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副校長被撤職了,原因是學術不端,其博士論文被交大學術委員會正式認定為抄襲。博士學位取消,博導資格取消,副校長也撤了。如同一個晴天霹靂,此事成為交大近幾年來最大的一個新聞,幾乎上了全國的大部分主流媒體。秦山交大在全國揚名,可惜是惡名。
原來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交大經管院的簡院長實名舉報蘭副校長博士學位論文抄襲。簡院長是一位海歸學者,冶學嚴厲,從他來到交大後,一直以整肅學風,嚴抓論文質量“卡”了很多博士的畢業論文,甚至包括一些省委領導的博士畢業論文。蘭副校長一名博士生在論文內審時被發現抄襲,據說該博士生由於有蘭副校長的支持,堅決不肯承認抄襲,導致學院無法處理。更離譜的事,出於報複心態,該博士生在校內以及全國各大學術網站上發表匿名帖子,舉報簡院長涉嫌論文抄襲。而此後交大學術委員會對關於簡院長的舉報作出鑒定意見,證實為誣陷和誹謗。隨後,簡院長聯合經管院的幾名教授舉報蘭副校長博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其博士論文某一章節和某權威經濟學家出版的經濟學書籍雷同90%。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多方爭辯,最終認定蘭副校長抄襲成立。
誰是真,誰是假,一目了然。真的假不了,假的不能真。簡院長是真做學問的人,正大光陰,真金不怕火煉。而蘭副校長長年就職於行政崗位,博士也是行政期間在職讀的,其做學術水平可想而知。
學術造假,在國內外學術界,早已不是什麽稀罕事。韓國的克隆之父黃禹錫事件、上海交大漢芯事件,這些科研工作為了騙取更多的科研經費,獲取更大的名和利,對科研成果進行瘋狂的虛造,最終導致身敗名裂,甚至身陷牢獄。
我們這個時代,是科學技術、知識文化發展的好時代,國家重視科學技術,重視知識文化,許多學者可以通過學術研究,獲得好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可是如果僅僅把做學問看成一種工具,陷入了對名和利的追逐,就容易本末倒置,迷失了探索科學真理的初心。
為了早點博士畢業,沉不下心來做學問。企圖通過抄襲,找代寫,走捷徑,蒙混過關,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學術腐敗的風氣也曾經一度存在,試想那些官員型博士生,他們有幾個不是找人代寫論文的呢?
那天在辦公室和老田交流時,我無意中表達出對做寫論文和做研究的厭倦。“蘭副校長博士論文這麽多年才被舉報,而且是因為鬥爭的原因才被舉報的,如果沒人舉報,他不是一輩子頂著博士的名頭,一輩子沒事了嗎?”
“管理學的研究,很多都是自圓其說,有多少用呢,能給社會創造什麽以效益呢?大量的論文,其實都是垃圾。是為了混文憑而已。”
沒想到老田聲色俱厲地批評了我,“你這樣想怎麽行呢?學術如同造假,如果埋下一個地雷,你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被什麽人引爆。最終炸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聲敗名裂,前程盡毀。”
“論文,絕對不是簡單的文字拚湊和堆積,而是思考的提煉,科學智慧的結晶”他說。
“十幾年前,我在工程單位時參與廣州地鐵的建設,地鐵建設施工導致地麵沉降,群眾圍在工地鬧事,阻止施工。最終施工單位請我和幾個專家共同商議,修改施工方案,最終才平息了事件,順利完成了地鐵施工的。在工程領域來說,科研是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並且上升到理論高度。”我開始暗暗對他有些佩服。
“別人怎麽樣我管不了,你既然跟了我,就要紮紮實實的做點東西出來,要對得起博士這個名號。還有,就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為了保證論文質量,也做了大量改革,博士論文畢業前都要送外審的,以前是自己找外校專家,現在都是平台送審。盲審,哪個學校哪個專家都不知道。我前幾天就審了幾個,我還槍斃了一個呢。現在博士畢業,想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啦!”
我暗自在內心深處懺悔,我怎麽這麽沒有城府,怎麽能在導師麵前說出這樣的話來呢,以後老田會對我留下什麽印象呢。
不過老田這番話,也讓我有了新的想。我反省我從前的思維方式是不是有點過於負麵。這個世界是美醜並存的,學術圈也是,學術是個圈,圈子裏魚龍混雜,有雜質有汙點,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呢。但是也有更多的追求真理,不斷創新,不斷鑽研新技術的學者呢?否則人類科技怎麽能有今天這麽先進發達的。
同樣是管理學科,簡院長和蘭副校長,就是正反兩麵呢。聽說簡院長有篇關於非典期間的流動人員軌跡預測的研究論文還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上呢。研究成果也成為政府相關部門政策製定的重要依據。
我聽說交大材料學院有位陳教授,是國內最早開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學者之一。他主導研發出一種表麵塗有抗凝血抗增生塗層的新型支架,可阻止血液凝固在支架表麵,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在臨床上了。據說上世紀90年代,科研條件極其艱難,也嚴重缺乏科研經費,做凝血實驗需要人血時,他居然抽取自己的血液來做實驗。如果熱愛科學,誰會去做這樣的犧牲呢?聽陳教授常常講,“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交大老師,在做新一代血管支架研究。總想著要把它再推向市場,就像看到自己種的樹開了花。”出於對技術的熱愛,希望好的技術能夠讓更多人受益。是這樣的信念讓他能夠堅持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克服困難開展科研工作的。而不是對所謂的名和利的追逐。。
我想起展院士講座提到過的做人和做學問的關係。做人是做學問的提前。他提到他以前的一個博士生,很想早點畢業,但是小論文卻一直被拒稿,發表不出來,就提出想掛上他的名字看能不能順利發表。他並沒有同意,而且建議他學習新的研究工具和技術方法,同時細心地指導他重新設計研究方案,重新做了多個實驗,最後他雖然延遲了一年畢業,但是畢業之後發展得很順利,後來不到四十歲憑上了教授。
欲速則不達。我想起自己以前的那些小算盤,忽然覺得有點幼稚,作為一句高校教師,做學問是終身的事情,我應該向那些優秀的前輩學習,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首先是要端正自己做學問的態度,把投機取巧換成勤奮努力,才可能做出一點成果來,最終才可能博士畢業的。
原來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交大經管院的簡院長實名舉報蘭副校長博士學位論文抄襲。簡院長是一位海歸學者,冶學嚴厲,從他來到交大後,一直以整肅學風,嚴抓論文質量“卡”了很多博士的畢業論文,甚至包括一些省委領導的博士畢業論文。蘭副校長一名博士生在論文內審時被發現抄襲,據說該博士生由於有蘭副校長的支持,堅決不肯承認抄襲,導致學院無法處理。更離譜的事,出於報複心態,該博士生在校內以及全國各大學術網站上發表匿名帖子,舉報簡院長涉嫌論文抄襲。而此後交大學術委員會對關於簡院長的舉報作出鑒定意見,證實為誣陷和誹謗。隨後,簡院長聯合經管院的幾名教授舉報蘭副校長博士學位論文涉嫌抄襲,其博士論文某一章節和某權威經濟學家出版的經濟學書籍雷同90%。經過長達一年多的多方爭辯,最終認定蘭副校長抄襲成立。
誰是真,誰是假,一目了然。真的假不了,假的不能真。簡院長是真做學問的人,正大光陰,真金不怕火煉。而蘭副校長長年就職於行政崗位,博士也是行政期間在職讀的,其做學術水平可想而知。
學術造假,在國內外學術界,早已不是什麽稀罕事。韓國的克隆之父黃禹錫事件、上海交大漢芯事件,這些科研工作為了騙取更多的科研經費,獲取更大的名和利,對科研成果進行瘋狂的虛造,最終導致身敗名裂,甚至身陷牢獄。
我們這個時代,是科學技術、知識文化發展的好時代,國家重視科學技術,重視知識文化,許多學者可以通過學術研究,獲得好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可是如果僅僅把做學問看成一種工具,陷入了對名和利的追逐,就容易本末倒置,迷失了探索科學真理的初心。
為了早點博士畢業,沉不下心來做學問。企圖通過抄襲,找代寫,走捷徑,蒙混過關,這樣的人不在少數。學術腐敗的風氣也曾經一度存在,試想那些官員型博士生,他們有幾個不是找人代寫論文的呢?
那天在辦公室和老田交流時,我無意中表達出對做寫論文和做研究的厭倦。“蘭副校長博士論文這麽多年才被舉報,而且是因為鬥爭的原因才被舉報的,如果沒人舉報,他不是一輩子頂著博士的名頭,一輩子沒事了嗎?”
“管理學的研究,很多都是自圓其說,有多少用呢,能給社會創造什麽以效益呢?大量的論文,其實都是垃圾。是為了混文憑而已。”
沒想到老田聲色俱厲地批評了我,“你這樣想怎麽行呢?學術如同造假,如果埋下一個地雷,你不知道什麽時候會被什麽人引爆。最終炸到自己身上來。讓自己聲敗名裂,前程盡毀。”
“論文,絕對不是簡單的文字拚湊和堆積,而是思考的提煉,科學智慧的結晶”他說。
“十幾年前,我在工程單位時參與廣州地鐵的建設,地鐵建設施工導致地麵沉降,群眾圍在工地鬧事,阻止施工。最終施工單位請我和幾個專家共同商議,修改施工方案,最終才平息了事件,順利完成了地鐵施工的。在工程領域來說,科研是解決工程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並且上升到理論高度。”我開始暗暗對他有些佩服。
“別人怎麽樣我管不了,你既然跟了我,就要紮紮實實的做點東西出來,要對得起博士這個名號。還有,就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為了保證論文質量,也做了大量改革,博士論文畢業前都要送外審的,以前是自己找外校專家,現在都是平台送審。盲審,哪個學校哪個專家都不知道。我前幾天就審了幾個,我還槍斃了一個呢。現在博士畢業,想蒙混過關,幾乎是不可能的啦!”
我暗自在內心深處懺悔,我怎麽這麽沒有城府,怎麽能在導師麵前說出這樣的話來呢,以後老田會對我留下什麽印象呢。
不過老田這番話,也讓我有了新的想。我反省我從前的思維方式是不是有點過於負麵。這個世界是美醜並存的,學術圈也是,學術是個圈,圈子裏魚龍混雜,有雜質有汙點,但是我們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一船人呢。但是也有更多的追求真理,不斷創新,不斷鑽研新技術的學者呢?否則人類科技怎麽能有今天這麽先進發達的。
同樣是管理學科,簡院長和蘭副校長,就是正反兩麵呢。聽說簡院長有篇關於非典期間的流動人員軌跡預測的研究論文還發表在世界頂級期刊nature上呢。研究成果也成為政府相關部門政策製定的重要依據。
我聽說交大材料學院有位陳教授,是國內最早開展心血管生物材料研究的學者之一。他主導研發出一種表麵塗有抗凝血抗增生塗層的新型支架,可阻止血液凝固在支架表麵,研究成果已經廣泛應用在臨床上了。據說上世紀90年代,科研條件極其艱難,也嚴重缺乏科研經費,做凝血實驗需要人血時,他居然抽取自己的血液來做實驗。如果熱愛科學,誰會去做這樣的犧牲呢?聽陳教授常常講,“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交大老師,在做新一代血管支架研究。總想著要把它再推向市場,就像看到自己種的樹開了花。”出於對技術的熱愛,希望好的技術能夠讓更多人受益。是這樣的信念讓他能夠堅持幾十年如一日,不斷克服困難開展科研工作的。而不是對所謂的名和利的追逐。。
我想起展院士講座提到過的做人和做學問的關係。做人是做學問的提前。他提到他以前的一個博士生,很想早點畢業,但是小論文卻一直被拒稿,發表不出來,就提出想掛上他的名字看能不能順利發表。他並沒有同意,而且建議他學習新的研究工具和技術方法,同時細心地指導他重新設計研究方案,重新做了多個實驗,最後他雖然延遲了一年畢業,但是畢業之後發展得很順利,後來不到四十歲憑上了教授。
欲速則不達。我想起自己以前的那些小算盤,忽然覺得有點幼稚,作為一句高校教師,做學問是終身的事情,我應該向那些優秀的前輩學習,學習他們的科學精神。首先是要端正自己做學問的態度,把投機取巧換成勤奮努力,才可能做出一點成果來,最終才可能博士畢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