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是如何寫出一篇篇經典作品的?它們各自有何特色,又為何成為了經典?
老舍是如何走上專業創作之路的?
1930年至抗戰前夕,老舍主要是在山東的兩所大學度過的,一是濟南的齊魯大學,它為美國教會創辦。另一個是青島的山東大學。
1930年8月至1934年7月是在齊大。因它校風十分保守,死氣沉沉,沒有一點學術氣氛,悶死人,就辭了職。(參見:《馬彥祥談老舍》,《劇壇》1984年4期),於1934年9月至1936年夏,在山大任教。在這裏,他又因學生運動受到當局鎮壓,加之無意教書,而再次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其實他早想專門搞創作了。
幸好有這一年時光完全屬於自己,讓他的生活充滿情趣,得著了許多歡樂與靈感,最多產,收獲也最大。他在這年不僅寫了《駱駝祥子》、《文博士》兩個長篇,還寫出了《我這一輩子》,以及大量的散文、隨筆。
一年後,1937年夏,盧溝橋事變打破了一切,適遇齊大文學院再次相聘,請他任文學係主任,他忙前往就職。數個月後,又不得不丟棄一切,拋妻別子,隻身逃亡。
所以,濟南和青島都讓老舍留下了美好印象,那段妻兒繞膝的生活,是他波瀾不定的人生旅途中相對較為安靜、和睦的時期,也是他一生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先在濟南,他完成了長篇小說《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並寫成一部短篇小說集《趕集》,收入《微神》等15個短篇。
到青島後,他寫了第二個短篇小說集《櫻海集》,收了他最著名的中篇《月牙兒》,以及第三個短篇小說集《蛤藻集》,收有《斷魂槍>等7個短篇。
《大明湖》於1931年夏寫完,主角是在城市底層掙紮的母女二人,遭遇悲慘。可惜這部書稿被日本人的炸彈炸毀了。老舍不願它從此埋沒,據記憶又寫得一篇《月牙兒》,如詩樣清冷涼薄。
《貓城記》1932年8月被連載出來,以幻想形式描寫“貓人”怎樣因麻木、愚昧、自殘、苟且偷安而被“矮人”滅絕的故事,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他自己認為這是個失敗的作品,沒有可取之處,悲觀情緒過重,有點概念化、臉譜化,也不幽默、少含蓄。這部小說現在卻受到越來越高的評價,據說因此老舍獲得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後來因為去世,才把當年的獎項給了亞洲的另一位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隻發給在世作家。參見陳潔:《外國學者眼中的老舍》等,《中華讀書報》1999年3月3日。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說,許多人都在這樣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度,不得而知。起碼瑞典文學院唯一的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主理人之一的馬銳然,好像沒有說起過此事。他倒是肯定1988年,要是沈從文5月不死.10月的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是沈的。況且,被提名不等於就獲獎。林語堂等人也曾多次被提名。但是,依老舍的文學成就看,他即使獲諾獎也會是其中比較優秀的。)。
《牛天賜傳》是他寫得最見艱難的書,成於1934年夏天,“匆匆趕出,一無是處”。
這期間,為講課,他更廣泛地涉獵了外國文學,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尤其是俄國文學,認定它“是世界偉大文藝中‘最’偉大的”(《讀與寫》)。
同時,他係統研究了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和曆代文論、民間文藝,找到了東西方藝術的適度平衡和美的和諧,繼在英國係統閱讀、研究外國文學實現第一次飛躍後,產生了第二次升華—外來影響深深潛入他筆底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整篇的藝術氛圍裏,皮相地望去,卻完全是純民族傳統的光澤。《離婚》裏已能有所體味,“你很難指出張大哥、老李和契訶夫筆下哪一個被猥瑣的生活鈍化了心靈的小市民相仿,但你卻能強烈地體味到契訶夫式的‘近乎無事的悲劇’和那撲麵而來的庸人氣息”(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48頁,學林出版社1988牟7月)。
老舍是如何走上專業創作之路的?
1930年至抗戰前夕,老舍主要是在山東的兩所大學度過的,一是濟南的齊魯大學,它為美國教會創辦。另一個是青島的山東大學。
1930年8月至1934年7月是在齊大。因它校風十分保守,死氣沉沉,沒有一點學術氣氛,悶死人,就辭了職。(參見:《馬彥祥談老舍》,《劇壇》1984年4期),於1934年9月至1936年夏,在山大任教。在這裏,他又因學生運動受到當局鎮壓,加之無意教書,而再次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其實他早想專門搞創作了。
幸好有這一年時光完全屬於自己,讓他的生活充滿情趣,得著了許多歡樂與靈感,最多產,收獲也最大。他在這年不僅寫了《駱駝祥子》、《文博士》兩個長篇,還寫出了《我這一輩子》,以及大量的散文、隨筆。
一年後,1937年夏,盧溝橋事變打破了一切,適遇齊大文學院再次相聘,請他任文學係主任,他忙前往就職。數個月後,又不得不丟棄一切,拋妻別子,隻身逃亡。
所以,濟南和青島都讓老舍留下了美好印象,那段妻兒繞膝的生活,是他波瀾不定的人生旅途中相對較為安靜、和睦的時期,也是他一生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期。
先在濟南,他完成了長篇小說《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並寫成一部短篇小說集《趕集》,收入《微神》等15個短篇。
到青島後,他寫了第二個短篇小說集《櫻海集》,收了他最著名的中篇《月牙兒》,以及第三個短篇小說集《蛤藻集》,收有《斷魂槍>等7個短篇。
《大明湖》於1931年夏寫完,主角是在城市底層掙紮的母女二人,遭遇悲慘。可惜這部書稿被日本人的炸彈炸毀了。老舍不願它從此埋沒,據記憶又寫得一篇《月牙兒》,如詩樣清冷涼薄。
《貓城記》1932年8月被連載出來,以幻想形式描寫“貓人”怎樣因麻木、愚昧、自殘、苟且偷安而被“矮人”滅絕的故事,是一部政治寓言體小說。他自己認為這是個失敗的作品,沒有可取之處,悲觀情緒過重,有點概念化、臉譜化,也不幽默、少含蓄。這部小說現在卻受到越來越高的評價,據說因此老舍獲得1968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後來因為去世,才把當年的獎項給了亞洲的另一位作家川端康成(諾貝爾文學獎隻發給在世作家。參見陳潔:《外國學者眼中的老舍》等,《中華讀書報》1999年3月3日。不過,這隻是一個傳說,許多人都在這樣傳說,究竟有多少可信度,不得而知。起碼瑞典文學院唯一的漢學家、諾貝爾文學獎主理人之一的馬銳然,好像沒有說起過此事。他倒是肯定1988年,要是沈從文5月不死.10月的諾貝爾文學獎肯定是沈的。況且,被提名不等於就獲獎。林語堂等人也曾多次被提名。但是,依老舍的文學成就看,他即使獲諾獎也會是其中比較優秀的。)。
《牛天賜傳》是他寫得最見艱難的書,成於1934年夏天,“匆匆趕出,一無是處”。
這期間,為講課,他更廣泛地涉獵了外國文學,讀了大量的外國文學,尤其是俄國文學,認定它“是世界偉大文藝中‘最’偉大的”(《讀與寫》)。
同時,他係統研究了我國古典文學作品和曆代文論、民間文藝,找到了東西方藝術的適度平衡和美的和諧,繼在英國係統閱讀、研究外國文學實現第一次飛躍後,產生了第二次升華—外來影響深深潛入他筆底人物的精神氣質和整篇的藝術氛圍裏,皮相地望去,卻完全是純民族傳統的光澤。《離婚》裏已能有所體味,“你很難指出張大哥、老李和契訶夫筆下哪一個被猥瑣的生活鈍化了心靈的小市民相仿,但你卻能強烈地體味到契訶夫式的‘近乎無事的悲劇’和那撲麵而來的庸人氣息”(宋永毅:《老舍與中國文化觀念》48頁,學林出版社1988牟7月)。