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從銅粉中取出的晶圓,張天賜小心翼翼的將晶圓捧在手心。
將四周無用的地方切掉,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喃喃自語道:“可一定要成功啊。”
和曆史上第一個集成電路不同,第一個集成電路使用的是三極管等結構,在矽基上進行聯通使用。
而張天賜使用的方案,則是根據後世已經成熟的芯片製造工藝,進行的丐版簡化。
這種簡化手段,一來可以比第一代集成電路更加輕便小巧,二來製造的精度和用處也大大增加。
看著麵前被切割成三十乘三十尺寸的晶體管,張天賜大概打量了一眼,確定了上麵的銅線電路大部分都是連通好的,張天賜將電路連通到原本設計好的輸入端。
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將連接了大量燈泡的‘顯示器’連接到晶圓上。
按下一端的操控開關,張天賜的眼睛緊緊盯著麵前的牆壁。
滋啦一聲,不知道從哪發出的電流聲,嚇了張天賜一跳。
“臥槽,不會過載吧?”
“是單晶矽的純度不夠,還是銅的純度不夠?”
就在張天賜疑惑的時候,下一秒滿牆的燈泡緩緩亮起,一個漢字的一,出現在牆壁上。
緊接著一秒之後,牆壁上的數字跳動成了二。
隨後便是三四五按照順序一直跳動。
當數字達到九之後,牆壁的左上角燈泡,便亮了一個燈,用來代表十。
看著自己設計的邏輯電路成功運行,張天賜先是淡淡的微笑,隨後哈哈大笑起來。
“大明的信息化大門,被我一腳踹開了!”
聽到張天賜猖狂的笑聲,陶成道從房間中走出。
看著牆壁上自動跳動的數字,陶成道嘖嘖稱奇:“可以自己變換數字,這就是邏輯電路?”
張天賜迴頭看到陶成道,張天賜哈哈大笑兩聲說道:“怎麽樣,牛不牛逼。”
陶成道低頭看向擺在一旁的晶圓,忍不住讚歎道:“太美了,這就是電氣科學的終極形態嗎?”
張天賜連忙擺手:“可不是,這個隻是最基礎的。”
說著,張天賜順便為陶成道科普了一下,自己這塊晶圓的製作原理。
陶成道聽完之後,忍不住捧起晶圓仔細欣賞起來。
“聽祭酒剛剛說法,似乎製作的關鍵,就是光?”
“那是不是說,隻要光能夠足夠的小,我們就能生產出邏輯更複雜也更密集的集成電路?”
“乃至於,在這小小的晶圓上,雕刻出一整座城市?”
此時的陶成道,雙手捧著晶圓,就好像捧著聖杯的使徒一樣。
“理論上當然可以,不過想要做到這種精度,少說也要百八十年吧。”張天賜突然在一旁給陶成道潑了一盆冷水。
倒不是說張天賜不自信,而是張天賜這一套做法,就是跳躍式科技。
跳躍式科技和普通的遞進式科技的區別,就在於跳躍式科技雖然可以創造出明顯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產物,但是卻因為沒有足夠的沉澱,很容易就會因為某個問題,突然停滯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
以至於如果想要解決某個問題,就需要迴頭重新推進,曾經被人忽視,被人束之高閣的某個技術或者學科。
而遞進式科技雖然沒有跳躍式科技看起來那麽神奇,但是卻能做到幾乎不出現死穴一樣的問題,科學家可以在曾經走過的每一條路中尋找新的突破點。
二者之間,跳躍式進步雖然可以掌握先發優勢,但是卻會因為底蘊不夠深厚的原因,被遞進式科學超越。
張天賜此時就是在對大明進行拔苗助長,很多科學的基礎和理論知識,隻有張天賜自己一個人知道,而其他人看到張天賜的發明,隻會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芯片的進步,就需要在晶體管結構上突破電子隧穿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不是在小於納米級別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早在微米級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影響芯片的運作了。
科研學者也一直在各種優化芯片中的晶體管結構,以抵抗越來越容易出現的電子隧穿效應。
很可惜,現在的大明別說是電子隧穿了,連知道電子這個概念的人都不多。
就連大明最聰明的陶成道,也僅僅隻知道電子這個概念,但是在運用上,卻幾乎用不到。
就好像普通大學生學習的高數一樣,畢業了就會被大腦扔進記憶的垃圾桶。
看著陶成道正在研究自己的晶圓,張天賜心想,是時候把自己大學和高中學過的教材掏出來了。
迴到自己的辦公室,張天賜立刻就擺起紙筆,開始抄寫記憶中的高中教材。
沒錯,現在陶成道等人學習的教材,還隻是初中的教材。
想必高中的教材提出,能讓陶成道等人更近一步吧。
第二天,張天賜早早的來到科學院,打算繼續抄寫昨天沒完成的工作。
因為教材上很多是需要配圖來說明的,很多公式也需要張天賜翻譯成漢字,自然就會比直接抄寫麻煩很多。
剛來到科學院門口,張天賜就看到門口密密麻麻多了上百名守衛。
好在自己現在是大明的名人,沒出現守衛不長眼,給自己攔下來的情況。
進到機械部,果不其然朱元璋正帶著朱標在機械部參觀。
張天賜一進來,就被朱標的太監千福注意到。
“張少傅到了。”太監千福對朱標說道。
朱標迴頭,看向張天賜說道:“張師,你實在是太厲害了。”
說著朱標指向了牆麵上自動亮滅跳動的數字說道:“張師,你這是怎麽做到的,能不能給孤講一講?”
朱元璋在一旁同樣用希望的眼光看向張天賜,看的張天賜扯了扯嘴角,隨口敷衍道:“沒必要,講了你們也聽不懂。”
“原理就是讓電信號通過和關閉,然後稍稍複雜一些,就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朱標一臉無語的表情,看了看擺在一旁的圓晶,又看了看張天賜一副我已經全都告訴了你的表情。
“還真是‘稍稍複雜’了一點。”
將四周無用的地方切掉,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喃喃自語道:“可一定要成功啊。”
和曆史上第一個集成電路不同,第一個集成電路使用的是三極管等結構,在矽基上進行聯通使用。
而張天賜使用的方案,則是根據後世已經成熟的芯片製造工藝,進行的丐版簡化。
這種簡化手段,一來可以比第一代集成電路更加輕便小巧,二來製造的精度和用處也大大增加。
看著麵前被切割成三十乘三十尺寸的晶體管,張天賜大概打量了一眼,確定了上麵的銅線電路大部分都是連通好的,張天賜將電路連通到原本設計好的輸入端。
張天賜深吸一口氣,將連接了大量燈泡的‘顯示器’連接到晶圓上。
按下一端的操控開關,張天賜的眼睛緊緊盯著麵前的牆壁。
滋啦一聲,不知道從哪發出的電流聲,嚇了張天賜一跳。
“臥槽,不會過載吧?”
“是單晶矽的純度不夠,還是銅的純度不夠?”
就在張天賜疑惑的時候,下一秒滿牆的燈泡緩緩亮起,一個漢字的一,出現在牆壁上。
緊接著一秒之後,牆壁上的數字跳動成了二。
隨後便是三四五按照順序一直跳動。
當數字達到九之後,牆壁的左上角燈泡,便亮了一個燈,用來代表十。
看著自己設計的邏輯電路成功運行,張天賜先是淡淡的微笑,隨後哈哈大笑起來。
“大明的信息化大門,被我一腳踹開了!”
聽到張天賜猖狂的笑聲,陶成道從房間中走出。
看著牆壁上自動跳動的數字,陶成道嘖嘖稱奇:“可以自己變換數字,這就是邏輯電路?”
張天賜迴頭看到陶成道,張天賜哈哈大笑兩聲說道:“怎麽樣,牛不牛逼。”
陶成道低頭看向擺在一旁的晶圓,忍不住讚歎道:“太美了,這就是電氣科學的終極形態嗎?”
張天賜連忙擺手:“可不是,這個隻是最基礎的。”
說著,張天賜順便為陶成道科普了一下,自己這塊晶圓的製作原理。
陶成道聽完之後,忍不住捧起晶圓仔細欣賞起來。
“聽祭酒剛剛說法,似乎製作的關鍵,就是光?”
“那是不是說,隻要光能夠足夠的小,我們就能生產出邏輯更複雜也更密集的集成電路?”
“乃至於,在這小小的晶圓上,雕刻出一整座城市?”
此時的陶成道,雙手捧著晶圓,就好像捧著聖杯的使徒一樣。
“理論上當然可以,不過想要做到這種精度,少說也要百八十年吧。”張天賜突然在一旁給陶成道潑了一盆冷水。
倒不是說張天賜不自信,而是張天賜這一套做法,就是跳躍式科技。
跳躍式科技和普通的遞進式科技的區別,就在於跳躍式科技雖然可以創造出明顯不屬於這個時代的產物,但是卻因為沒有足夠的沉澱,很容易就會因為某個問題,突然停滯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
以至於如果想要解決某個問題,就需要迴頭重新推進,曾經被人忽視,被人束之高閣的某個技術或者學科。
而遞進式科技雖然沒有跳躍式科技看起來那麽神奇,但是卻能做到幾乎不出現死穴一樣的問題,科學家可以在曾經走過的每一條路中尋找新的突破點。
二者之間,跳躍式進步雖然可以掌握先發優勢,但是卻會因為底蘊不夠深厚的原因,被遞進式科學超越。
張天賜此時就是在對大明進行拔苗助長,很多科學的基礎和理論知識,隻有張天賜自己一個人知道,而其他人看到張天賜的發明,隻會做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比如芯片的進步,就需要在晶體管結構上突破電子隧穿的問題。
這個問題可不是在小於納米級別的時候就會出現,這個問題早在微米級別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影響芯片的運作了。
科研學者也一直在各種優化芯片中的晶體管結構,以抵抗越來越容易出現的電子隧穿效應。
很可惜,現在的大明別說是電子隧穿了,連知道電子這個概念的人都不多。
就連大明最聰明的陶成道,也僅僅隻知道電子這個概念,但是在運用上,卻幾乎用不到。
就好像普通大學生學習的高數一樣,畢業了就會被大腦扔進記憶的垃圾桶。
看著陶成道正在研究自己的晶圓,張天賜心想,是時候把自己大學和高中學過的教材掏出來了。
迴到自己的辦公室,張天賜立刻就擺起紙筆,開始抄寫記憶中的高中教材。
沒錯,現在陶成道等人學習的教材,還隻是初中的教材。
想必高中的教材提出,能讓陶成道等人更近一步吧。
第二天,張天賜早早的來到科學院,打算繼續抄寫昨天沒完成的工作。
因為教材上很多是需要配圖來說明的,很多公式也需要張天賜翻譯成漢字,自然就會比直接抄寫麻煩很多。
剛來到科學院門口,張天賜就看到門口密密麻麻多了上百名守衛。
好在自己現在是大明的名人,沒出現守衛不長眼,給自己攔下來的情況。
進到機械部,果不其然朱元璋正帶著朱標在機械部參觀。
張天賜一進來,就被朱標的太監千福注意到。
“張少傅到了。”太監千福對朱標說道。
朱標迴頭,看向張天賜說道:“張師,你實在是太厲害了。”
說著朱標指向了牆麵上自動亮滅跳動的數字說道:“張師,你這是怎麽做到的,能不能給孤講一講?”
朱元璋在一旁同樣用希望的眼光看向張天賜,看的張天賜扯了扯嘴角,隨口敷衍道:“沒必要,講了你們也聽不懂。”
“原理就是讓電信號通過和關閉,然後稍稍複雜一些,就能做到這種程度了。”
朱標一臉無語的表情,看了看擺在一旁的圓晶,又看了看張天賜一副我已經全都告訴了你的表情。
“還真是‘稍稍複雜’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