沔北諸山蠻。”


    “他在茹丘山下大會諸軍,命諸軍八道並進,鼓噪登山,直攻蠻兵心腹要地,占據險要。”


    “蠻兵震恐不已。宋軍乘機圍攻,打得蠻兵四散潰逃。”


    “不久,沈慶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鎮壓蠻帥田彥生叛亂。”


    “他隨後由茹丘山出兵檢城,在諸山大破群蠻,斬首三千級,俘獲、招降蠻民五萬餘口。”


    “元嘉二十七年,沈慶之又督軍進剿幸諸山犬羊蠻。”


    “犬羊蠻所據之地險峻難攻,而且防禦頗有組織。”


    “沈慶之在山下紮起連營,命諸軍各自在營內掘池取水,以防蠻兵火攻。”


    “犬羊蠻果於夜間下山,欲火燒宋軍營寨。”


    “宋軍用營中池水撲熄大火,更乘機以弓弩反擊,逼得蠻兵隻得撤走。”


    “沈慶之命諸軍開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險且正值暑雨,遂於山下修築六座戍堡,將犬羊蠻困死在山上。”


    “犬羊蠻被困日久,糧食匱乏,最終隻得下山歸降。”


    “不久,沈慶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同年,劉義隆發動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並進。”


    蘇軾:其中東路軍以輔國將軍蕭斌為統帥、寧朔將軍王玄謨為前鋒。


    沈慶之雖反對北伐,但仍被任命為王玄謨的副手,隨王玄謨攻打碻磝。碻磝守將棄城而逃。


    蕭斌進駐碻磝,親臨前線指揮,並命王玄謨率部西攻滑台。


    沈慶之則被蕭斌留在碻磝,授以輔國司馬之職。


    王玄謨圍攻滑台兩個月,始終未能破城。


    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燾親自南救滑台。蕭斌遂命沈慶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謨。


    沈慶之認為兵力過少,對戰事並無助益,但因蕭斌堅持,最終隻得從命。


    沈慶之尚未出軍,王玄謨已由滑台兵敗逃迴。


    蕭斌見前鋒已敗,打算死守碻磝。沈慶之卻力主放棄碻磝。


    蕭斌遂退守曆城,命王玄謨留守碻磝。


    沈慶之隨蕭斌退守曆城,不久便馳返京師,途中又接到劉義隆詔命,讓他北返救援王玄謨。


    但當沈慶之行至彭城,卻因拓跋燾已率大軍逼近,無法繼續北上。


    江夏王劉義恭當時正於彭城節度北伐諸軍,遂將沈慶之留在彭城,授為太尉中兵參軍。


    劉義恭給沈慶之三千兵馬,讓他到卯山抵禦魏軍。


    沈慶之卻以虜眾強,往必見擒為由,不肯前去。


    魏軍很快便攻至蕭城,距彭城僅有數十裏。


    劉義恭因彭城兵多糧少,打算棄城南逃。


    沈慶之認為曆城兵少糧多,建議移鎮曆城。


    但劉義恭在沛郡太守張暢的力諫下,最終還是決定堅守彭城,以避免軍心動搖。


    沈慶之隨劉義恭一直堅守到元嘉二十八年二月北伐結束,又奉命將數千戶彭城流民遷往瓜步安置。


    元嘉二十九年,劉義隆不顧沈慶之力諫,再度北伐,並以立議不同,未讓沈慶之參戰。


    不久,西陽五水一帶爆發蠻族叛亂,自淮水、汝水以至長江、沔水都深受其害。


    劉義隆命沈慶之為主將,督軍征討五水蠻。


    豫州、荊州、雍州都奉命出軍參戰,均由沈慶之節製。


    元嘉三十年,宋文帝命劉駿兵進五洲,總領諸軍,征伐沿江群蠻。


    沈慶之也自巴水趕到五洲與劉駿會合,商討軍情戰略。


    就在這時,太子劉劭密謀發動政變,弑殺劉義隆,篡位稱帝。


    南中郎典簽董元嗣當時正從建康返迴五洲前線,將劉劭弑逆的消息告知劉駿。


    劉駿遂謀劃起兵,準備討伐劉劭。


    劉劭篡位後,因劉駿手握重兵,對其非常忌憚。


    他密謀致信給沈慶之,讓沈慶之殺死劉駿,奪其兵權。


    但沈慶之卻根本無意幫助劉劭。他求見劉駿,將劉劭的密信呈上。


    劉駿誤以為沈慶之是要殺死自己,哭著請求在死前能與母親訣別。


    沈慶之向劉駿表明心跡,表示是要輔順討逆。


    劉駿連稱家國安危,在於將軍,讓沈慶之召集軍隊,進行軍事部署。


    主簿顏竣得知劉駿欲舉兵討逆,認為此時起兵並非良機,建議先聯合四方藩鎮,結果遭到沈慶之的厲聲嗬斥。


    劉駿忙斥退顏竣,命沈慶之繼續安排起事。


    “沈慶之整備軍隊,不到十天便將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當,時人都認為是有神兵相助。”


    “不久,劉駿率軍返迴江州,順江東下,向建康進發。”


    “沈慶之被任命為征虜將軍、武昌內史、南中郎司馬,亦隨大軍東討。”


    “劉駿一路長驅直進,很快便逼近建康,並接受沈慶之、柳元景等諸將的勸進,於新亭稱帝,史稱宋孝武帝。”


    “他大封功臣,以沈慶之為領軍將軍、散騎常侍。”


    “不久,劉駿攻破建康,擒殺劉劭,討平劉劭之亂。”


    “沈慶之因功改任使持節、都督南兗豫徐兗四州諸軍事、鎮軍將軍、南兗州刺史,出鎮盱眙。”


    “並進封南昌縣公,食邑三千戶,後又移鎮廣陵。”


    “孝建元年,荊州刺史南郡王劉義宣聯合江州刺史臧質、豫州刺史魯爽,起兵叛亂,同攻建康,朝野震動。”


    “劉駿忙召沈慶之入朝,讓他率部屯駐武帳崗,守禦京師六門。”


    “當時,魯爽駐軍大峴。”


    “左軍將軍薛安都渡江征討魯爽,卻因曆陽太守張幼緒怯戰,失利而迴。”


    “劉駿遂命沈慶之趕赴江北,統率諸軍總督戰事。”


    “魯爽本欲與臧質會師,但卻一直沒有等到臧質,以致糧草匱乏。”


    “他聽聞沈慶之北上督戰,決定退守根據地壽陽,遂拔營撤退。”


    “薛安都率輕騎追擊,最終在小峴將魯爽斬殺。”


    “不久,沈慶之督軍攻取壽陽,討滅江北叛軍。”


    “因功進拜鎮北大將軍、都督青冀幽三州諸軍事,並獲賜鼓吹一部。”


    “劉義宣此時已與臧質聯軍東進,攻至鵲頭。”


    “沈慶之將魯爽首級送到劉義宣軍中,極大地打擊了叛軍的士氣。”


    “就在當年的六月,劉義宣、臧質兵敗於梁山洲,相繼被殺。聲勢浩大的劉義宣叛亂至此徹底平定。”


    “劉駿論功行賞,加授沈慶之為開府儀同三司。”


    “沈慶之上疏力辭,又被改封為始興郡公。””


    “孝建二年,沈慶之以年滿七十為由,上表請求致仕。”


    “劉駿改授沈慶之為侍中、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


    “但沈慶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後數十次上表推辭,都被劉駿拒絕。”


    “不久,沈慶之自廣陵入朝,向劉駿當麵請辭。”


    “他援引張良退隱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緒激動時更是涕淚橫流。”


    “劉駿無奈,隻得免去沈慶之的所有官職,以郡公的身份還居私第。”


    “大明元年,劉駿又打算起複沈慶之,但仍被沈慶之所拒絕。”


    “大明三年四月,竟陵王劉誕在廣陵叛亂。”


    “劉駿忙起複沈慶之為使持節、都督南兗徐兗三州諸軍事、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南兗州刺史,讓他率軍赴江北平叛。”


    “劉誕聽聞沈慶之北上,因門客沈道湣與沈慶之同宗,便讓沈道湣去勸降沈慶之,並贈沈慶之玉環刀一口。”


    “沈慶之卻將沈道湣趕迴,並曆數劉誕的罪行。”


    “他繼續向廣陵進發,很快便抵達廣陵城下。”


    李清照:沈慶之擔心劉誕叛投北魏,便將軍隊駐紮在廣陵十八裏外的白土,以切斷其北逃之路。


    當時,兗州刺史沈僧明遣軍助戰。


    豫州刺史宗愨、徐州刺史劉道隆也相繼率部趕至,將廣陵城重重包圍。


    劉誕見朝廷大軍雲集,果然率步騎數百人棄城北逃。


    但部眾剛剛行出十餘裏便不願再走,沈慶之部將武念也率部追至。


    劉誕隻得退迴廣陵,繼續堅守城池。


    劉駿為了盡快平叛,又將右衛將軍垣護之、左軍將軍崔道固、屯騎校尉龐番虯、虎賁中郎將殷孝祖由宋魏前線調至廣陵,皆受沈慶之節度。


    沈慶之隨即進逼廣陵,駐於洛橋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


    劉誕仍想拉攏沈慶之,遣人送糧草給他。


    沈慶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毀。


    劉誕又從城上投下函表,讓沈慶之轉呈劉駿。


    沈慶之仍不接受,並重申自己奉詔討賊的決心。


    沈慶之在城外填平溝壑,整修攻道,備好行樓等攻城器具,隨時準備對廣陵城發起進攻。


    他還在西南方的桑裏修築三座烽火台,並與劉駿約定,一旦破城便舉烽火傳訊。


    但當時正逢雨季,每日陰雨不斷,沈慶之始終未能組織起攻勢。


    劉駿見戰事毫無進展,指使禦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慶之官職,一麵又下詔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發沈慶之的鬥誌。


    沈慶之直到當年七月方才組織起攻勢,率諸軍攻破了廣陵城,將劉誕殺死,傳首於建康。


    當時,劉駿欲盡屠盡城中百姓,因沈慶之力諫,改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為軍賞,男丁殺為京觀。


    不久,劉駿進拜沈慶之為司空,因其力辭,又依照西晉密陵侯鄭袤的舊例,允許他朝會位次司空,門施行馬,以示尊崇。


    大明四年,西陽五水蠻再次叛亂。


    劉駿又將平叛重任交給沈慶之,讓他以郡公的身份統領諸軍。


    沈慶之經過一年多的攻戰,將叛亂悉數平定,俘獲蠻民數萬人。


    464年,孝武帝駕崩,命沈慶之與柳元景等擔任顧命大臣,並留遺言。


    太子劉子業繼位後,賜沈慶之幾案、手杖、三望車,他都推辭不肯接受。


    柳元景等人因劉子業繼殘暴昏庸,密謀廢黜劉子業,改立劉義恭為帝,並將此事告訴沈慶之。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