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律詩奠基人宋之問
我刷的視頻在古代爆紅 作者:酷酷的橙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迴顧宋之問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宋之問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寒門酸儒。
雖然通過科舉考試,驟然得勢,身居高位。
但他這樣的人,考試或許是一把好手,卻根本不懂怎麽做官。
所以,這種人往往就會把官場表麵上的那些東西,當成是真理。
認為隻要趨炎附勢,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宋之問生於這一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
“就在宋之問出生前不久,武則天剛剛在後宮鬥爭當中獲勝,鬥倒了李治的原皇後王氏,成了唐朝的新皇後。”
“和同時代的其他很多詩壇大家一樣,宋之問並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底層。”
“唐朝那會兒,科舉製剛剛開始全麵推行,國家選拔人材,其實還處於考核和推舉相並行的階段。”
“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才,成年之後,靠著家族祖蔭,就能入仕做官。”
“根本不用通過科舉考試,自然也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寫詩上麵。”
“而那些出身寒門的學子則不同,對那些寒門學子來說,科舉是他們唯一的向上通道。”
“寒門學子想要做官,就隻能認認真真地學習。”
“而詩歌恰好是唐朝科舉考試的項目之一,為了能夠取得好成績,寒門學子們自然會努力學習寫詩。”
“所以大詩人基本上都出自寒門,這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前途。”
“科舉考唐詩,唐詩就變得無比燦爛。”
“相比後麵的那些詩壇大家,宋之問出生的年代還算是早的。”
“尤其是他爹那一代,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批享受到這個時代紅利的人。”
“宋之問的父親,名叫宋令文,也是出身底層。”
“原本按照以往時代的情況,宋家根本沒有出頭之日,宋令文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做官。”
“但恰好到了唐朝初年,隨著科舉製全麵成熟,宋令文有了做官的機會。”
““宋令文極其有才,號稱書、畫、力三絕,文武雙全。”
“總之,宋令文是最早一批通過科舉製,入仕做官的寒門官員。”
“因為早年的那些特殊經曆,宋令文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是遊刃有餘。”
“宋家的三個兒子,都被宋令文教導得極為出色。”
“因為父親的影響,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家學淵博。”
“另外,宋家老爹號稱三絕,宋家的三個兒子,則是分別繼承了老爹的一項絕活。”
“宋之悌繼承了父親的武力,宋之遜繼承了父親的書法,而宋之問則是專攻文學詩詞。”
“剛剛到及冠之年的宋之問,便通過了科舉考試,進士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
“二十歲能進士及第,那絕對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宋之問入朝為官的時候,依然還是唐高宗李治在位。”
“但是,此時的李治,已經因為嚴重的頭疼病,無法打理朝政,朝政大權都落入到了皇後武則天的手裏。”
“而武則天掌權之後,為了穩固自身的地位,則是大範圍提拔寒門子弟。”
“如此一來,出身寒門的宋之問,自然又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機會。”
“就在宋之問剛剛走上仕途後不久,便因為自身才名,直接被分配到了文學館任職。”
“在文學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宋之問被授予洛州參軍的職務。”
蘇軾:唐初詩壇大家宋之問,向武則天自薦枕席,卻因為口臭被女皇拒絕。
宋之問的父親是左驍衛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宋令文。
宋令文富有文辭,擅長書法,有力絕人,世稱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自繼承父親宋令問的一項優點。
宋之問弱冠時期就以作詩聞名,曾隱居嵩山,向道士潘師正學習。
當時,宋之問還曾同盧照鄰等人一道師從孫思邈。
宋之問以名士身份被武則天征召入宮,與楊炯同為宮中習藝館學士。
而後,宋之問改任洛州參軍,後又轉任尚方監丞,為從六品掌判監事之官。
武則天改控鶴府為奉宸府,令男寵張易之為奉宸令。
因依附張易之兄弟,宋之問擔任左奉宸內供奉,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
期間,宋之問經常代替張易之兄弟寫應詔酬和之作。
同時,宋之問還寫下了不少應製詩,最為著名的便是《龍門應製》。
寫出了遊龍門的盛況,將萬象更新與國號變更結合在了一起。
武則天病重,大臣崔玄、張柬之等起兵擁戴唐中宗李顯複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
宋之問因逢迎侍奉張氏兄弟作為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
因瀧州環境惡劣,宋之問同其弟宋之遜秘密返迴洛陽,躲在友人張仲之的府中。
在探知張仲之跟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誅殺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的計劃後,宋之問便讓自己的侄兒宋曇透露給武三思,致使張仲之和王同皎被斬首抄家。
而宋之問則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鴻臚侍主簿。
唐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宋之問當選,再次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也寫下了不少應製詩。
當時,宋之問正是因向太平公主獻媚而受重用。
等到安樂公主權盛時,宋之問轉頭又去投靠巴結安樂公主。
對此,太平公主頗為怨恨,便上書彈劾,揭發了宋之問的受賄醜行。
由此,宋之問被貶為了越州長史。
唐睿宗李旦登基即位,便開始清算韋後和武三思的勢力。
因曾經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的舊事被揪出來,宋之問便被貶到瀧州以南的欽州。
宋之問在徙所欽州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賜死,終年約57歲。
“此後不久,宋之問又與楊炯一起,被同時調入崇文館擔任學士。”
“崇文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這個地方是專門供太子讀書的。”
“所以,宋之問的這次調動,等於是直接被調去做太子的講師。”
“能夠做太子的老師,這其中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
“隻要以後太子順利登上皇位,作為太子的老師,肯定前途一片光明,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隨著仕途越來越順,享受的禮遇越來越高,宋之問卻開始漸漸走偏了。”
“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誤入歧途。”
“正常情況下,既然當上了太子的老師,接下來自然是要好好教導太子,安心等著太子登基,等待日後加官進爵。”
“但是,出身底層的宋之問,因為家學原因,根本不懂這些道理。”
“所以此後的很多年裏,宋之問開始走上了趨炎附勢的道路,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
“在宋之問看來,拍武則天的馬屁,這或許是一條官場捷徑。”
“但對於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貴族子弟來說。”
“人家更清楚,除了搞關係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績過硬。”
“宋之問的情況,其實也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寒門官員的真實寫照。”
“因為在這個時代之前,從來沒有過寒門官員身居高位,掌握大權的先例。”
“所以到了武則天掌權的時代,這個口子一開,很多寒門官員開始身居高位。”
“導致武則天掌權初期,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寒門官員通過科舉考試,身居高位後,往往不想著怎麽為國家做貢獻,隻想著自己怎麽貪財,怎麽巴結上司。”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財產。”
“光是靠著祖上遺留,人家就可以衣食無憂,自然不會把貪汙放在首位,而是會想著去得到更多的權力。”
“但是寒門官員不一樣,寒門官員驟然掌權,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種情況下,寒門官員開始大肆貪汙斂財,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過,相比那些貪財的官員,宋之問還不太一樣。”
“宋之問更渴求的,是聲望和名氣。”
“所以,他才會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夠越發重用自己。”
“麵對這樣的宋之問,武則天心裏也有一杆秤。”
“武則天很清楚,像宋之問這樣的人,可以放在身邊做一些點綴。”
“但卻絕對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為狄仁傑那樣的國之棟梁。”
“但是可惜的是,宋之問本人不懂這個道理。”
“此後的十年時間裏,隨著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以太後的身份稱製。”
“而後又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成為一代女帝。”
“在這期間,宋之問雖然官職也有提升,但卻始終隻是擔任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
李清照:唐朝詩人宋之問,才華橫溢,一身媚骨,最終被賜死。
宋之問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宋令文高宗時為左驍衛郎將。
他父親是初唐時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長文學、書法和音樂。
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努力,研讀詩書,學習刻苦。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最初擔任洛陽尉。
當時是武後掌權,為了籠絡心,大量選拔人才,宋之問與唐初四傑的楊炯被分直內文學館。
武則天遊覽洛陽龍門,看足了佛像與春色,在龍門東山香山寺歇駕。
命眾官作詩頌揚,並下詔說,誰詩先寫好,就賜他錦袍。
左史東方虯先作好了詩,武則天隨即頒賜錦袍,可東方虯剛坐下,宋之問就把所作詩《龍門應製》獻上了。
該詩不僅寫得快,而且文鋪錦繡,字吐珠璣,一下子就打動了武則天。
武則天大為高興,從東方虯手中奪迴錦袍改賜宋之問。
宋之問才華出眾、文思敏捷、下筆成章,因奪袍贈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學天賦而名聲大噪。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
宋之問轉而投向皇帝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張易之兄弟愛其才。
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後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
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迴了洛陽,藏在洛陽的王同皎家。
王同皎曾同宰相張柬之一起逼退武則天,殺張氏兄弟,他家委實最為安全。
因為是逃迴來的,不敢見以往的親朋好友,他寫下《渡漢江》。
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應代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問此時卻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王同皎夥同張仲之正密謀殺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張仲之全家被殺。
宋之問賣友求榮,被提拔為鴻臚主簿。
宋之問先是依附於武三思,武三思死後,他又依附於安樂公主,被太平公主揭發其主持貢舉時的貪賄事宜,外貶越州長。
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升華,在越州,他開始勤政愛民。
他登山涉險,訪察民生,在這段時間,他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聖德。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複位。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因為曾依附武三思被賜死於徙所,享年56歲。
宋之問人品不怎麽樣,但他的文學成就卓著。
他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
宋之問才華橫溢,文采出眾又善於逢迎拍馬,被武則天欣賞,一路升遷。
但是他一身媚骨,最終站錯隊被賜死,令人遺憾!
“後來,又過了幾年之後,隨著武則天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逐漸貪圖享受,武則天開始豢養男寵。”
“在這其中,最為得寵的,就是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
“張家兄弟的出現,也讓宋之問看到了一絲希望。”
“此後,宋之問徹底放下了文人的清高,竭力巴結張家兄弟,據說還給張家兄弟提過尿壺。”
“後來,在張家兄弟的提點下,宋之問寫了一首豔詩。”
“獻給了武則天,想要以此討武則天的喜歡,讓自己也成為武則天的男寵。”
“然而武則天收到這篇豔詩之後,雖然對豔詩本身讚不絕口,但是卻絲毫不提男寵的事情。”
“等到宋之問退去之後,武則天才對旁邊人說,宋之問有口臭,所以武則天沒看上他。”
“雖然因為口臭問題,沒能成為女皇的男寵。”
“但此後的幾年裏,宋之問依然還是竭盡全力,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給自己加官進爵。”
“但宋之問怎麽都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些努力,非但沒有給自己帶來迴報,反倒是給自己帶來了禍患。”
“數年之後,武則天身體越來越差,不得不留在迎仙宮內養病。”
“此後,宰相張柬之發動了政變,殺了張家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還位給唐中宗李顯。”
“神龍政變後,李顯二次登基,宋之問這種之前和張家兄弟來往密切的官員,自然就倒了大黴。”
“沒過多久,宋之問就被直接貶黜到廣東。”
“被貶廣東之後,宋之問也不肯就此任命,之後竟是秘密逃離了廣東,返迴了京城。”
“迴到京城之後,恰逢宋之問的兩個朋友,打算密謀除掉宰相武三思。”
“得知此事後,宋之問馬上賣友求榮,出賣朋友進行告密。”
“靠著告密的功勞,宋之問很快就被武三思調迴了京城,擔任鴻臚主簿。”
“就在宋之問剛剛被調迴京城後不久,京城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圖誅殺武三思和李顯的皇後韋氏。”
“但結果,李重俊隻是殺了武三思,卻沒能幹掉韋後,自己反倒是被殺了。”
“景龍政變後,宋之問再次發揮了自己不要臉的特長,開始巴結韋皇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
“但是,宋之問的依附,卻惹惱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
“此後,太平公主逐漸發力,將宋之問一腳踢到了浙江紹興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後,這一次,宋之問似乎終於有些做官的心得了。”
“但是就在宋之問剛剛有所領悟之後,京城那邊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聯手誅殺了韋氏,擁立李旦做了皇帝。”
“這下子,宋之問的日子更難過了。”
“因為有著之前依附二張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後,宋之問直接被遠遠流放到了廣西。”
“又過了兩年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李隆基更看不慣宋之問這種人,即位之後幹脆直接下令,把宋之問賜死了。”
“就這樣,一代詩壇大家,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歐陽修:宋之問巴結武則天男寵,卻用20字思鄉詩看哭無數人。
宋之問,字延清,生活在武則天執政的動蕩時期。
他雖才華橫溢,卻未能堅守文人的風骨。
為了攀附權貴,不惜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其行為之卑劣,確實令人不齒。
然而,曆史總是具有兩麵性,宋之問在文學上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思鄉詩,卻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麵貌。
宋之問因卷入宮廷政變,被武則天貶至瀧州。
那是一個遠離中原、條件艱苦的邊陲之地。
在那裏,他度過了無數個孤寂與絕望的日子,遠離了曾經的繁華與權勢,隻餘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直到次年春天,他才得以踏上歸途。
當他渡過漢江,即將迴到久違的故鄉時,心中那份複雜的情感如潮水般湧來,化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兩句詩,是宋之問對貶謫生涯的深刻總結。
在嶺南那片遙遠而荒涼的地方,他與中原的親人、朋友完全失去了聯係,音信全無。
時間仿佛凝固,一年又一年,春去秋來,冬去春來,無盡的等待與孤獨幾乎將他吞噬。
這兩句詩,不僅道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絕望與無奈,也讓人感受到了貶謫生涯的殘酷與無情。
當宋之問終於有機會踏上歸途,距離家鄉越來越近時,他的心情卻變得異常複雜。
本應是滿心歡喜,期待著與親人重逢的溫馨場景。
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多年的貶謫生涯,讓他對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存在的價值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他害怕聽到家鄉的變化,害怕得知親人的安危,更害怕自己無法融入那個已經陌生的世界。
因此,當遇到從家鄉方向來的人時,他竟不敢上前詢問,生怕得到的消息會打破心中那最後一絲希望與幻想。
《渡漢江》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宋之問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穀中的掙紮與釋然。
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在於它真實地展現了人性中的脆弱與堅強,以及在困境中對家的無盡思念。
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宋之問,一個被貶謫、被遺忘,卻依然對家鄉充滿深情的詩人。
宋之問的故事告訴我們,才華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樣不可或缺。
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在於他能夠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
更在於他能夠在複雜多變的人生旅途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宋之問的一生,是才華與道德的交織,是榮耀與恥辱的並存。
他的《渡漢江》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柔情與脆弱,也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品德、有擔當的人。
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光輝篇章。
雖然通過科舉考試,驟然得勢,身居高位。
但他這樣的人,考試或許是一把好手,卻根本不懂怎麽做官。
所以,這種人往往就會把官場表麵上的那些東西,當成是真理。
認為隻要趨炎附勢,就能獲得自己想要的一切。
“宋之問生於這一年,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時期。”
“就在宋之問出生前不久,武則天剛剛在後宮鬥爭當中獲勝,鬥倒了李治的原皇後王氏,成了唐朝的新皇後。”
“和同時代的其他很多詩壇大家一樣,宋之問並非出身世家大族,而是出身底層。”
“唐朝那會兒,科舉製剛剛開始全麵推行,國家選拔人材,其實還處於考核和推舉相並行的階段。”
“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人才,成年之後,靠著家族祖蔭,就能入仕做官。”
“根本不用通過科舉考試,自然也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在寫詩上麵。”
“而那些出身寒門的學子則不同,對那些寒門學子來說,科舉是他們唯一的向上通道。”
“寒門學子想要做官,就隻能認認真真地學習。”
“而詩歌恰好是唐朝科舉考試的項目之一,為了能夠取得好成績,寒門學子們自然會努力學習寫詩。”
“所以大詩人基本上都出自寒門,這自然也就不足為奇了。”
“說到底,還是為了自己的前途。”
“科舉考唐詩,唐詩就變得無比燦爛。”
“相比後麵的那些詩壇大家,宋之問出生的年代還算是早的。”
“尤其是他爹那一代,幾乎可以說是第一批享受到這個時代紅利的人。”
“宋之問的父親,名叫宋令文,也是出身底層。”
“原本按照以往時代的情況,宋家根本沒有出頭之日,宋令文這輩子都不可能有機會做官。”
“但恰好到了唐朝初年,隨著科舉製全麵成熟,宋令文有了做官的機會。”
““宋令文極其有才,號稱書、畫、力三絕,文武雙全。”
“總之,宋令文是最早一批通過科舉製,入仕做官的寒門官員。”
“因為早年的那些特殊經曆,宋令文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是遊刃有餘。”
“宋家的三個兒子,都被宋令文教導得極為出色。”
“因為父親的影響,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深厚的文化熏陶,家學淵博。”
“另外,宋家老爹號稱三絕,宋家的三個兒子,則是分別繼承了老爹的一項絕活。”
“宋之悌繼承了父親的武力,宋之遜繼承了父親的書法,而宋之問則是專攻文學詩詞。”
“剛剛到及冠之年的宋之問,便通過了科舉考試,進士及第,正式走上了仕途。”
“二十歲能進士及第,那絕對算是天才中的天才了。”
“宋之問入朝為官的時候,依然還是唐高宗李治在位。”
“但是,此時的李治,已經因為嚴重的頭疼病,無法打理朝政,朝政大權都落入到了皇後武則天的手裏。”
“而武則天掌權之後,為了穩固自身的地位,則是大範圍提拔寒門子弟。”
“如此一來,出身寒門的宋之問,自然又迎來了一個巨大的機會。”
“就在宋之問剛剛走上仕途後不久,便因為自身才名,直接被分配到了文學館任職。”
“在文學館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宋之問被授予洛州參軍的職務。”
蘇軾:唐初詩壇大家宋之問,向武則天自薦枕席,卻因為口臭被女皇拒絕。
宋之問的父親是左驍衛郎將,東台詳正學士宋令文。
宋令文富有文辭,擅長書法,有力絕人,世稱三絕。
在父親的影響下,宋之問和弟弟宋之悌、宋之遜自幼勤奮好學,各自繼承父親宋令問的一項優點。
宋之問弱冠時期就以作詩聞名,曾隱居嵩山,向道士潘師正學習。
當時,宋之問還曾同盧照鄰等人一道師從孫思邈。
宋之問以名士身份被武則天征召入宮,與楊炯同為宮中習藝館學士。
而後,宋之問改任洛州參軍,後又轉任尚方監丞,為從六品掌判監事之官。
武則天改控鶴府為奉宸府,令男寵張易之為奉宸令。
因依附張易之兄弟,宋之問擔任左奉宸內供奉,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
期間,宋之問經常代替張易之兄弟寫應詔酬和之作。
同時,宋之問還寫下了不少應製詩,最為著名的便是《龍門應製》。
寫出了遊龍門的盛況,將萬象更新與國號變更結合在了一起。
武則天病重,大臣崔玄、張柬之等起兵擁戴唐中宗李顯複位,張易之、張昌宗兄弟被殺。
宋之問因逢迎侍奉張氏兄弟作為黨羽,被貶為瀧州參軍。
因瀧州環境惡劣,宋之問同其弟宋之遜秘密返迴洛陽,躲在友人張仲之的府中。
在探知張仲之跟駙馬都尉王同皎密謀誅殺武則天的侄兒武三思的計劃後,宋之問便讓自己的侄兒宋曇透露給武三思,致使張仲之和王同皎被斬首抄家。
而宋之問則因告密有功,坐上了鴻臚侍主簿。
唐中宗增置修文館學士,宋之問當選,再次成為宮廷文學侍從之臣,也寫下了不少應製詩。
當時,宋之問正是因向太平公主獻媚而受重用。
等到安樂公主權盛時,宋之問轉頭又去投靠巴結安樂公主。
對此,太平公主頗為怨恨,便上書彈劾,揭發了宋之問的受賄醜行。
由此,宋之問被貶為了越州長史。
唐睿宗李旦登基即位,便開始清算韋後和武三思的勢力。
因曾經依附張易之兄弟及武三思的舊事被揪出來,宋之問便被貶到瀧州以南的欽州。
宋之問在徙所欽州被唐玄宗李隆基下令賜死,終年約57歲。
“此後不久,宋之問又與楊炯一起,被同時調入崇文館擔任學士。”
“崇文館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機構,這個地方是專門供太子讀書的。”
“所以,宋之問的這次調動,等於是直接被調去做太子的講師。”
“能夠做太子的老師,這其中的意義,實在是太重大了。”
“隻要以後太子順利登上皇位,作為太子的老師,肯定前途一片光明,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隨著仕途越來越順,享受的禮遇越來越高,宋之問卻開始漸漸走偏了。”
“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誤入歧途。”
“正常情況下,既然當上了太子的老師,接下來自然是要好好教導太子,安心等著太子登基,等待日後加官進爵。”
“但是,出身底層的宋之問,因為家學原因,根本不懂這些道理。”
“所以此後的很多年裏,宋之問開始走上了趨炎附勢的道路,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
“在宋之問看來,拍武則天的馬屁,這或許是一條官場捷徑。”
“但對於那些出身世家,祖上世代做官的貴族子弟來說。”
“人家更清楚,除了搞關係之外,更重要的是自身政績過硬。”
“宋之問的情況,其實也不是一個特例,而是那個時代,絕大多數寒門官員的真實寫照。”
“因為在這個時代之前,從來沒有過寒門官員身居高位,掌握大權的先例。”
“所以到了武則天掌權的時代,這個口子一開,很多寒門官員開始身居高位。”
“導致武則天掌權初期,出現了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寒門官員通過科舉考試,身居高位後,往往不想著怎麽為國家做貢獻,隻想著自己怎麽貪財,怎麽巴結上司。”
“這其實也可以理解,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官員,人家祖上就留下了很多財產。”
“光是靠著祖上遺留,人家就可以衣食無憂,自然不會把貪汙放在首位,而是會想著去得到更多的權力。”
“但是寒門官員不一樣,寒門官員驟然掌權,自然要改善自己的生活。”
“這種情況下,寒門官員開始大肆貪汙斂財,自然也就不稀奇了。”
“不過,相比那些貪財的官員,宋之問還不太一樣。”
“宋之問更渴求的,是聲望和名氣。”
“所以,他才會竭盡所能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夠越發重用自己。”
“麵對這樣的宋之問,武則天心裏也有一杆秤。”
“武則天很清楚,像宋之問這樣的人,可以放在身邊做一些點綴。”
“但卻絕對不可能重用,不可能成為狄仁傑那樣的國之棟梁。”
“但是可惜的是,宋之問本人不懂這個道理。”
“此後的十年時間裏,隨著李治去世,武則天開始以太後的身份稱製。”
“而後又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成為一代女帝。”
“在這期間,宋之問雖然官職也有提升,但卻始終隻是擔任一些無足輕重的官職。”
李清照:唐朝詩人宋之問,才華橫溢,一身媚骨,最終被賜死。
宋之問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他的父親宋令文高宗時為左驍衛郎將。
他父親是初唐時期的一位文人雅士,擅長文學、書法和音樂。
宋之問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對文學有著濃厚的興趣。
他非常努力,研讀詩書,學習刻苦。
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士及第,最初擔任洛陽尉。
當時是武後掌權,為了籠絡心,大量選拔人才,宋之問與唐初四傑的楊炯被分直內文學館。
武則天遊覽洛陽龍門,看足了佛像與春色,在龍門東山香山寺歇駕。
命眾官作詩頌揚,並下詔說,誰詩先寫好,就賜他錦袍。
左史東方虯先作好了詩,武則天隨即頒賜錦袍,可東方虯剛坐下,宋之問就把所作詩《龍門應製》獻上了。
該詩不僅寫得快,而且文鋪錦繡,字吐珠璣,一下子就打動了武則天。
武則天大為高興,從東方虯手中奪迴錦袍改賜宋之問。
宋之問才華出眾、文思敏捷、下筆成章,因奪袍贈宋事件得以展露文學天賦而名聲大噪。
武周時期,宋之問不僅扈從武後朝會遊豫,而且奉承武後近幸的媚臣外戚宴樂優遊。
宋之問轉而投向皇帝的男寵張易之兄弟,張易之兄弟愛其才。
宰相張柬之與太子典膳郎王同皎等逼武後退位,誅殺二張,迎立唐中宗。
沒過多長時間,他難以忍受嶺南蠻荒之地的生活,竟然瞞著朝廷,偷偷逃迴了洛陽,藏在洛陽的王同皎家。
王同皎曾同宰相張柬之一起逼退武則天,殺張氏兄弟,他家委實最為安全。
因為是逃迴來的,不敢見以往的親朋好友,他寫下《渡漢江》。
王同皎每日好酒好肉款待,答應代為周旋,甚至抵足而眠。
然而,宋之問此時卻發現了一個大秘密,王同皎夥同張仲之正密謀殺掉武則天的侄子武三思!
宋之問聽到後立即派侄子前去告發,張仲之全家被殺。
宋之問賣友求榮,被提拔為鴻臚主簿。
宋之問先是依附於武三思,武三思死後,他又依附於安樂公主,被太平公主揭發其主持貢舉時的貪賄事宜,外貶越州長。
清新秀麗的水鄉,也使他開始滌淨心靈,境界升華,在越州,他開始勤政愛民。
他登山涉險,訪察民生,在這段時間,他真誠歌頌了大禹治水、救災拯民的千古聖德。
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誅殺韋後和安樂公主,擁立唐睿宗複位。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宋之問因為曾依附武三思被賜死於徙所,享年56歲。
宋之問人品不怎麽樣,但他的文學成就卓著。
他為文賦詩,講求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
宋之問才華橫溢,文采出眾又善於逢迎拍馬,被武則天欣賞,一路升遷。
但是他一身媚骨,最終站錯隊被賜死,令人遺憾!
“後來,又過了幾年之後,隨著武則天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逐漸貪圖享受,武則天開始豢養男寵。”
“在這其中,最為得寵的,就是張易之和張昌宗兄弟。”
“張家兄弟的出現,也讓宋之問看到了一絲希望。”
“此後,宋之問徹底放下了文人的清高,竭力巴結張家兄弟,據說還給張家兄弟提過尿壺。”
“後來,在張家兄弟的提點下,宋之問寫了一首豔詩。”
“獻給了武則天,想要以此討武則天的喜歡,讓自己也成為武則天的男寵。”
“然而武則天收到這篇豔詩之後,雖然對豔詩本身讚不絕口,但是卻絲毫不提男寵的事情。”
“等到宋之問退去之後,武則天才對旁邊人說,宋之問有口臭,所以武則天沒看上他。”
“雖然因為口臭問題,沒能成為女皇的男寵。”
“但此後的幾年裏,宋之問依然還是竭盡全力,去拍武則天的馬屁,希望武則天能給自己加官進爵。”
“但宋之問怎麽都沒想到的是,他的這些努力,非但沒有給自己帶來迴報,反倒是給自己帶來了禍患。”
“數年之後,武則天身體越來越差,不得不留在迎仙宮內養病。”
“此後,宰相張柬之發動了政變,殺了張家兄弟,並且逼迫武則天還位給唐中宗李顯。”
“神龍政變後,李顯二次登基,宋之問這種之前和張家兄弟來往密切的官員,自然就倒了大黴。”
“沒過多久,宋之問就被直接貶黜到廣東。”
“被貶廣東之後,宋之問也不肯就此任命,之後竟是秘密逃離了廣東,返迴了京城。”
“迴到京城之後,恰逢宋之問的兩個朋友,打算密謀除掉宰相武三思。”
“得知此事後,宋之問馬上賣友求榮,出賣朋友進行告密。”
“靠著告密的功勞,宋之問很快就被武三思調迴了京城,擔任鴻臚主簿。”
“就在宋之問剛剛被調迴京城後不久,京城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子李重俊起兵,企圖誅殺武三思和李顯的皇後韋氏。”
“但結果,李重俊隻是殺了武三思,卻沒能幹掉韋後,自己反倒是被殺了。”
“景龍政變後,宋之問再次發揮了自己不要臉的特長,開始巴結韋皇後的小女兒,安樂公主。”
“但是,宋之問的依附,卻惹惱了朝堂上的另一位大佬太平公主。”
“此後,太平公主逐漸發力,將宋之問一腳踢到了浙江紹興去做官。”
“再次被放逐之後,這一次,宋之問似乎終於有些做官的心得了。”
“但是就在宋之問剛剛有所領悟之後,京城那邊再次發生了政變。”
“太平公主和自己的侄子李隆基,聯手誅殺了韋氏,擁立李旦做了皇帝。”
“這下子,宋之問的日子更難過了。”
“因為有著之前依附二張兄弟和武三思的前科,李旦登基後,宋之問直接被遠遠流放到了廣西。”
“又過了兩年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即位。”
“李隆基更看不慣宋之問這種人,即位之後幹脆直接下令,把宋之問賜死了。”
“就這樣,一代詩壇大家,就此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歐陽修:宋之問巴結武則天男寵,卻用20字思鄉詩看哭無數人。
宋之問,字延清,生活在武則天執政的動蕩時期。
他雖才華橫溢,卻未能堅守文人的風骨。
為了攀附權貴,不惜巴結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其行為之卑劣,確實令人不齒。
然而,曆史總是具有兩麵性,宋之問在文學上的成就。
尤其是他的思鄉詩,卻又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麵貌。
宋之問因卷入宮廷政變,被武則天貶至瀧州。
那是一個遠離中原、條件艱苦的邊陲之地。
在那裏,他度過了無數個孤寂與絕望的日子,遠離了曾經的繁華與權勢,隻餘下對家鄉的深深思念。
直到次年春天,他才得以踏上歸途。
當他渡過漢江,即將迴到久違的故鄉時,心中那份複雜的情感如潮水般湧來,化作了一首流傳千古的佳作。
嶺外音書斷,經冬複曆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這兩句詩,是宋之問對貶謫生涯的深刻總結。
在嶺南那片遙遠而荒涼的地方,他與中原的親人、朋友完全失去了聯係,音信全無。
時間仿佛凝固,一年又一年,春去秋來,冬去春來,無盡的等待與孤獨幾乎將他吞噬。
這兩句詩,不僅道出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絕望與無奈,也讓人感受到了貶謫生涯的殘酷與無情。
當宋之問終於有機會踏上歸途,距離家鄉越來越近時,他的心情卻變得異常複雜。
本應是滿心歡喜,期待著與親人重逢的溫馨場景。
但實際情況卻是,他心中充滿了恐懼與不安。
多年的貶謫生涯,讓他對自己的身份、地位乃至存在的價值產生了深深的懷疑。
他害怕聽到家鄉的變化,害怕得知親人的安危,更害怕自己無法融入那個已經陌生的世界。
因此,當遇到從家鄉方向來的人時,他竟不敢上前詢問,生怕得到的消息會打破心中那最後一絲希望與幻想。
《渡漢江》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凝聚著宋之問對家鄉的深深眷戀,也反映了他在人生低穀中的掙紮與釋然。
這首詩的藝術價值在於它真實地展現了人性中的脆弱與堅強,以及在困境中對家的無盡思念。
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宋之問,一個被貶謫、被遺忘,卻依然對家鄉充滿深情的詩人。
宋之問的故事告訴我們,才華固然重要,但品德同樣不可或缺。
一個人的偉大,不僅在於他能夠創作出觸動人心的作品。
更在於他能夠在複雜多變的人生旅途中,堅守自己的道德底線,成為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宋之問的一生,是才華與道德的交織,是榮耀與恥辱的並存。
他的《渡漢江》讓我們看到了他內心深處的柔情與脆弱,也讓我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在欣賞詩詞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要堅守道德底線,做一個有品德、有擔當的人。
因為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曆史的長河中留下真正屬於自己的光輝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