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真的是“歌德”派嗎?為什麽在台灣的老友梁實秋認為老舍基本上是一個自由主義者,不相信他真的是“歌德派”?為什麽“大師”老舍要把自己降格為“匠人”?
汪曾祺在《老舍先生》裏寫道:
“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
葉淺予曾用白描為老舍先生畫像,四麵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裏,微仰著頭,意態悠遠。這張畫不是寫實,意思恰好。
這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臥室。裏麵陳設很簡單,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習慣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禮的。他的握手是輕輕的,但是很親切。茶已經沏出色了,老舍先生執壺為客人倒茶。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老舍先生愛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釅。
他曾告訴我,到莫斯科去開會,旅館裏倒是為他特備了一隻暖壺。可是他沏了茶,剛喝了幾口,一轉眼,服務員就給倒了。“他們不知道,中國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老舍先生藏畫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齊白石的畫可謂“絕品”。壁上所掛的畫是時常更換的。掛的時間較久的,是白石老人應老舍點題而畫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裏提到過的“蛙聲十裏出山泉”。“蛙聲”如何畫?白石老人隻畫了一脈活潑的流泉,兩旁是烏黑的石崖,畫的下端畫了幾隻擺尾的蝌蚪。畫剛剛裱起來時,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對白石老的設想讚歎不止。
老舍先生極其愛重齊白石,談起來時總是充滿感情。我所知道的一點白石老人的逸事,大多是從老舍先生那裏聽來的。老舍先生談這四幅裏原來點的題有一句是蘇曼殊的詩(是哪一句我忘記了),要求畫卷心的芭蕉。老人躊躇了很久,終於沒有應命,因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還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畫。老舍先生說:“老人是認真的。老舍先生談起過,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謊:“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隙縫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有他自製的“消息”),外麵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打開一看,都是驚人的傑作——就是後來紀錄片老舍先生對他下麵的幹部很了解,也很愛護。當時市文聯的幹部不多,老舍先生對每個人都相當清楚。他不看幹部的檔案,也從不找人“個別談話”,隻是從平常的談吐中就了解一個人的水平和才氣,那是比看檔案要準確得多的。老舍先生愛才,對有才華的青年,常常在各種場合稱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而且所用的語言在有些人聽起來是有點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種慣說模棱兩可、含糊其詞、溫吞水一樣的官話的人。我在市文聯幾年,始終感到領導我們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們的關係是前輩與後輩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老舍先生這樣“作家領導”的作風在市文聯留下很好的影響,大家都平等相處,開誠布公,說話很少顧慮,都有點書生氣、書卷氣。他的這種領導風格,正是我們今天很多文化單位的領導所缺少的。
舒乙先生則在《老舍的愛好》裏說:老舍的愛好相當廣泛,打拳、養花、喝茶、養貓、繪畫、書法、古玩、相聲、戲曲、起名字、交朋友等,大約有十九種之多。打拳是因出身寒苦,22歲時得了一場大病,闖過這一關後,老舍很注意鍛煉身體,生活極為規律,早睡早起,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拳。最早還練過劍術。一位旅英的朋友陳逸飛拜訪他,看到老舍一個人在室外做模仿動物的舞蹈,他對陳先生說這叫“昆侖**拳”,既能健身又能防身。他讓陳先生打他一拳,陳的拳伸出後他胸部一收,順勢把陳先生撂倒了。1933年他在濟南教學時,結交一位著名拳師,還購置了刀槍劍戟、斧鉞鉤釵擺在住處,抗戰時期在重慶也是每天早晨練拳。
舒乙還說:老舍愛養花。老北京的一般住戶,家中都養三種植物,棗樹、夾竹桃、石榴樹。棗樹直接栽在院裏,而夾竹桃、石榴樹要栽在盆裏,這兩種植物開紅花,有一種喜慶氣氛。
老舍的哥哥比他大8歲,不好找工作,後來請來幫助老舍養花。在哥哥指導下,老舍養了三百多盆花,一百多個品種。書桌上也總要放一枝花,哪怕是一個舊瓶裏插上幾片竹葉,這是他不可或缺的點綴。
老舍喜歡欣賞畫、收藏畫。他自己“不會畫,對畫家崇拜得不得了。我母親胡絮青能寫能畫,在老舍眼裏也是不得了。他最早得到的一幅名作是齊白石的《雛雞圖》。畫中十幾隻姿態各異的雛雞,唿之欲出,十分可愛”。
不過,這樣的老舍卻不是全麵的,所以林斤瀾的介紹就很有必要了。同樣一樁事,他的介紹加進了修飾詞,不似汪曾祺永遠那樣平簡。
林斤瀾說,到1955年反胡風前,老舍的心情可說一片蔚藍。每年的確兩次把文聯的人叫到他家聚會。賞菊時,他有一個大哥,幫他抄寫東西,也幫他蒔花。喝酒時,有一次拿出一瓶葡萄酒,炫耀是**送的。
老舍自己好酒量,從來不醉。曹禺有一次大醉,溜到桌下,兩隻手還在空中抓劃,原來是在找酒瓶。1955年之後,這種事少了,到1959年“反右傾”,根本上就沒有了。老舍還很愛才。當眾說“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後有兩個人也許可能寫出一點東西,一個是汪曾祺,一個是林斤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老舍發表了許多文章,認為目前有不少認識性的錯誤,一味歌頌光明,不揭露黑暗,那黑暗會漸次擴大,遲早釀成大患。而且,隻要有人類,就會有悲劇。
老舍是那種作家個性的領導。他一般給人的印象是隨和的,善應酬,善言談。他講話有特點,不是官話,有外交辭令可也不是那種含糊其詞的、溫吞吞的話。他的話有時是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刻薄的、甚至是不給麵子的。
林斤瀾迴憶道:“大躍進”時,西城擺開賽詩擂台,請老舍坐主席台,還請老舍講話。老舍講話時,遵循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精神,他先歌頌“大躍進”,末後落到打擂台的詩上,說:“要說詩,這不是詩。”
三年災難時期,政協食堂對民主人士有“特供”,據說老舍家人也常去買飯吃。林斤瀾以為老舍當是那裏的常客,問了老舍。老舍斷然迴答:“不去。”林斤瀾一愣,老舍正色補充:“不愛去。”林斤瀾還是疑惑,因為那是餓死人的年代。老舍再作補充,字正腔圓:“標新立異。”林斤瀾歎服這位語言大師,“標新立異”用得好,看出他的態度。
1961年在北京新橋飯店,中宣部和中國文聯召開的會議上,茅盾發言,說老舍以幽默見長,但近作幽默漸漸少了,他表示遺憾。老舍毫不客氣,簡直是針鋒相對,說茅盾指出的,恰恰是他的進步,以前的幽默是輕飄,現在才鄭重起來。五百來人鴉默雀靜。接著老舍批評青年作家太拘謹,放不開。說:“北京有個林斤瀾,你要是還放不開,那你青年時候就是個痞的!…‘許多人迴頭看我,那真是當頭棒喝。不料,老舍拿起曲波的《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當時是暢銷書,行內評價也很高,差不多是有口皆碑。當時還沒有‘樣板戲’,《林海雪原》就算是裏程碑了。老舍說:‘這部書叫我寫,我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因為我沒有那樣的生活。如果我有那樣的生活,我寫的話,十萬字就可以了吧。’老天爺,那就是說,要抹掉四分之三!——據說,曲波當時也在場。”
林斤瀾還認為老舍是那種“兩麵人”:“他有滋有味地‘緊跟’,但又暗暗寫他的《正紅旗下》。他不是稱讚我深入生活嗎?我有時從農村迴來,向他這個文聯主席匯報工作,噯,他很不耐煩。他不是經常稱讚我勤奮嗎?一天我把剛出的新書《山裏紅》給他時,他看也不看,把它放在一邊,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又出書啦。’……鄧友梅打成右派,老舍著文批判,發表在《人民日報》。鄧友梅改造期間,突見老舍,想要迴避,老舍主動叫住鄧友梅,說:‘好好幹吧,你還年輕呢不是?來日方長嘛。’後來鄧友梅去了遼寧省鞍山市文聯。鞍山一個劇團演出了老舍的劇本《女店員》,派人送演出稅給老舍。老舍見了介紹信,就問起鄧友梅,對來人說:‘迴去告訴他,我問他好。叫他好好幹。’過了一年,送演出稅的這個人找鄧友梅,說:‘老鄧,你得幫我個忙,不然我就沒法活了。’他說劇團裏有人告他貪汙,他不承認,劇團便派人到北京老舍家查證。不料,老舍家記的賬與他交給老舍的不符。那人哭著說:‘老舍先生肯定記錯了,他不給我做證,我這輩子就毀了。我到北京去,怕他不見我,求你寫個信請他見我一見……’鄧友梅便寫了信。那人幾天後迴來,向鄧友梅道謝,並出示老舍所寫證明的抄件。上麵寫道:‘該同誌送來的演出稅確是800元,但我隻交家中500,其餘300留下買煙抽了。特此證明。’春節期間,鄧友梅迴京探親,遇上老舍,笑著問:‘怎麽你也留私房錢?師母不至於管得這麽嚴吧?’老舍小聲說:‘說實在的,我也記不得他給了我多少錢。見他處在生死關頭,我想我認了這筆賬比他認了強。萬一我記錯,冤枉了人家,我這一輩子受良心責備;若是他有毛病,我想有了這次教訓他也會改過的’……吳祖光打成右派,在批判會上,老舍有些話也是叫人很難受的。比如有一句:‘你吳祖光長著一條油光光的舌頭……’吳祖光一直記著這句話,臨死前一年還說老舍的不是。可是老舍有一迴在一個古玩店,發現有吳祖光當出的字畫,他卻買下來,還給了吳祖光。吳祖光流放了,老舍叫新鳳霞不要離棄他,給他寫信。”
林斤瀾還在《兩個作家》裏寫道,建國初,老舍出訪蘇聯歸來,在霞公府小禮堂做報告。那是個星期天,聽眾滿座。有久居國外的學者,還有攜外籍夫人來的,他們不是來聽新鮮的。那時候聽報告是“進步”、“靠攏”。若是現在,不少報告要靠放個參考片來招人。
沈從文常自稱鄉下人,他當時的境遇十分不好:作家當不了,教授做不成。也坦然走來,隻是不和人招唿,在講台正前方五六排地方默然坐下。老舍一開講,沈從文就摸出一本軟麵筆記本,因近視,把本本卷起來托在胸前,右手的水筆豎直,直行記錄。那都是拿慣了毛筆的緣故……目不旁視,手不停頓,全座就他一人。老舍向來妙語連珠,這迴目光一落在沈從文身上,口角不禁遲慢。沈從文這樣托本書寫,必須直腰,低頭,兩肘懸空。老舍的目光戚戚,仿佛說:何苦來!何苦來!
報告完畢,聽眾外湧,老舍好嗓子,低沉又傳遠,叫道:“從文,一塊兒走。”沈從文在人流中迴身,但站不住腳,也不想站住,說了聲什麽,微細聽不清。盡管那笑容不好形容,隻是叫人想起他常自稱的“鄉下人”。
林斤瀾說,老舍這個人絕不可惡,但有時卻非常可怕。從維熙打成右派罪名之一是在《長春》發表小說《並不愉快的故事》,寫農村生活一隅。後來批判時,老舍居然在《北京文藝》上說:“從維熙寫《並不愉快的故事》,意在煽動農民造反。”所以老舍對待沈從文,也是類似的態度。
汪曾祺在《老舍先生》裏寫道:
“花在人養。”老舍先生愛花,真是到了愛花成性的地步,湯顯祖曾說他的詞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說是“俊得花枝助”。
葉淺予曾用白描為老舍先生畫像,四麵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叢中的藤椅裏,微仰著頭,意態悠遠。這張畫不是寫實,意思恰好。
這是老舍先生的書房兼臥室。裏麵陳設很簡單,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習慣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禮的。他的握手是輕輕的,但是很親切。茶已經沏出色了,老舍先生執壺為客人倒茶。據我的印象,老舍先生總是自己給客人倒茶的。
老舍先生愛喝茶,喝得很勤,而且很釅。
他曾告訴我,到莫斯科去開會,旅館裏倒是為他特備了一隻暖壺。可是他沏了茶,剛喝了幾口,一轉眼,服務員就給倒了。“他們不知道,中國人是一天到晚喝茶的!”……老舍先生藏畫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齊白石的畫可謂“絕品”。壁上所掛的畫是時常更換的。掛的時間較久的,是白石老人應老舍點題而畫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裏提到過的“蛙聲十裏出山泉”。“蛙聲”如何畫?白石老人隻畫了一脈活潑的流泉,兩旁是烏黑的石崖,畫的下端畫了幾隻擺尾的蝌蚪。畫剛剛裱起來時,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對白石老的設想讚歎不止。
老舍先生極其愛重齊白石,談起來時總是充滿感情。我所知道的一點白石老人的逸事,大多是從老舍先生那裏聽來的。老舍先生談這四幅裏原來點的題有一句是蘇曼殊的詩(是哪一句我忘記了),要求畫卷心的芭蕉。老人躊躇了很久,終於沒有應命,因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還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畫。老舍先生說:“老人是認真的。老舍先生談起過,有一次要拍齊白石的畫的電影,想要他拿出幾張得意的畫來,老人謊:“沒有!”後來由他的學生再三說服動員,他才從畫案的隙縫中取出一卷(他是木匠出身,他的畫案有他自製的“消息”),外麵裹著好幾層報紙,寫著四個大字:“此是廢紙。”打開一看,都是驚人的傑作——就是後來紀錄片老舍先生對他下麵的幹部很了解,也很愛護。當時市文聯的幹部不多,老舍先生對每個人都相當清楚。他不看幹部的檔案,也從不找人“個別談話”,隻是從平常的談吐中就了解一個人的水平和才氣,那是比看檔案要準確得多的。老舍先生愛才,對有才華的青年,常常在各種場合稱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而且所用的語言在有些人聽起來是有點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種慣說模棱兩可、含糊其詞、溫吞水一樣的官話的人。我在市文聯幾年,始終感到領導我們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們的關係是前輩與後輩的關係,不是上下級關係。老舍先生這樣“作家領導”的作風在市文聯留下很好的影響,大家都平等相處,開誠布公,說話很少顧慮,都有點書生氣、書卷氣。他的這種領導風格,正是我們今天很多文化單位的領導所缺少的。
舒乙先生則在《老舍的愛好》裏說:老舍的愛好相當廣泛,打拳、養花、喝茶、養貓、繪畫、書法、古玩、相聲、戲曲、起名字、交朋友等,大約有十九種之多。打拳是因出身寒苦,22歲時得了一場大病,闖過這一關後,老舍很注意鍛煉身體,生活極為規律,早睡早起,起來第一件事就是打拳。最早還練過劍術。一位旅英的朋友陳逸飛拜訪他,看到老舍一個人在室外做模仿動物的舞蹈,他對陳先生說這叫“昆侖**拳”,既能健身又能防身。他讓陳先生打他一拳,陳的拳伸出後他胸部一收,順勢把陳先生撂倒了。1933年他在濟南教學時,結交一位著名拳師,還購置了刀槍劍戟、斧鉞鉤釵擺在住處,抗戰時期在重慶也是每天早晨練拳。
舒乙還說:老舍愛養花。老北京的一般住戶,家中都養三種植物,棗樹、夾竹桃、石榴樹。棗樹直接栽在院裏,而夾竹桃、石榴樹要栽在盆裏,這兩種植物開紅花,有一種喜慶氣氛。
老舍的哥哥比他大8歲,不好找工作,後來請來幫助老舍養花。在哥哥指導下,老舍養了三百多盆花,一百多個品種。書桌上也總要放一枝花,哪怕是一個舊瓶裏插上幾片竹葉,這是他不可或缺的點綴。
老舍喜歡欣賞畫、收藏畫。他自己“不會畫,對畫家崇拜得不得了。我母親胡絮青能寫能畫,在老舍眼裏也是不得了。他最早得到的一幅名作是齊白石的《雛雞圖》。畫中十幾隻姿態各異的雛雞,唿之欲出,十分可愛”。
不過,這樣的老舍卻不是全麵的,所以林斤瀾的介紹就很有必要了。同樣一樁事,他的介紹加進了修飾詞,不似汪曾祺永遠那樣平簡。
林斤瀾說,到1955年反胡風前,老舍的心情可說一片蔚藍。每年的確兩次把文聯的人叫到他家聚會。賞菊時,他有一個大哥,幫他抄寫東西,也幫他蒔花。喝酒時,有一次拿出一瓶葡萄酒,炫耀是**送的。
老舍自己好酒量,從來不醉。曹禺有一次大醉,溜到桌下,兩隻手還在空中抓劃,原來是在找酒瓶。1955年之後,這種事少了,到1959年“反右傾”,根本上就沒有了。老舍還很愛才。當眾說“在北京的作家中,今後有兩個人也許可能寫出一點東西,一個是汪曾祺,一個是林斤瀾。”
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上半年,老舍發表了許多文章,認為目前有不少認識性的錯誤,一味歌頌光明,不揭露黑暗,那黑暗會漸次擴大,遲早釀成大患。而且,隻要有人類,就會有悲劇。
老舍是那種作家個性的領導。他一般給人的印象是隨和的,善應酬,善言談。他講話有特點,不是官話,有外交辭令可也不是那種含糊其詞的、溫吞吞的話。他的話有時是過甚其詞、不留餘地的,刻薄的、甚至是不給麵子的。
林斤瀾迴憶道:“大躍進”時,西城擺開賽詩擂台,請老舍坐主席台,還請老舍講話。老舍講話時,遵循政治第一藝術第二的精神,他先歌頌“大躍進”,末後落到打擂台的詩上,說:“要說詩,這不是詩。”
三年災難時期,政協食堂對民主人士有“特供”,據說老舍家人也常去買飯吃。林斤瀾以為老舍當是那裏的常客,問了老舍。老舍斷然迴答:“不去。”林斤瀾一愣,老舍正色補充:“不愛去。”林斤瀾還是疑惑,因為那是餓死人的年代。老舍再作補充,字正腔圓:“標新立異。”林斤瀾歎服這位語言大師,“標新立異”用得好,看出他的態度。
1961年在北京新橋飯店,中宣部和中國文聯召開的會議上,茅盾發言,說老舍以幽默見長,但近作幽默漸漸少了,他表示遺憾。老舍毫不客氣,簡直是針鋒相對,說茅盾指出的,恰恰是他的進步,以前的幽默是輕飄,現在才鄭重起來。五百來人鴉默雀靜。接著老舍批評青年作家太拘謹,放不開。說:“北京有個林斤瀾,你要是還放不開,那你青年時候就是個痞的!…‘許多人迴頭看我,那真是當頭棒喝。不料,老舍拿起曲波的《林海雪原》——《林海雪原》是部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當時是暢銷書,行內評價也很高,差不多是有口皆碑。當時還沒有‘樣板戲’,《林海雪原》就算是裏程碑了。老舍說:‘這部書叫我寫,我一個字也寫不出來,因為我沒有那樣的生活。如果我有那樣的生活,我寫的話,十萬字就可以了吧。’老天爺,那就是說,要抹掉四分之三!——據說,曲波當時也在場。”
林斤瀾還認為老舍是那種“兩麵人”:“他有滋有味地‘緊跟’,但又暗暗寫他的《正紅旗下》。他不是稱讚我深入生活嗎?我有時從農村迴來,向他這個文聯主席匯報工作,噯,他很不耐煩。他不是經常稱讚我勤奮嗎?一天我把剛出的新書《山裏紅》給他時,他看也不看,把它放在一邊,淡淡地說了一句:‘你又出書啦。’……鄧友梅打成右派,老舍著文批判,發表在《人民日報》。鄧友梅改造期間,突見老舍,想要迴避,老舍主動叫住鄧友梅,說:‘好好幹吧,你還年輕呢不是?來日方長嘛。’後來鄧友梅去了遼寧省鞍山市文聯。鞍山一個劇團演出了老舍的劇本《女店員》,派人送演出稅給老舍。老舍見了介紹信,就問起鄧友梅,對來人說:‘迴去告訴他,我問他好。叫他好好幹。’過了一年,送演出稅的這個人找鄧友梅,說:‘老鄧,你得幫我個忙,不然我就沒法活了。’他說劇團裏有人告他貪汙,他不承認,劇團便派人到北京老舍家查證。不料,老舍家記的賬與他交給老舍的不符。那人哭著說:‘老舍先生肯定記錯了,他不給我做證,我這輩子就毀了。我到北京去,怕他不見我,求你寫個信請他見我一見……’鄧友梅便寫了信。那人幾天後迴來,向鄧友梅道謝,並出示老舍所寫證明的抄件。上麵寫道:‘該同誌送來的演出稅確是800元,但我隻交家中500,其餘300留下買煙抽了。特此證明。’春節期間,鄧友梅迴京探親,遇上老舍,笑著問:‘怎麽你也留私房錢?師母不至於管得這麽嚴吧?’老舍小聲說:‘說實在的,我也記不得他給了我多少錢。見他處在生死關頭,我想我認了這筆賬比他認了強。萬一我記錯,冤枉了人家,我這一輩子受良心責備;若是他有毛病,我想有了這次教訓他也會改過的’……吳祖光打成右派,在批判會上,老舍有些話也是叫人很難受的。比如有一句:‘你吳祖光長著一條油光光的舌頭……’吳祖光一直記著這句話,臨死前一年還說老舍的不是。可是老舍有一迴在一個古玩店,發現有吳祖光當出的字畫,他卻買下來,還給了吳祖光。吳祖光流放了,老舍叫新鳳霞不要離棄他,給他寫信。”
林斤瀾還在《兩個作家》裏寫道,建國初,老舍出訪蘇聯歸來,在霞公府小禮堂做報告。那是個星期天,聽眾滿座。有久居國外的學者,還有攜外籍夫人來的,他們不是來聽新鮮的。那時候聽報告是“進步”、“靠攏”。若是現在,不少報告要靠放個參考片來招人。
沈從文常自稱鄉下人,他當時的境遇十分不好:作家當不了,教授做不成。也坦然走來,隻是不和人招唿,在講台正前方五六排地方默然坐下。老舍一開講,沈從文就摸出一本軟麵筆記本,因近視,把本本卷起來托在胸前,右手的水筆豎直,直行記錄。那都是拿慣了毛筆的緣故……目不旁視,手不停頓,全座就他一人。老舍向來妙語連珠,這迴目光一落在沈從文身上,口角不禁遲慢。沈從文這樣托本書寫,必須直腰,低頭,兩肘懸空。老舍的目光戚戚,仿佛說:何苦來!何苦來!
報告完畢,聽眾外湧,老舍好嗓子,低沉又傳遠,叫道:“從文,一塊兒走。”沈從文在人流中迴身,但站不住腳,也不想站住,說了聲什麽,微細聽不清。盡管那笑容不好形容,隻是叫人想起他常自稱的“鄉下人”。
林斤瀾說,老舍這個人絕不可惡,但有時卻非常可怕。從維熙打成右派罪名之一是在《長春》發表小說《並不愉快的故事》,寫農村生活一隅。後來批判時,老舍居然在《北京文藝》上說:“從維熙寫《並不愉快的故事》,意在煽動農民造反。”所以老舍對待沈從文,也是類似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