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籍華裔學者夏誌清先生為什麽在《中國現代小說史,1917-1957》中說,到1957年,《駱駝祥子》“也許是最好的中國現代小說”?
老舍的《離婚》成於1933年夏天,解剖了典型市民的庸碌性格,保住作者原有的一切長處,結構嚴謹和諧,而避免了前些作品的油滑等不足,是老舍的“第一本完美的作品”(常風:《論老舍(離婚)》。天津《大公報》1934年9月12日。),也是現代小說中的一部傑作。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它也為老舍最喜歡的,超過在山東大學教書《駱駝祥子》。
《離婚》是中國人生活的舞台、象征和縮影,表現了一個主題:生命隻是妥協,敷衍,含混,怯懦,折中,沒有生氣,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背靜是灰色。在一片灰色中,走出了一群灰色的人。
本來,老李想要和太太離婚是故事的主幹,老李應是主角,太太是對象。可是張大哥習慣當主角,插進來,故事就變成了張大哥阻止老李和太太離婚,喧賓奪主,取代主角位置。他之能這樣,是受到了身份約定的: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兒就這麽足。
既然張大哥確信自己是一切人的大哥,可以駕馭一切,那麽他自作主張地讓老李接太太,為他們找房子,也就不為其怪。老李卻不知道應該感激他,還是該恨他。通過這樣的角色錯位,小說就把虛假的主角張大哥放在不相稱的位置上,寫了他的自以為是和缺乏自知之明,“每根毫毛都合著社會的意思生長”,達到了諷刺和批判的目的。
故事線索則是世俗的節慶:四次請客,串起了一迭事情。
第一次,張大哥請老李,想用廚房藝術來消滅離婚。他成功了,安定了二妹妹的情緒,穩定了她的婚姻。老李則悟出麵包就是一切,決定接家眷。第二次,老李被迫請小趙們。那就成了小趙們的狂歡節,而老李和太太成為挨宰的豬羊。第三次是小趙還席,想延續狂歡。第四次則是張大哥謝小趙,請的人被打死,廚房藝術宣告破產。
其近於無事的悲劇,深刻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洞察、表現生活的卓越才能,令人發笑,引人驚歎。在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上,離偉大已不遠。
故事裏的中心人物張大哥,在財政所就職。一座高級衙門,能在其中辦事的人,都被稱為社會的中堅。
可他們究竟是些什麽人呢?所長是官僚土匪。辦事員是騙子。吳太極是飯桶把式匠。孫先生是流氓兼北平俗語搜集者。張大哥本人則是男性媒婆,無事可幹,每天專為別人張羅婚事,由此與社會有了廣泛的接觸,人緣好,成了一切人的大哥。
他滿足快樂地熱於助人,永遠折中敷衍,永遠尋求平衡,樂意活在黑暗裏,不得罪人。最終卻並不解決任何問題。
“他的生命就是瞎熱鬧一迴,熱鬧而沒有任何意義。”
即使兒子被特務誣陷捉了,生活才動蕩不安起來,以至受小趙等訛詐,賠了一所房子才救出,過後還是繼續做黑暗的小蟲。
跟著他的老李,有點色彩,引人同情,讓人失望。
他受過更多的教育,有理想、有激情,試圖走出這灰色的圈子,卻失敗了。因為那黑暗勢力、灰色的人生太沉重,他過分軟弱、遷就,想離婚,又無力擺脫,討厭老張的作為,又離不了他,看不起同事,卻自甘不如等等。
其他人更渾渾噩噩、庸庸碌碌。唯一帶了血性的漢子是丁二爺,為張大哥行道義,悄悄殺掉小趙,免遭更大圖謀。
可見,在平靜的無風無雨的生活裏,是藏了殺機的。我們能許可它的繼續存在嗎?
創作時,作者吸收了《大明湖》、《貓城記》的教訓,要重歸幽默,重返北京。寫故鄉,寫自己熟悉的人事。隨寫隨發現新的事實。
結構上,它勻淨、和諧、嚴謹,精巧又含蓄,寫來整齊一致。加之看住了幽默,底氣就堅實,很耐讀。
一般人認為,使老舍步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殿堂的,還是開始寫作於1936年夏天的《駱駝祥子》。著名美籍華裔學者夏誌清先圭就曾說,到1957年,《駱駝樣子》“也許是最好的中國現代小說”。
這部小說,他是邊寫邊發表的,9月在《宇宙風》上連載,每月用兩段,共24段,到1937年10月載完。是老舍辭去山東大學職位後所寫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自己創作生涯的轉折,他很在意它成不成功,它將決定他今後如何選擇。
這以前,“我總是以教書為正職,寫作為副業……我不甚滿意這個辦法。因為它使我既不能專心一致的寫作,而又終年無一日休息,有損於健康……《駱駝祥子》是我作職業寫家的第一炮。這一炮要放響了,我就可以放膽的作下去,每年預計著可以寫出兩部長篇小說來。不幸這一炮若是不過火,我便隻好再去教書,也許因為掃興而完全放棄了寫作。
所以我說,這本書和我的寫作生活有很重要的關係”。
不過,一個作家,不必處心積慮去觀察什麽,隻是要交朋友,三教九流,什麽人都得交識。其中任何一位,哪陷-句話,都可能觸動心緒、靈感,成為組織、生長新的人物情節的契點。《駱駝祥子》的故事和人物,駱駝與車夫,就都是聽來的。
寫它的起因是1936年春天,山大的朋友過來,談起他在北平時用過的一位車夫,車子買而又賣,三起三落,末了兒還是受窮。另有一個車夫,則是被軍隊抓了去,乘移動之際,偷迴了三匹駱駝。
當然,從聽說來的材料到寫成一部作品,尚有好大一段距離。這時,先需拿出作者畢生的經驗,去千方百計使那主要的參考內容豐富起來。
小說家是人生經驗的百貨店,貨充實,生意才興隆。種子也是靠把水分、溫度、陽光細心調處得當,才發芽生長的。因而,遇到一個好的故事,傳達什麽思想,生發怎樣的感情,都要先在事情裏旅行。
理清了,不忙著就寫,而去發現其中不圓滿的地方,進行必要補充,發現不熟悉、不知道的,設法把它弄明白。哪些能打聽,哪些要實地取材,哪些可以設身處地進行想象等等。隻有資料豐富,寫一段而知道全部時,認識才可能深刻,而有所剪裁,寫的事人物擔負得起,作品才真切生動。
就《駱駝祥子》而言,寫的是車夫,作者就得認真調查,進而從春到夏,他收集材料,了解各種各類車夫,慢慢進行分析取舍,找到他們的共同性,了解車夫生活的細節:他們有些什麽問題?怎樣解決?表現到衣食言語姿態上如何?內心狀態如何?根源在何?如何體現他們在吃苦?雨裏、夜裏、冬天、夏天有些什麽區別?發生哪些具體、細瑣的遭遇?反應會怎樣?為什麽?怎樣以事配人、以人配事?想通了,最後他才決定以寫一個車夫的生活、性情憂悲為主。
他知道,寫活一個人,不單是描寫“這一個”,連同他遭遇的一切,它們在生活、生命上的根據,他身周的世界,都要寫到,為其命運尋一個說法,找一個差不多的根源。
從1936年春天醞釀、準備,到夏天,小說裏的人物、故事都活了,老舍辭職坐下來,一天到晚想著它,心中從不休息,掛著它,專意構思、創作。此時,筆落在哪裏,都能準確到位,不蔓不枝不敷衍,顯出了作者傑出的風格才華。
小說之所以能成功,還因為作者在創作前,就和底層市民生活在一起,熟悉他們的生活、命運,同情其艱辛與不幸。加上他的出身,如梁實秋說的,“老舍從來不諱言其幼時之窮,時常在文章裏敘說他小時候的苦況,但是他不但沒有抱怨的意思,而且也從不‘以貧驕人’,貧非罪,但是貧卻是人的社會的病態。所以老舍的為人與作品充滿對窮人的同情,希望窮人的生活能夠改善,但是並不擺出所謂革命者的姿態。這是他的寬厚處,激烈剛腸,但是有他的分寸”。“其他生長於貧苦之家,所以他才真正知道什麽叫做貧苦,也正因為他親自體驗了貧苦生活,所以他才能寫出像《駱駝祥子》那樣的小說”。
今天來看,《駱駝祥子》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用,類於狄更斯之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文學,陀思妥耶夫斯基之與同期的俄國文學。
內容上,它寫了一個從鄉下來的、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祥子,勤勞、樸實、憨厚、善良,有用不完的力氣,也不缺希望與信心,就是想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好把生活拿在自己手中,做個自由的勞動者。卻三次落空,挫折和打擊一次比一次沉,在一個女子虎妞的誘惑、纏繞下,擺不脫折磨、痛苦,從有夢想的、要強的洋車夫,精神摧毀瓦解,喪失美好品質,一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毀滅,成為一個“無賴刺頭兒”,一個“行屍走肉”。揭示了“人類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裏去”的主旨。
這是故事的中心和核心。抽掉這個誘惑、纏繞、折磨、痛苦,小說就不成其小說了。
老舍本人卻說,駱駝和車夫是故事的核,那是不確切的,它隻是初步構思時的情形,“駱駝”隻在第二、三兩章裏提到了。進入創作過程後,祥子與虎妞的故事,才成了小說核心,自開始一直到第二十一章,隨著虎妞的難產死去,樣子去了妓院找小福子,其陰魂依然在纏繞。
祥子千方百計想擁有自己的車,和當時老舍的日夜夢想,要成為職業寫家一樣,是一種不能自拔的向往和追求,兩者之間就有了共通性,作者也才有了一顆“體貼”的心,寫洋車夫的這一“誌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從而讓“三起三落的線索有了實在的情緒,有了內在的生命”。
作者如此這般,把自己投射進三起三落的故事後,故事有了實在的情緒和內在生命,但也使得情節在展開時,帶有一個不合現實生活邏輯的問題:有輛自己的車,有位能吃苦的妻子,又怎樣呢?
小說副線寫的是二強子、老馬兩家,都有過自己的車,生活仍充滿苦難,而且家破人亡,那麽,祥子為何還要“一往無前”地醉心於買車呢?
這是作者把這個頑固的念頭強加給了人物,當它是追求理想的一種象征,其形象卻不很真實與統一。
祥子墮落的一個關節點,是小福子的死對於他的打擊。從裏到外,“他不再有希望”,“變成了走獸”,而活在感性中,精神上混沌一片,毫無理性,即使殺了人也不負責。但這卻不是什麽“個人主義”。如果說阮明是個人主義的,必要時可以主動犧牲祥子,那麽祥子則是無意識,沒打算出賣人,到時候卻那樣做了,出賣了。可見一個非常自私、保守,隻顧自己往前跑的人,抱不成團,隻好窩裏鬥。
在寫到祥子墮落前,作者的心和人物貼著,像附身進去,揣摩著他的每一寸心事,比較切實。可是這個人物不如虎妞鮮活。
早先,虎妞是有過性經曆的,直到與祥子發生後,才有了滿足,這成了選擇他的一個重要理由。恰好祥子丟車後走投無路,她誘惑他,激活他想占小便宜的小市民意識,強行和他結了婚,給他帶來了傷害,從內部給了他不安與苦悶,腐蝕了他的意誌、精神、道德和**,把他引入毀滅、墮落的路,揭露了兵荒、告密、愚蠢、殘忍、性病流行等社會弊症。
虎妞卻一直得不到祥子的愛,因為她醜、老、厲害,不要臉,他想擺脫她,甚至想掐死她,另娶親,但那樣又養不活家庭。這種結合,不能不使祥子陷入困境,以喝酒解悶。婚後,他還在想著買車、拉車,虎妞想的則是讓他陪她玩,從他身上挽迴失去的青春。
虎妞和祥子婚前、婚後緊張關係的描寫,如夏誌清說的,是這部小說特別出色的部分。在這裏,讀者像是爬上了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高峰,可以俯視**裸的人生經驗的狂暴可怖,一點不溫情、說教或投合大眾趣味,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病理學式的塑造人物的味道。
藝術上,線索單純明朗,白描手法出神入化,話到人到的人物語言,狄更斯式的俏皮精辟的敘述語言,康拉德工筆式的寫景,難度極高的“煉字”功夫,使之澄清如水,親切、新鮮、恰當、活潑,又可誦。
老舍一貫的幽默風格,到這裏,已恰到好處,再不是由文字裏硬擠出來,刻意為之的,而出於事實本身可笑,達到一個新境界,其含蓄,意蘊豐富,讓人神會於心,哭笑不得。
他曾這樣總結道:
在往常,每逢遇到可以幽默一下的機會,我就必抓住它不放手。有時候,事情本沒什麽可笑之處,我也要運用俏皮的言語,勉強的使它帶上點幽默味道。這,往好裏說,足以使文字活潑有趣;往壞裏說,就往往招人討厭。
其對北平風俗民情的描寫,成為刻畫人物的一個重要構成,是一大特色。像大雜院的生活細節,天橋的風俗和祝壽等。
不足之處在於,結尾收得慌了點,應該多寫兩三章,再刹住,那樣就能更從容不迫了。而祥子性格的發展、命運的轉折,也稍許有些突然,留了些人為的痕跡。
曾有人說,應該讓祥子去“造反”、“革命”,真要那樣的話,就不倫不類了。
為什麽一部小說,一定要給人物出路或來個大團圓呢?
真正偉大的作品,一般都是悲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個悲劇。
所以,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為老舍出了《駱駝祥子》的修訂本,刪了最後部分,“弱化”了“悲劇”的力度,卻更顯倉促了。後來又恢複到原初版本的樣子,就是很明智的選擇,那更見完整、深刻而有力。
老舍的《離婚》成於1933年夏天,解剖了典型市民的庸碌性格,保住作者原有的一切長處,結構嚴謹和諧,而避免了前些作品的油滑等不足,是老舍的“第一本完美的作品”(常風:《論老舍(離婚)》。天津《大公報》1934年9月12日。),也是現代小說中的一部傑作。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它也為老舍最喜歡的,超過在山東大學教書《駱駝祥子》。
《離婚》是中國人生活的舞台、象征和縮影,表現了一個主題:生命隻是妥協,敷衍,含混,怯懦,折中,沒有生氣,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背靜是灰色。在一片灰色中,走出了一群灰色的人。
本來,老李想要和太太離婚是故事的主幹,老李應是主角,太太是對象。可是張大哥習慣當主角,插進來,故事就變成了張大哥阻止老李和太太離婚,喧賓奪主,取代主角位置。他之能這樣,是受到了身份約定的:張大哥是一切人的大哥。你總以為他的父親也得管他叫大哥;他的“大哥”味兒就這麽足。
既然張大哥確信自己是一切人的大哥,可以駕馭一切,那麽他自作主張地讓老李接太太,為他們找房子,也就不為其怪。老李卻不知道應該感激他,還是該恨他。通過這樣的角色錯位,小說就把虛假的主角張大哥放在不相稱的位置上,寫了他的自以為是和缺乏自知之明,“每根毫毛都合著社會的意思生長”,達到了諷刺和批判的目的。
故事線索則是世俗的節慶:四次請客,串起了一迭事情。
第一次,張大哥請老李,想用廚房藝術來消滅離婚。他成功了,安定了二妹妹的情緒,穩定了她的婚姻。老李則悟出麵包就是一切,決定接家眷。第二次,老李被迫請小趙們。那就成了小趙們的狂歡節,而老李和太太成為挨宰的豬羊。第三次是小趙還席,想延續狂歡。第四次則是張大哥謝小趙,請的人被打死,廚房藝術宣告破產。
其近於無事的悲劇,深刻完美地體現了作者洞察、表現生活的卓越才能,令人發笑,引人驚歎。在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露上,離偉大已不遠。
故事裏的中心人物張大哥,在財政所就職。一座高級衙門,能在其中辦事的人,都被稱為社會的中堅。
可他們究竟是些什麽人呢?所長是官僚土匪。辦事員是騙子。吳太極是飯桶把式匠。孫先生是流氓兼北平俗語搜集者。張大哥本人則是男性媒婆,無事可幹,每天專為別人張羅婚事,由此與社會有了廣泛的接觸,人緣好,成了一切人的大哥。
他滿足快樂地熱於助人,永遠折中敷衍,永遠尋求平衡,樂意活在黑暗裏,不得罪人。最終卻並不解決任何問題。
“他的生命就是瞎熱鬧一迴,熱鬧而沒有任何意義。”
即使兒子被特務誣陷捉了,生活才動蕩不安起來,以至受小趙等訛詐,賠了一所房子才救出,過後還是繼續做黑暗的小蟲。
跟著他的老李,有點色彩,引人同情,讓人失望。
他受過更多的教育,有理想、有激情,試圖走出這灰色的圈子,卻失敗了。因為那黑暗勢力、灰色的人生太沉重,他過分軟弱、遷就,想離婚,又無力擺脫,討厭老張的作為,又離不了他,看不起同事,卻自甘不如等等。
其他人更渾渾噩噩、庸庸碌碌。唯一帶了血性的漢子是丁二爺,為張大哥行道義,悄悄殺掉小趙,免遭更大圖謀。
可見,在平靜的無風無雨的生活裏,是藏了殺機的。我們能許可它的繼續存在嗎?
創作時,作者吸收了《大明湖》、《貓城記》的教訓,要重歸幽默,重返北京。寫故鄉,寫自己熟悉的人事。隨寫隨發現新的事實。
結構上,它勻淨、和諧、嚴謹,精巧又含蓄,寫來整齊一致。加之看住了幽默,底氣就堅實,很耐讀。
一般人認為,使老舍步人中國現代小說大師殿堂的,還是開始寫作於1936年夏天的《駱駝祥子》。著名美籍華裔學者夏誌清先圭就曾說,到1957年,《駱駝樣子》“也許是最好的中國現代小說”。
這部小說,他是邊寫邊發表的,9月在《宇宙風》上連載,每月用兩段,共24段,到1937年10月載完。是老舍辭去山東大學職位後所寫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自己創作生涯的轉折,他很在意它成不成功,它將決定他今後如何選擇。
這以前,“我總是以教書為正職,寫作為副業……我不甚滿意這個辦法。因為它使我既不能專心一致的寫作,而又終年無一日休息,有損於健康……《駱駝祥子》是我作職業寫家的第一炮。這一炮要放響了,我就可以放膽的作下去,每年預計著可以寫出兩部長篇小說來。不幸這一炮若是不過火,我便隻好再去教書,也許因為掃興而完全放棄了寫作。
所以我說,這本書和我的寫作生活有很重要的關係”。
不過,一個作家,不必處心積慮去觀察什麽,隻是要交朋友,三教九流,什麽人都得交識。其中任何一位,哪陷-句話,都可能觸動心緒、靈感,成為組織、生長新的人物情節的契點。《駱駝祥子》的故事和人物,駱駝與車夫,就都是聽來的。
寫它的起因是1936年春天,山大的朋友過來,談起他在北平時用過的一位車夫,車子買而又賣,三起三落,末了兒還是受窮。另有一個車夫,則是被軍隊抓了去,乘移動之際,偷迴了三匹駱駝。
當然,從聽說來的材料到寫成一部作品,尚有好大一段距離。這時,先需拿出作者畢生的經驗,去千方百計使那主要的參考內容豐富起來。
小說家是人生經驗的百貨店,貨充實,生意才興隆。種子也是靠把水分、溫度、陽光細心調處得當,才發芽生長的。因而,遇到一個好的故事,傳達什麽思想,生發怎樣的感情,都要先在事情裏旅行。
理清了,不忙著就寫,而去發現其中不圓滿的地方,進行必要補充,發現不熟悉、不知道的,設法把它弄明白。哪些能打聽,哪些要實地取材,哪些可以設身處地進行想象等等。隻有資料豐富,寫一段而知道全部時,認識才可能深刻,而有所剪裁,寫的事人物擔負得起,作品才真切生動。
就《駱駝祥子》而言,寫的是車夫,作者就得認真調查,進而從春到夏,他收集材料,了解各種各類車夫,慢慢進行分析取舍,找到他們的共同性,了解車夫生活的細節:他們有些什麽問題?怎樣解決?表現到衣食言語姿態上如何?內心狀態如何?根源在何?如何體現他們在吃苦?雨裏、夜裏、冬天、夏天有些什麽區別?發生哪些具體、細瑣的遭遇?反應會怎樣?為什麽?怎樣以事配人、以人配事?想通了,最後他才決定以寫一個車夫的生活、性情憂悲為主。
他知道,寫活一個人,不單是描寫“這一個”,連同他遭遇的一切,它們在生活、生命上的根據,他身周的世界,都要寫到,為其命運尋一個說法,找一個差不多的根源。
從1936年春天醞釀、準備,到夏天,小說裏的人物、故事都活了,老舍辭職坐下來,一天到晚想著它,心中從不休息,掛著它,專意構思、創作。此時,筆落在哪裏,都能準確到位,不蔓不枝不敷衍,顯出了作者傑出的風格才華。
小說之所以能成功,還因為作者在創作前,就和底層市民生活在一起,熟悉他們的生活、命運,同情其艱辛與不幸。加上他的出身,如梁實秋說的,“老舍從來不諱言其幼時之窮,時常在文章裏敘說他小時候的苦況,但是他不但沒有抱怨的意思,而且也從不‘以貧驕人’,貧非罪,但是貧卻是人的社會的病態。所以老舍的為人與作品充滿對窮人的同情,希望窮人的生活能夠改善,但是並不擺出所謂革命者的姿態。這是他的寬厚處,激烈剛腸,但是有他的分寸”。“其他生長於貧苦之家,所以他才真正知道什麽叫做貧苦,也正因為他親自體驗了貧苦生活,所以他才能寫出像《駱駝祥子》那樣的小說”。
今天來看,《駱駝祥子》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作用,類於狄更斯之與19世紀中期的英國文學,陀思妥耶夫斯基之與同期的俄國文學。
內容上,它寫了一個從鄉下來的、一無所有的年輕人祥子,勤勞、樸實、憨厚、善良,有用不完的力氣,也不缺希望與信心,就是想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好把生活拿在自己手中,做個自由的勞動者。卻三次落空,挫折和打擊一次比一次沉,在一個女子虎妞的誘惑、纏繞下,擺不脫折磨、痛苦,從有夢想的、要強的洋車夫,精神摧毀瓦解,喪失美好品質,一步步走向墮落、走向毀滅,成為一個“無賴刺頭兒”,一個“行屍走肉”。揭示了“人類把自己從野獸中提拔出,可是到現在人還把自己的同類驅逐到野獸裏去”的主旨。
這是故事的中心和核心。抽掉這個誘惑、纏繞、折磨、痛苦,小說就不成其小說了。
老舍本人卻說,駱駝和車夫是故事的核,那是不確切的,它隻是初步構思時的情形,“駱駝”隻在第二、三兩章裏提到了。進入創作過程後,祥子與虎妞的故事,才成了小說核心,自開始一直到第二十一章,隨著虎妞的難產死去,樣子去了妓院找小福子,其陰魂依然在纏繞。
祥子千方百計想擁有自己的車,和當時老舍的日夜夢想,要成為職業寫家一樣,是一種不能自拔的向往和追求,兩者之間就有了共通性,作者也才有了一顆“體貼”的心,寫洋車夫的這一“誌願、希望,甚至是宗教”,從而讓“三起三落的線索有了實在的情緒,有了內在的生命”。
作者如此這般,把自己投射進三起三落的故事後,故事有了實在的情緒和內在生命,但也使得情節在展開時,帶有一個不合現實生活邏輯的問題:有輛自己的車,有位能吃苦的妻子,又怎樣呢?
小說副線寫的是二強子、老馬兩家,都有過自己的車,生活仍充滿苦難,而且家破人亡,那麽,祥子為何還要“一往無前”地醉心於買車呢?
這是作者把這個頑固的念頭強加給了人物,當它是追求理想的一種象征,其形象卻不很真實與統一。
祥子墮落的一個關節點,是小福子的死對於他的打擊。從裏到外,“他不再有希望”,“變成了走獸”,而活在感性中,精神上混沌一片,毫無理性,即使殺了人也不負責。但這卻不是什麽“個人主義”。如果說阮明是個人主義的,必要時可以主動犧牲祥子,那麽祥子則是無意識,沒打算出賣人,到時候卻那樣做了,出賣了。可見一個非常自私、保守,隻顧自己往前跑的人,抱不成團,隻好窩裏鬥。
在寫到祥子墮落前,作者的心和人物貼著,像附身進去,揣摩著他的每一寸心事,比較切實。可是這個人物不如虎妞鮮活。
早先,虎妞是有過性經曆的,直到與祥子發生後,才有了滿足,這成了選擇他的一個重要理由。恰好祥子丟車後走投無路,她誘惑他,激活他想占小便宜的小市民意識,強行和他結了婚,給他帶來了傷害,從內部給了他不安與苦悶,腐蝕了他的意誌、精神、道德和**,把他引入毀滅、墮落的路,揭露了兵荒、告密、愚蠢、殘忍、性病流行等社會弊症。
虎妞卻一直得不到祥子的愛,因為她醜、老、厲害,不要臉,他想擺脫她,甚至想掐死她,另娶親,但那樣又養不活家庭。這種結合,不能不使祥子陷入困境,以喝酒解悶。婚後,他還在想著買車、拉車,虎妞想的則是讓他陪她玩,從他身上挽迴失去的青春。
虎妞和祥子婚前、婚後緊張關係的描寫,如夏誌清說的,是這部小說特別出色的部分。在這裏,讀者像是爬上了現代中國文學的一個高峰,可以俯視**裸的人生經驗的狂暴可怖,一點不溫情、說教或投合大眾趣味,有著陀思妥耶夫斯基病理學式的塑造人物的味道。
藝術上,線索單純明朗,白描手法出神入化,話到人到的人物語言,狄更斯式的俏皮精辟的敘述語言,康拉德工筆式的寫景,難度極高的“煉字”功夫,使之澄清如水,親切、新鮮、恰當、活潑,又可誦。
老舍一貫的幽默風格,到這裏,已恰到好處,再不是由文字裏硬擠出來,刻意為之的,而出於事實本身可笑,達到一個新境界,其含蓄,意蘊豐富,讓人神會於心,哭笑不得。
他曾這樣總結道:
在往常,每逢遇到可以幽默一下的機會,我就必抓住它不放手。有時候,事情本沒什麽可笑之處,我也要運用俏皮的言語,勉強的使它帶上點幽默味道。這,往好裏說,足以使文字活潑有趣;往壞裏說,就往往招人討厭。
其對北平風俗民情的描寫,成為刻畫人物的一個重要構成,是一大特色。像大雜院的生活細節,天橋的風俗和祝壽等。
不足之處在於,結尾收得慌了點,應該多寫兩三章,再刹住,那樣就能更從容不迫了。而祥子性格的發展、命運的轉折,也稍許有些突然,留了些人為的痕跡。
曾有人說,應該讓祥子去“造反”、“革命”,真要那樣的話,就不倫不類了。
為什麽一部小說,一定要給人物出路或來個大團圓呢?
真正偉大的作品,一般都是悲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個悲劇。
所以,1955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為老舍出了《駱駝祥子》的修訂本,刪了最後部分,“弱化”了“悲劇”的力度,卻更顯倉促了。後來又恢複到原初版本的樣子,就是很明智的選擇,那更見完整、深刻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