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字文淵,遠祖是戰國後期趙國名將趙奢。


    因號稱馬服君,後世子孫便以馬為姓。


    在西漢武帝時,馬援的先祖從邯鄲遷至茂陵。


    馬援的曾祖父是重合侯馬通,因受哥哥牽聯被殺。


    此後,馬援的祖父、父親兩代人,沒有再擔任高官。


    馬援有三個哥哥,馬況、馬餘、馬員,他們在王莽執政時都是朝中官員。


    “馬援十二歲時父親去世。他從小就誌存高遠。”


    “但因為不喜歡學詩作賦,想辭別哥哥馬況前往邊郡去耕作、放牧。”


    “馬況去世後,馬援遵從儒家禮教,為哥哥服喪一年,敬事寡嫂。”


    “後來,在擔任郡府督郵時因私放囚犯,馬援逃亡北地以放牧為生。”


    “因在當地頗有聲望,有數百戶賓客願意跟隨馬援;”


    “且因經營得當,馬援家畜成群、糧食滿倉。”


    “馬援將這些都分送給故舊、賓客,自己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


    “王莽新朝末年,馬援被任命為新成大尹。”


    “王莽敗亡後,馬援與哥哥馬員一起放棄太守職務,避亂涼州。”


    “因馬援有才,割據隴西的隗囂任命馬援為綏德將軍。”


    “當時,隗囂想歸附在蜀地稱帝的公孫述,因馬援與公孫述是街坊,關係親近,所以派馬援前往蜀地聯絡。”


    “馬援本想以老友身份會見公孫述,但公孫述接見馬援時戒備森嚴,一點不念當年之情。”


    “因此,馬援認為公孫述隻會做一些表麵文章,不是一位明君;”


    “便辭別公孫述,返迴隴西,讓隗囂不要考慮公孫述,可以考慮向劉秀稱臣。”


    “建武四年冬天,馬援帶著隗囂的書信前往洛陽。”


    “劉秀像多年未見的老友一樣接見馬援,二人相談甚歡。”


    “於是,馬援認定劉秀是一位有道明君。”


    “劉秀也很欣賞馬援,讓馬援隨自己南下巡狩,又任命馬援為待詔,之後還派專人護送馬援返迴隴西。”


    “馬援迴到隴西後,在隗囂麵前對劉秀推崇備至。”


    “隗囂便決定向劉秀稱臣,還安排馬援把長子隗恂送往洛陽做人質。”


    “馬援便乘此機會再赴洛陽,歸順了劉秀。”


    “此時,隗囂采納部將王元的建議,想依靠地勢的優勢,割據一方,且不聽馬援的勸告,發兵抗拒漢軍。”


    “馬援怕劉秀猜忌自己,便上疏朝廷,提出願意獻上剿滅隗囂的計策,然後歸隱田園。”


    “之後,劉秀下詔令馬援為先導,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先去離間隗囂的黨羽。”


    “建武八年春,劉秀派中郎將來歙襲擊略陽,來歙斬殺守將金梁,據城死守。”


    “閏四月,劉秀親征隗囂。”


    “大軍達到漆縣,眾將領怕皇上率軍深入,恐有不測。”


    “馬援聚米為山,推演雙方形勢和進軍路線。”


    “劉秀按照馬援的推演進軍,大敗隗囂軍。”


    “建武九年,劉秀任命馬援為太中大夫,輔佐來歙率領諸將平定涼州。”


    “兩年後,因來歙的舉薦,皇帝又任命馬援為隴西太守。”


    “之後,馬援軍三千先是在臨洮縣大敗先零羌,斬殺數百人,繳獲馬、牛、羊萬餘頭,投降者八千餘人;”


    “然後又與揚武將軍馬成對盤踞在浩亹河隘口的數萬羌人發起攻擊。”


    “羌人帶著妻子、兒女、輜重車輛,轉移至允吾穀。”


    “馬援軍從小道潛行上山,掩殺至羌人營寨,羌人隻得向唐翼穀撤退。”


    “馬援追至山腳下,指揮數百名騎兵繞到羌人背後,趁夜火攻,將士奮勇殺敵,斬首一千多人,羌人潰敗。”


    “馬援考慮到漢軍兵力不足,不能窮追,便隻收撿羌人遺留的糧食、牲畜後迴軍。”


    “作戰中,馬援被羌人射穿小腿,皇帝下詔慰勞,賞賜馬援牛羊數千頭,馬援將皇帝的賞賜全部分發給賓客們。”


    白居易:馬援以金城郡的許多城池完好、堅固,易守難攻;


    且土地肥沃,適宜灌溉為由上疏反對大臣們放棄該郡的建議。


    認為如果這些地方被羌人占據,邊境將會禍患不斷。


    劉秀讚成馬援的意見,詔令武威太守安排客居在武威的邊民返迴金城。


    先後遷迴金城的邊民有三千餘人,馬援安排他們返迴原來居住的縣邑。


    同時,馬援上奏朝廷,為這些縣邑派遣縣長、官吏,修繕城郭,建起小城堡,開挖溝渠,鼓勵耕作、放牧。


    此後,金城的百姓安居樂業。馬援又采用和親政策讓塞外的羌人部落歸降。


    之後,馬援還上疏朝廷,恢複了氐人的侯、王、君長各種封號,並由朝廷賜給印綬。


    建武十三年,武都郡參狼羌部落與塞外羌人部落叛亂,馬援率軍四千前往鎮壓。


    馬援軍占據有利地形,奪取羌人的水草地,采用困而不戰的方法擊敗羌人,迫使羌人數十萬戶出逃塞外。


    羌人部落投降馬援者有一萬餘人,於是隴西恢複了平靜。


    馬援在治理隴西期間廣施恩信,善待屬下,按能力任命官吏,自己就隻總攬大局。


    馬援將瑣碎的行政事務安排給各級官員管理、處置,自己隻管豪族大姓侵犯小民,奸猾的官吏徇私枉法之事。


    在馬援任太守期間,當地被治理得局勢安定,沒有出現羌人反叛的事情。


    馬援在擔任隴西太守六年後,被皇帝召迴京師,拜為虎賁中郎將。


    當初,馬援任隴西太守時,曾諫言皇帝重新鑄造五銖錢。此事因三府認為不宜施行便被擱置。


    馬援迴京任職後,針對奏章上十餘條疑問逐一解釋,再次上書闡述理由。


    終於在建武十六年,劉秀采納馬援的建議,下詔重新鑄造五銖錢,新錢得以流通,百姓都從這一措施的施行中獲益。


    起初,卷縣人維汜自稱神仙,有弟子數百人,都因此而獲罪被殺。


    後來,維汜的弟子李廣又聚集黨徒,於建武十七年,攻下晥城,殺死晥侯劉閔,自稱南嶽大師。


    皇帝派遣謁者張宗率軍數千人前往討伐,被李廣打敗。


    九月,皇帝派馬援攻打李廣獲勝,斬殺李廣及其黨徒。


    交阯郡女子征側與妹妹征貳於建武十六年造反,攻打郡城。


    九真郡、日南郡、合浦郡的蠻夷起兵響應,占領了六十五座城池,征側自立為王。


    朝廷便命令長沙、合浦、交阯等郡做好備戰工作。


    建武十七年,劉秀拜馬援為伏波將軍,任命扶樂侯劉隆為副將,並總督樓船將軍段誌的水師一並南下平定叛亂。


    後因段誌病逝,馬援又直接統領段誌的水師。


    之後,大軍沿著南海前進,於第二年春到達浪泊上遊;


    與叛軍接戰,大敗叛軍,斬首數千人,投降者萬餘人。


    馬援追擊征側至禁溪,多次大敗征側,叛軍分散逃走。


    建武十九年正月,馬援誅殺征側、征貳,將首級傳送至洛陽;


    因功受封新息侯,賜食邑三千戶。


    之後,馬援率軍繼續征剿征側餘黨都羊等人,斬殺擒獲五千餘叛軍。


    至此,二征叛亂完全平定。


    二征叛亂平定後,馬援上奏朝廷,因西於縣。


    “馬援進軍沿途經過的每個郡縣,都為當地修建城郭,挖掘灌溉水渠,做了許多有益於當地民眾的事情。”


    “因當地越人法律與漢朝法律有十餘處相衝突,馬援又逐條向朝廷上奏說明。”


    “馬援還向當地越人解釋法律,加以約束。”


    “從此以後,南嶺駱越人按照馬援說明的法律治理當地。”


    “劉秀因馬援平叛有功,賜給馬援兵車一乘,朝見時的地位僅次於九卿。”


    “馬援征討交阯得勝後迴軍,於建武二十年九月抵達京師。”


    “一個月後,匈奴、烏桓侵犯扶風。”


    “馬援以三輔受到襲擾、先帝陵園受到威脅之由,奏請皇帝出兵,劉秀準奏。”


    “同年十二月,馬援便又率軍出征。”


    “但因烏桓軍懼怕馬援,見到馬援後隨即撤兵,此戰馬援無功而返。”


    “建武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攻打武陵郡五溪蠻夷,全軍覆沒。”


    “時年六十二歲的馬援請命出征。劉秀因憐惜馬援年老,沒有準奏。”


    “但馬援再次上奏請戰,並在劉秀麵前展示自己老當益壯。”


    “於是,劉秀批準馬援帶軍征伐五溪蠻夷。”


    “第二年春,漢軍進抵臨湘,正好碰上五溪蠻夷攻打縣城。”


    “馬援指揮漢軍迎戰,大敗賊寇,斬殺擒獲二千餘人,其餘都四散而逃,進入深山竹林。”


    “之後,漢軍繼續進軍。”


    “馬援認為從壺頭山進軍雖路途崎嶇,但路程短、耗時少,且能控製咽喉要道;”


    “從充縣進軍雖路途平坦,但路程長,耗時又耗錢。”


    “所以馬援率軍從壺頭山進軍。但因山高水急,蠻夷死守隘口;”


    “又恰逢暑熱天氣,軍士得疫病死者眾多,馬援也身染重病,於是漢軍被困。”


    “不久,馬援病逝於軍中,享年六十三歲。”


    “馬援與梁鬆的父親梁統是故友,認為自己的輩分比梁鬆高,不必要因為梁鬆是駙馬,身份尊貴,而用平輩間的禮儀對待他。”


    “梁鬆因此對馬援不滿。之後,梁鬆與越騎司馬杜保交往甚密。”


    “因杜保被人指控行為不端而被牽連,梁鬆被劉秀問責。”


    “劉秀用馬援給侄子寫信告誡他們不應該與杜保結交之事來斥責梁鬆。梁鬆因此對馬援更加不滿。”


    “當初,馬援軍被困壺頭山時,耿舒寫信給哥哥好畤侯耿弇。”


    “認為是因為馬援沒有聽從自己的建議,錯走壺頭山,才導致大軍被困的不利局麵。”


    “耿弇據此上奏,劉秀便派梁鬆去對馬援問責。”


    “馬援此時已經病逝,梁鬆便乘機陷害馬援。”


    “由於梁鬆的陷害,劉秀下詔追繳馬援的新息侯印綬。”


    “之後,還有人誣告馬援從交阯帶迴的一車薏苡仁是珍珠和犀角。劉秀也信以為真。”


    “因此,馬援的妻子、兒子都不敢將馬援的靈柩運迴家鄉,葬入祖墳,隻在城西買了幾畝地草草下葬。”


    “賓客、故友都不敢前去吊唁。”


    “之後,馬援的家屬得知蒙冤,經過六次上書說明冤屈,劉秀才準許馬援的靈柩運迴家鄉安葬。”


    “永平十七年,馬援的墳墓被重新修整,栽植樹木,建起祠堂。”


    “建初三年,東漢章帝劉炟派五官中郎將持節追加策封,諡封馬援為忠成侯。”


    陸遊:馬援曾經得到王莽堂弟王林的推薦,擔任過新城大尹。


    王莽政權滅亡後,馬援逃到了涼州避難。


    一年後,馬援得到了隴西軍閥隗囂的器重,擔任綏德將軍。


    公元28年,馬援歸順了光武帝劉秀,他雖然投奔劉秀的時間較晚。


    但卻得到了劉秀的重用,多次領兵出征,並且屢建戰功,因此被封為新息侯。


    馬援的侄子馬嚴、馬敦喜歡議論朝政,品評人物,還通輕俠客。


    馬援在南征交趾時,曾經給他們寫信訓誡,並舉了越騎司馬杜季良的例子。


    結果這封書信被杜季良的仇人利用,他向光武帝劉秀告狀,說杜季良。


    為行浮薄,亂群惑眾,伏波將軍萬裏還書以誡兄子,而梁鬆、竇固以之交結,將扇其輕偽,敗亂諸夏。


    光武帝劉秀很生氣,當即召見了梁鬆、竇固,以訟書及援誡書示之。


    梁鬆、竇固嚇得叩頭流血,才沒有被光武帝降罪。


    馬援並沒有批評梁鬆、竇固,而是在教訓自己的侄子,但他的這封書信被人利用,結果得罪了梁鬆、竇固。


    這兩個人可不一般,梁鬆是東漢功臣梁統的兒子,娶了劉秀的長女舞陰公主;


    竇固是竇融的侄子,娶了劉秀的女兒涅陽公主。


    馬援在南征時與蠻夷進行對峙,牟平侯耿舒給兄長耿弇寫了一封信。


    耿弇立即將這件事上奏,光武帝很生氣,就派梁鬆去軍前問責。


    梁鬆還沒有抵達軍前,馬援就病死於軍中。


    正所謂牆倒眾人推,馬援得罪過的人就開始誣陷、詆毀他,比如梁鬆、竇固等。


    馬援在交趾的時候,經常服用一種叫薏苡的植物果實,用來輕身省欲,以勝瘴氣。


    班師迴朝的時候,馬援特意裝了一車薏苡的種子,朝中的權貴們認為這是南土珍怪。


    馬援死後,梁鬆、竇固等人就說前所載還,皆明珠文犀,馬武、侯昱也證明有此事。


    光武帝勃然大怒,下旨追責馬援。


    馬援的妻子上書訴冤,前後六上,劉秀這才同意將馬援安葬。


    由於這件事,馬援的小女兒斷絕了與竇家的婚姻,進入宮中,後來成為漢明帝的皇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酷酷的橙子並收藏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