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羽檄如飛
[三國]謀士求生指南 作者:如是青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許都街衢上, 行人往來不絕。天色漸暗,城門將閉,販夫走卒背著行囊,行色匆匆, 想要趕在宵禁之前出城。
尚書台的令史們好不容易熬到休沐, 總算能從堆積如山的公文中逃出來, 蹭上同僚的車, 迫不及待要迴家與家人團聚。
掀開車簾欣賞風景的那位“咦”了一聲,引起車內其他人的好奇, “又得見誰家女郎”
“誰不聞鄭君慧眼,能識美人”
同僚兩人笑鬧起來,調笑鄭令史眼尖,每次就他能一眼發現路過的行人裏貌美的女子。
話是這麽說,其他人也湊過來,想要看看是何等美人。
鄭令史推開同僚湊上來的腦袋, “胡言亂語, 前頭是令君車馬。”
“令君儀仗”這三名二十出頭的令史麵麵相覷, 臉上輕佻的笑容消失, 下意識整理袍袖,挺直脊背, 不再懶散地靠著車壁。
這輛帷車的主人趕緊叫住車夫, 吩咐停車,等看不見前麵那輛車再走。
然而等拉車的青牛“哞哞”止步,前麵荀令君的車馬竟然也緩緩停下。
三人嚇了一跳,緊張地攀著車門, 透過帷布的縫隙見到路邊走來一名青年文吏, 神色自然地登上荀令的車輿。
而後車輪滾滾, 帷車轆轆遠去。
顯然剛才是專程停車等那人。
令史們鬆了一口氣,荀令雖然寬仁隨和,上司畢竟是上司,怎能不懼尚書台中稟告公務也就罷了,在路上遇到尷尬的總不會是荀令。
“能與令君登車同行,此為何人”
那文吏看起來不到三十歲,瘦瘦高高,穿一身青袍。看著眼熟就是一時想不起來姓名。
“郭祭酒。”鄭令史若有所思,解釋道,“軍師祭酒,郭奉孝。”
他的兩名同袍“哦”一聲,恍然大悟,“原是此人。”
早聽說曹公新置一官名為司空軍師祭酒,任命的便是郭奉孝。此前從來沒有先例,也不知軍師祭酒一職官秩如何。但郭奉孝此人在曹公麾下堪為心腹,地位屬實不低。
“同為潁川士人,令君與郭君為鄉,想來交情深厚。”同僚中的一人道。
另一人也附和,“郭祭酒入許都,本為令君所薦。”言下之意,這兩人關係好毫不稀奇。
兩人順著這個話題聊起了許都中的潁川士人,品評人物,論起除了他們上司外的名士望族。
鄭令史卻比兩位同僚想得更多,郭奉孝似乎專職軍謀,如今找上荀令,莫非是前方戰事有變
廣和裏,荀彧家門前。
郭奉孝當先下車,打量著眼前的府邸,仿佛新官上任、剛剛下車視事的縣令,留下兩字評價,“冷清。”
“孤零。”他再望一眼隔壁毫無人氣的荀忻家,老父親般搖搖頭。
掀簾下車的荀彧動作一頓,望他,“我四兄屬意”
郭嘉和他對視,被荀彧看出來也就懶得為荀諶保密,“友若千裏之外仍掛念胞弟婚姻,當為天下父兄楷模,誰人能及”
“久不得河北來書,見紙心喜,展信方知不是為與我敘舊。”被當作催婚工具人的郭奉孝幽幽歎口氣。
荀彧被他這副模樣惹笑,莞爾道,“今日置酒,權當為奉孝謝禮,聊表歉意。”
本打算擺手推拒,郭嘉大概想到什麽,略一挑眉,“卻之不恭。”
“元衡庭中尚埋有一壇青梅酒。”他眉眼彎彎時目光流轉,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狡黠之態。
被殷殷期盼著的荀文若略微搖頭,“彧府中豈無佳釀”
想走曲線救國道路,向荀元衡打秋風的郭嘉沒能得逞,跟著荀文若進門就座,食案上已經擺好酒食。
飲一口酒,郭奉孝看向此間主人,終於談起正事,“四野消息,好壞參半。”
“君欲先喜後憂,還是先憂後喜”
“且論憂處。”荀彧吩咐侍從合並主客的食案,而後屏退左右,兩人相對而坐。
“汝南黃巾劉辟反。”
郭嘉望著驚聞此變隻是眼神一凜的友人,“明日當有公文稟此事。”
他們兩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公文上達尚書台要耗費更久的時間。
同樣是叛應袁紹,劉辟這種曾經的黃巾渠帥對曹軍來說危害更大。當地守令反叛,也就是一地變更所屬,大概率不會去侵擾鄰縣。
而從前的黃巾軍劫掠慣了,一旦成勢力,必然會燒殺搶掠,令人不堪其擾。
更不必說劉辟手上能聚起的兵力不容小覷,很可能興兵北上,威脅許都。
“曹公知否”荀彧眉頭微蹙,按捺住當即處理此事的衝動,看向郭奉孝問道。
青袍文吏頷首,探起酒勺添酒,“已傳書官渡。”接到這個消息的下一刻他便提筆寫信,遣人快馬送往官渡。
添盞的水聲中,荀彧一邊思索著如何妥善安排,邊問道,“而喜從何來”
“據聞。”郭奉孝吃一箸菜,“沮授言行不當,袁紹奪其所部,歸於郭圖統率。”
“此事與公則難脫關係。”說起與自己同宗且交情還行的郭公則,他知根知底,“想必有其推波助瀾。”郭圖對沮授的不滿當年就顯露端倪。
“然。”荀彧讚同他的猜測,袁紹麾下最顯而易見的弊病便是爭傾軋,彼此間不和,近乎鬧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雖然兩軍對陣有敵我之分,郭嘉仍有些唏噓,“沮授阻袁紹渡河,可謂情急失智。”
有些話能勸,隻是怎麽勸才能達到目的,這需要技巧。簡單來說,至少話要說得好聽,忠言也不一定非要說得逆耳。
沮公與顯然是屢勸屢敗,氣昏頭失去了理智。
他抬眼看麵前這位,荀文若便深諳勸說之道。
說通俗點,擅長哄人。
他一時走神迴憶起往事,咳了一聲續道,“不僅河北,陳登堅守廣陵,以寡勝多,複使孫策铩羽而歸。”
“荊州,長沙太守張羨遣使往官渡,起兵與劉表相抗。”
揚州孫策與荊州劉表暫時都摻和不了官渡。而他的耳目也有限,於西北鞭長莫及,反倒是荀彧作為尚書令知道的更多。
“還未相問,關中形勢如何”
荀彧徐徐道,“有元常持節關中,暫穩得住馬騰、韓遂之輩。”
互通完彼此所得的信息,這一場私宴賓主盡歡,酒足飯飽,郭嘉隨即向主人告辭。
起身待走,他婉拒要隨他起身的荀文若,“相距不過百步,何勞文若相送。”
“王佐公務繁忙,止步,止步。”
“豈有不送之禮”荀彧笑了笑,還是跟在他身後,盡賓主之誼送他出門。
“門外”是什麽動靜
側耳聽著遠遠傳來的喧嘩聲,郭嘉停住腳步,迴眸去看荀彧。
“主公”隻聽荀彧家中那位門仆的聲音從院中傳來。
兩人對視一眼,走出堂門,外頭暮色已深沉,卻見門仆捧著一卷木牘跑來,“主公,有一軍士縱馬闖門,稱此檄緊急”
眼見他手中的那一卷木牘上插有鮮豔羽毛,荀彧快步走下台階接過來。
能往許都傳送檄文的,隻有官渡而已。合檄上插著雉羽,乃是本朝慣例的“羽檄”,取的是願如飛鳥,“急行如飛”之意。
是怎樣的緊急軍情等不及朝官休沐日,繞過尚書台,竟直接送到了荀文若家中。
“羽檄既至,奉孝不妨稍候片刻。”
郭嘉自無不可,正好他也想知道從官渡用“羽檄”傳來了什麽軍情。
於是他等在一旁,看著好友抽劍出鞘,在原地拆開木牘外纏繞的麻繩和封泥,展卷而讀。
“如何”等了半晌,郭嘉發覺荀彧的反應不太對勁。他第一次懷疑自己的直覺,竟覺得荀文若的臉色似乎陡然蒼白幾分。
方才驟聞驚變都麵不改色的荀彧到底官渡有何驚變
饒是郭嘉也不願往最差的方向去想。
“文若”他試探地握住好友拿著檄文的手,卻沒料到那人根本沒有拿穩,眨眼響起木牘清脆的墜地聲。
心下一沉的郭嘉彎腰撿起檄文,入眼是曹公筆跡。
看罷檄文的內容他終於明白荀彧為何失態,什麽叫“忠義奮不顧命”
“不幸為流矢所中”
“傷重不知生死”
滿篇的致歉與悲慟,連他看了都有眩暈之感。
這篇檄文寫的並非軍情,而是寫給荀文若的私信。
竭力冷靜下來,他反複再看幾遍,拋去過於情緒化的敘述,事實情況應該比曹公所說更樂觀些。
“元衡吉人自有天相。”
“箭傷未及要害處,華元化必能救治”郭嘉搜腸刮肚,一時也說不出其他安慰的話。
關心則亂,荀忻對他來說並非普通朋友。
天下紛紜,在摯友生死麵前,說不清孰輕孰重。
但生死由命,遠隔數百裏,再如何焦急也無濟於事。
“奉孝。”荀彧的聲音與往常聽不出差別,溫和鎮定,仿佛剛才的失態是他的一時錯覺。
郭嘉將木牘還給眼前人,無論是作為羽檄還是私信,這卷木牘的內容都不能泄露出去。
“若往官渡”荀忻如今出事,郭嘉必然要被召往官渡隨軍劃策。
大概明白荀彧想說什麽,郭嘉拱手,“探望後必迴書相告,切勿擔憂。”
“台省中案牘勞形,君自珍重。”
他們相對一揖,相背而去。一人辭行,一人入室。
暮色裏,辭行的人腳步匆匆,屋內一聲鈍響,推門入室的人腳下撞翻了香爐。
荀彧很快從書室裏走出,手中多了一隻封好印泥的竹筒,“快馬送與太醫令。”
尚書台的令史們好不容易熬到休沐, 總算能從堆積如山的公文中逃出來, 蹭上同僚的車, 迫不及待要迴家與家人團聚。
掀開車簾欣賞風景的那位“咦”了一聲,引起車內其他人的好奇, “又得見誰家女郎”
“誰不聞鄭君慧眼,能識美人”
同僚兩人笑鬧起來,調笑鄭令史眼尖,每次就他能一眼發現路過的行人裏貌美的女子。
話是這麽說,其他人也湊過來,想要看看是何等美人。
鄭令史推開同僚湊上來的腦袋, “胡言亂語, 前頭是令君車馬。”
“令君儀仗”這三名二十出頭的令史麵麵相覷, 臉上輕佻的笑容消失, 下意識整理袍袖,挺直脊背, 不再懶散地靠著車壁。
這輛帷車的主人趕緊叫住車夫, 吩咐停車,等看不見前麵那輛車再走。
然而等拉車的青牛“哞哞”止步,前麵荀令君的車馬竟然也緩緩停下。
三人嚇了一跳,緊張地攀著車門, 透過帷布的縫隙見到路邊走來一名青年文吏, 神色自然地登上荀令的車輿。
而後車輪滾滾, 帷車轆轆遠去。
顯然剛才是專程停車等那人。
令史們鬆了一口氣,荀令雖然寬仁隨和,上司畢竟是上司,怎能不懼尚書台中稟告公務也就罷了,在路上遇到尷尬的總不會是荀令。
“能與令君登車同行,此為何人”
那文吏看起來不到三十歲,瘦瘦高高,穿一身青袍。看著眼熟就是一時想不起來姓名。
“郭祭酒。”鄭令史若有所思,解釋道,“軍師祭酒,郭奉孝。”
他的兩名同袍“哦”一聲,恍然大悟,“原是此人。”
早聽說曹公新置一官名為司空軍師祭酒,任命的便是郭奉孝。此前從來沒有先例,也不知軍師祭酒一職官秩如何。但郭奉孝此人在曹公麾下堪為心腹,地位屬實不低。
“同為潁川士人,令君與郭君為鄉,想來交情深厚。”同僚中的一人道。
另一人也附和,“郭祭酒入許都,本為令君所薦。”言下之意,這兩人關係好毫不稀奇。
兩人順著這個話題聊起了許都中的潁川士人,品評人物,論起除了他們上司外的名士望族。
鄭令史卻比兩位同僚想得更多,郭奉孝似乎專職軍謀,如今找上荀令,莫非是前方戰事有變
廣和裏,荀彧家門前。
郭奉孝當先下車,打量著眼前的府邸,仿佛新官上任、剛剛下車視事的縣令,留下兩字評價,“冷清。”
“孤零。”他再望一眼隔壁毫無人氣的荀忻家,老父親般搖搖頭。
掀簾下車的荀彧動作一頓,望他,“我四兄屬意”
郭嘉和他對視,被荀彧看出來也就懶得為荀諶保密,“友若千裏之外仍掛念胞弟婚姻,當為天下父兄楷模,誰人能及”
“久不得河北來書,見紙心喜,展信方知不是為與我敘舊。”被當作催婚工具人的郭奉孝幽幽歎口氣。
荀彧被他這副模樣惹笑,莞爾道,“今日置酒,權當為奉孝謝禮,聊表歉意。”
本打算擺手推拒,郭嘉大概想到什麽,略一挑眉,“卻之不恭。”
“元衡庭中尚埋有一壇青梅酒。”他眉眼彎彎時目光流轉,是令人忍俊不禁的狡黠之態。
被殷殷期盼著的荀文若略微搖頭,“彧府中豈無佳釀”
想走曲線救國道路,向荀元衡打秋風的郭嘉沒能得逞,跟著荀文若進門就座,食案上已經擺好酒食。
飲一口酒,郭奉孝看向此間主人,終於談起正事,“四野消息,好壞參半。”
“君欲先喜後憂,還是先憂後喜”
“且論憂處。”荀彧吩咐侍從合並主客的食案,而後屏退左右,兩人相對而坐。
“汝南黃巾劉辟反。”
郭嘉望著驚聞此變隻是眼神一凜的友人,“明日當有公文稟此事。”
他們兩人獲取信息的渠道不同,公文上達尚書台要耗費更久的時間。
同樣是叛應袁紹,劉辟這種曾經的黃巾渠帥對曹軍來說危害更大。當地守令反叛,也就是一地變更所屬,大概率不會去侵擾鄰縣。
而從前的黃巾軍劫掠慣了,一旦成勢力,必然會燒殺搶掠,令人不堪其擾。
更不必說劉辟手上能聚起的兵力不容小覷,很可能興兵北上,威脅許都。
“曹公知否”荀彧眉頭微蹙,按捺住當即處理此事的衝動,看向郭奉孝問道。
青袍文吏頷首,探起酒勺添酒,“已傳書官渡。”接到這個消息的下一刻他便提筆寫信,遣人快馬送往官渡。
添盞的水聲中,荀彧一邊思索著如何妥善安排,邊問道,“而喜從何來”
“據聞。”郭奉孝吃一箸菜,“沮授言行不當,袁紹奪其所部,歸於郭圖統率。”
“此事與公則難脫關係。”說起與自己同宗且交情還行的郭公則,他知根知底,“想必有其推波助瀾。”郭圖對沮授的不滿當年就顯露端倪。
“然。”荀彧讚同他的猜測,袁紹麾下最顯而易見的弊病便是爭傾軋,彼此間不和,近乎鬧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
雖然兩軍對陣有敵我之分,郭嘉仍有些唏噓,“沮授阻袁紹渡河,可謂情急失智。”
有些話能勸,隻是怎麽勸才能達到目的,這需要技巧。簡單來說,至少話要說得好聽,忠言也不一定非要說得逆耳。
沮公與顯然是屢勸屢敗,氣昏頭失去了理智。
他抬眼看麵前這位,荀文若便深諳勸說之道。
說通俗點,擅長哄人。
他一時走神迴憶起往事,咳了一聲續道,“不僅河北,陳登堅守廣陵,以寡勝多,複使孫策铩羽而歸。”
“荊州,長沙太守張羨遣使往官渡,起兵與劉表相抗。”
揚州孫策與荊州劉表暫時都摻和不了官渡。而他的耳目也有限,於西北鞭長莫及,反倒是荀彧作為尚書令知道的更多。
“還未相問,關中形勢如何”
荀彧徐徐道,“有元常持節關中,暫穩得住馬騰、韓遂之輩。”
互通完彼此所得的信息,這一場私宴賓主盡歡,酒足飯飽,郭嘉隨即向主人告辭。
起身待走,他婉拒要隨他起身的荀文若,“相距不過百步,何勞文若相送。”
“王佐公務繁忙,止步,止步。”
“豈有不送之禮”荀彧笑了笑,還是跟在他身後,盡賓主之誼送他出門。
“門外”是什麽動靜
側耳聽著遠遠傳來的喧嘩聲,郭嘉停住腳步,迴眸去看荀彧。
“主公”隻聽荀彧家中那位門仆的聲音從院中傳來。
兩人對視一眼,走出堂門,外頭暮色已深沉,卻見門仆捧著一卷木牘跑來,“主公,有一軍士縱馬闖門,稱此檄緊急”
眼見他手中的那一卷木牘上插有鮮豔羽毛,荀彧快步走下台階接過來。
能往許都傳送檄文的,隻有官渡而已。合檄上插著雉羽,乃是本朝慣例的“羽檄”,取的是願如飛鳥,“急行如飛”之意。
是怎樣的緊急軍情等不及朝官休沐日,繞過尚書台,竟直接送到了荀文若家中。
“羽檄既至,奉孝不妨稍候片刻。”
郭嘉自無不可,正好他也想知道從官渡用“羽檄”傳來了什麽軍情。
於是他等在一旁,看著好友抽劍出鞘,在原地拆開木牘外纏繞的麻繩和封泥,展卷而讀。
“如何”等了半晌,郭嘉發覺荀彧的反應不太對勁。他第一次懷疑自己的直覺,竟覺得荀文若的臉色似乎陡然蒼白幾分。
方才驟聞驚變都麵不改色的荀彧到底官渡有何驚變
饒是郭嘉也不願往最差的方向去想。
“文若”他試探地握住好友拿著檄文的手,卻沒料到那人根本沒有拿穩,眨眼響起木牘清脆的墜地聲。
心下一沉的郭嘉彎腰撿起檄文,入眼是曹公筆跡。
看罷檄文的內容他終於明白荀彧為何失態,什麽叫“忠義奮不顧命”
“不幸為流矢所中”
“傷重不知生死”
滿篇的致歉與悲慟,連他看了都有眩暈之感。
這篇檄文寫的並非軍情,而是寫給荀文若的私信。
竭力冷靜下來,他反複再看幾遍,拋去過於情緒化的敘述,事實情況應該比曹公所說更樂觀些。
“元衡吉人自有天相。”
“箭傷未及要害處,華元化必能救治”郭嘉搜腸刮肚,一時也說不出其他安慰的話。
關心則亂,荀忻對他來說並非普通朋友。
天下紛紜,在摯友生死麵前,說不清孰輕孰重。
但生死由命,遠隔數百裏,再如何焦急也無濟於事。
“奉孝。”荀彧的聲音與往常聽不出差別,溫和鎮定,仿佛剛才的失態是他的一時錯覺。
郭嘉將木牘還給眼前人,無論是作為羽檄還是私信,這卷木牘的內容都不能泄露出去。
“若往官渡”荀忻如今出事,郭嘉必然要被召往官渡隨軍劃策。
大概明白荀彧想說什麽,郭嘉拱手,“探望後必迴書相告,切勿擔憂。”
“台省中案牘勞形,君自珍重。”
他們相對一揖,相背而去。一人辭行,一人入室。
暮色裏,辭行的人腳步匆匆,屋內一聲鈍響,推門入室的人腳下撞翻了香爐。
荀彧很快從書室裏走出,手中多了一隻封好印泥的竹筒,“快馬送與太醫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