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三年的夏天來得相當溫和,直至六月,天空中的太陽依然沒精打采,全然沒有往年恨不得烤幹皮膚底下每一絲水分的氣魄。
有經驗的老人講,這是逢四年一次的特大洪災預兆。也就是說,自元和十一年來每年一期的洪汛,不過是相較之下的普通版本。
仿佛連天接地的巍巍雄峰擋住了太陽,楊無端放下遮在眼眉之上的手掌,閉了閉眼,視網膜內那塊圓圓的亮斑殘留了很久。
她想著,她在府學讀書待考那幾年,曾將朝廷邸報作為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徑。元和十一年上京赴考,看到沿途莊稼齊整,她便真的相信端朝如邸報裏說的那樣風調雨順,小民安居樂業,而她穿越時遇到的洪災不過是個別現象……
楊無端微笑搖頭。果然人年輕的時候都難免很傻很天真。
===
宗陽書院坐落於青城山麓,當然,此青城山非彼青城山。
楊無端緩行至山門前,抬頭望了一眼始建於前朝年間的牌坊。牌坊的位置很妙,恰在群山懷抱之中,四周青巒連綿如海,綠意深深地映在牌坊之上,竟透出一股子潮濕的藍綠色來。
牌坊上題著“青城山”三個字,據傳是前明時一位得道飛升的“希夷善應真君”留下的墨寶。楊無端見他一筆顏書氣勢磅礴,又透出幾分古拙,無論成仙之事是真是假,此君心懷天地,確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中人。
下方的楹聯出乎意料,居然是丁新語所書,他那筆仙姿妙逸的行楷更偏行書一些,寫在此等紅塵中的神仙居,倒也相得益彰。
“曲徑幽居神道跡;高山便是白雲鄉。”
“曉鍾曆曆,暮磬泠泠,細觀個裏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境;嵐氣重重,雲身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楊無端背著手端詳了兩對楹聯良久,唇角忍不住掛出一抹笑意。丁新語是怎麽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胸中自有褒貶,皮裏暗藏陽秋”?
不過--
她慢慢地旋轉身,仰望萬壑蒼茫、鬱鬱森森,唿吸間盡是清甜的草木氣息,層次分明的綠意濃得像是能滴出水來。一陣輕風徐徐拂過,滿山翠葉絮絮私語,綠竹迎風款擺,幾點光斑突破了枝葉的封鎖,欣然地在牌坊前小小的空場上跳躍。
斯情斯景,果然“不學仙也是真仙”。難怪丁新語要酸幾句。
“楊公子。”
楊無端迴過頭,見一名眉清目秀的小道僮從牌坊左側穿出來,行禮道:“山長有請。”
楊無端隨著那小道僮沿一條曲徑繞行,沿途除了他們沒有別的行人,空山中僅聞蟲聲細細、鳥語啾啾。楊無端踏過一道小小的拱橋,兩邊欄杆根部盡是經年日久的苔痕和新生的綠苔,已經被覆蓋地看不出本來的顏色。橋下流水潺潺,她偶然往下俯視,正見著一隻翠鳥兒從水麵疾掠而過,抖蓬了一身泛著金光的藍綠色羽毛。
據湛州府青城縣的縣誌記載,青城山上共有一百二十二座道觀,其中泰半為前朝所建。尤其是嘉靖年間。這位自稱“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好喘)的道君皇帝癡迷道教,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終嘉靖一朝,道教受益匪淺。
宗陽書院的前身也是一座道觀,原名宗陽宮,後在嘉靖末年的戰火中荒廢了。端朝立國以後,大批的前朝士子出於亡國之思隱居避世,又不忍一身所學盡歸塵土,便在各地陸續興修了不少書院。其中一位大儒將宗陽宮改建為宗陽書院,百餘年經營下來,已隱然為端朝四大書院之首。
楊無端抬頭看前方一道朱牆,紅色已被雨水浸泡得寡淡,但滿山皆綠中陡然見到朱紅,仍是令她眼前一亮。
那其實也是一道門,門洞連接著百來級平緩的台階,每一級都隻有中間部分能夠行走,兩側青苔養得肥厚鮮嫩,一腳下去必能深陷出一個坑來。
楊無端循著小道僮的腳印小心翼翼地亦步亦趨,她想起楊瓚書房門口被劉廷璣踏出一個青苔坑的台階,楊瓚也曾在宗陽書院就學,楊府的下人傳說,那級石階還是他派人千裏迢迢運至北郢,為了寄托思念之情。
是啊,楊無端想,如果她曾在這樣的好地方度過少年時光,她也會終其一生魂縈夢牽。
是誰說的呢?鄉愁並非真的思念故鄉,而是對你得不到的、或再也迴不去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
於是,“別離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
宗陽書院的山長邢燦,字韜衝,本是承乾年間的舉人,考取舉人後再無心進學,拜入宗陽書院當時的山長鍾惺門下。鍾惺病逝後,他便被選為繼任。
楊無端遠遠望見一位布衣的中年人站在幽深的古木蔭中,身後是垂手躬立的康橋,微微一笑,腳下加快了速度。
距離尚有丈餘,那小道士先走到,向邢燦行了個禮,便徑直走到那株古木背後不見了。若不是楊無端與他同行一路沒發現半點異樣,這時真要懷疑他是什麽樹精之類的。
邢燦先拱手作揖道:“楊五魁名動天下,學生久仰了。”
前明儒林讀書人之間喜歡自稱“學生”,並不是真有什麽師生或者上下級關係,不過是自謙,端朝卻沒有這個習慣。楊無端聽他這一句,便知這位邢山長頗有幾分迂闊。
她迴了一禮,笑道:“邢山長莫要折煞學生,學生不過空有幾分運氣,談到學問之道,哪及得上山長。”
她不著痕跡地偷眼打量邢燦,見他雖然一身布衣,但洗得潔淨熨得平整,在這深山幽林之中,倒顯得比她身上的絲綢來得貼合入畫。邢燦長得也好,寬額豐頰,鼻直口方,屬於端朝相官最中意的那一類容貌,怎麽看怎麽公忠體國。
她和邢燦行禮廝見完畢,康橋也走上前來,撩起袍角跪地磕了個頭,哽咽著道:“弟子拜見師傅。”
楊無端肅然受了他這一禮,並不急著叫起,而是看向邢燦道:“細思來,我這愚鈍的徒兒入宗陽書院就學也已一年有餘,多承山長教導,學生感激不盡。”
她又拱了拱手,康橋也跟著轉向邢燦,又磕了個頭。
“楊通判無須多禮,”邢燦還禮道,“此子稟性忠厚,又聰穎好學,人生極樂不過得英才而育之,該是學生多謝楊通判才是。”
他邊說邊發出一陣朗朗的笑聲,驚得樹枝上葉梢巔一隻不知名的鳥兒探了探頭,撲扇著翅膀飛到旁邊的另一株古木上,翹著尾羽鑽進遮天蔽日的葉叢中。
楊無端心頭一鬆,看來邢燦隻是有幾分書呆子氣,還不至於太腐儒,要是讓她這麽知乎者也的跟他扯一天,真是滿口的牙都要酸掉。
她先示意康橋起來,然後極自然地道:“山長有所不知,枉費這孩子叫我一聲師傅,我教給他的隻是一些雜學皮毛,隻怕耽誤了他。”
邢燦眼前一亮,道:“不瞞楊通判,學生這次鬥膽邀楊通判至宗陽書院一行,便是因為這些雜學。”
來了。楊無端心頭暢亮,臉上卻恰到好處地露出一點點,就那麽一點點惑然之色。
------題外話------
那位希夷善應真君和兩幅楹是真的有,不過青城山三個字不是他寫的,楹聯也不是丁新語寫的。楊無端是自己心中有鬼,所以看著人家像在諷刺。
曲徑幽居神道跡;高山便是白雲鄉。
——佚名題青城山前山建福宮山門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懷書”。)
曉鍾曆曆,暮磬泠泠,細觀個裏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境;嵐氣重重,雲身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佚名題青城山前山建福宮丈人殿
有經驗的老人講,這是逢四年一次的特大洪災預兆。也就是說,自元和十一年來每年一期的洪汛,不過是相較之下的普通版本。
仿佛連天接地的巍巍雄峰擋住了太陽,楊無端放下遮在眼眉之上的手掌,閉了閉眼,視網膜內那塊圓圓的亮斑殘留了很久。
她想著,她在府學讀書待考那幾年,曾將朝廷邸報作為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徑。元和十一年上京赴考,看到沿途莊稼齊整,她便真的相信端朝如邸報裏說的那樣風調雨順,小民安居樂業,而她穿越時遇到的洪災不過是個別現象……
楊無端微笑搖頭。果然人年輕的時候都難免很傻很天真。
===
宗陽書院坐落於青城山麓,當然,此青城山非彼青城山。
楊無端緩行至山門前,抬頭望了一眼始建於前朝年間的牌坊。牌坊的位置很妙,恰在群山懷抱之中,四周青巒連綿如海,綠意深深地映在牌坊之上,竟透出一股子潮濕的藍綠色來。
牌坊上題著“青城山”三個字,據傳是前明時一位得道飛升的“希夷善應真君”留下的墨寶。楊無端見他一筆顏書氣勢磅礴,又透出幾分古拙,無論成仙之事是真是假,此君心懷天地,確是一位真正的修行中人。
下方的楹聯出乎意料,居然是丁新語所書,他那筆仙姿妙逸的行楷更偏行書一些,寫在此等紅塵中的神仙居,倒也相得益彰。
“曲徑幽居神道跡;高山便是白雲鄉。”
“曉鍾曆曆,暮磬泠泠,細觀個裏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境;嵐氣重重,雲身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楊無端背著手端詳了兩對楹聯良久,唇角忍不住掛出一抹笑意。丁新語是怎麽做到無論何時何地都“胸中自有褒貶,皮裏暗藏陽秋”?
不過--
她慢慢地旋轉身,仰望萬壑蒼茫、鬱鬱森森,唿吸間盡是清甜的草木氣息,層次分明的綠意濃得像是能滴出水來。一陣輕風徐徐拂過,滿山翠葉絮絮私語,綠竹迎風款擺,幾點光斑突破了枝葉的封鎖,欣然地在牌坊前小小的空場上跳躍。
斯情斯景,果然“不學仙也是真仙”。難怪丁新語要酸幾句。
“楊公子。”
楊無端迴過頭,見一名眉清目秀的小道僮從牌坊左側穿出來,行禮道:“山長有請。”
楊無端隨著那小道僮沿一條曲徑繞行,沿途除了他們沒有別的行人,空山中僅聞蟲聲細細、鳥語啾啾。楊無端踏過一道小小的拱橋,兩邊欄杆根部盡是經年日久的苔痕和新生的綠苔,已經被覆蓋地看不出本來的顏色。橋下流水潺潺,她偶然往下俯視,正見著一隻翠鳥兒從水麵疾掠而過,抖蓬了一身泛著金光的藍綠色羽毛。
據湛州府青城縣的縣誌記載,青城山上共有一百二十二座道觀,其中泰半為前朝所建。尤其是嘉靖年間。這位自稱“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真君、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忠孝帝君、天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好喘)的道君皇帝癡迷道教,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終嘉靖一朝,道教受益匪淺。
宗陽書院的前身也是一座道觀,原名宗陽宮,後在嘉靖末年的戰火中荒廢了。端朝立國以後,大批的前朝士子出於亡國之思隱居避世,又不忍一身所學盡歸塵土,便在各地陸續興修了不少書院。其中一位大儒將宗陽宮改建為宗陽書院,百餘年經營下來,已隱然為端朝四大書院之首。
楊無端抬頭看前方一道朱牆,紅色已被雨水浸泡得寡淡,但滿山皆綠中陡然見到朱紅,仍是令她眼前一亮。
那其實也是一道門,門洞連接著百來級平緩的台階,每一級都隻有中間部分能夠行走,兩側青苔養得肥厚鮮嫩,一腳下去必能深陷出一個坑來。
楊無端循著小道僮的腳印小心翼翼地亦步亦趨,她想起楊瓚書房門口被劉廷璣踏出一個青苔坑的台階,楊瓚也曾在宗陽書院就學,楊府的下人傳說,那級石階還是他派人千裏迢迢運至北郢,為了寄托思念之情。
是啊,楊無端想,如果她曾在這樣的好地方度過少年時光,她也會終其一生魂縈夢牽。
是誰說的呢?鄉愁並非真的思念故鄉,而是對你得不到的、或再也迴不去的一切美好事物的憧憬。
於是,“別離後,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
===
宗陽書院的山長邢燦,字韜衝,本是承乾年間的舉人,考取舉人後再無心進學,拜入宗陽書院當時的山長鍾惺門下。鍾惺病逝後,他便被選為繼任。
楊無端遠遠望見一位布衣的中年人站在幽深的古木蔭中,身後是垂手躬立的康橋,微微一笑,腳下加快了速度。
距離尚有丈餘,那小道士先走到,向邢燦行了個禮,便徑直走到那株古木背後不見了。若不是楊無端與他同行一路沒發現半點異樣,這時真要懷疑他是什麽樹精之類的。
邢燦先拱手作揖道:“楊五魁名動天下,學生久仰了。”
前明儒林讀書人之間喜歡自稱“學生”,並不是真有什麽師生或者上下級關係,不過是自謙,端朝卻沒有這個習慣。楊無端聽他這一句,便知這位邢山長頗有幾分迂闊。
她迴了一禮,笑道:“邢山長莫要折煞學生,學生不過空有幾分運氣,談到學問之道,哪及得上山長。”
她不著痕跡地偷眼打量邢燦,見他雖然一身布衣,但洗得潔淨熨得平整,在這深山幽林之中,倒顯得比她身上的絲綢來得貼合入畫。邢燦長得也好,寬額豐頰,鼻直口方,屬於端朝相官最中意的那一類容貌,怎麽看怎麽公忠體國。
她和邢燦行禮廝見完畢,康橋也走上前來,撩起袍角跪地磕了個頭,哽咽著道:“弟子拜見師傅。”
楊無端肅然受了他這一禮,並不急著叫起,而是看向邢燦道:“細思來,我這愚鈍的徒兒入宗陽書院就學也已一年有餘,多承山長教導,學生感激不盡。”
她又拱了拱手,康橋也跟著轉向邢燦,又磕了個頭。
“楊通判無須多禮,”邢燦還禮道,“此子稟性忠厚,又聰穎好學,人生極樂不過得英才而育之,該是學生多謝楊通判才是。”
他邊說邊發出一陣朗朗的笑聲,驚得樹枝上葉梢巔一隻不知名的鳥兒探了探頭,撲扇著翅膀飛到旁邊的另一株古木上,翹著尾羽鑽進遮天蔽日的葉叢中。
楊無端心頭一鬆,看來邢燦隻是有幾分書呆子氣,還不至於太腐儒,要是讓她這麽知乎者也的跟他扯一天,真是滿口的牙都要酸掉。
她先示意康橋起來,然後極自然地道:“山長有所不知,枉費這孩子叫我一聲師傅,我教給他的隻是一些雜學皮毛,隻怕耽誤了他。”
邢燦眼前一亮,道:“不瞞楊通判,學生這次鬥膽邀楊通判至宗陽書院一行,便是因為這些雜學。”
來了。楊無端心頭暢亮,臉上卻恰到好處地露出一點點,就那麽一點點惑然之色。
------題外話------
那位希夷善應真君和兩幅楹是真的有,不過青城山三個字不是他寫的,楹聯也不是丁新語寫的。楊無端是自己心中有鬼,所以看著人家像在諷刺。
曲徑幽居神道跡;高山便是白雲鄉。
——佚名題青城山前山建福宮山門
(落款署:“戊宜署日周恢懷書”。)
曉鍾曆曆,暮磬泠泠,細觀個裏機關,凡處境無非夢境;嵐氣重重,雲身乙乙,飽看天然圖畫,不學仙也是真仙。
——佚名題青城山前山建福宮丈人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