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來真是可恥。到目前為止,我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都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卻一直與它“若即若離”——生為宜蘭人,我卻“近廟欺神”,至今還沒到過太平山;生為台灣人,也未曾環島旅行;專程到某風景區住幾天的雅興,竟是高中和大學時代參加自強活動才有的閑情。


    有好些年,滿腔流浪熱忱地飄蕩在異國,隻怕我對巴黎、紐約、東京和倫敦,都比對台灣的任何一個城市熟稔一些,包括沒有捷運時的台北。當上班族的那段日子,即使生活在台北,每日也隻是走著相同的路徑,像隻報時鳥般上班打卡,把精力用盡時就無言地迴家,住處也不過是個睡覺的地方,每年期待的是短暫的假期,得以遠走高飛;真正的生活對我來說,曾經隻在遙遠的地方,仿佛異鄉才是心靈的故鄉,走在陌生的路上才叫做“玩”。


    寫著這一片土地上可能發生的故事,並非不關心故事的場景,而是因為孤單。所有的生活圍繞著寫作打轉,生命中不知有多少時間,活在稿紙或電腦前麵,暗自拓展虛擬空間、耕耘秘密花園。曾經,生活是蒼白虛弱的一團模糊光影,所有的情感關係都因不善處理而陷入糾葛和兩難,年少的我好像隻有離開這一片土地,到一個完全無人熟識的地方,才能自我釋放。


    開始學潛水和陶藝,盡管沒有成為專家卻有了另一種欣賞這塊土地的角度,也有了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旅行,由逃避變成分享。不再孤僻的我漸漸能領略,為什麽大多數人旅行喜歡唿朋引伴。在說著相同語言的地方,找到有共通旅行語言的人,確是一種樂趣。


    一個把“現在”活得最好的女人


    潛水讓我看見台灣海域的魚族之美,在躍入海中的一刹那,頓時體會禪坐入定般的空與靜。而陶藝旅行中最令人迴味的記憶,則是和自己錯過的生活相遇,日後迴想起來,總像一次又一次地免費品嚐著最美味的懷舊料理。


    有一次,做陶藝的朋友邀我一起到三義。一個年輕的陶藝家劉小評在三義勝興報廢的老車站附近開了一家小咖啡館,取名叫“還原倉房”。


    那是她的工作室,也是她的家居。這位陶藝家挺有個性,必得先預約時間,否則恕不招待。


    我們繞了好些小路,才找到住址。難找的原因是,房子前麵並沒有所謂的門徑,仿佛隱沒在雜樹荒草之間,拐了個彎之後才發現它的堂奧——好大一棟架高的建築物。一位年輕女子以她的大氣魄修築而成的。本來是一棟茶葉工廠,多年來無人打理,由她將廢棄屋承租了下來,蓋了屬於自己的柴窯和工作室。屋內挑高寬敞,手工製的落地窗使得屋子內外並無隔閡,一切家具則來自木雕藝術家的熱情襄助,古樸而大氣。


    我喝著冰涼的菊花枸杞茶,開始欣賞她點點滴滴的巧思。頭顱大的芭蕉花放在她的陶盤上更顯雅致,枯木也在陶甕中各自崢嶸,窗外石壁上的青苔也成了自然天成的裝飾,我見過出自名設計師的豪宅無數,但沒有任何一棟房子,比她的房子有韻致。


    或許,自己親手蓋的房子,就像人手捏製的陶杯一樣,足以為它的獨一無二而驕傲。商業設計弄出來的房子,不管如何富麗堂皇令人驚歎,就像wedgewood等名牌的瓷杯,美則美矣,但再怎麽限量,仍屬大量複製,不值得一再把玩,再細致,都少了一點人味。


    除了招待預約好的客人之外,這名年輕女子在自我王國中逍遙又辛苦地自給自足。她獨力建造了一個柴窯,數天數夜不眠不休地燒窯,傷了身子,她淺笑說,現在隻好靠中藥來補;說起一大早跑到荷花田旁大叫:這是誰的田啊,我要買荷花,等了好一會兒才有老農從荷葉叢中探出頭來——又有淡淡的滿足。


    我央她煮了咖啡,參觀她的陶藝工作室與她的小木屋。一個女子,敢住在入夜後就沒有鄰居的所在,一個人埋頭進行著築巢計畫,到底需要多少勇氣與自我認知?


    黃昏一至,蚊蟲是防不勝防的。和她告別時,我不經意地說,到台北時記得找我。她隻是不卑不亢地迴答:“不知道有多久沒到城市裏去了呢?”聽她這麽一說,我無比震撼,這紛紛擾擾的世界中,我幾乎沒有遇過如此懂得適性而居的人了。平日,常聽某些位高權重的朋友談起自己“將來”的隱居渴望,總是口水多過茶。


    她幾乎是我所見過的人中,把“現在”活得最好的一個人。隻有完全了解自己要什麽,才能堅持得如此理直氣壯吧。


    理直氣壯走自己的路


    我自小生在鄉間小鎮,久離大自然總覺得窒悶難忍。卻也深明自己隻能“大隱於市”的個性,並無任何靠隱居淡泊以明誌的打算,要我過她這種獨居生活,恐怕一到了黃昏看見蚊蟲來襲就會落荒而逃,我不想過她的生活,卻羨慕她的生活態度。我竄入她的一小段生活中,體會一丁點兒的悠然,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陶藝家長年與泥土相伴,日久總想迴歸自然;多數陶藝家也都想擁有一個大柴窯,所居地若不寬廣,也很難如願以償。但並不是人人能有劉小評這種全然離群的必要。在台北附近的三芝鄉,就有一群陶藝家,彼此的住家若即若離,可以互相照應,又不致互相幹擾。我拜訪過以“藏色天目”聞名的陶藝家江有亭,他自己動手做成的日式庭園,精巧雅致,細雨霏霏時頗有禪趣;本來在媒體界當攝影師的穀源滔,也在當地蓋了一間頗有安藤忠雄極簡風格的個人博物館,黃昏時分夕陽總把室內光影渲染得絢麗柔美;多年來陶藝家唐國梁也在三芝寓所研究陶瓷樂器“塤”,在他的工作室,可以一邊吹出六千年前的古音,一邊看錦鯉爭食;曾任室內設計師的王昭權,在三芝為自己和做陶的妻子建了自己理想中的房子,變成一位台灣原生野草花生態水彩畫家;他的房子叫做“圓山草堂”,結合了現代感與古典美,踩在他家獨特的小碎石子地板上,腳心裏也傳遞著紮紮實實的幸福感,那是一棟一朝見之,終生會把它放在記憶匣子裏的房子。


    最近,又有陶藝家朋友在平溪蓋柴窯,弄個小咖啡廳,他們說附近溪中的冷泉沁心涼,要我有空便去試試看。這些旅行,都是業餘做陶滋生的利息。


    一個人的時光有限,不可能貪心地擁有每一種生活,被此生錯過的生活不可能再重來;這樣的拜訪之旅,使我得以合法竄入別人的光陰裏,咀嚼我所錯過的生活,究竟是何種滋味?然後安心地迴到大城市的豐饒色相中,也理直氣壯地走著自己要走的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遇見·最美的自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吳淡如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吳淡如並收藏遇見·最美的自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