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試在皇城的謹身殿舉行,謹身殿也就是後來的建極殿,也不知到底是前明哪位皇帝改過名字,端朝哪個皇帝又心血來潮改了迴來。不過楊無端更熟悉它在清朝時候的名字--保和殿。
東邊的天色已經越來越亮,窄長的甬道中卻仍甚是昏暗,所以引導官身後還跟了名小內侍,半躬著身子邊走邊舉著盞宮燈照明。
楊無端是會元,走在貢士隊列的第一位,她現在當這個領頭已經習慣了,倒沒有小時候那麽在意她的身高也是從低到高排序的首位……
她隻是出神地望著前方那盞搖搖曳曳的暖黃色宮燈,自顧想著心事。
這個時空與她原來的時空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楊無端本沒有指望北郢就是北京,它們是那樣的不同,從城門到地理位置,包括那個神秘的煙波湖。會試的時候見到貢院,她吃了一驚,依然不敢抱太大的希望,畢竟貢院的製式本來就差不多。
而現在,她進入了紫禁城。
這毫無疑問是紫禁城。楊無端在北京讀的大學,足足四年,她花了大量時間逛故宮,同寢室有位北京姑娘家裏長輩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鑒定顧問,有時候還會帶她溜進沒有開放的區域參觀。
很多年以後,楊無端對於北京的全部印象,除了從二月到十月一路撒落不停的槐花,便是晚霞滿天的背景裏,掛在太和殿簷角的夕陽。
她抬頭望了望,甬道兩側的牆壁高達丈許,擋住了太和殿。
可是沒關係,她看著那盞暖黃色的燈,聽著眾人的腳步踏在地上微微作響,伸手碰向右邊的牆壁,指尖觸到冰涼的磚石、細碎的牆灰、幹枯的苔痕……這些全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對此刻的她來說,紫禁城在哪裏,北京就在哪裏,即使時空再如何變幻、時間的洪流如何將她淹沒至頂,她也必不至流離失所。
西北望,是長安。
===
其實楊無端很希望能進太和殿裏考最後一場,後世的太和殿長期修繕,她沒有機會見到原貌,一直引為憾事。
可惜太和殿殿試好像也是清朝初期才有的規矩,明朝除了嘉靖皇帝死都不肯迴宮,其它時候都是在謹身殿外的廣場上舉行。端朝也極端沒有創意地沿襲了明製。
當貢士們站在謹身殿階下,順著層層疊疊、雲龍纏繞的漢白玉欄幹仰頭上望,看到的是朱紅色的巍巍宮闕。朝陽東升,金光映射在黃色的琉璃瓦上,整座雄偉的殿堂倍顯威嚴肅穆,還有一種授命於天的神聖感。
皇宮內嚴禁喧嘩,但楊無端仍聽到身後的貢士們發出小小的低唿和抽氣聲,好在領路官似乎也體諒到眾人敬畏的心情,並沒有出聲喝止。
以龍鳳呈祥的丹墀為中心,兩邊已經鋪好了紅毯,中央的高台上擺放著龍椅,想必就是皇帝在開考前訓話的位置。
紅毯兩邊分站著文武官員,端朝雖然文貴武賤,但有資格在這種場合出現的都是第一等的勳貴,放眼望去全是緋紅袍和紫袍,還有一兩位穿杏黃袍的皇親貴胄。
貢士們被引到文官身後站好,楊無端滿心想要偷窺對麵方陣打頭穿杏黃袍的皇族,不知裏麵有沒有傳說中的睿王。但她的位置太靠前,又是眾人矚目的對象,連列隊的文武官員都時不時轉頭來看她,實在不敢亂瞟。
等人都站好了,不知藏在哪裏的樂隊就奏起樂來,表示儀式正式開始。
這音樂大約就是傳說中在重要場合才會演奏的“黃鍾大呂、八音齊鳴”,楊無端對古典音樂的愛好止於西貝柳斯,也聽不出好壞來,隻在心裏惡作劇地想著,如果這是部電影,然後皇帝每次出場就播放這個背景音樂,倒也好玩。
她還來不及偷笑,前麵的官員們齊刷刷都跪了下去,沒有了人頭森林的遮擋,她一眼看到高台上站著位身穿明晃晃龍袍的中年人。
她有點近視,模糊看到皇帝的目光正投向這邊,嚇出她一身冷汗,趕緊隨眾跪下,跟著齊聲大喊:“臣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因為是殿試這樣的重要活動,貢士們又是頭次覲見,所以要行完整套的三拜九叩禮,之前複試過後禮部官員專門就此對貢士們進行培訓,現在看來倒也似模似樣。
楊無端麻木地跟著起身拜倒、山唿萬歲,心裏餘悸未消,不知道剛才到底有沒有被皇帝注意到,要是真扣了印象分……她的狀元夢就徹底拜拜了。
其實楊無端並沒有多少把握再考一次全國第一,雖說科考之路一路行來暢通無比,但她對自己有多少斤兩還保留著清醒的認識,能夠考到會元已經算意外之喜。
不過都走到現在,要說她不向往“六首”也是假的。而且她也有天然的優勢:端朝崇尚文治,她現在已經身為本朝第一位五魁,若是能拿到“六首”,堪稱文治的巔峰,後世的史書說起來,必然也不會忘了大大地誇獎當今皇帝。就衝這點,隻要她的卷子不爛得離譜,她也有把握皇帝會優先考慮點她做狀元。
可惜,被剛才那一下擾的,這點把握她也沒了……
行禮完畢,音樂也停了,高台之上皇帝講話,底下的官員貢士們鴉雀無聲地聽著,楊無端欲哭無淚,一個字沒聽進去。
她今天本來就精神不濟,因為她非常倒黴的--又來例假了。女性來潮的初期並不規律,所以她也沒什麽話好說,隻能對老天爺翻個白眼。
因為身體不舒服,她換下了青衿,在半袖披風裏改穿楊穆氏安排府裏的針線上人為她趕製的對襟長袍,雖然樣式有點老氣,選的衣料倒挺厚實,保暖效果一流。
她懨懨地站在人群中,被這還沒開考就遭遇的意外給打擊得心情低落,沒注意上頭的皇帝什麽時候講完了話,直到現任禮部尚書古斯通顫巍巍地高聲喊道:“元和十一年戊庚科殿試,開始!”
人群又一次拜倒山響萬歲,樂聲奏響,皇帝陛下踏樂而歸,列隊的文武百官也跟著散場,隻留下監考官和貢士們。
退場的文武官員要從貢士們隊伍前經過,楊無端精神一振,趁此機會望向那幾個杏黃袍的身影。
嗯,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個子挺高,長得也五官端正,可惜沒有傳說中的龍姿鳳表,連英俊都算不了……等等--
仿佛感應到她的目光,本來側對著她的那名杏黃袍的年輕人轉過頭來,目光與她相接,他突然單起一隻眼睛眨了眨,又慢慢地泛起一個可以說是無賴的笑容。
楊無端驀地轉過頭來,驚得連唿吸都忘了。
怎麽迴事?那不是、那不是留園的道士嗎?
東邊的天色已經越來越亮,窄長的甬道中卻仍甚是昏暗,所以引導官身後還跟了名小內侍,半躬著身子邊走邊舉著盞宮燈照明。
楊無端是會元,走在貢士隊列的第一位,她現在當這個領頭已經習慣了,倒沒有小時候那麽在意她的身高也是從低到高排序的首位……
她隻是出神地望著前方那盞搖搖曳曳的暖黃色宮燈,自顧想著心事。
這個時空與她原來的時空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地方,楊無端本沒有指望北郢就是北京,它們是那樣的不同,從城門到地理位置,包括那個神秘的煙波湖。會試的時候見到貢院,她吃了一驚,依然不敢抱太大的希望,畢竟貢院的製式本來就差不多。
而現在,她進入了紫禁城。
這毫無疑問是紫禁城。楊無端在北京讀的大學,足足四年,她花了大量時間逛故宮,同寢室有位北京姑娘家裏長輩是故宮博物院的文物鑒定顧問,有時候還會帶她溜進沒有開放的區域參觀。
很多年以後,楊無端對於北京的全部印象,除了從二月到十月一路撒落不停的槐花,便是晚霞滿天的背景裏,掛在太和殿簷角的夕陽。
她抬頭望了望,甬道兩側的牆壁高達丈許,擋住了太和殿。
可是沒關係,她看著那盞暖黃色的燈,聽著眾人的腳步踏在地上微微作響,伸手碰向右邊的牆壁,指尖觸到冰涼的磚石、細碎的牆灰、幹枯的苔痕……這些全都是紫禁城的一部分。
對此刻的她來說,紫禁城在哪裏,北京就在哪裏,即使時空再如何變幻、時間的洪流如何將她淹沒至頂,她也必不至流離失所。
西北望,是長安。
===
其實楊無端很希望能進太和殿裏考最後一場,後世的太和殿長期修繕,她沒有機會見到原貌,一直引為憾事。
可惜太和殿殿試好像也是清朝初期才有的規矩,明朝除了嘉靖皇帝死都不肯迴宮,其它時候都是在謹身殿外的廣場上舉行。端朝也極端沒有創意地沿襲了明製。
當貢士們站在謹身殿階下,順著層層疊疊、雲龍纏繞的漢白玉欄幹仰頭上望,看到的是朱紅色的巍巍宮闕。朝陽東升,金光映射在黃色的琉璃瓦上,整座雄偉的殿堂倍顯威嚴肅穆,還有一種授命於天的神聖感。
皇宮內嚴禁喧嘩,但楊無端仍聽到身後的貢士們發出小小的低唿和抽氣聲,好在領路官似乎也體諒到眾人敬畏的心情,並沒有出聲喝止。
以龍鳳呈祥的丹墀為中心,兩邊已經鋪好了紅毯,中央的高台上擺放著龍椅,想必就是皇帝在開考前訓話的位置。
紅毯兩邊分站著文武官員,端朝雖然文貴武賤,但有資格在這種場合出現的都是第一等的勳貴,放眼望去全是緋紅袍和紫袍,還有一兩位穿杏黃袍的皇親貴胄。
貢士們被引到文官身後站好,楊無端滿心想要偷窺對麵方陣打頭穿杏黃袍的皇族,不知裏麵有沒有傳說中的睿王。但她的位置太靠前,又是眾人矚目的對象,連列隊的文武官員都時不時轉頭來看她,實在不敢亂瞟。
等人都站好了,不知藏在哪裏的樂隊就奏起樂來,表示儀式正式開始。
這音樂大約就是傳說中在重要場合才會演奏的“黃鍾大呂、八音齊鳴”,楊無端對古典音樂的愛好止於西貝柳斯,也聽不出好壞來,隻在心裏惡作劇地想著,如果這是部電影,然後皇帝每次出場就播放這個背景音樂,倒也好玩。
她還來不及偷笑,前麵的官員們齊刷刷都跪了下去,沒有了人頭森林的遮擋,她一眼看到高台上站著位身穿明晃晃龍袍的中年人。
她有點近視,模糊看到皇帝的目光正投向這邊,嚇出她一身冷汗,趕緊隨眾跪下,跟著齊聲大喊:“臣叩見陛下,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因為是殿試這樣的重要活動,貢士們又是頭次覲見,所以要行完整套的三拜九叩禮,之前複試過後禮部官員專門就此對貢士們進行培訓,現在看來倒也似模似樣。
楊無端麻木地跟著起身拜倒、山唿萬歲,心裏餘悸未消,不知道剛才到底有沒有被皇帝注意到,要是真扣了印象分……她的狀元夢就徹底拜拜了。
其實楊無端並沒有多少把握再考一次全國第一,雖說科考之路一路行來暢通無比,但她對自己有多少斤兩還保留著清醒的認識,能夠考到會元已經算意外之喜。
不過都走到現在,要說她不向往“六首”也是假的。而且她也有天然的優勢:端朝崇尚文治,她現在已經身為本朝第一位五魁,若是能拿到“六首”,堪稱文治的巔峰,後世的史書說起來,必然也不會忘了大大地誇獎當今皇帝。就衝這點,隻要她的卷子不爛得離譜,她也有把握皇帝會優先考慮點她做狀元。
可惜,被剛才那一下擾的,這點把握她也沒了……
行禮完畢,音樂也停了,高台之上皇帝講話,底下的官員貢士們鴉雀無聲地聽著,楊無端欲哭無淚,一個字沒聽進去。
她今天本來就精神不濟,因為她非常倒黴的--又來例假了。女性來潮的初期並不規律,所以她也沒什麽話好說,隻能對老天爺翻個白眼。
因為身體不舒服,她換下了青衿,在半袖披風裏改穿楊穆氏安排府裏的針線上人為她趕製的對襟長袍,雖然樣式有點老氣,選的衣料倒挺厚實,保暖效果一流。
她懨懨地站在人群中,被這還沒開考就遭遇的意外給打擊得心情低落,沒注意上頭的皇帝什麽時候講完了話,直到現任禮部尚書古斯通顫巍巍地高聲喊道:“元和十一年戊庚科殿試,開始!”
人群又一次拜倒山響萬歲,樂聲奏響,皇帝陛下踏樂而歸,列隊的文武百官也跟著散場,隻留下監考官和貢士們。
退場的文武官員要從貢士們隊伍前經過,楊無端精神一振,趁此機會望向那幾個杏黃袍的身影。
嗯,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個子挺高,長得也五官端正,可惜沒有傳說中的龍姿鳳表,連英俊都算不了……等等--
仿佛感應到她的目光,本來側對著她的那名杏黃袍的年輕人轉過頭來,目光與她相接,他突然單起一隻眼睛眨了眨,又慢慢地泛起一個可以說是無賴的笑容。
楊無端驀地轉過頭來,驚得連唿吸都忘了。
怎麽迴事?那不是、那不是留園的道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