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5章 遠兵空漠竇憲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竇憲,曾祖為竇融,曾在漢光武帝時期任大司空,封安豐侯;
竇憲幼年時,竇穆與竇勳因罪被殺。
建初三年,妹妹竇氏被漢章帝劉炟冊立為皇後。
竇憲被拜為郎,後升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
“建初八年,隨著竇皇後恩寵日盛,竇憲兄弟二人一起在宮中侍奉漢章帝,漢章帝對他們非常親近,賞賜的財物不計其數。”
“司空第五倫上書建議漢章帝,要嚴令竇憲等人潔身自好,謹慎結交官員士子。”
“竇憲依仗皇後的影響和勢力,專橫霸道。”
“無論是親王、公主,還是陰家、馬家等外戚都怕他。”
“竇憲曾經想用低價強買沁水公主的莊園,公主很怕他的權勢,不敢計較。”
“漢章帝出行時路過那座莊園,向竇憲詢問莊園的情況,竇憲暗中命令左右之人不得照實迴答。”
“後來,漢章帝發現了真相,大怒。”
“他認為,竇憲強奪公主的莊園已經是個錯誤,當自己問起時,他竟然還敢撒謊欺騙,簡直比趙高指鹿為馬還要惡劣。”
“公主尚且橫遭掠奪,更何況平民百姓。”
“竇憲太過跋扈,朝廷拋棄他,就跟扔掉一隻小鳥或者小鼠一樣簡單。”
“漢章帝嗬斥了竇憲,竇憲非常害怕。竇皇後脫去自己皇後的衣飾表示謝罪。”
“過了很久,漢章帝才平息了怒氣,命令竇憲將莊園還給公主。”
“漢章帝沒有對竇憲依法治罪,卻也不再對他委以重任。”
“元和三年,太尉鄭弘數次上書,指出竇憲的權勢太盛,言辭懇切,竇憲對他十分怨恨。”
“後來,鄭弘上書彈劾竇憲的黨羽尚書張林和洛陽令楊光,說他們貪贓枉法、行為殘暴。”
“處理奏章的官吏是楊光的故交,他通知了楊光,楊光又報告了竇憲。”
“於是竇憲彈劾鄭弘,說他身為重臣,卻泄露機密。”
“鄭弘因此遭到問責,不久後被罷官。”
“鄭弘親自到廷尉投案待審,漢章帝下詔將他釋放。”
“他請求退休迴鄉,未被批準。”
“後來,鄭弘得了重病,卻還上書說,竇憲為人奸惡,堪比篡權的王莽。他建議漢章帝遠離進讒獻媚的奸臣。”
“章和二年二月,漢章帝去世,漢和帝登基。”
“竇太後臨朝攝政,竇憲以侍中的身份,入宮主持機要,出宮宣布竇太後的命令。”
“他的弟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瓌為中常侍,全都在顯要位置上。”
“竇憲的門客崔駰上書告戒竇憲,說他的恩寵日隆,官位不斷上升,所作所為都會引起朝臣們的注意,應該小心謹慎,克己守禮。”
“如果權勢太盛而又不知退讓,官位太高而仁義不足,則會被人譏諷和嘲笑。”
“竇憲因太尉鄧彪仁義禮讓,受到先帝的敬重,為人又忠厚隨和。”
“因此請竇太後下詔,將他任命為太傅,賜爵關內侯,主管尚書機要,並令百官聽命於太傅。”
“竇憲要是有什麽想法,就告訴鄧彪,讓他奏報給竇太後。”
“竇憲則到內宮向竇太後說明情況,每件事都得到了批準。”
“鄧彪身居太傅之位,隻是修身自好而已,不能匡正朝廷綱紀。”
“屯騎校尉桓鬱是幾代皇帝的老師,生性謙和守節,因此竇憲推薦他在宮中講授經書。”
“竇憲性情暴烈,睚眥必報。”
“漢明帝永平年間,謁者韓紆曾審理過竇憲之父竇勳的案件。”
“竇憲便命令門客斬殺韓紆的兒子,用他的人頭祭奠竇勳。”
“章和二年五月,齊殤王劉石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到京城來祭吊漢章帝,竇太後頻繁地召見他。”
“竇憲怕劉暢分去自己在內宮的權勢,便派刺客在皇宮禁衛軍中暗殺了劉暢,並歸罪於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
“於是朝廷派侍禦史和青州刺史一同審訊劉剛等人。”
“尚書韓棱認為,兇手就在京城,不應舍近求遠。”
張居正:竇太後大怒,嚴厲地責備韓棱,但韓棱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侍禦史何敞向太尉宋由奏請,想參與審案。宋由便答應了何敞的請求。
司徒、司空二府聽說何敞要去參與審案,都派主管官員隨同前往。
最終查清了案情,竇憲的所作所為大白於天下。
竇太後大怒,將竇憲禁閉在內宮。
竇憲害怕被殺,就請求去攻打北匈奴,以贖死罪。
章和二年十月,竇憲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征調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兵和黎陽營、雍營、邊疆十二郡的騎兵,以及羌人、胡人部隊,準備出塞征戰,討伐北匈奴。
永元元年,竇憲出征討伐北匈奴前,朝臣們紛紛上書勸阻,他們認為,北匈奴並未侵犯邊境,漢軍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花費國家資產隻為了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樣做對國家沒有好處。
奏章接二連三,卻都被擱置下來。
見此情形,太尉宋由感到恐懼,不敢再在奏章上署名,朝臣們也漸漸停止勸諫。
隻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仍在堅持,甚至脫去官帽在朝堂力爭,先後上書約達十次。
眾人都感覺到他們會有危險,但袁、任二人卻神情鎮定,舉止如常。
侍禦史魯恭上書說,漢章帝去世不久,就要為了遠征北匈奴而在全國征兵,擾亂百姓生活。
現在剛要出征,物資就出現匱乏,官員們為了籌錢,互相逼迫,人民也困苦到了極點。
朝臣和百姓都認為不可出征北匈奴,隻為了竇憲一個人,就要付出上萬人的生命,讓百姓受苦受難,實在是於國不利。
尚書韓棱、騎都尉朱暉、京兆人議郎樂恢,也都上書勸諫,但竇太後固執不聽。
竇太後下詔為竇篤、竇景興建宅第,役使百姓。
侍禦史何敞上書阻止,說如今北匈奴沒有叛逆之罪,漢軍出師無名。
現在正是春耕時節,大規模征發兵役,百姓一定會心懷不滿。
而竇篤、竇景是皇親國戚,本應成為百官表率,卻在朝廷不安定、百姓愁苦、國家財政空虛之時,為他們大修宅第,很不合適。
應當暫且停工,專心考慮北方邊疆的戰事,體恤人民的困難。奏章呈上後,竇太後不予理睬。
竇憲曾派他的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托,郅壽不僅沒有接受請托,反而立即將送信的人送到詔獄。
他還屢次上書,彈劾竇憲驕橫無理,引用王莽篡位一事來告誡朝廷。
又趁著上朝的機會,就討伐北匈奴和大肆興建宅第之事抨擊竇憲等人,厲聲正色,言辭激烈。
竇憲大怒,反誣郅壽私買公田,誹謗朝廷。
經過審訊後,郅壽被判處斬刑。
何敞上書為郅壽求情,說他的職責就是糾正大臣的錯誤,如果他麵對錯誤而沉默不語,則罪該處死。
如今郅壽為了社稷平安,提出正確主張,卻被人誹謗。
朝廷不應治罪於他,否則就會被後人譏笑。
奏章呈上,郅壽被改判為流放合浦。還沒有動身,郅壽就自殺了。
六月,竇憲、征西將軍耿秉從朔方雞鹿塞出發,南匈奴單於從滿夷穀出發,度遼將軍鄧鴻從稒陽塞出發,三路大軍在涿邪山會師。
竇憲分別派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南匈奴一萬餘精銳騎兵,同北匈奴單於在稽洛山會戰,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單於逃走。
漢軍將北匈奴各部落追到了私渠比鞮海,共斬殺匈奴一萬三千人,還活捉了很多匈奴人,俘獲了各種牲畜百萬餘頭。
八十一個匈奴部落、二十餘萬匈奴人投降漢朝。
竇憲、耿秉出塞三千餘裏,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立碑,記錄漢朝的國威和恩德。
“竇憲又派軍司馬吳汜、梁諷帶上金帛財物送給北匈奴單於。”
“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吳、梁二人到西海之畔才追上單於,向他宣布漢朝的國威,並以漢和帝的的名義進行賞賜,單於叩首接受。”
“於是梁諷遊說單於效法唿韓邪單於的先例,做漢朝的藩屬。”
“單於欣然同意,立即率領部眾同梁諷一道南歸。”
“抵達私渠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單於便派他的弟弟右溫禺鞮王帶著貢物去漢朝做人質,隨梁諷一同入京朝見。”
“竇憲因北匈奴單於沒有親自前來,便奏報竇太後,把單於的弟弟送了迴去。”
“南匈奴單於在漠北送給竇憲一隻容量五鬥的古鼎,竇憲將古鼎獻給了漢和帝。”
“因攻打北匈奴立下戰功,竇憲被任命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享有二萬戶食邑。”
“竇憲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爵,竇太後同意了。”
“按舊例,大將軍的地位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下。”
“竇太後特地下詔規定:竇憲的地位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竇篤、竇景、竇瓌任侍中、奉車、駙馬督尉,四兄弟爭相修建房宅,工匠眾多。”
“竇氏兄弟恃寵而驕,執金吾竇景尤為突出。”
“他的奴仆和部下強奪百姓的財物,非法釋放罪犯,奸淫擄掠婦女。”
“商人們害怕得不敢出門經商,如同躲避敵寇。”
“竇景擅自征發邊疆各郡騎兵部隊的精銳,為己所用。”
“彈劾竇氏兄弟的奏章都被擱置下來,得不到答複。”
“尚書何敞密奏,大將軍竇憲在漢章帝駕崩後不久,辭去高位,讓人欽佩。”
“可是國喪尚未告終,竇憲卻改變了態度。”
“如今竇氏兄弟都在朝廷專權,竇憲掌握全國的軍隊,竇篤、竇景統領宮廷禁衛部隊。”
“他們苛刻暴虐、役使百姓、生活奢侈無度、濫殺無辜,引起百姓和朝臣們的非議。”
“竇氏兄弟中,隻有駙馬都尉竇瓌喜好儒家經書,潔身自好。曾多次請求從高位退下。”
“何敞建議竇太後與竇瓌商議,考慮如何能夠既維護江山社稷,又保證竇氏家族的安穩。”
“竇憲得知後,讓太後將何敞調離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
“永元二年,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領騎兵兩千多人襲擊北匈奴在伊吾的守軍,重新占領該地。”
“車師國深感震恐,前、後王均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依附於漢朝。”
“竇太後下詔封竇憲為冠軍侯,竇篤為郾侯,竇景為汝陽侯,竇瓌為夏陽侯,竇憲不肯接受賜封。”
“不久後,竇憲出京屯駐涼州。命侍中鄧疊任征西將軍,充當副統帥。”
“北匈奴單於因漢朝遣迴他送去做人質的弟弟,於是派遣使者到邊境表示臣服,並請求入京朝見。”
“竇憲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恰逢南匈奴單於再度上書請求消滅北匈奴,竇憲便派左穀蠡王師子等人率領八千騎兵出兵雞鹿塞,襲擊北匈奴單於。”
“大軍夜間到達,向北匈奴單於發動圍攻。北匈奴單於受重傷,僅得活命。”
““漢軍俘虜了北匈奴王後及其子女五人,斬首八千人,生擒數千人。”
“永元三年,竇憲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勢消滅它。”
“二月,他派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帶兵出居延,在金微山包圍了北匈奴單於,俘虜了北匈奴單於之母閼氏,斬殺五千多匈奴人。”
“北匈奴單於逃走,不知去向。漢軍出塞五千餘裏,自漢出師以來,從未到達過如此遠的地方。”
“從此後,匈奴勢力被徹底擊潰。”
“竇憲立下大功後,威名大震。”
“他以耿夔、任尚等人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為他撰寫文章。”
李清照:州刺史、郡太守和諸縣縣令,大多由竇氏舉薦任命。
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起貪汙賄賂。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彈劾了一批郡守,因受牽連被貶或被免職的官員有四十多人。
竇氏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於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為高尚,聲望甚重,因此也無法加害於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監察檢舉,鐵麵無私,竇憲等人對他很是厭惡。
樂恢上奏道,竇憲等人作為漢和帝的舅舅,不應掌控中央大權。
漢和帝應該為了大義令竇憲等人放棄權力,竇憲等人也應該主動引退。
奏章呈上後,未被理睬。於是樂恢稱病,上書請求退休,返迴故鄉。
竇憲暗中嚴令州郡官府,脅迫樂恢服毒而死。
朝廷官員們對此十分震驚,全都察言觀色迎合竇憲的意思,無人膽敢違抗。
袁安因漢和帝年幼、外戚專權,每次朝會進見時,或與其他朝臣談論國家大事時,都會嗚咽流淚。
自從北匈奴單於戰敗不知去向後,其弟右穀蠡王於除鞬就自稱為單於,率領數千部眾駐紮在蒲類海一帶,派使者到漢朝請求歸附。
竇憲建議按照南匈奴單於的先例,將於除鞬立為單於,設置中郎將進行監護。
宋由等人同意竇憲的建議。袁安、任隗上書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光武皇帝招撫南匈奴隻是權宜之計,為的是利用他們去抵禦北匈奴。
如今北匈奴已經平定,應當命令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而不應該再另封於除鞬做單於。
兩種意見上奏後,一時無法確定下來。
袁安擔心竇憲的主張會被批準,便上呈密封奏章,極力建議讓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
他的理由是,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領部眾歸降,至今已四十餘年。
屯屠何也是首先提出北征策略的人。消滅北匈奴後,卻要另立一個新降服的北單於,違背了長久以來的謀劃,失信於漢朝養護的南匈奴單於,以後其他外族就不敢再相信漢朝的承諾了。
供給南匈奴單於的費用,每年達一億九十餘萬;
供給西域的費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
如今北匈奴距離更遠,費用超過一倍,這將耗盡國庫。
漢和帝令群臣們再次討論此事,袁安與竇憲進一步爭執,互相詰難。
竇憲仗勢淩人,言辭驕橫,但袁安始終不為所動。最終,漢和帝還是聽從了竇憲的建議。
永元四年,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把持著朝廷重要職位。
穰侯鄧疊和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在一起。
其中元、郭舉經常出入宮廷,郭舉又得到竇太後的寵幸,於是,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漢和帝。
漢和帝暗中知道了他們的陰謀。可是因為竇憲兄弟專權,漢和帝無法接近內外臣僚,一同相處的隻有宦官。
漢和帝認為朝中大小官員都是竇憲的黨羽,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有心計,不諂媚竇氏集團。
於是,漢和帝就和鄭眾密謀,想要殺掉竇憲。
當時竇憲出征在外,漢和帝怕他興兵作亂,暫且隱忍了下來。
就在這時,竇憲和鄧疊全都迴到了京城。
漢和帝想要采取行動,就將清河王劉慶留在宮中住宿,夜裏單獨與劉慶私聊,請他向鄭眾傳話,讓鄭眾搜集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
不久後,漢和帝駕臨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
並派謁者仆射收迴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讓他與竇篤、竇景、竇瓌一並前往各自的封國。
因為顧及竇太後的緣故,漢和帝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是選擇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對他進行監督。
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全都被迫自殺。
竇氏家族及其賓客,凡因竇憲的關係而當官的,一律遭到罷免,遣迴原籍。
竇憲幼年時,竇穆與竇勳因罪被殺。
建初三年,妹妹竇氏被漢章帝劉炟冊立為皇後。
竇憲被拜為郎,後升為侍中、虎賁中郎將;弟弟竇篤為黃門侍郎。
“建初八年,隨著竇皇後恩寵日盛,竇憲兄弟二人一起在宮中侍奉漢章帝,漢章帝對他們非常親近,賞賜的財物不計其數。”
“司空第五倫上書建議漢章帝,要嚴令竇憲等人潔身自好,謹慎結交官員士子。”
“竇憲依仗皇後的影響和勢力,專橫霸道。”
“無論是親王、公主,還是陰家、馬家等外戚都怕他。”
“竇憲曾經想用低價強買沁水公主的莊園,公主很怕他的權勢,不敢計較。”
“漢章帝出行時路過那座莊園,向竇憲詢問莊園的情況,竇憲暗中命令左右之人不得照實迴答。”
“後來,漢章帝發現了真相,大怒。”
“他認為,竇憲強奪公主的莊園已經是個錯誤,當自己問起時,他竟然還敢撒謊欺騙,簡直比趙高指鹿為馬還要惡劣。”
“公主尚且橫遭掠奪,更何況平民百姓。”
“竇憲太過跋扈,朝廷拋棄他,就跟扔掉一隻小鳥或者小鼠一樣簡單。”
“漢章帝嗬斥了竇憲,竇憲非常害怕。竇皇後脫去自己皇後的衣飾表示謝罪。”
“過了很久,漢章帝才平息了怒氣,命令竇憲將莊園還給公主。”
“漢章帝沒有對竇憲依法治罪,卻也不再對他委以重任。”
“元和三年,太尉鄭弘數次上書,指出竇憲的權勢太盛,言辭懇切,竇憲對他十分怨恨。”
“後來,鄭弘上書彈劾竇憲的黨羽尚書張林和洛陽令楊光,說他們貪贓枉法、行為殘暴。”
“處理奏章的官吏是楊光的故交,他通知了楊光,楊光又報告了竇憲。”
“於是竇憲彈劾鄭弘,說他身為重臣,卻泄露機密。”
“鄭弘因此遭到問責,不久後被罷官。”
“鄭弘親自到廷尉投案待審,漢章帝下詔將他釋放。”
“他請求退休迴鄉,未被批準。”
“後來,鄭弘得了重病,卻還上書說,竇憲為人奸惡,堪比篡權的王莽。他建議漢章帝遠離進讒獻媚的奸臣。”
“章和二年二月,漢章帝去世,漢和帝登基。”
“竇太後臨朝攝政,竇憲以侍中的身份,入宮主持機要,出宮宣布竇太後的命令。”
“他的弟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瓌為中常侍,全都在顯要位置上。”
“竇憲的門客崔駰上書告戒竇憲,說他的恩寵日隆,官位不斷上升,所作所為都會引起朝臣們的注意,應該小心謹慎,克己守禮。”
“如果權勢太盛而又不知退讓,官位太高而仁義不足,則會被人譏諷和嘲笑。”
“竇憲因太尉鄧彪仁義禮讓,受到先帝的敬重,為人又忠厚隨和。”
“因此請竇太後下詔,將他任命為太傅,賜爵關內侯,主管尚書機要,並令百官聽命於太傅。”
“竇憲要是有什麽想法,就告訴鄧彪,讓他奏報給竇太後。”
“竇憲則到內宮向竇太後說明情況,每件事都得到了批準。”
“鄧彪身居太傅之位,隻是修身自好而已,不能匡正朝廷綱紀。”
“屯騎校尉桓鬱是幾代皇帝的老師,生性謙和守節,因此竇憲推薦他在宮中講授經書。”
“竇憲性情暴烈,睚眥必報。”
“漢明帝永平年間,謁者韓紆曾審理過竇憲之父竇勳的案件。”
“竇憲便命令門客斬殺韓紆的兒子,用他的人頭祭奠竇勳。”
“章和二年五月,齊殤王劉石的兒子都鄉侯劉暢到京城來祭吊漢章帝,竇太後頻繁地召見他。”
“竇憲怕劉暢分去自己在內宮的權勢,便派刺客在皇宮禁衛軍中暗殺了劉暢,並歸罪於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
“於是朝廷派侍禦史和青州刺史一同審訊劉剛等人。”
“尚書韓棱認為,兇手就在京城,不應舍近求遠。”
張居正:竇太後大怒,嚴厲地責備韓棱,但韓棱仍然堅持自己的看法。
侍禦史何敞向太尉宋由奏請,想參與審案。宋由便答應了何敞的請求。
司徒、司空二府聽說何敞要去參與審案,都派主管官員隨同前往。
最終查清了案情,竇憲的所作所為大白於天下。
竇太後大怒,將竇憲禁閉在內宮。
竇憲害怕被殺,就請求去攻打北匈奴,以贖死罪。
章和二年十月,竇憲被任命為車騎將軍,征調北軍屯騎、越騎、步兵、長水、射聲五校兵和黎陽營、雍營、邊疆十二郡的騎兵,以及羌人、胡人部隊,準備出塞征戰,討伐北匈奴。
永元元年,竇憲出征討伐北匈奴前,朝臣們紛紛上書勸阻,他們認為,北匈奴並未侵犯邊境,漢軍卻要無緣無故地勞師遠行,花費國家資產隻為了求取萬裏以外的功勳,這樣做對國家沒有好處。
奏章接二連三,卻都被擱置下來。
見此情形,太尉宋由感到恐懼,不敢再在奏章上署名,朝臣們也漸漸停止勸諫。
隻有司徒袁安、司空任隗仍在堅持,甚至脫去官帽在朝堂力爭,先後上書約達十次。
眾人都感覺到他們會有危險,但袁、任二人卻神情鎮定,舉止如常。
侍禦史魯恭上書說,漢章帝去世不久,就要為了遠征北匈奴而在全國征兵,擾亂百姓生活。
現在剛要出征,物資就出現匱乏,官員們為了籌錢,互相逼迫,人民也困苦到了極點。
朝臣和百姓都認為不可出征北匈奴,隻為了竇憲一個人,就要付出上萬人的生命,讓百姓受苦受難,實在是於國不利。
尚書韓棱、騎都尉朱暉、京兆人議郎樂恢,也都上書勸諫,但竇太後固執不聽。
竇太後下詔為竇篤、竇景興建宅第,役使百姓。
侍禦史何敞上書阻止,說如今北匈奴沒有叛逆之罪,漢軍出師無名。
現在正是春耕時節,大規模征發兵役,百姓一定會心懷不滿。
而竇篤、竇景是皇親國戚,本應成為百官表率,卻在朝廷不安定、百姓愁苦、國家財政空虛之時,為他們大修宅第,很不合適。
應當暫且停工,專心考慮北方邊疆的戰事,體恤人民的困難。奏章呈上後,竇太後不予理睬。
竇憲曾派他的門生帶信去見尚書仆射郅壽,有私事請托,郅壽不僅沒有接受請托,反而立即將送信的人送到詔獄。
他還屢次上書,彈劾竇憲驕橫無理,引用王莽篡位一事來告誡朝廷。
又趁著上朝的機會,就討伐北匈奴和大肆興建宅第之事抨擊竇憲等人,厲聲正色,言辭激烈。
竇憲大怒,反誣郅壽私買公田,誹謗朝廷。
經過審訊後,郅壽被判處斬刑。
何敞上書為郅壽求情,說他的職責就是糾正大臣的錯誤,如果他麵對錯誤而沉默不語,則罪該處死。
如今郅壽為了社稷平安,提出正確主張,卻被人誹謗。
朝廷不應治罪於他,否則就會被後人譏笑。
奏章呈上,郅壽被改判為流放合浦。還沒有動身,郅壽就自殺了。
六月,竇憲、征西將軍耿秉從朔方雞鹿塞出發,南匈奴單於從滿夷穀出發,度遼將軍鄧鴻從稒陽塞出發,三路大軍在涿邪山會師。
竇憲分別派遣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耿譚率領南匈奴一萬餘精銳騎兵,同北匈奴單於在稽洛山會戰,大敗北匈奴軍,北匈奴單於逃走。
漢軍將北匈奴各部落追到了私渠比鞮海,共斬殺匈奴一萬三千人,還活捉了很多匈奴人,俘獲了各種牲畜百萬餘頭。
八十一個匈奴部落、二十餘萬匈奴人投降漢朝。
竇憲、耿秉出塞三千餘裏,登上燕然山,命令中護軍班固刻石立碑,記錄漢朝的國威和恩德。
“竇憲又派軍司馬吳汜、梁諷帶上金帛財物送給北匈奴單於。”
“當時北匈奴內部大亂,吳、梁二人到西海之畔才追上單於,向他宣布漢朝的國威,並以漢和帝的的名義進行賞賜,單於叩首接受。”
“於是梁諷遊說單於效法唿韓邪單於的先例,做漢朝的藩屬。”
“單於欣然同意,立即率領部眾同梁諷一道南歸。”
“抵達私渠海時,聽說漢軍已經入塞,單於便派他的弟弟右溫禺鞮王帶著貢物去漢朝做人質,隨梁諷一同入京朝見。”
“竇憲因北匈奴單於沒有親自前來,便奏報竇太後,把單於的弟弟送了迴去。”
“南匈奴單於在漠北送給竇憲一隻容量五鬥的古鼎,竇憲將古鼎獻給了漢和帝。”
“因攻打北匈奴立下戰功,竇憲被任命為大將軍,封為武陽侯,享有二萬戶食邑。”
“竇憲堅決推辭,不肯接受封爵,竇太後同意了。”
“按舊例,大將軍的地位在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之下。”
“竇太後特地下詔規定:竇憲的地位在太傅之下,三公之上。”
“竇篤、竇景、竇瓌任侍中、奉車、駙馬督尉,四兄弟爭相修建房宅,工匠眾多。”
“竇氏兄弟恃寵而驕,執金吾竇景尤為突出。”
“他的奴仆和部下強奪百姓的財物,非法釋放罪犯,奸淫擄掠婦女。”
“商人們害怕得不敢出門經商,如同躲避敵寇。”
“竇景擅自征發邊疆各郡騎兵部隊的精銳,為己所用。”
“彈劾竇氏兄弟的奏章都被擱置下來,得不到答複。”
“尚書何敞密奏,大將軍竇憲在漢章帝駕崩後不久,辭去高位,讓人欽佩。”
“可是國喪尚未告終,竇憲卻改變了態度。”
“如今竇氏兄弟都在朝廷專權,竇憲掌握全國的軍隊,竇篤、竇景統領宮廷禁衛部隊。”
“他們苛刻暴虐、役使百姓、生活奢侈無度、濫殺無辜,引起百姓和朝臣們的非議。”
“竇氏兄弟中,隻有駙馬都尉竇瓌喜好儒家經書,潔身自好。曾多次請求從高位退下。”
“何敞建議竇太後與竇瓌商議,考慮如何能夠既維護江山社稷,又保證竇氏家族的安穩。”
“竇憲得知後,讓太後將何敞調離京城,出任濟南國太傅。”
“永元二年,竇憲派副校尉閻盤率領騎兵兩千多人襲擊北匈奴在伊吾的守軍,重新占領該地。”
“車師國深感震恐,前、後王均派遣王子到漢朝充當人質,依附於漢朝。”
“竇太後下詔封竇憲為冠軍侯,竇篤為郾侯,竇景為汝陽侯,竇瓌為夏陽侯,竇憲不肯接受賜封。”
“不久後,竇憲出京屯駐涼州。命侍中鄧疊任征西將軍,充當副統帥。”
“北匈奴單於因漢朝遣迴他送去做人質的弟弟,於是派遣使者到邊境表示臣服,並請求入京朝見。”
“竇憲派班固、梁諷前往迎接。恰逢南匈奴單於再度上書請求消滅北匈奴,竇憲便派左穀蠡王師子等人率領八千騎兵出兵雞鹿塞,襲擊北匈奴單於。”
“大軍夜間到達,向北匈奴單於發動圍攻。北匈奴單於受重傷,僅得活命。”
““漢軍俘虜了北匈奴王後及其子女五人,斬首八千人,生擒數千人。”
“永元三年,竇憲因北匈奴力量微弱,想趁勢消滅它。”
“二月,他派遣左校尉耿夔、司馬任尚帶兵出居延,在金微山包圍了北匈奴單於,俘虜了北匈奴單於之母閼氏,斬殺五千多匈奴人。”
“北匈奴單於逃走,不知去向。漢軍出塞五千餘裏,自漢出師以來,從未到達過如此遠的地方。”
“從此後,匈奴勢力被徹底擊潰。”
“竇憲立下大功後,威名大震。”
“他以耿夔、任尚等人為爪牙,鄧疊、郭璜為心腹,班固、傅毅為他撰寫文章。”
李清照:州刺史、郡太守和諸縣縣令,大多由竇氏舉薦任命。
這些人搜刮官吏百姓,一起貪汙賄賂。
司徒袁安、司空任隗彈劾了一批郡守,因受牽連被貶或被免職的官員有四十多人。
竇氏兄弟對此十分怨恨,但由於袁安、任隗二人一向行為高尚,聲望甚重,因此也無法加害於他們。
尚書仆射樂恢,監察檢舉,鐵麵無私,竇憲等人對他很是厭惡。
樂恢上奏道,竇憲等人作為漢和帝的舅舅,不應掌控中央大權。
漢和帝應該為了大義令竇憲等人放棄權力,竇憲等人也應該主動引退。
奏章呈上後,未被理睬。於是樂恢稱病,上書請求退休,返迴故鄉。
竇憲暗中嚴令州郡官府,脅迫樂恢服毒而死。
朝廷官員們對此十分震驚,全都察言觀色迎合竇憲的意思,無人膽敢違抗。
袁安因漢和帝年幼、外戚專權,每次朝會進見時,或與其他朝臣談論國家大事時,都會嗚咽流淚。
自從北匈奴單於戰敗不知去向後,其弟右穀蠡王於除鞬就自稱為單於,率領數千部眾駐紮在蒲類海一帶,派使者到漢朝請求歸附。
竇憲建議按照南匈奴單於的先例,將於除鞬立為單於,設置中郎將進行監護。
宋由等人同意竇憲的建議。袁安、任隗上書表示反對,他們認為光武皇帝招撫南匈奴隻是權宜之計,為的是利用他們去抵禦北匈奴。
如今北匈奴已經平定,應當命令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而不應該再另封於除鞬做單於。
兩種意見上奏後,一時無法確定下來。
袁安擔心竇憲的主張會被批準,便上呈密封奏章,極力建議讓南匈奴單於統一管理南北方。
他的理由是,南匈奴單於屯屠何的先人曾率領部眾歸降,至今已四十餘年。
屯屠何也是首先提出北征策略的人。消滅北匈奴後,卻要另立一個新降服的北單於,違背了長久以來的謀劃,失信於漢朝養護的南匈奴單於,以後其他外族就不敢再相信漢朝的承諾了。
供給南匈奴單於的費用,每年達一億九十餘萬;
供給西域的費用,每年七千四百八十萬;
如今北匈奴距離更遠,費用超過一倍,這將耗盡國庫。
漢和帝令群臣們再次討論此事,袁安與竇憲進一步爭執,互相詰難。
竇憲仗勢淩人,言辭驕橫,但袁安始終不為所動。最終,漢和帝還是聽從了竇憲的建議。
永元四年,竇氏父子兄弟同為九卿、校尉,把持著朝廷重要職位。
穰侯鄧疊和弟弟步兵校尉鄧磊、母親元、竇憲的女婿射聲校尉郭舉、郭舉的父親、長樂少府郭璜等人,相互勾結在一起。
其中元、郭舉經常出入宮廷,郭舉又得到竇太後的寵幸,於是,他們便共同策劃殺害漢和帝。
漢和帝暗中知道了他們的陰謀。可是因為竇憲兄弟專權,漢和帝無法接近內外臣僚,一同相處的隻有宦官。
漢和帝認為朝中大小官員都是竇憲的黨羽,唯獨中常侍、鉤盾令鄭眾謹慎機敏有心計,不諂媚竇氏集團。
於是,漢和帝就和鄭眾密謀,想要殺掉竇憲。
當時竇憲出征在外,漢和帝怕他興兵作亂,暫且隱忍了下來。
就在這時,竇憲和鄧疊全都迴到了京城。
漢和帝想要采取行動,就將清河王劉慶留在宮中住宿,夜裏單獨與劉慶私聊,請他向鄭眾傳話,讓鄭眾搜集皇帝誅殺舅舅的先例。
不久後,漢和帝駕臨北宮,下詔命令執金吾和北軍五校尉領兵備戰,駐守南宮和北宮,關閉城門,逮捕郭璜、郭舉、鄧疊、鄧磊,將他們全部送往監獄處死。
並派謁者仆射收迴竇憲的大將軍印信綬帶,將他改封為冠軍侯,讓他與竇篤、竇景、竇瓌一並前往各自的封國。
因為顧及竇太後的緣故,漢和帝不願正式處決竇憲,而是選擇嚴苛幹練的封國宰相對他進行監督。
竇憲、竇篤、竇景到達封國後,全都被迫自殺。
竇氏家族及其賓客,凡因竇憲的關係而當官的,一律遭到罷免,遣迴原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